潮濕的梅雨季,我在整理閣樓時發現了那個鐵皮盒。鐵銹沿著盒蓋邊緣蜿蜒,像凝固的血跡。打開的瞬間,泛黃的草稿紙簌簌滑落,裹挾著一股陳舊的油墨味,夾雜著若有若無的茉莉花香——那是父親生前最愛的花。
1998年的夏天格外悶熱,蟬鳴在老槐樹的枝葉間此起彼伏。十二歲的我攥著被汗水浸透的數學試卷,站在父親的花房門口。玻璃房在夕陽下泛著琥珀色的光,藤蔓植物沿著鋼架肆意生長,透過斑駁的玻璃,能看見父親彎著腰修剪花枝的身影。
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潮濕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父親戴著帆布手套,正專注地給一盆白茉莉松土。聽見腳步聲,他直起腰,額前的碎發黏在汗津津的皮膚上,“數學考得怎么樣?”
我把試卷遞過去,鮮紅的“68”分在暮色中刺目。父親接過試卷的動作頓了頓,粗糙的手指劃過潦草的解題步驟,“又粗心了?”他的聲音平靜得可怕,卻讓我想起去年冬天,他發現我偷偷把不及格的試卷塞進煤爐時,燃燒的紙張在寒風中發出的爆裂聲。
“爸,我真的學不好數學。”我盯著地面上的青苔,聲音發顫,“我喜歡畫畫,能不能讓我去學美術?”
父親手中的園藝剪“咔嗒”一聲合上。他轉身從工作臺抽屜里抽出一疊草稿紙,那是他設計花卉培育方案時用的A3紙,邊角還沾著墨跡和泥土,“每天做完作業,用這些紙畫十張速寫。堅持一個月,我就考慮你的請求。”
我愣住了。那些草稿紙在花房昏暗的光線下泛著冷白,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公式和數據,是父親研究新品種花卉的心血。此刻他卻毫不猶豫地分給了我。
從那天起,草稿紙成了我和父親之間特殊的紐帶。每晚寫完作業,我就趴在花房的工作臺上畫畫。父親則在一旁調配營養液,或是記錄花卉生長數據。寂靜的夜里,只有筆尖摩挲紙張的沙沙聲,和父親偶爾翻動資料的輕響。
有一次,我畫到一半,抬頭看見父親正盯著我的畫。那是一幅速寫,畫的是花房角落的一盆君子蘭。父親戴著老花鏡,神情專注,“比例不對,葉子的弧度要再自然些。”他拿起一支鉛筆,在草稿紙邊緣示范,蒼老的手指在紙上勾勒出流暢的線條。那一刻,我突然發現,父親不僅是個嚴謹的園藝師,他的畫工也十分了得。
隨著時間推移,草稿紙漸漸堆成了小山。我在上面畫過盛開的玫瑰、含苞的百合,也畫過父親工作時的側影。每一張畫,父親都會認真點評,有時是構圖的建議,有時是色彩的指導。在他的指導下,我的畫技進步飛快。
然而,命運總是猝不及防地轉折。那年深秋,父親被查出肺癌晚期。得知消息的那天,我躲在花房里大哭,淚水滴落在未完成的畫稿上,暈開了顏料。父親找到我時,我正把一摞草稿紙撕得粉碎。
“別糟蹋這些紙。”他的聲音虛弱卻堅定,“每張紙都有它的使命,就像每朵花都有綻放的時刻。”他撿起幾片碎紙,小心翼翼地拼在一起,“你看,即使破了,也能重新組成新的圖案。”
在父親最后的日子里,我依然堅持畫畫。花房里,他躺在搖椅上,看著我在草稿紙上描繪窗外的銀杏葉。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落,有幾片穿過半開的窗戶,落在父親的腿上。“等我好了,我們一起培育一種新的花卉。”他的手指輕輕撫過草稿紙上的線條,“就用你的畫來設計花瓣的形狀。”
但父親終究沒能等到那一天。臨終前,他把那個鐵皮盒交給我,里面裝滿了我用過的草稿紙,每張都被他仔細整理過,還用麻繩捆成一摞摞。“這些是你的成長,也是我們的回憶。”他的手無力地垂落,聲音漸漸微弱,“答應我,不要放棄畫畫......”
此后的日子,花房漸漸荒廢。藤蔓植物爬滿了破碎的玻璃,灰塵覆蓋了工作臺。我把草稿紙鎖進鐵皮盒,再也不敢打開。每當思念父親時,就拿出一張紙,在上面畫一朵花,卻始終不敢完成當年和父親約定的新品種設計。
直到那個梅雨季,我再次翻開鐵皮盒。泛黃的草稿紙上,父親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那些曾經讓我厭煩的數學公式,此刻卻像跳動的音符,訴說著無聲的愛。在一摞草稿紙的夾層里,我發現了一張父親的畫——那是一朵未完成的花,花瓣的輪廓隱約可見,旁邊寫著一行小字:“等我兒子來完成。”
淚水模糊了視線。我拿起畫筆,在父親的畫稿上繼續勾勒。窗外,雨不知何時停了,陽光穿透云層,灑在花房的廢墟上。恍惚間,我仿佛看見父親戴著帆布手套,站在盛開的花叢中,微笑著向我點頭。
從那天起,我辭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開始專心研究花卉培育。我把父親的草稿紙和我的畫稿結合,嘗試培育新的花卉品種。在一次次失敗中,我逐漸理解了父親當年的堅持——每一次精心的設計,每一張草稿紙上的修改,都是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
三年后,我終于培育出了一種全新的花卉。它的花瓣呈現出獨特的幾何形狀,像一幅流動的畫。我給它取名為“憶念”,并在花房的舊址上,建起了一座新的園藝工作室。工作室的墻上,掛滿了我和父親共同使用過的草稿紙,那些曾經承載著困惑、爭吵、理解和愛的紙張,如今成了最美的裝飾。
每當有人問起這些草稿紙的故事,我就會指著墻角的白茉莉,講述一個關于愛、堅持與傳承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我總會說:“這些紙不僅是繪畫的載體,更是父愛的見證。它們教會我,人生就像培育花朵,需要耐心、堅持,以及永不放棄的信念。”
如今,花房的草稿紙依然在續寫新的故事。我的兒子也愛上了畫畫,他常常坐在工作臺前,用那些泛黃的草稿紙描繪花朵的生長。每當這時,我就會想起父親說過的話:“每張紙都有它的使命。”而這些草稿紙的使命,或許就是將這份跨越兩代人的愛,永遠地傳遞下去。
在一個溫暖的春日,我帶著兒子來到父親的墓前。我們獻上了一束親手培育的“憶念”,花瓣在陽光下閃爍著柔和的光芒。兒子指著花叢中的蝴蝶,興奮地說:“爸爸,我要把它們畫下來!”我看著他純真的笑臉,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也看到了父親欣慰的笑容。
回到工作室,我翻開一本新的草稿本,開始記錄培育新品種花卉的方案。兒子趴在旁邊,用彩色鉛筆在紙上涂鴉。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我們身上,在草稿紙上投下長長的影子。這一刻,我知道,愛的故事,將永遠在這些紙張上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