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翰林院中,無論是誰,都瞬間被吸引了注意力。
大逆?
這是發現了什么,居然用大逆兩個字?
而坐于眾人之上的翰林院長官解縉,心中雖平靜,可面上已然大變,幾乎是飛一般的從上疾步走下,厲聲道:“區區文書之言,能有何等大逆,竟驚慌至此,失了讀書人的體面。”
這自然是解縉故意如此,裝出他完全不知情的模樣,畢竟這翰林院中,魚龍混雜,自然有東明精舍一脈的人。
果然,這里的動靜很快就將另外幾間屋舍的官吏亦吸引了過來,都是些被解縉排除出修史之事的“外人”。
“發生了何事?”
“我在那邊都聽到了動靜。”
“說是在元史中發現了大逆之事。”
眾人低聲的竊竊私語著,聽著大逆之語,已然有不少出生浙江的人臉色煞白。
“解學士,下官不敢胡言亂語,的確是大逆之事,還請學士明鑒。”
解縉滿臉疑惑的伸手將那卷書冊接過,“那本官倒是要看看記載了什么,讓你……”
話音未落,他手中的書籍便直接掉到了地上,發出清脆的一聲,同時解縉聲音有些顫抖的說道:“何止大逆?”
這下屋中其他人再也坐不住了,紛紛涌過來想要看看上面到底寫了什么,甚至有人衣裳都被擠的凌亂。
那薄薄的一本書就這樣在眾人手中傳遞過去。
書上好似施加了沉默咒和定身咒,每一個看完的人都一動不動,也不說話,方才還喧囂的如同菜市場的屋中,轉瞬間就安靜的如同無人之地。
屋中氣氛凝滯的如同冰窟,所有人都被十萬年的寒川所鎮壓,甚至屏著呼吸,縱然是一根針落在地上,怕也是驚天之響。
絕大多數人是震撼,還有些人則兩股戰戰,這書上的內容比預想中最差的結果還要差,差的他們都覺得這會不會是構陷。
可他們又知道這不可能,元史又不是孤本,不僅僅翰林院里面有,國子監還有皇宮中都有密封,且這又不是一張孤紙,而且前后相連的部分,這就是元史里面的記載。
在長時間的安靜后,終究有人出聲了,聲音有些嘶啞,“此事…此事總該有個說法,解學士以為當如何呢?”
解縉直接從地上要跳起來了,他毫不在乎身份和儀態的尖聲道:“我以為?
本官不過是個正五品的翰林學士,官職低微、權責狹小,我有什么身份能決定這件事?
此事只能進宮交由圣裁,普天之下,哪里還有其他人能決定的?”
解縉此言立刻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認同,這是潑天的禍事,他們可真是一點都不想沾,唯有交由圣裁才是,那時說不定他們發現了此事,圣上還會有賞賜下來。
“此事既然交由圣裁,那我等立刻便聯名寫奏章,送達通政司,此事十萬火急,應該今日就能入宮。”
通政司,負責內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訴等事項,長官通政使乃是和六部尚書、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同級的九卿之一。
大明官員不是誰都能直接通行宮中的,是以翰林院眾人都不能直接進宮面圣奏事,需要上呈奏章到通政司。
通政司對收到的奏章進行初步的分類整理和登記,檢查格式和內容是否合理,如果沒有問題,再準備上報,若是十萬火急之事,便可以直接進宮呈報。
又有人高聲道:“景和公亦是總裁官,他被陛下授予了進宮的牙牌,不如直接讓景和公送至陛前,以免再出什么差錯。
景和公現在應當還沒有進宮,這時在宮前還能攔住,若是景和公進了宮,我等再往通政司遞送奏章。”
眾人一凜,這是一點時間都不想耽擱,不過這等動搖國朝根基之事,是要快些處理,耽擱不得。
“不可!”
解縉高聲道,這樣繞過通政司,越級上報,必然會讓通政司不滿,雖說李祺是總裁官,倒也說得過去,可已然是確定的事情,沒必要憑空樹敵,他環視眾人沉聲道,“此事之重,不可輕視,越是如此,便越要合規而遞上,今日景和公甚至不在翰林院中,由他遞上,顯得我翰林院反而不妥,立刻派快馬往通政司去!”
此事一旦到了通政司,就不僅僅是翰林院之事,通政使甚至可能會親自進宮匯報此事,到時必然是九卿匯聚一堂!
把事鬧大,級別提高,這是皇帝、李祺的共同想法。
待人馬出發往通政司后,翰林院中依舊是一片凝重的平靜,發生了這件事,已然沒有人再有心思去埋首浩瀚史冊。
“諸位,往好的地方想想,發生了這件事,難道不正說明我等重修史冊的正確嗎?朝廷必然會更加重視我等之事!”
解縉之言,讓翰林院大多數人眼中皆是一亮,當初修史的原因不就是不滿從前的元史,現在元史出了這么大的紕漏,愈發襯托出了他們,翰林院中凝重的氣氛稍加緩解,眾人甚至有些期盼起來,不知陛下會如何做。
李祺自然早就進了宮,他可不會給任何人截住自己的機會,這封奏章可以是任何人帶進宮中的,唯獨不能是他。
話說翰林院的人快馬到了通政司后,徑直驗了身份后就往里面走,就連通政司都被這種陣仗驚住了。
不知道的還以為又有藩王在封地奉天靖難,有十萬火急的戰報呢。
等到將事一匯報,接待的吏員頓時坐不住了,立刻往大衙門那里,尋找到了通政司的幾位長官匯報,就這么用一種極快的速度,層層匯報到了通政使趙居任那里,效率極高。
趙居任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在洪武年間就當了官的,而且不是進士出身,而是以耆老的身份,授通政司左參議,而后又轉任山東布政司左參議,最終擔任左通政,還曾奉命出使日本,在永樂初他依舊擔任通政司長官,乃是九卿之一,歷史上活到了永樂十七年。
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雖以清介自持,而無恤民之心”,算是個清官,否則在朱元璋手底下也活不下來,但是不愛民,是以李祺沒有和他有太多接觸。
趙居任以耆老的身份入仕,可知他年紀本就不小,是以做事有些慢吞吞的,但等到眾人七嘴八舌的將事情一講,他瞬間腿也不疼、腰也不酸了,立刻道:“立刻備車,本官這就帶著奏章進宮,你回報解學士,此奏章絕不耽誤,其余諸人依舊做事,莫要懈怠。”
說罷,本來有些蹣跚的身軀精力滿滿的往衙門外而去,讓眾人一陣驚奇,而后又想起那奏章中的內容,心中升起一陣陣寒意,別看宋濂和王祎死了,那又如何,死了也得被開棺戮尸,挫骨揚灰,還有活在世上的九族,都逃不了。
怕是誰也想不到,人都已經死了這么多年,竟然還能有這樣一樁大禍事吧,通政司衙門往來諸部之人,最是人多嘴雜,一時之間這樁事,便在小范圍中流傳了出去。
這亦是解縉選擇呈遞于通政司的目的,這件事傳出去,傳的越廣,越能打擊宋濂等,這是在為皇帝造勢,即便是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不可能。
趙居任懷中揣著那封奏章,滿臉凝重之色,他出身應天府溧水縣,也是典型的南人,但他不是文人,而是耆老出身,況且應天府和浙江又大有不同。
通政使的權力是相當大的,甚至很多奏章他都能壓的下來,或者做些手腳,但這件事剛剛呈遞到他手中時,他就知道壓不下來,修史這件事是皇帝親自盯的事情,且還有李祺這個總裁官能直達天聽。
作為能在洪武、建文、永樂三朝都身居高位的不倒翁,他有相當深的政治智慧。
他雖然沒有證據,可直覺就有些不對。
之前方孝孺、齊泰、黃子澄被滅三族,本來以為僅此而已,雖然這三家很慘,可東明精舍一脈依舊強勢,畢竟是從元朝初年就興盛的學派。
可現在宋濂、王祎若是再被滅族,那東明精舍一脈短時間內就沒有能扛大旗的人了,想要再復興,起碼要十年,甚至二十年。
天下大勢變化的那么快,十年之后到底是什么場景,這誰能知道,或許更好,或許更壞。
不說別人,就說李祺,十一年前如同喪家之犬一樣被流放到了江浦,誰能想到,他竟然能夠在江浦悟道,后來回到京城,也是無人關注,可卻一步步踏上了圣賢之路,甚至已經是當世圣人了。
再說建庶人,短短三年時間就從九五至尊變成了一抔黃土,這又有誰料的到呢?
尤其是……
趙居任掀開車簾,望著巍峨的宮城,將最后一句話留在風中。
“已然起勢的心學一脈,真的會給東明精舍一脈再復興的機會嗎?”
若是李祺知曉他心中所想,大概只會呵呵一笑,而后說一句“老頭你還是太年輕了”。
通政使自然是有牙牌的,他入宮后跟著禁衛到了華蓋殿,在殿外等待著稟報。
“陛下,通政使趙公在殿外求見,說是有翰林院十萬火急的奏章呈上。”
殿中朱棣正在批奏章,偶爾問一問李祺的想法,君臣二人倒也和諧,李祺一邊回答朱棣的問題,一邊在盤算著遷都之事,以及塞王南遷后,怎么維持北方防線之事。
一聽洪保這話,君臣二人對視一眼,瞬間就知道是元史之事!
這件事從永樂元年時就開始準備,一直到現在終于算是要有一個結果了。
一開始朱棣對這些東明精舍學派的人實際上不是特別厭惡,他只是討厭方孝孺,所以恨屋及烏,想要斷掉方孝孺的傳承。
可后來事情的發展超乎了他的想象,從元史里面的紕漏,到后來發生的朝堂三問王珅,他終于感覺到了,東明精舍這一脈是真的有問題。
這群人懷念元朝是真的懷念,而且還一直在朝廷中上躥下跳,甚至蠱惑了先帝承認元朝為正統。
這太可怕了!
宋濂不僅僅是太子朱標的老師,朱棣年輕的時候也是被宋濂教導過的,當時差不多年紀的諸王,都被教導過,那個時候根本就沒覺得有哪里不對。
若不是李祺將這些蛛絲馬跡組合起來,一般人哪里能想得到,一位被皇帝重用的鴻學大儒,甚至教導皇子的大儒,暗地里竟然一直都在懷念前朝。
甚至眼見前朝不能復興,便想盡辦法的給前朝臉上貼金,讓新朝奉承前朝的正朔。
到了這個時候,朱棣的觀念就已經完全改變了,他要完完全全的把這個附著在大明朝身上的毒瘤給挖掉。
若不是李祺勸說他——“人主有天賜之權,是以有肆意之舉,可人心中自有公道,人主不問緣由而行暴戾之事,似乎并無不妥,實際所消耗的卻是人心、威望,乃至于國運,凡事師出有名,用公道的處事,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僅做成了想做之事,還能大漲威望,國運愈發悠長”,朱棣大概已經直接下旨把這些人全部殺掉了。
趙居任走進殿中之時,便見到皇帝坐在上首,而李祺坐在下首,他沒想到李祺會在這里,眼中閃過一絲艷羨,這李祺可真是得陛下信任,竟然單獨召見如此之久。
他如何能猜不出,李祺在這里絕不僅僅是枯坐,而是有可能參與到大明朝的各項事務之中,即便只是提些建議的權力,那也相當的不凡了。
“趙愛卿有何奏章要你這個通政使親自入宮一趟啊?”
趙居任行禮后,面容嚴肅的將翰林院寫下的奏章交到了太監洪保手中,肅然道:“啟稟陛下,翰林院送來的奏章,說關乎國朝根本大事,臣查看后發現果然極其嚴重,是以不敢耽擱,連忙送進宮中,請陛下御覽!”
朱棣伸手取過奏章,打開隨意看了兩眼,早已醞釀了許久的怒氣,瞬間怒發沖冠而起,將手中的奏章重重扔下殿中。
“當殺!”
“逆賊!當殺!”
整座殿中回蕩著皇帝憤怒至極的聲音,宛如火山口噴發的火焰巖漿,要灼燒一切,毀滅一切!
一萬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