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闕之中,華蓋殿上,這大明帝國的核心所在,寥寥數語便已然是殺機勃然。
李祺話語輕柔,卻字字帶著鋒銳之利,似要剖開李至剛的心肺肝膽!
皇帝尤嫌不夠,還要諸九卿皆出劍斬妖,以壯聲勢。
以明天下人心,此乃君臣一心,眾志成城,大勢堂皇也!
解縉慨然道:“景和公所言極是,臣亦認為此事之惡,罄竹難書,是以臣于翰林院一經發現,便立刻上奏陛下,臣定與這等悖逆之事,不共戴天也!”
他話音剛落,左通政使趙居任立刻接話,“臣亦如此,是以翰林院方一將奏章遞送通政司,臣便立刻奉奏章入宮,稟明陛下。”
元史之事的邏輯和道理,李祺都已經盤清楚了,解縉和趙居任沒有廢話,直接果斷的站隊即可。
在這二人后,其他人亦不曾發表其他意見,重復一番前人之語,站隊即可。
即便是有人覺得太過于矯枉過正,可在大勢之下,在眾人眾口一詞之下,不完全同意就是完全不同意!
李至剛從一道道聲音中終于回過神來,他仔細的盤算了一下,這件事和他是真的脫不了干系,如果所有編修人員都要抄三族的話,他恰好在三族之中。
在死亡的危機逼迫下,他的腦海竟然前所未有的清醒,一定能夠尋找到破局之道。
有了!
他眼前流露出興奮之色,他找到了那個致命的破綻,他簡直壓抑不住自己的興奮,徑直砰砰的叩首道:“陛下,臣對李祺有一問。”
“準。”
李至剛轉身面向李祺,臉上帶著幾分潮紅之色,殿中其余人皆有些好奇李至剛這是想到了什么,竟能如此,而后便聽到了李至剛口中迸出的驚天之語,“駙馬方才稱宋濂、王祎等暗懷奸刻,可天下皆知,元史監修乃是你的父親李善長!
若宋濂、王祎暗懷奸刻,罪不可赦,那爾父呢?亦是罪不可赦也!”
他話音落下便緊緊的盯著李祺,眼中甚至帶上了幾絲興奮,他想要看到李祺劇變的神色,在這場朝辯中,終究是他贏了。
可他失望了,李祺不僅沒有絲毫的急切,反而眼底有一絲笑意。
笑意?
他以為是自己眼花了,這等危急之時,李祺怎么可能笑得出來,他定睛看去,李祺的嘴角有一絲明顯的譏諷。
方才還潮紅興奮的臉頰,瞬間又浮上了一層煞白,不妙的感覺充斥心頭,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被他忽略了,可他回想了一次又一次,依舊找不到。
在場眾人之中,除了解縉、陳英、朱棣三人外,其余人皆被李至剛震驚了,好似第一天認識他一般,沒想到這等絕境,他竟然還能翻盤,一句話竟然將李祺逼入了墻角。
而后眾人迅速將目光投到李祺身上,卻見李祺一絲慌張都不曾有,依舊是氣定神閑。
朱棣沉聲道:“李祺,方才李至剛所言,你可聽到了,朕一向秉公,你有何等辯解之言,速速道出。”
“回稟陛下,宋濂、王祎,不過是文學之士、汲汲于經傳之中,是以為總裁官。
臣父則不然,修元史時,乃洪武元年,臣父被先帝欽封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位比蕭何,乃是整個大明的丞相,當時大明矢志北伐,恢復漢家山河,臣父位居南京,征集糧草、運輸后勤,統攝政務。”
李祺話說到這里,眾人便已然有些明白他的思路,而這種解釋的關鍵在于皇帝信不信,愿不愿意揭過去。
再一想到李祺和皇帝的關系,他們瞬間更沉默了。
“先帝巡幸汴梁,臣父留守應天。
當其時,率禮官制定郊社宗廟之禮,先帝賞賜臣父,一切事情都可以不經請示靈活處理,臣父其后確定六部官制、官民喪服、朝賀東宮禮議、天下山川神靈封號、封立諸王、爵賞功臣,事無巨細,先帝都委托臣父,當時臣父可不僅僅奉命監修《元史》,同時還負責編寫《太祖訓錄》和《大明集禮》二書。
據臣所知,臣父曾言:元史不過小事,于軍國無用,宋濂、王祎雖無文武之才,但畢竟是天下鴻儒,若連個元史也修不成,那可真是百無一用了。
是以,臣父雖是奉命監修,可實在不曾多看兩眼,這大逆之事,卻與臣父扯不上什么關系。”
李至剛眼見李祺竟能如何詭辯,已然是漲紅了眼,甚至不顧忌君前失儀,厲聲指責道:“李祺,你不要在這里說些推脫之言,你父親是元史編修,如論如何都脫不了干系!
你以為皇帝陛下會相信你的詭辯嗎?”
李祺聞言沉默了一瞬,轉而像是看傻子一樣的望向了李至剛,若是皇帝不相信,他怎么會這么說。
皇帝幾乎在所有事上都是裁判,且是權力極大的裁判,所以辯論的關鍵就在于說服皇帝,可元史之事,本就是皇帝和李祺一起操盤下場踢球,李至剛拿什么來贏?
“李尚書難道以為元史大逆之案,最讓天下人失望的,是失職之事嗎?”
李祺譏諷道:“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件事真正的痛點是,有一大批對懷念前朝,甚至不惜抹黑我朝正統來懷念前朝,糾察的是這些大逆之人!
清查的是奸刻之輩!
追究的是從心的源頭,即,哪怕在這件事上犯了錯,但只要能證明他并不是本心如此,那便無過。
本官的父親不曾一日受到過元朝的恩惠,且早就對元朝的暴虐不滿,是太祖高皇帝的元從勛親,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樣的人,會抹黑我大明,來粉飾前朝嗎?
你是這樣的蠢貨,你以為陛下會和你一樣嗎?”
李祺一字一句的敲擊在李至剛心中,這話語顯得頗為殘忍,因為這番話能殺人!
亦是誅心!
說一位正二品的尚書是蠢貨,這將是不死不休的戰爭,這幾乎已然預示了,李祺認為李至剛完了。
“朕認為李祺說的頗有道理。”
朱棣知道該是自己出言之時了,“此番元史大逆之事,最讓朕憤怒的是,宋濂、王祎等人,明明是我大明的官員,吃著我大明的俸祿,享受著先帝給予的榮耀,卻效忠于前朝。
若是他們真有骨氣,為何要出仕,而不為元朝殉國呢?”
皇帝的這番話砸碎了李至剛心中所有的僥幸,他徑直跌落在殿中,臉色煞白冷汗直下,他知道自己完了,所有與會眾人都知道他完了。
“不過方才李至剛說李善長之事,恰好提醒了朕,這元史編修可不僅僅是宋濂、王祎二人,朕記得有名有姓參與其中的就有二十多人,這其中定然有如同李善長這種無辜之人,李祺、陳英、鄭賜,你們三人查辦此案時,要分辨一下,不要累及無辜,朕要殺的是心懷奸刻之人,而非無辜之士!”
朱棣話音剛剛落下,殿中眾人就幾乎齊齊跪下高聲道:“圣上英明!”
眾人聲音中、臉上的喜悅幾乎是肉眼可見,先前他們的猶疑就是因為元史總裁官雖然是宋濂和王祎,但元史編修可不僅僅是這二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南人,萬一牽連到他們可怎么辦?
現在有皇帝這番話,他們就放心了,因為這實際上代表了皇帝的一個態度,有問題的是部分人,不是所有人!
至于誰有問題?查案的人說了算!皇帝說了算!
現在看來,宋濂和王祎的問題已經被定性。
修元史的人里面,出身浙江的很多,諸如胡翰、陶凱、陳基、高啟等等,都是浙江人,修史一向是鍍金的好工作,宋濂和王祎把持修史工作,自然要將自己人都帶過來,可現在被查,那也是一起被查。
皇帝本就因為方孝孺對浙江文人有些許偏見,現在又有元史之事,那這些人恐怕都跑不了了。
至于其他籍貫的人,大概能在這次風暴之中幸存,這已然讓眾人都心安了下來。
雖說都是江南文人,當初被分省定額打擊的時候,也曾同氣連枝的反抗,但事已至此,還是要迅速切割。
浙江中尚且要分個浙東和浙西出來,更何況是江西、直隸,終究不同。
“這等大逆,應當處以極刑,諸卿以為然否?”
“圣明無過陛下!”
“鄭賜、陳英,你二人手掌刑冬之責,認為應當處以何罪?”
鄭賜和陳英幾乎同時沉聲道:“謀逆!”
“回陛下,應當處以謀大逆之罪。”
大明律,謀大逆者,凌遲處死,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父兄弟,及其之子,不限籍貫和年齡,男子不論是殘是病都要處斬,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全部為奴,財產抄沒入官。
可以說這罪名一經觸碰,闔家闔族煙消云散。
朱棣看了整場的戲,還親自下場演了兩場,此刻終于到了收尾之時,挺直了身子,肅然道:“傳朕旨意,元史案首犯、從犯,皆以某大逆之罪論處,李祺主審,鄭賜、陳英輔之,莫要放走任意一人,除惡務盡!”
“臣等遵旨!”
群臣皆起身往殿外而去,走到殿前,回身望向殿中,皇帝坐著,李祺站著,臉有肅容,殺意橫生。
今日之事。
君臣可謂相宜?
真是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