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殿內。
實話實說,李可這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講起才好,只能是先用一些問題,去慢慢引入。
心中琢磨了一番過后,李可還是決定先從思想實驗開始做起。
“陛下聽好,假設一個國家,有皇帝,有內侍,有官員,當然這里指的是文官,然后還有武將,以及百姓,百姓既包括種地的,還有工匠,賤籍,以及商人。”
“倘若天下財富都出自種地的百姓,那陛下您覺得,應該給他們如何去分配財富,每一種,應該得到多少。”
“就好比總量是一百,那該怎么分?”
朱元璋聽了李可的話,也一邊看著李可,一邊沉思了起來。
李可道:“不用真的跟大明的稅負什么的一樣,陛下您就隨便說個您覺得合適的數就行,每一類人應當占一百的多少。”
“比如說,皇帝,占百分之十,內侍,占百分之一,文武官員加起來,占百分之九,百姓,包括工匠、賤籍,占百分之六十,商人,占百分之二十。”
朱元璋聽李可說完后,直接便道:“就按你說的這個吧。所以,那又如何?”
李可便道:“這是這個國家第一年的分配,那再過個二十年呢?陛下以為……這分配會慢慢地如何變化?”
“譬如說,出現貪官污吏,商人也來賺了一把,內侍也打劫了一下,皇帝,臣就當他是一位明君吧,他不愿意剝削百姓。”
“于是,皇帝十,文武官員變成十五,內侍就算二吧,商人二十五,此時百姓還剩下多少?”
李可自己也不得不在心中默默地算了算,然后說道:“那百姓是不是就從原來的六十,變成只剩下四十八了。”
朱元璋便道:“所以呢?”
李可又道:“那再過個三十年,陛下覺得,又會如何變化?”
朱元璋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文武官員跟商人,還有內侍,還會增加?”
李可道:“皇帝說不定也會增加,因為要修皇宮大殿,要賞賜后宮妃嬪,要賞賜諸多封王。此時……就算百姓只剩下三十八。那再過個一百年,又會如何?”
朱元璋盯著李可看,心想,你該不會是把朕當傻子吧:“還能如何?百姓繼續減少唄。”
李可便道:“那陛下你發現了這里的問題了沒有。”
朱元璋看了看李可那張帥臉,李可也是代他回答道:“天下,不管是什么人,全都需要百姓來供養,可百姓呢?他們永遠都只會是被拿走自己所創造的財富的那個。”
“那不難想象,過個三百年,估計大明的百姓就窮得只剩下一條褲衩。此時大明會如何?是不是就會亡國?”
朱元璋也點了點頭,“是,所以呢?”
李可:“所以……陛下您要跟誰一起共治天下?”
朱元璋便有點不太確定地道:“你難道是想說……百姓?”
李可便道:“非也,百姓懂個什么治國,很多人大字都不識得一個,甚至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出過村,臣想說的是,要在這里引入一類人,又或者是制定一些法律,以便可以讓皇帝、內侍、文武官員乃至于商人,將他們從百姓那里獲取的財富,都回流到百姓的手上。”
朱元璋有點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說,廚娘?”
李可便道:“要想培養一個廚娘出來,也不容易。”
朱元璋又道:“那就是跟廚娘類似的人,反正,都是賣苦力。”
李可回道:“這賣苦力能回流幾個錢,還不夠貪官貪一次的。”
朱元璋也急了,“那你說。”
李可便道:“陛下你得往奢侈品上想,比如說,海外的胡椒,以及各種香料,試問,哪個有錢人家不在這上面花錢?身上不弄得香一點,都不好意思出門與人打招呼。”
朱元璋:“你的意思是……”
李可道:“要想從富人兜里把錢給摳出來,就得賣那些貴的東西,稀有的東西,朝廷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這個專門的部門所賺到的錢,全都拿來投入到民生當中。”
“譬如說,修橋鋪路,既把橋、把路都給修好了,也可以給修橋鋪路的百姓發上工錢。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大量的錢財,再次回流到百姓的手里。”
“而不是用徭役的方式。”
“徭役此方法,最為害人,雖然也能把路、把橋給修出來,卻往往令百姓連種自家地的時間都沒有。”
“更遑論一些負責徭役的官吏,還特意為難百姓。甚至還有貪污徭役的口糧,把服徭役的百姓給活生生餓死的例子。”
“自古以來,不管是漢唐,還是宋元,所有皇帝、官員,富人,往往都只知道從百姓身上汲取,卻從不去想如何去養民,焉能不亡?”
“其實大宋摸到了一點邊,然而,被金人、蒙古人一弄,國家亡了,這養民也就斷了。”
“然而即便只是摸到了一點邊,這大宋的繁華,卻已經是可以看見。”
“宵夜是什么時候有的?外賣是什么時候有的?通通都出現在大宋。就連大宋的皇帝,也曾在夜深的時候,餓了,因而遣內侍到城中去購買食物以飽腹。”
“你看,這皇帝的錢,不就又回到民間了。”
“而且一切勞動,皆有定價,百姓拿符合自己預期的錢,心甘情愿地做能拿到這錢的工作,這不比直接讓對方去服徭役,強迫對方要更加地仁德?”
“陛下要與誰一起治天下?陛下就應該要與這樣的人,這樣的部門,這樣的官員一起治天下。”
“他們的作用,是可以讓百姓的財富,重新回到百姓的手里。”
“其實若非百姓的財富一定會被皇帝、內侍、文武官員,以及商人給拿去,而且時間越久,拿得越多,又何須有這樣的人?這樣的朝廷部門?”
“這是治隆唐宋的方法。”
朱元璋聞言,也是接著問道:“那遠邁漢唐呢?”
李可又道:“遠邁漢唐,也可以跟這個有關。畢竟……這打仗,不就是打的錢糧。既然都能操控財富向百姓回流了,那拿這些錢財去招募百姓開疆拓土,也沒什么難的。只要陛下您發得起俸祿,還怕沒人賣命?”
最后李可又道:“其實就這么說,根本不能說全,而且,怎么從比百姓身份地位更高的其他人手里摳出他們的錢財,是一項技術活。”
“說著簡單,真正操作起來,一點也不容易。”
“像是歷朝歷代,都打壓商人,讓他們不能穿好看的衣服,臣以為,這就很蠢,他們不穿好看的衣服,百姓怎么得到制作那件好看衣服的機會?怎么賺他們的手工錢?”
“這結果就是商人賺了幾百萬錢,結果沒地方花,全都埋到地底下去。”
“而這銅錢都被埋到地底下去了,反倒是讓大街上的商業變得更加地蕭條,說不好還會出現銅荒。”
“臣以為,大明需要有這樣一群人,專門負責做這樣的事,才不至于讓三百年后,大明的百姓只剩下一條褲衩。陛下應該與這樣的人,一起共治天下。”最后,李可便道。
朱元璋也是白了李可一眼,然后瞪著李可,回李可道:“李可,你這是在說你自己吧?”
李可也是撓了撓自己的左臉道:“整個大明就我知道這個,那臣又有什么辦法?總得有人真正為天下百姓著想一下吧?文官整日把關心百姓放嘴里,其實他們什么也做不了。他們能給百姓減免賦稅?他們能不逼著百姓交,不去欺壓百姓,貪污百姓交上來的賦稅,那都已經算是好官了。”
“哪里會有如臣這般,居然會想著該如何幫百姓賺錢謀生的?”
朱元璋想了想,確實,能想到像李可想的這樣的人可不多。
接下來便道:“那你以為,朕接下來該怎么做?才能避免三百年后,大明的百姓全身上下就只剩下一條褲衩?”
朱元璋都開始引用起了李可的話。
李可也瘋狂地夸對方道:“陛下果然不愧是圣賢的君主,若是換做別的皇帝,可不一定對這個有多少關心。”
誰知道朱元璋卻并沒有被他的圣賢的君主給迷住,只是淡淡道:“若是按照你說的來,那我大明,能堅持過三百年?”
李可便道:“臣說的這些,才不過是九牛一毛,真正要做的事,其實很多。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說完的。”
朱元璋只好道:“那你接著說。”
李可便道:“有的我還得先調查過,才知道行不行。臣又不是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