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客家人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傳承,靠的是口口相傳,自然各種說法五花八門。
有一個說法流傳至今。
傳說一個客家人先祖,外出謀生。
那時的謀生不像現在,有火車,有飛機,一天可以直達北京。
那時候,沒有。
靠的是二條腿。
先祖居住原始森林里,要走出大山非常不容易。
不過,先祖居住的地方有一條河,沿河而下,一天一夜,可以到達州府。
所以,他自己扎了一個木排準備順江而下。
他是過完新年之后走的,走之前,他告訴家人,過年之前,他一定會回來,要家人等他。
他走之后,再也沒有信息,是死是活都不知。
但他家里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他有五個孩子,妻子,加上父母,一家九口。
由于居住在山區,家里很窮,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同時,他們居住的也是樹皮屋,一天晚上,烤火把全家燒得精光,所虧人員全部逃出來了,但所有家產就沒有了。
他的父母與妻子沒有唉聲嘆氣,而是在另一個地方,用竹木樹皮搭建了另一個屋。
這一年新年很快到了,但屋主人依然沒有回來。
妻子記住他的話,說大年三十,一定會回來,然而,到了年三十,他依然沒有回來。
天色漸漸晚了,男主人還是不見蹤影。
妻子擔心他找不到家,于是把大門打開,全家所有的燈全部點亮,整個家變得燈火通明,在幾公里開外,可以看到燈光。
這燈光是指引他回家的路。
令人他們失望的是,過了大年三十,男主人依然沒有回家。
他的妻子和父母都清楚,男主人是一個非常守信用的人,也是非常戀家之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一定會回家。
如果不回家,肯定遭遇了不測。
于是,一家人盡管過了三十,但依然不睡覺,大家靜靜地坐在堂屋等待男主人的歸來。
午夜時分,門外刮來一陣寒風,飄進了家里。
男主人的妻子心中一沉,是不是男主人的陰魂?
她這個情況告訴了婆婆公公。
公公婆婆很緊張。
他們怕兒子找不到家,就說,今晚我們都不睡覺,守到天亮。
天亮了,他們的兒子依然沒有回來,但傳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
他的兒子在回家的路上去世了。
不久,兒子的遺體送回來了。
他們把他安葬在家的對面山上。
他們相信,逢年過節的時候,兒子一定會回來,尤其是大年三十的夜晚,會與他們團聚,所以這天夜晚,他們都在家守夜。
消息傳出,大家無不感動,也認為自己的先祖這一天一定會回來。
于是,大年三十這一天,全家總動員。
一是全家大掃除,把家里所有的東西洗干凈,地面掃干凈,總之,家里上下必須打掃得干干凈凈。
二是全家不分老小,都要淋浴,把身上的污垢洗干凈,然后全家穿上新衣服,也叫除舊迎新。
接著就是守年夜了。
守年夜之前,必須燒香敬祖,也就是祭祀。
有一個專門的祭祀臺,上面擺滿了雞鴨魚肉,還有各式水果。
在祭祀活動中,一般只允許男性上場,以前,以家族為單位的遠古,祭祀是非常嚴肅的活動,尤其大年三十,全族的男性匯集在祠堂,在族長的帶領下,拜天拜地,拜祖先,乞求先祖保佑后代子孫。
當然,現在祠堂已消亡,客家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祭拜祖先。
儀式完畢之后,吃晚飯的時候,桌子會擺放許多空碗筷。
他們相信,這一天逝去的先祖會回來,與他們一起吃年夜飯。
飯畢后,就是守夜了。
家里所有的燈全部點亮,樓上樓下,燈火通明。
全家人圍坐在火盆邊,開始談古論今。
趁此機會,會唱山歌的阿媽,會教唱子女唱山歌。
流傳最廣的是客家生存歌:
正月冇食,正月玩(音廖)。
二月冇食,食茶袍。
三月冇食,有三月泡。
四月冇食,有夏子桃。
五月冇食,有揚梅。
六月冇食,新出了。
七月冇食,石頭花。
八月冇食,胡里桃。
九月冇食,有田螺。
十月冇食,食山果。
十一月冇食,食冬筍。
十二月冇食,莫進山。
這是每個客家人從小必須牢記在心。
客家人居在深山老林,極易迷路,走失,在這種情況下,生存歌會告訴你每月山里可以食用的物品,可以說是救命歌。
當然,最主要還是各種精美食品。
除了南瓜干、紅薯干、泡菜外,還有客家人最珍貴的食物,就是米果、薯包。
客家人居在山上,不像現在的超市,各種零食堆積如山,而客家人生活不易,生存條件差,一年到頭也難有零食。
米果和薯包只有最珍貴的客人,或者守年之夜,才會制作。
大家一邊喝著自制的米酒,一邊唱著山歌,然后香噴噴的米果端上來了。
一年的不快,不知不覺煙消云散。
更重要的是,大家靜坐在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在這美妙時刻,走進大家心田的,不僅僅是希望,還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客家人相信,堅守自己的夢想,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前面再難走的路,終究邁過去,翻開人生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