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周令福之亂,或許可以說是大唐藩鎮無數場叛亂中,最為特殊的一次兵亂,雙方在戰陣上沒有損失一人,唯有周令福在突襲幽州的途中,騎兵落馬才有了些損失。
平亂中,軍卒雖無經歷陣仗,但陳從進細細思量下,還是決定賜錢,以慰三軍,當然,這個數量肯定不多,也就是個安撫獎,每人賜錢一貫。
納降步軍尚未解決,不過,那已經不是什么特別重要的是,主將陣亡,騎兵全部歸降,就靠那點步卒,若還敢頭鐵南下幽州,那就真真是自尋死路了。
九月初,幽州鎮內又一次發生兵亂,不過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被盧龍節度使陳從進平定的消息,很快就傳到鎮內各州。
原先陳從進命各州刺史前來幽州敘職的命令,在這一刻,執行的非常到位,莫州刺史宋密威,涿州刺史李藏英,瀛州刺史李鋌,尚未徹底順服的三州刺史,紛紛啟行,前往幽州。
陳從進又一次平定叛亂后,再無人敢有異議,在連續平定楊權恩,周令福之亂后,陳從進才算是真正的控遏幽州鎮,他的意志,可以隨著政令真正的開始實施。
………………
九月初九,李旋化在一處名為寺南村的附近,截到了宋世林所率的納降軍步卒。
納降軍這么些年,屢屢在邊境和奚人有爭端,雖無大戰,但是小規模的沖突不斷,常年累月的接戰,讓納降軍對騎兵來襲的觸覺十分敏銳。
在隱約感到震動后,尚處于行軍隊列的納降軍,很多人立刻便感到不對勁。
"有大隊馬軍!"斥侯騎著戰馬,一路高喊。宋世林聞言,臉色沉重,隨即下令,命大軍緊急列陣。
"第三隊取弓!第五隊披甲!"中層軍官的銅鑼聲與嘶吼交織,場面看起來有些混亂,卻是有條不紊,這么說有些歧義,或許用亂中有序來形容,更為貼切些。
士兵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但是宋世林的臉色卻依然很難看,先前周令福突襲前,曾信心滿滿的表示,此番南下取幽州,如探囊取物。
若是真如周令福所言,那么過來的只能是一小隊送捷報的輕騎,而不可能是如此大規模的馬軍。
聽這大地震動的動靜,宋世林估算,這支馬軍最少在一千騎以上,他的心已經是懸在半空,內心中雖已有預感,但宋世林仍然抱著一絲希望。
一面豎立著李字的大旗,出現在宋世林的眼前,此時納降軍前排已經列陣完畢,后陣雖還有些混亂,但已經是處于接戰狀態,而非行軍隊列。
隨著騎兵逼近,納降軍前排射出數支箭矢,扎在李旋化馬前數十步,李旋化一揮手,示意騎兵止步。
隨后,李旋化派五人小隊輕騎,帶著周令福的腦袋,繼續向前進。
見對面只有五個人,納降軍陣內也沒有射箭驅離,而是靜靜的等待著,直到對面忽然高喊道:“周令福叛上作亂,已經伏誅,這是他的人頭,大帥有言,再不棄械,全軍皆斬!”
宋世林聽到這,臉色大變,而隨著周令福的腦袋被拋入陣,軍心大亂,一軍卒提起周令福的腦袋,大喊道:“是周軍使的腦袋!是周軍使的腦袋!”
李旋化見狀,翻身下馬,愜意的坐在地上,一揮手,道:“把那些軍官推上前,告訴他們,周令福是怎么敗的。”
數十名中層軍官,被驅趕上前,就在納降軍陣前,聲情并茂的講訴著他們是如何艱辛的趕到幽州,結果卻是敗的如何如何之慘。
到了現在,納降軍中,無論是誰,都對周令福兵敗身死一事,深信不疑,這腦袋有可能作假,但這么多中層軍官都在這,那卻是無論如何也作不了假的。
一支軍隊,中層軍官那就是骨架,沒有這些軍官,一支軍隊可以說立刻就癱瘓掉,這些軍官或多或少,都在納降軍中有熟絡之人,一時間,相認的呼喊聲,此起彼伏。
“副使,這仗沒法打了,軍無戰心了!”
聽到部下這么說,宋世林怒罵道:“老子看不懂嗎?還用你說!”
宋世林隨后卸甲,扔掉兵器,步行至陣前,看著對面的騎兵,嘆了口氣,隨后匆匆上前,一來到李旋化面前,便撲倒在地,口中哭訴道:“周令福狼子野心,我等皆被其蒙蔽,今周賊伏誅,真是天佑大帥,還請李將軍能在大帥面前,多多美言啊!”
李旋化呵呵一笑,在來的路上,他都和這些降將談了許久,早已知道,這個宋世林就是周令福的心腹,周令福起兵,此人可是沒少在周令福身邊鼓動。
此等野心勃勃之將,現在周令福一死,就想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他人身上,李旋化對這等人,心中極為鄙視。
不過,眼下還不是處置此人的時候,他的任務,是要把納降軍帶回檀州,并要清洗一些罪將,刺頭。
因此,李旋化假意扶起宋世林,大聲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宋副使快快請起,大帥有令,命納降軍速回檀州,以防奚人來犯。”
宋世林聞言,心中一喜,連忙拍著胸口道:“大帥之令,我等必當誓死遵從。”
隨后,宋世林急忙下令,讓納降軍掉頭,回返檀州,而李旋化則在側翼,監視著納降軍,同時,又派了一隊輕騎,帶著宋世林的幾個部下,先行奔赴檀州,控制住周令福的家眷。
經此一變,納降軍士氣萎靡,大家伙跑了這么遠的路,啥也沒撈著,又得回去,心中著實苦悶。
不過,所有人也清楚,自己干的是叛亂的事,因此,也沒人敢奢望陳從進能給賞賜,幾乎所有的軍卒都在罵罵咧咧,問候著周令福的全家。
而在回程的路上,宋世林又湊到李旋化身旁,諂媚的笑道:“李將軍是大帥妻族,日后前途定然不可限量啊。”
李旋化一副趾高氣揚之態,聽聞此言,嗯了一聲,并不答話。
這時,宋世林又道:“某家中有一女,年芳十四,頗有姿色,李將軍英姿勃發,若是李將軍首肯,愿獻于將軍,常奉左右!”
(晚上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