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軍隊凱旋而歸后,朱雄英便全身心投入到格物之學的推廣與發展之中。
他親自挑選了一批聰慧且對格物有興趣的學子,組成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由林羽擔任組長,負責各類格物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研究小組的第一項任務便是改良燧發槍。
雖然在與阿魯臺部的戰爭中,燧發槍展現出了巨大的威力,但朱雄英深知它仍有許多可改進之處。
林羽帶領著小組成員整日泡在工坊里,反復拆解、研究燧發槍的構造,嘗試更換不同的材料,改進擊發裝置。
這日,工坊內氣氛緊張,試驗又一次失敗,零件散落一地。
成員趙宇沮喪地說:“這都多少次了,還是不行,是不是方向錯了?”
林羽卻堅定地搖頭:“不會,殿下如此看重,我們定能成功。大家想想,問題出在哪?”
這時,成員李軒提出:“會不會是這個擊錘的材質太軟,導致撞擊力度不夠?”
眾人聽后,紛紛圍過來討論,重新投入研究。
與此同時,朱雄英開始著手將格物之學融入到國家的教育體系之中。
他下令在京城的各大書院開設格物課程,邀請格物苑的學者們前去授課。
起初,許多學子對這門新學科并不感興趣,認為它枯燥乏味且實用性不強。
在一間書院課堂上,夫子剛講完格物課程。
學子陳生便站起來質疑:“夫子,學這些擺弄器具的學問有何用?能幫我們考取功名嗎?”
夫子微笑著回答:“格物之學看似與科舉無關,但它能開拓你們的思維,對國家發展大有益處。就像這次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燧發槍,便是格物的成果。”
陳生卻不屑地哼了一聲:“那不過是戰場上的特例,我們讀圣賢書,才是正途。”
朱雄英得知此事后,親自到書院講學。
他帶來了簡單的器材,現場演示杠桿原理,輕松撬起一塊巨石。
學子們驚訝地張大嘴巴,朱雄英趁機說道:“你們看,這就是格物的力量。它能讓看似不可能的事變得輕松,不僅在軍事上,在生活、生產中都有極大的用處。若你們掌握了,日后不管是為官還是為民,都能造福一方。”
這番話讓不少學子開始重新審視格物之學。
在農業領域,朱雄英也推動著格物之學的應用。
他組織專家研究改良農具,根據力學和幾何學原理,設計出了新型的犁、水車等農具。
這些新農具在試點地區推廣時,卻遇到了問題。
一位老農看著新型犁,滿臉懷疑:“這玩意兒看著怪模怪樣的,能好用嗎?俺們祖祖輩輩用的老犁可順手了。”
負責推廣的官員耐心解釋:“大爺,這新犁是按照科學原理設計的,耕地更省力,還能把地耕得更細,您試試就知道了。”
老農半信半疑地套上牛開始耕地,沒一會兒就驚喜地發現,確實輕松了不少。
他高興地說:“嘿,還真行!看來這新東西還挺有用。”
在手工業方面,格物之學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小組利用化學知識改進了陶瓷的燒制工藝,使燒制出的陶瓷質地更加細膩,色彩更加鮮艷;
還改良了紡織技術,提高了紡織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
然而,格物之學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朝堂上雖然大部分官員在朱元璋的支持下認可了格物之學的價值,但仍有一些保守派官員暗中抵制。
在一次朝會上,保守派官員王大人率先發難:“陛下,皇孫殿下大力發展格物之學,讓學子們沉迷于奇技淫巧,荒廢了經史子集的學習。長此以往,國家的根基恐被動搖啊!”
朱雄英立刻反駁:“王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時代不同往昔,我大明面臨諸多挑戰,格物之學在軍事、農業、手工業等方面都展現出巨大潛力。就拿戰爭來說,若沒有燧發槍,我們怎能如此輕易取勝?”
支持格物之學的李侍郎也站起來說道:“是啊,陛下。格物之學與科舉并不沖突,培養的人才既懂格物又能通過科舉入仕,為國家貢獻更多力量,這是好事啊!”
雙方各執一詞,朝堂上爭論不休。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說道:“格物之學發展不能停,但也不能忽視傳統學術。大家都各退一步,找到平衡。”
朱雄英明白,要讓保守派徹底信服,還需拿出更多成果,于是決定舉辦一場盛大的格物成果展覽。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籌備,格物成果展覽在京城的廣場上盛大開幕。
展覽當天,廣場上人頭攢動,百姓們紛紛前來觀看這一盛事。
展覽分為軍事、農業、手工業、生活等多個展區,每個展區都展示著琳瑯滿目的格物成果。
在軍事展區,改良后的燧發槍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
士兵們現場演示了燧發槍的射擊,精準的射擊和快速的裝填讓圍觀的百姓們驚嘆不已。
旁邊還展示著新型的火炮、盔甲等軍事裝備,這些裝備都是利用格物之學的原理進行改良的,性能得到了極大提升。
武將劉將軍興奮地拍著大腿:“有了這些先進裝備,咱大明軍隊如虎添翼,看哪個外敵還敢來犯!”
這時,一位老臣卻皺著眉頭說:“這些東西雖厲害,但總歸是旁門左道,哪有老祖宗留下的兵法可靠。”
劉將軍立刻反駁:“老大人,時代變了,戰場上武器先進才能占優勢。這燧發槍和火炮,關鍵時刻能保家衛國,可不能小覷!”
在農業展區,新型的犁、水車等農具整齊擺放著。
一位農民模樣的人好奇地摸著新農具,問旁邊的工作人員:“這東西真有那么好使?”
工作人員熱情地介紹:“大哥,這新犁耕地省力,還能深耕,提高收成;水車灌溉效率也比以前高很多。您要是用了,一年能多打不少糧食呢!”
農民眼中滿是期待:“那可得好好試試,家里地多,正愁忙不過來。”
手工業展區內,精美的陶瓷和質地優良的紡織品讓人目不暇接。
一位商人模樣的人拿起一件陶瓷仔細端詳,贊不絕口:“這陶瓷成色真好,拿到市面上肯定能賣個好價錢。要是能大量生產,咱大明的生意能做到更遠的地方去!”
展覽過程中,朱雄英陪著朱元璋前來參觀。
朱元璋看著這些成果,頻頻點頭:“大孫,你做得不錯。這些東西確實能給百姓生活和國家發展帶來好處。”
朱雄英笑著說:“皇爺爺,這只是開始。格物之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定能讓大明更加繁榮昌盛。”
保守派官員王大人也在人群中參觀,他看到這些成果,雖心中有些觸動,但仍嘴硬:“不過是些新鮮玩意兒,能有多大用處?”
朱雄英聽到后,走上前說道:“王大人,事實擺在眼前,格物之學能提高軍事力量、促進農業生產、繁榮手工業,怎么會沒用?您再仔細看看,或許能改變想法。”
王大人臉色微紅,不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