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分田的日子。
在安平村的谷場上,復興軍把《第二次土地分配細則》掛了出來,用紅筆圈出重要的條款,復興軍的軍官把上面的條款大聲的念出來。
"凡登記漢名、會寫漢字,說漢語的優先分田!"
"承認祖先是漢人,并且有族譜的不僅優先分田,還會發最好的農具和種子!"
"什么都不愿意的,只能等到其他人分完田后再分!""
谷場另一邊的農具和種子都堆成小山。
看著這么一大堆農具和種子,安平村的村民眼眼睛都紅了,如果再加上分到的好田,秋收的時候一定豐收,除了交兩成稅收,剩下的可都是他們的了。
"排在第一個的上來!"
阮文祿排在隊列的前排,他現在還是有些糾結,想要離開,卻又反復摩挲著懷里的族譜。
這本族譜上寫著他和家里人的名字,這本《嶺南雷州阮氏族譜》的內頁還印著"明洪武三年"的字樣,封底蓋著還未干的明朝官印的印章。
這是阮文祿前些天在復興軍的工作隊清查村里土地時,找復興軍的工作隊要的族譜。這本族譜怎么看都覺得太假了。但是,復興軍的人說,這就是真的。
當他看到自己改的的名字"阮明誠"出現在上等田分配名單的第七位時,他才相信這是真的。
登記處辦公桌上已經堆滿了戶籍冊,這是村民登記的信息,翻到祖籍的那頁,就會看見"嶺南某某縣""八桂某某村"的字樣。
"下一位,阮福阿花。"
穿補丁奧黛的中年寡婦畏畏縮縮上前。
"有漢名嗎?"
"沒、沒來得及改!"
"不知道叫什么!"寡婦的聲音像蚊子叫。
"那改成李小紅怎么樣?"工作人員小吳問道
"可以!"寡婦連忙點了點頭,她沒什么文化,平常在村里也不怎么與人交流,遇到這些事不知道該怎么辦,本來覺得只能分到最壞的土地了,沒想復興軍的人這么好。
"有族譜嗎?"
"沒有!"
"沒事,我這里有很多,你想要哪個?"小吳搬出備用的族譜箱,箱蓋上寫著"嶺南族譜"閩州族譜""八桂族譜"等等。
幾個原本還在觀望的村民看到村里的寡婦都要分到好田了,慌忙翻出布袋里領到的皺巴巴申請表,再不改就什么都沒了。
"我也要改漢名!"
"我也要選族譜?。?
"我家祖籍是嶺南的,我也要改名??!"
村民都擠在一起了
"別急,都有!都有!""
小吳一邊發族譜,一邊解釋道
"選好了祖籍,簽個字畫個押,就能夠領到的土地了。""
后面幾個穿奧黛的安平村婦女看到村里的寡婦都可以分到好田,圍在一起小聲的討論,其中一個人掏出藏在袖中復興軍分發的《百家姓》,看著上面的漢姓,和漢名。
"要不咱也改姓?聽說姓李的族譜里能查到好多大官呢!"
"給我們報仇的委員長也姓李??!""
"可咱祖祖輩輩都姓阮福?"姓阮福的婦女猶豫的說
"那可以姓阮啊!""
"把阮福改成阮也可以的,以前城里的讀書人也有這么改的!"
"怕什么?""阮大叔也說阮姓是漢姓?。?
"那我們改姓阮吧!再讓復興軍的人給我們取個漢名吧!"
她們最終選定姓"阮"和"嶺南阮氏"的族譜后,興奮地擠向分田登記處。
在安平村口的水田上,
"黎大叔,按新的規定您一家分到的土地是四畝。""這塊田就是你家的了!"
復興軍工作隊的測量員小李扯著嗓子喊道,同時將寫有"黎永福"的木牌深深插進田埂。
木牌背面用紅筆寫著醒目的《分田三字經》
"改漢姓,習漢文,分好田,吃飽飯"
田埂上擠滿了等待分田的村民。阮文祿來到這里后,都擠不進去。
"誰是阮明誠?"
"是我!""
"讓讓!"阮明誠(阮文祿)激動的跑到小李的前面
"大爺你這名字改的還挺好聽的,看名字就知道是讀書人!"小李對比其他村民改的名字,阮明誠這個名字太有文化了。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第三十二章 》)阮明誠背了出來。
"阮大爺你還讀過中庸??!"小李對阮明誠能背出中庸的詩句非常驚訝。
"以前學過儒學??!"阮明誠謙虛的擺了擺手。
"明誠叔學過儒學,那我肯定給你分最好的田!"小李對阮明誠很有好感。
小李看了阮明誠的地契,再對比自己手中的登記手冊,對阮明誠說
"根據最新的分田規定,明誠叔您家,都登記為漢族,可分上田六畝。明誠叔自己選,是要村東頭靠近水渠的田,還是村西頭日照足的田?""
阮明誠聽到后眼睛一亮,毫不猶豫地指向遠處水渠邊的水田
"就要挨著水渠的!前段時間,陳世仁搶走的土地就是那片土地,我兒子——"說到這,阮文祿的聲音哽咽了,下意識摸了摸手里兒子以前給他買的煙斗。當初這塊分到的土地讓他失去至親,現在還是這塊土地讓他一家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農具發放的地方,臨時搭建的木棚下,農具堆成小山。農具發放的工作人員老黃拿著鐵皮喇叭對正在排隊的村民大聲說
"上等田的村民優先領??!注意看地契上的編號,按編號順序領!"
村民們頓時騷動起來,拿著漢名登記證的村民拼命往前擠,生怕錯過好的農具,到時候只能撿破爛了。
角落里,曾經是陳世仁家的長工阿明正仔細擦拭領到的鋤頭。那時他還在想陳世仁一家都死了,自己沒有工作還能否活下去發愁呢,現在卻能憑借"李漢生"這個新名字,領到這么好的農具和土地。
"這鋤頭怕怕不是比法蘭西人的槍桿子還金貴!""
并非所有分田都一帆風順。
越北太原的河西村,幾戶堅持保留越南語名字的村民的土地被分配到山腳下的貧瘠旱地。
"我們不要改漢名!"
"不要改族譜??!"
領頭的阮福南揮舉著鋤頭抗議,在復興軍的槍口下,他最終還是沒敢反抗。但當他看到鄰居領到的水田再對比自家那貧瘠的土地時。心里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阮福南覺得很不舒服。
回到家后,阮福南的小兒子扯了扯他的衣角說
"爹,我們家分到田后,是不是可以吃白米飯,小草說他們家以后可以吃白米飯了"
小草就是鄰居的兒子,阮福南現在看著兒子那充滿希望的眼神,最終下定決心。
"會的,你以后會和小草一樣可以吃白米飯!"阮福南揉了揉兒子的頭說道。
當晚,阮福南敲響了復興軍分田工作組的房子,帶回回了一本《嶺南阮氏族譜》。
第二天中午,辛苦了一上午分田后,終于到午飯時間了。復興軍的分田工作隊的隊員們坐在田埂上啃著饅頭,喝著涼水。這幾天吃不好,睡不好,可是大家都神采奕奕。
"老劉,你今天劃了多少畝上田?"
"七戶人家都是登記為漢族,整整三十畝!按照這個速度,月底前能把全縣的肥田分完了!"
他們這些工作人員很清楚,安南老百姓分田漢化的進度直接關系到他們自己的晉升考核,前段時間委員長進行的大清洗,讓安南自治人民委員會的職位有了巨大的空缺。
"老劉,你說我們這次分完田能升到什么位置?"
"至少升一級,現在上面有大量職位空缺,還怕沒位置!"
"重點是對安南這些老百姓進行漢化,這點做好了才能分到好的位置,不然升了也是白升"老李吃完手里的饅頭才對大家說
復興軍下鄉分田前,李崇文已經下了文件,把這次安南老百姓分田漢化作為晉升的標準,做的好的話,至少可以升一級,有大功勞的話還能在功勞簿上記一筆,以后升遷也會有幫助。
下午繼續分田,老劉在分田處看著分田的登記冊,原本的"阮""黎"等越北姓氏的下面,都陸續寫上上了"祖籍嶺南""祖籍八桂"的批注。
"把這個阮福改成阮姓,族譜編號填037號嶺南雷州的那本族譜,那本編得和他們這一家最像了。"
老劉對小李叮囑的說道,
"小李記住了,凡是主動要求漢化的,還會寫漢字,說漢語的,還會儒學的。分田時,可以多分一點!"
河內總督府,李崇文用紅筆圈住了諒山的分田漢化報告。漢名登記率為百分之九十一,上等田已經分配完成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七十的農民選擇八桂漓城作為作為祖籍,下面還有登記員寫的一行小字,農民們都很愛戴委員長。
"把漢化的獎勵再細化一些!""
李崇文對站在一旁的李志文說。
"會背《三字經》和《弟子規》的人,可以領一袋糧食。能教自己孩子寫會自己漢名和背《三字經》和《弟子規》的再領一袋。""
"這有沒有問題?"
"沒有!"李志文馬上回答道
"清算了舊勢力后,我們獲得了大量的糧食和金錢后,移民安置問題和越北農民漢化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了!"
"這就好!"李崇文聽到后很滿意
"還有通知各部的部長和軍事委員會的趙志遠過來開會,對安南的漢化是時候再進一步了,僅僅是農民還是不夠!"
"明白,我這就去通知!""
李崇文用土地為籌碼,正在重塑安南。當農民們發現學會漢字能換來肥沃的土地,當族譜能換來農具和種子,漢文化的種子便在分田的契約中悄然生根。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李崇文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