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時的清風樓正是熱鬧的時候。說書先生剛把醒木拍在桌上,樓下二十多張桌子就齊齊靜了,連跑堂的都停了腳步——這是京都人最近的新習慣,每日巳時聽“長公主搞事記”,比聽才子佳人有意思多了。
“昨日說到長公主一拳裂了御花園的假山,各位猜怎么著?”說書先生呷了口茶,眼神掃過滿堂聽眾,“陛下非但沒罰,還讓工部給太和殿的柱子加鐵箍!說是怕長公主哪天高興,把金鑾殿給拆了!”
滿堂哄笑。靠窗邊的幾個書生放下茶杯,其中一個穿青衫的說:“前月還說長公主是‘京都第一瘋女’,如今倒成了‘守護神’——前日鎮國侯被捆去軍營,昨日戶部又清出三萬兩貪銀,都是長公主的功勞。”
旁邊賣布的掌柜接話:“可不是!我家婆娘今早還說,要是長公主能去查查糧行,說不定米價能降兩文。”
“要我說,這‘京都才女榜’早該換了。”穿短打的貨郎拍著大腿,“以前榜首是沈太傅的千金,彈得一手好琴;現在該換成長公主,一拳能裂石,這才叫‘才’!”
眾人又笑。跑堂的小伙計端著茶壺過來,插了句:“聽說茶館老板已經改了榜單,不叫‘才女榜’了,叫‘京都搞事榜’——長公主連續十五天霸榜,第二名是被她掀了桌子的兵部侍郎,第三名是被捆去軍營的鎮國侯。”
“這榜好!”有客人拍桌子,“今日該更新了吧?我賭長公主今日要去掀哪個官的府邸!”
正說著,街對面突然傳來一陣喧嘩。眾人都探出頭去看,就見幾個穿官服的人正往御史臺走,為首的是個白胡子老頭,正是御史中丞。他手里捧著個奏章,臉色鐵青,后面跟著七八個御史,個個都揣著本子,像是要去拼命。
“喲,御史臺又要參長公主了?”清風樓里有人喊。
“這是本月第五回了。”青衫書生搖頭,“上次參她掀兵部桌子,陛下說‘吾女勸誡百官,情有可原’;上上次參她捆鎮國侯,陛下說‘鎮國侯有錯在先’。我看這次也成不了。”
果然,沒過半個時辰,就見那些御史垂頭喪氣地從宮里出來。路過清風樓時,有人聽見御史中丞嘆氣:“陛下說‘長公主今日還沒搞事,你們先回去等著’——這叫什么話!”
滿堂又是哄笑。說書先生趁機拍響醒木:“各位且聽好,今日最新消息——長公主今早去了太學,見太學博士講《禮記》講得枯燥,直接把博士的戒尺掰斷了,說‘要講就講怎么打勝仗,講這些沒用的干啥’!”
“好!”樓下一片叫好。有幾個當過兵的漢子更是拍桌子:“長公主說得對!咱邊關將士流血打仗,哪有功夫聽那些之乎者也!”
這時候,一個穿錦緞的公子爺皺著眉:“你們就不怕嗎?長公主這么折騰,萬一哪天鬧大了……”
話沒說完就被賣布掌柜打斷:“怕啥?她折騰的都是該折騰的。前兒戶部侍郎貪賑災款,被她掀了糧囤,現在賑災糧都發到咱老家了;鎮國侯克扣軍餉,被她扔去軍營,我那在邊關當兵的侄子說,這月餉銀都發齊了。”
“就是。”貨郎接話,“以前那些官老爺,你參他十本都沒用;現在長公主一句話,直接捆去揍一頓,比御史管用多了。”
公子爺被說得啞口無言,悻悻地喝了口茶。旁邊的人又說起前幾日的“才女榜”——那榜單原本貼在朱雀大街的牌坊上,每日更新,誰詩寫得好、誰琴彈得妙,都能上榜。可自從長公主“搞事”后,看的人越來越少。
昨日牌坊下的老秀才干脆把“才女榜”撕了,換了塊新板子,寫上“長公主搞事榜”,下面記著日期和事件:
“四月十二:掀戶部糧囤,擒貪官一名。”
“四月十三:闖鎮國侯府,捆侯爺送軍營。”
“四月十四:早朝掀兵部侍郎桌子。”
“四月十五:一拳裂御花園假山。”
“四月十六:太學掰斷博士戒尺。”
聽說現在每天天不亮,就有人去牌坊下等著看更新,比以前等“才女榜”積極多了。連宮里的小太監都偷偷跑出來抄,說陛下偶爾還問“今日榜上寫了啥”。
正說著,清風樓外又一陣騷動。只見幾個小吏舉著牌子跑過,牌子上寫著“長公主令:凡克扣工匠工錢者,即日起至京兆府自首,否則——”后面沒寫,但誰都知道,“否則”就是被長公主找上門。
“瞧見沒?”說書先生指著那些牌子,“這就叫立竿見影。昨兒還有工匠來哭訴,說木器行老板欠了三個月工錢,這會子怕是正往京兆府跑呢。”
樓下眾人紛紛點頭。穿青衫的書生感慨:“以前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現在才知道,女子有能耐,能讓官老爺聽話,能讓百姓得實惠,這才是真本事。”
日頭漸漸升高,清風樓里的茶喝了一泡又一泡,說書先生的故事講了一段又一段。沒人再提“才女榜”,大家都在猜:長公主下一個要折騰誰?會不會去掀了吏部的桌子?或者去國子監給那些老學究上一課?
連對面酒樓里算賬的掌柜都探頭過來:“今日的‘搞事榜’更新了沒?我家小子還等著抄回去給同窗看呢!”
京都人漸漸習慣了——每天早上起來,先問問“長公主今日搞事了嗎”;去茶館喝茶,必聽“搞事記”;連孩子們玩游戲,都學著長公主的樣子,拍著小胸脯說“我要去掀貪官的桌子”。
夕陽西下時,朱雀大街的“搞事榜”前還圍著人。老秀才剛寫完“四月十六:太學掰戒尺,令欠薪者自首”,就見幾個百姓提著燈籠來看,有人念出聲,有人笑著議論,還有個老婆婆念叨:“長公主要是能來我們巷子里看看,把那占路的貨攤清一清就好了。”
旁邊的小吏聽見了,趕緊記在紙上——這是京兆尹新交代的,凡百姓念叨的事,都記下來,說不定哪天長公主就真去“搞事”了。
夜色漸濃,清風樓打烊時,說書先生收拾著醒木,聽見伙計說:“先生,明日說什么?”
先生笑了:“不用準備,等明日一早的消息——長公主的事,永遠比咱編的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