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小威小說網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11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11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四面,乙四、禪凈雙修,理事無礙。

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四科,首先我們先解釋標題禪凈雙修,先解釋這個禪,這個禪具足來說,應該是翻成禪那。這個禪那它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靜,就是寂靜的靜;第二個是慮,思慮的慮。

什么是禪那的境界呢?就是他要能夠靜,就是我們內心當中,要專一的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明靜不動叫做靜,這個是跟定相應的。其次這個慮,就是正確的思慮,這個正確的思慮就是一種觀,智慧,就是我們能夠觀察我空跟法空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夠觀察到諸法的真實相的智慧叫做慮,所以這個慮是就著智慧來說。

從這個意思就看出來,這個禪那里面的內涵是有定、有慧;有慧、有定,是一種定慧等持的境界。

這個凈指的是凈土,這個地方的凈土,指的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就是一種修因證果,信愿持名是約因地的修持,求生西方是一種果地的證得。

這個地方講雙修,什么能夠雙修呢?理事無礙,這個理指的是理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事指的事修,就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當然這個理也可以說是前面的那個禪字,雖然禪是有定慧,但是多分來說還是以般若波羅蜜為主,般若波羅蜜。

所以這個理是一種二空真如之理。我們的空性的理論,不要去障礙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雖然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也不要去障礙二空真如之理,這個叫做理事無礙。這兩個法在我們內心同時的運轉。一切法畢竟空,但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雖然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還是觀一切法畢竟空,這兩個法在心中運轉的時候是沒有障礙的,彼此不互相障礙,這個就是理事無礙。

這個地方我們分兩科來說明:初、禪凈之別。二、禪凈雙修。先說明禪跟凈的差別的內涵,再說這兩個應該如何的雙修,先把這兩個分開來解釋,再合起來運作。

先看第一個禪跟凈的差別,我們請班長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乙四、禪凈雙修,理事無礙。分二:初、禪凈之別。二、禪凈雙修。今初。

丙一、禪凈之別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凈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極情亡,徹見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凈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凈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凈土,是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相同。須細參詳,不可儱侗。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凈土矣!】

好,我們加以解釋。這個地方的大意,印祖他是分成兩個內涵來說明。先說明什么是禪,什么是凈土,再說明什么是有禪,什么是有凈土。先看

第一段,把這個禪跟凈土的內涵加以差別。

第一段分兩科,先講禪,再講凈土,先看第一科。「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

這個是從教門的定義,什么是禪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具,就是這個禪不是修習而來的,是我們,不管修行不修行,他就是具足。

具足的禪是什么內涵呢?

真如佛性:這個真就是真實不虛,真實不虛這句話,在佛法它的定義是說,就是這個法它不隨因緣而有所變化,叫做真實不虛,不隨因緣而有所變化。

譬如說,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善業,使令我們今生得到一個尊貴的人身,乃至于得到種種財富的果報。但是這種不應該說是真實不虛,因為你的人的果報,你的財富的依報,這件事情是會破壞的,等到這個勢力結束以后,你可能會因為下一個因緣,又出現一個天的果報,餓鬼道的果報,就是這個法的存在是會有變化,是一種欺誑性的,那就不能講真實不虛。這個真實不虛的意思,就是不管你因緣怎么變化,它就是這種境界,這個叫真實不虛;

如:恒常不變,它不會變化的。真實不虛而且恒常不變的一種佛性。這個佛者,覺也。它是一種靈靈覺覺的覺性。這個是不管你是不是修行,都是具足的一個佛性叫做禪,這個是約教門。

我們再看宗門怎么說。

「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這個禪宗呢,它是不立文字,就是它不依止佛陀的圣教量,開悟的祖師,他能夠從他的開悟的那一念心里面,講出一些話,講出一些語言文字,跟經論是不一樣,但是義理是相合的,這不立文字。

我們看宗門怎么說,它說什么是禪呢?「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叫禪。當然這是禪宗都是一種譬喻,就是我們在這一切的雜染因緣,還沒有成就之前的一個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意思就是說,這個法我們還沒有造作因緣,它就存在了,沒有造作因緣就存在了。

譬如說,我們現在得到這個人的果報,人的果報,我們凡夫有自性執,這個人身體就是我,你長得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你的內心有什么樣的個性,你的色身有什么樣的特征。但是這個不應該說是本來面目,這個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一個法,它已經不是本來面目,它是后來的業力創造出來,不算是本來面目,就是已經是成就以后。所以這個地方,本來面目,就是你還沒有假藉任何業力的造作之前的一個狀況。

當然禪宗講這個就是一種禪機了。所以說「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依止這個參,就思惟,你自己就悟入,所以它這個話就這樣子講:什么是本來面目?什么是真如佛性呢?印光大師最后一個總結。「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這個禪它是我們一個純真的心體,一個真實的心體,這個真實的心體它是無能、無所。

《楞嚴經》把我們的心分成兩個狀態:第一個叫做攀緣心;第二個叫常住真心。

這個攀緣心的特性,就是我們的內心,認為我們這一念心里面,有一個我存在,由這個我來創造種種的善業,或者是造種種的惡業,最后也是由我來去承受這種可樂、不可樂的果報,就是不管若因、若果,都是有一個造作者, 這樣子的心情就是攀緣心,它是隨順因緣而轉的。

這個常住真心的特色是無能、無所。就觀察我們這一念心里面,是沒有一個常一的主宰。這個內心種種的變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這個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一個我存在,沒有。那個沒有能所的不生不滅的本性,就是純真心體,這是第一個觀察,沒有能所的。其次呢,「即寂即照」。它的體性是寂的,這個寂是就體性,它有這個不變的體性。第二個它的作用是「照」,它有隨緣的作用,有這個照的作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寂指的是它的體性。

我們凡夫的攀緣心,它是不寂,有種種的煩惱,有種種的業力,有種種的果報,我們煩惱的這個惑業苦,它是不斷流動的。這個唯識學怎么形容我們的攀緣心,它說:陀那微細識,習氣如瀑流。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有這個我的思想這件情事,習氣如瀑流,就像那個瀑布一樣,不斷的流動,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惡,由善的念頭創造善的業力;由惡的念頭創造惡的業力,剎那剎那在生滅。這個不應該說是寂,這是不寂。

這個就是把我們真心跟攀緣心簡別出來,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照呢,應該說是簡別二乘;前面的寂是簡別凡夫。二乘人他這個清凈心是寂了,他那一念心跟我空的真如相應以后,他整個三界的惑業苦完全息滅。完全息滅呢,但是他不照,他不能夠生起這個八相成道、月映千江、百界做佛,他不可以,他不能夠生起作用,所以這個照是簡別二乘人的性情,二乘人那個心是偏空的。我們可以從這個寂又照、照而寂,去體會我們的真心是什么境界,它是一種離念靈知的純真心體。

關于這點我們看看《楞嚴經》怎么說,我們看附表第十一。

我們根據《楞嚴經》的理論,把所謂真心跟妄想,我們來做一個簡別。這個《楞嚴經》,「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句話是在贊嘆《楞嚴經》的說法主跟所說的法。「妙湛總持不動尊」,是贊嘆佛陀,能說法的人是妙湛、是總持、是不動尊。這個佛陀他怎么樣呢?他能夠說出「首楞嚴大定」的法門。「首楞嚴王世希有」,這個世間上是稀有難得的,你說你能夠教人家布施、持戒,這件事情不應該是稀有難得;但是你能夠教人家修首楞嚴大定,這件事情稀有難得,唯佛出世才有的。他有什么樣的稀有功德呢?「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種首楞嚴大定,在那一念心一運轉的時候,把我們無始劫來的顛倒跟罪業,一念之間就完全破壞,「不歷僧祇獲法身」 ,不必經過三大僧祇劫,它這是頓超的法門,不歷僧祇獲法身。

但是它有一個關鍵,在《楞嚴經》上說,你要修首楞嚴大定,一定要把妄想跟真心簡別出來,因為修首楞嚴大定,它的依止,是以不生滅為本修因。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內心當中,什么情況是隨順于攀緣心;什么情況是隨順于不生滅心。

譬如說,現在有兩個朋友,一個朋友是帶我們去到惑業苦的境界,一個朋友是帶我們到佛的境界,我們希望到佛的境界,我們必須把這兩個朋友的特征認清楚,這個朋友是長得怎么樣,我到時候就知道,現在這個朋友來,是一個壞的朋友;現在出現的是好的朋友,應該依止。這是一個不好的朋友,我應該驅除。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 《楞嚴經》前面的三卷半,佛陀很認真的發明妄想的形狀、真心的形狀,破妄顯真。這一段是這三卷半的一個精要的地方。我們看看第一個「即妄顯真」。

附表十一 — 真如佛性

(一)即妄顯真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好,我們看它的內涵,先看第一段、總標。「阿難」,佛陀講完三卷半以后,招呼一聲阿難。他說:你現在還不明白這一切的法,這一切指的是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一切的因緣所生法,這以下講兩個譬喻,來譬喻這個法的相狀:因緣所生法是一種 「浮塵」。就是在虛空當中飄動的灰塵,這個是譬喻我們的色法。這個色法,人有人的尊貴的相狀;三惡道有三惡道這種下劣的相狀。這種相狀是隨著業力,有這種去來流動的相狀,有去有來有流動叫做浮塵。這個風一吹,往東邊吹,這個灰塵就往東邊飄;往西邊吹,這個灰塵就往西邊飄,就是這種流動,這是一個譬喻。

其次,「諸幻化相」。這個幻化,它的意思就是,這個魔術師他手上的手帕,他一下子就變出一只兔子,一下子就變出一只貓,一下子就變一只狗,這種生滅變化,指的是我們的心法。我們的心就是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這個各式各樣的內心隨著境界有任何的變化,就是諸幻化相。

前面的是譬喻色法,這個是心法,就是把因緣所生法,以色、心二法來做一個說明。

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是它是無常的。這個無常我們前面也說過,可以用約一期的生命來觀察。譬如說,我們這個人的果報,人的色身,人的內心狀態;你下輩子你變一個畜生,變那個畜生以后,你有畜生的相狀,有畜生的想法,你的思想也不同,這個是約一期的生命來說,無常。也可以約一剎那,就微細來說呢,我們前一剎那的色身,前一剎那的內心,跟下一剎那的色身,下一剎那的內心,也是不同!這個就微細,「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一切的法,它是流動的,是變化的,所以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這個是把因緣所生法,做一個攏總的說明, 這以下以相跟性,從兩個角度來觀察。

「幻妄稱相」。從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來說,是因為從它的暫時的顯現的情況,從因緣上,這種幻化的因緣上,我們安立的這個假名假相假用。說這個是一個人,這是一個鬼,這是一個畜生。畜生有畜生的相狀,畜生有畜生的假名,畜生有畜生的作用,這個叫做「幻妄稱相」。因為從世俗諦,我們必須要建立假名假相假用,使令我們來認識它、來區別它,這是從一個相的角度來看因緣所生法。

其次,「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假設我們從體性來觀察呢,它是一個妙覺明體。這個妙覺明體,古德解釋這句話,是從兩方面:

第一個是妙覺之體;第二個是妙明之體,一個覺;一個是明。

這個妙呢,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不可思議,不是凡夫所能夠理解的。這個覺是相對于迷,迷惑顛倒來說的。這個明是相對于黑暗來說。它是一個覺而不迷、明而不暗,一方面覺,一方面能夠光明;一方面光明、一方面覺,這個是約體性來說。這個是我們可以從它的相狀,可以從它的體性,來觀察這些因緣所生法。這一段的意義告訴我們這樣子觀察,這是一個總標。

其次,我們再看第二段、別釋。別釋里面,就各別把這個相跟性的內涵開展出來。先看相。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這個就是因緣所生法,就是色法跟心法的開合不同。如果我們開心合色的話就是五陰,開色合心就是六入跟十二處,這個色心具開就是十八界,其實就是一個色法,一個質礙的色法,跟一個明了性的心法。

這些色心諸法,從相狀來觀察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是說十法界,我們把法界分成十法界,這個十法界都是由色法跟心法所構成。

佛菩薩的法界的色身,無量光明、無量相好莊嚴,他那一念心也是特別的清凈莊嚴。人天的法界就是雜染,但是相對于三惡道來說,他的色身還算是尊貴身。他那一念心呢,至少多分來說是善心多、惡心少。這個三惡道那個相狀,就是一種苦惱下賤的相狀,那一念心也是煩惱多、善心少。

這些的色心二法是怎么有呢?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你過去業力的熏習,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你過去的煩惱罪業的和合,就創造了一個三惡道的色心;由這種善業的和合,就創造一個人天法界;乃至于我空法空智慧的和合,就創造了四圣法界的色心,這些都因緣所生法的。這個是從相狀來簡別十法界的差別,就是從相狀上,我們應該肯定,從因果上來說,十法界是有差別的,有殊勝、下劣的差別。我們再看這一切的差別當中,有一個不差別的本性,看體性。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我們凡夫的世界,就是隨這個因緣所生法,隨這個境界,就是變化。好的境界,我們快樂;不好的境界,我們苦惱。

佛陀告訴我們說:你不應該去觀察這個相狀的變化,你應該去觀察什么呢?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就是說,這一切的生滅,這一切的去來,它的本性就是這個如來藏性。這個如來藏性是什么情況呢?「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它的體性是常住不動的、妙明的,是不動的、是遍滿的,這叫做「妙真如性」,這個不可思議的真如性。

所以說,假設我們從本性來觀察,這個真常的本性來觀察呢,我們會發現這個十法界的這種去來,或者是迷悟、生死,這種變化的法都是不可得。我們從清凈心的角度來觀察這些去來,或者是迷、或者是悟、或者是生、或者是死,這些都不可得,這個不可得那個本性,就是我們依止處,清凈本性。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想要修一切的法門,這個首楞嚴大定,你要先把這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依止語言文字先理解它,就是名字位,先了解它,你才能夠依止。

這個不生不滅的本性,在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禪師,這個禪師他看到一個老和尚,就跟他頂禮。這個老和尚也是一個老禪師。這老和尚就謙虛說:莫禮老朽。你不要頂禮我這個老朽,就我這個色身是老病死的,你不要頂禮,莫禮老朽。這個禪師就回答說:禮非老朽者。這個禪師是開悟的人,他說:我是頂禮那個非老朽的。就是說,表面上我是頂禮你的色身,其實我是頂禮你的清凈本性,那個非老朽者。就是說,你現在的色身是剎那剎那變化,你現在的內心是剎那剎那變化,我不是頂禮你這個人,我是頂禮那個在一切剎那變化當中,不剎那變化的那個不生滅心,我是頂禮那個禮非老朽者。

所以開悟的人,他就是會往道上去會。所以你可以看的出來,一個人內心是站在什么角度在做事情,看得出來。我們凡夫的心,是站在一種攀緣心,那個禪師他做一件事情,他的內心,那個腳跟所站的位子是不生不滅的,他不會被因緣所生法所動搖的,禮非老朽者。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也不要以為你離開了攀緣心,而有一個真心,不是這個意思的。

在天臺宗有一個圓教名字位,古德講一個偈頌,來說明這個名字位的境界。

他說:「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所以這個人「方聽無生曲」,哎呀!我現在知道這個無生的道理,過去就是被這個生滅變化的境界所轉了,我一天到晚顛顛倒倒的。「始聞不死歌」,喔!我終于在一切的老病死當中,找到一個不老病死的法。「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原來當體就是你現在這一念東去、西去,到處攀緣的心,它的本性、它的本來面目,就是那個「無生曲」,就是那個「不死歌」。可是我們沒有回光反照,「翻恨自蹉跎」,冤枉,無量劫來就是被這個攀緣心帶著,在三界里面流轉,真是冤枉,現在知道。我知道以后,就不要隨順攀緣心而轉。

所以這個地方,你應該體會、體會,就是這個「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就是我們應該從這種生滅變異的相狀當中, 去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是第一段的「即妄顯真」。

我們再看第二段「嘆德勸修」。這樣子依止不生滅心有什么好處呢?好我們看《楞嚴經》的說法。

【阿難!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盤,不戀三界。】

這第一段。在流通分當中,佛陀告訴阿難說:你應該,你現在進到首楞嚴大定法門是開悟,所以能夠講出那個偈頌,來贊嘆首楞嚴大定,你不應該只有自受用,你應該把這種妄想的根元,跟心得開通的這個法門傳示將來。

這個《楞嚴經》它發明兩個內涵:第一個是妄想,妄想根元,就是攀緣心,當然這個攀緣心是以我為根本,就是有一個我才會攀緣的;心得開通是無我、無我所的真心,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你應該要把這個妄想跟真心這個內涵,在將來佛陀滅度以后,把這個法門流通出去,在末法時代眾生一片的黑暗當中,這種清凈的光明的法,你要能夠傳承下去,這個很重要的。

為什么呢?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盤,不戀三界。」

使令這些顛倒的眾生,知道我們這一念的攀緣心是虛妄的,使令我們生厭離。就是我們無始劫來為什么會惑業苦呢?不是上帝創造的,是因為我們老是喜歡依止我們的攀緣心的自體流轉,怎么辦呢?「知有涅盤,不戀三界」你應該知道在這個生死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涅盤,就在我們的心中,使令我們能夠「不戀三界」 。

這個是佛陀囑咐阿難尊者,來流通這個首楞嚴大定的法門,這樣子流通有什么好處呢?看第二段。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這是說明弘傳這個法門的功德。

先做一個比況,說:有一個人,這個人發了大悲心,他以遍滿十方虛空的七寶,這么多的七寶,充滿虛空這么多的七寶,用來布施,布施誰呢?「持以奉上微塵諸佛」。佛是一個最殊勝的福田,以這么殊勝的珍寶,來供養這么殊勝的福田。是用什么態度來供養呢?「承事供養,心無虛度」就是身、口二業是非常的恭敬,內心的意業也是一樣,沒有虛度,念念相續,無有疲厭,身口意都是非常的恭敬。以這樣殊勝的心態,來供養微塵的諸佛,阿難!你想一想看,這個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否?」這個人得的福報是多、是少呢?我們看阿難回答。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徧,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阿難說:能夠布施的法,是虛空無盡的珍寶,下面先講一個例子說:過去有一個眾生,他只有布施佛陀七錢,這么少的錢,他舍身以后,就得到轉輪王位,因為這個佛是無上福田,少數的業力,就能夠得到大的果報。「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何況這個人,他用這種虛空的珍寶來供養,所以說,這個福報是「窮劫思議,尚不能及」,你用一劫的時間來思惟、來算計,這個福報是算不完的,所以說,總結:「是福云何更有邊際?!」這福報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福報。

先把這么大的福報標出來,這以下再加以比況,我們看佛陀對阿難尊者的回答。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佛陀要講一些不可思議的境界的時候,先說明佛陀是無量劫來不打妄語的。佛陀說的話是不增不減,就是真實語。佛陀講的話,也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就是實際的情況是怎么樣,佛陀就怎么說,佛陀如是知如是說,他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所以佛陀的話是沒有虛妄語。

這以下,佛陀就把他內心所照見的這種真實境界說出來。

「若復有人,身負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說有一個人,這個人過去是一個顛倒的境界,隨順攀緣心,遇到惡因緣就做了錯事了。什么錯事呢?「身負四重,十波羅夷」,他把這個聲聞戒的四重戒完全破壞,菩薩的十波羅夷也破壞,就造了這么重的罪業。這個罪業的力量,馬上就要牽引他到此方,或者他方的阿鼻地獄,「乃至于窮盡十方無間」,不但一個阿鼻地獄,一個阿鼻地獄受完以后,這個阿鼻地獄成住壞空壞了以后,又到另外一個阿鼻地獄去,就是十方無間的地獄都要去經過。因為這個人罪業太重,四重、 十波羅夷都破壞了,這一個身心,他結集這么大罪業的人。

這個人后來有一點改變,什么改變呢?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這個人他學習了首楞嚴大定的法門。學習以后,他能夠理解,而且生起信心,決定的信解。這一念的決定信解,他不但是一念的信解,他能夠以一念的短暫時間,把這個法門在末法時代,在眾生的黑暗顛倒當中,「開示未學」。就在這個無明當中放出一道光明,把佛陀所傳承的這個首楞嚴大定法門,把它給弘傳出去。

這樣子他會有什么樣的情況呢?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是首楞嚴大定的功德力。就是說,他以這個一念的相應,這個破惡來說,他所結集的四重、十波羅夷的罪業,「應念銷滅」。就在他依止不生減心那時候,那一念的光明出現的時候,這個四重、十波羅夷就完全破壞。變其所受的「地獄苦因,成安樂國」。不但是把這個罪業破壞,他還能夠往生到佛的凈土去,這個是約破惡。那約生善呢,「得福超越前之施人」,他的福德力,超過前面的財施,就是這個法施的功德,「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力是不可思議,的確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是說, 這個首楞嚴大定,我們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我們講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世間上的法是假藉因緣而生的,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有一個自性執的。

這個因緣生呢,我們要從雜染的因緣來說,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我們整個罪業的結集,創造者是無明,也是由無明來攝持這個罪業。你現在就棄舍無明,棄生滅守真常,你現在依止清凈的本性,這個時候,你的罪業沒有依止處,就: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這個首楞嚴大定,它是這樣子,我們凡夫要不知道首楞嚴大定能懺除罪障,也不錯,你就認為有一個我,我過去造了很多的罪業,我現在拜佛,把我的罪業給消滅掉,這樣也不錯。但是你這樣子,枝末,從這個枝葉上來懺罪,這個是要很多時間,很多的辛苦。

你能夠觀察:「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你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清凈本然,離一切相,依止這個不生滅心來懺罪,你是從根本上把罪業給破壞掉。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太大,它能夠加持前面的一切善法,能夠達到這種功德力。這個地方是佛陀講完《楞嚴經》以后,贊嘆這個首楞嚴大定的法門。

[師答]:微細陀那識,陀那就是阿陀那,就是阿賴耶,它的流動是微細的。陀是陀羅尼的陀。

「能以一念, 將此法門」 , 這個 「一念」 是什么樣的標準呢?

天臺宗它把這一念的相應,劃分成六個次第:

第一個是「理即」。

就是說,你這一念心本來是有清凈的心,但是你不承認,你也不了解。整天隨順你的妄想流動。當然你這一生也可能造一點善業,去得一點可樂果報, 但是究竟是不究竟的,這是一種愚癡的眾生,這個叫理即;

第二個是「名字」,名字即。

「名字即」這個人,他能夠從這個名字,就是從這個經論的語言文字里面,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凈」,當然他不是這樣念過去,他能夠生起決定的信解,能夠把這個法承當下來。乃至于內心當中能夠隨順,就是說,他能夠了解這一念心是清凈本然,這一切的煩惱罪業都是如夢如幻,他從這個語言文字里面得到信解,這件事很難得,名字位;

第三個是「觀行位」。

這個觀行位有禪定力,前面的名字位,是一種散亂心的聞思的智慧,到了觀行的時候,那有禪定的,就是修慧的境界;

乃至于相似,這一念的相應跟真如理是相似的;

乃至于分證,這見道位,見到那一念心,跟清凈心契入了;

最后究竟,完全開展出來。

應該說是六即,應該是六個次第。六個次第,我們應該可以先從「名字位」去得到。

蕅益大師他臨命終的時候,就公開的表達:「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畢竟付何人」。他臨命終之前,他的徒弟說:師父你老人家一生研究天臺教觀,你為你自己判教一下。他說:「名字位中真佛眼」。不過印祖是認為他謙虛,不應該只有名字位。他就「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名字位。「不知畢竟付何人」,我所覺悟的真理,我不知道誰能夠得到,我就是講了那么多的《蕅益大師全集》,誰能夠得到,這不可而知。

這個三世諸佛所傳承的首楞嚴大定的法門,不知道能夠付給誰,但是他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開佛知見,把佛陀的智慧給開展出來。

[師答]:「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當體就是你現在打妄想的心,就是不生滅心,翻恨自蹉跎。不是離開了你這一念妄想心,你找一個不生滅心,不是的。

所以外道跟二乘人,以大乘佛法來說是錯認消息的。為什么呢?

他認為這個第六意識的攀緣心不好,為什么不好呢?這一念心起禍是它、造業是它,它就是跟煩惱相應,創造很多的罪業,使令我們去得生死的痛苦果報。那怎么辦呢?他以這個禪定,外道是禪定,阿羅漢是好一點,在禪定當中,又加一個我空智慧,就把第六意識給完全息滅,就是無想定跟滅盡定。

但是以大乘佛法來說,這個是錯損菩提了,因為這個第六意識是生死的根本,也是菩提的根本。

所以佛法是轉識成智,你要能夠把你這個生滅變異的第六意識,經過佛法這種文字的熏習,去找到一個不生滅心,然后你依止不生滅心,轉過來,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第六意識修觀,來息滅這個無明,你不是把第六意識給息滅,不是。所以「今知當體是」,就是你這一念當體就是!「翻恨自蹉跎」,冤枉,過去認賊作父,我現在不要再隨順攀緣,不應該再隨順。

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法門,你在念佛當中,修持當中,你知道這個不生滅心,對你懺除罪障、積集資糧,有很大的加持力,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力量太大,你一天到晚只知道修福報,依止攀緣心,你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時候才能成佛。

佛法是強調智慧、強調光明,這是一種頓超的法門。

好,我們再回到講義來,我們看第四十五面。前面是講到這個禪,主要是講這個不生滅心,這個禪就是我們的不生滅心,這以下就說明凈土。

「凈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也。」

前面的禪是約理性,就是離一切相,不生不滅的理性。這個凈土是從緣起上,就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信愿持名是約因,求生西方是約果,就是由這個清凈的因,去得一個清凈的果。不應該只是偏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禪宗有時說,什么是凈土?什么是彌陀呢?就是我這一念心清凈,當下就是凈土;我這一念心清凈,我就是彌陀,是這種思想。當然這樣子講,理論上也對,但是凈土上來說,西方凈土,我們多分來說,是建立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我們是從因緣上,應該要肯定,在緣起上有一個阿彌陀佛,有一個正報、有一個凈土的依報存在,不應該只是講心性的境界而已,所以這個凈土是從緣起上來建立。

這是講到禪跟凈土內涵的差別:禪是約理性;凈土是約緣起。所以這個內涵是應該有所不同。

我們再看有禪跟有凈土的定義。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極情亡,徹見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

這個有禪,就是前面的禪跟凈土是約教量,這個是講證量。

什么標準叫做 「有禪」 呢?就是你能夠 「參究力極」,到了「念極情亡,徹見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所謂的「明心見性」。這個明心見性,所明的心、所見的性,當然不是攀緣心,這個時候見到的心性是不生不滅的心性,要達到有禪起碼是圓教名字位,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完全生起堅定的理解,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對這個法一點都不懷疑,這個叫做有禪。

「有凈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這個是「有凈土」,你發了菩提心以后,能夠修因,能夠把這個因求生西方,這個就有凈土。我們再看下面,這以下做一個比較。

「禪與凈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凈土,是約機約修。」所謂的禪跟凈土是約著教法、約著理法,這個是從教量上來說。有禪有凈土,就是你從根機、從修證上來說。

所以說就著禪跟凈土,「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這個是理論是宇宙間的真相,佛不能使令它增加,凡夫也不能使令它減少,這個是約教量。但是這個證量呢?「依教起行,行極證理, 使其實有諸己也」這個內心當中,是不是生起有禪跟有凈土的功德,就是要你去實修,才能夠使令內心生起,使有諸己就是一種心中的功德,這個約證量。

所以, 「二者文雖相似, 實大不相同。須細參詳,不可儱侗。」這兩個不太一樣。我們最后做一個總結。

「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所以我們講: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這個有禪的標準是很高的,怎么說呢?「參禪未悟」雖然有參,但是沒有悟;或者有悟,悟的不徹底,都不是有禪。

這句話我們看《六祖壇經》,這個六祖惠能大師,他在家是一個很窮苦的人家,賣柴火。他有一天把這個柴火送去給客人,這個客人誦《金剛經》,他聽了以后,就觸動他的善根,過去栽培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善根非常的強,可能福報比較薄一點,所以貧窮。他一聽到這個《金剛經》的文字以后,他就有點體會,就問這個客人說:「你誦什么經呢?」說:「我誦《金剛經》。」問:「你這個《金剛經》是哪里得到呢?」「我是從五祖大師那個地方,黃梅。」這個六祖大師就去參訪五祖。參訪五祖以后,五祖看這個人的善根很深,就要磨他的習氣,要他到廚房去工作。

五祖大師準備要傳法,就把所有的住眾全部集合起來。古時候的傳法是各憑本事的,哪一個人有真實見地就得法。說:我們現在誦一個偈頌我看看,哪一個人是真正是內心有消息,哪一個人還在顛倒當中,一看就知道,你們把內心的境界表達出來,去講一個偈頌出來,道一句。這個時候,兩個人把這個偈頌給獻出來,

一個是神秀大師,他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句話看得出這個人是一個很用功的修行人, 「身是菩提樹」,我們的菩提智慧要假藉色身,你為什么能夠拜佛?要色身拜佛。你為什么能夠誦經呢?也是要身。這個菩提樹它能夠生起菩提果。「心如明鏡臺」,我們這一念心就像鏡子一樣。怎么辦呢?「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經常要保持這個鏡子的干凈,要煩惱起來馬上對治。從這個偈頌看起來,這個人是沒開悟的。我們簡單講,這個人思想已經有一個「我」,「心如明鏡臺」,有這個明鏡臺怎么辦呢?「我」不要去造惡業,經常保持這個「我」不要去造惡業,多造一點善念,「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很好的,他能夠悟到這個善惡的業果,但是不應該說他是發明心性,不應該這樣講。誰發明心性呢?

惠能大師也講出一個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人是開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頌里面看得出來,這個人內心是有消息,后來五祖大師就把這個法傳惠能大師。

所以有禪就是有一個標準的,一定是要「發明心性」。這個是印光大師把有禪的標準講出來,什么是有凈土呢?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

三種情況都不能說有凈土:

第一個「偏執唯心」。

唯心凈土,心凈國土凈。這樣子的話既然你的心清凈,當下就是凈土,當下就彌陀,你沒有一種要歸依的心,沒有一種要求生阿彌陀佛國的心,這樣子沒有信愿,是不構成凈土,凈土要信愿持名。

第二個「或有信愿,而不真切」。

有信愿,但是內心當中沒有真切。怎么說呢?「悠悠泛泛,敷衍故事」,你說歸依彌陀,又沒有真實歸依,說求生阿彌陀佛國,那個念力又不決定。有時候想一想,人天可樂果報也不錯!這樣子,內心當中不真切,這也不是有凈土,這個還不算是有凈土。

第三個「或者行雖精進,而心戀塵境。」

你這個人很難得,拜佛、念佛很精進,但是你內心當中心戀塵境,沒有真實的發菩提心求生凈土,貪戀五欲的境界。

怎么說呢?這以下有三種情況:

(一)「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你想說:哎呀!我現在出家修行,持戒、拜懺不可思議,怎么說呢?來生得到富貴家,享五欲樂,你內心當中有這種思想。

(二)「或者求來生生天。」我應該要做天王、做忉利天王、四天王來享這個天福樂。

(三)「或者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你知道這個五欲是有種種的過患,使令我們增長罪業的,你不希望生到人天,希望出家。在自利方面, 希望能夠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有這么高的智能。在利他方面,能夠「宏揚法道,普利眾生」,你又能夠廣結善緣,把你所說的法弘揚出去,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但是「皆不得名為有凈土!」這個都不能說有凈土,因為你沒有一種決定的信愿,沒有一種臨終決定必往生西方的信愿,就是你的內心當中,有所夾雜都不叫有凈土。

這是把有凈土跟有禪這個標準,印光大師明確的劃出一條線。就是你衡量看看,什么是有禪?什么是有凈土?這是兩個標準出來。

所以這個禪,也可以說是從二空的真如理性上來說的,就是我們這一念的不生不滅的、無我無我所的清凈心。這個凈土是約著我們信愿持名而求生凈土,這種修因、證果來說。所以這個地方是把禪跟凈的差別給標出來。

[師答]:在大乘的角度,我空、法空是要同時達到的,它不是次第。就是說一空一切空。他不是先觀我空,再觀法空,這是小乘的觀法。大乘佛法是直接的從根源上,一空一切空,我空跟法空是同時悟到,他的根器比較利,他同時看到我空,也同時看到法空。當然這個跟教理有關,他所學習的教理。如果你學習阿含經論的話,你可能會先見到我空,如果你從阿含經論去聞思的話,你會先見到我空;如果你熏習的是大乘佛法,我空、法空是同時到達。

好,我們再看丙二、禪凈雙修。前面是把禪跟凈的內涵,把它給差別,這個地方講,我們怎么能夠禪凈雙修呢?我們看印祖怎么說,我們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丙二、禪凈雙修

【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凈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凈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顯性具也。必欲棄舍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此從上諸祖密修凈土之大旨也。】

— 與體安和尚書 —

好,我們加以說明,先看第一段、禪宗的境界。

「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凈土。」

在禪宗,如果「單提向上」,就是正念提起來的時候,禪宗它是把一些枝枝葉葉都不要,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它就不要什么枝枝葉葉的,它就是這一念心,直接去契入法性,單提向上。這個時候一法不立,觀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時候,一切的法都不存在。

「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凈土。」就是這個無上尊貴的佛,都沒有這方面的執著,沒有一種成佛的分別,哪有什么說「念佛求生凈土」,這樣子的分別,沒有。如果說單提向上的話。這個是「真諦之一泯一切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就在這個真空的理性來說,「一泯」,這個泯就是泯滅,一空一切空,這個「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禪宗的開悟祖師,他的內心的確是「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這「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的境界。譬如說,有一個人去參訪雪峰禪師。到了以后,就跟雪峰禪師頂禮。雪峰禪師說:「你從什么地方來?」「我從南方來」,從南方來到北方參訪雪峰禪師,很遠。這個雪峰禪師說:「哎呀!你一路辛苦。」這個參禪的人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這句話也是說得好,說我是仰慕你這個雪峰禪師的道德,所以我不怕辛勞,翻山越嶺,從南方趕到北方來參禪,來跟你參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這個雪峰禪師說:「汝猶醉在。」所以這個禪師講話,一見面就是有機鋒,你這個人還是一個顛倒境界,汝猶醉在。他講完這句話,就到房間去,把門關起來。這個人他搞不清楚,這個禪師講什么話,就請求禪師再跟他開示,再講多一點。這個禪師出來又講一句話說:「出去」。出去以后,又進到房里去。

這句話怎么說呢?這個參禪人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這個禪師的思想,就是你還在因緣所生法上分別,你還說我是有道德,當然你這樣講是很好,但是你在這個「道上會」,你在這個事相上活動,你的內心就在有為法上活動,你什么時候能夠了生死呢?所以你猶醉在。

你現在是顛倒的境界,跟第一義諦不相應,那怎么辦呢?「出去」。你現在要從這個有為法中出去,到達第一義諦的境界去,你才能夠解脫生死。你欣賞我的道德很好,但是你老是這樣子分別好壞,你什么時候了生死呢?什么時候呢?所以禪宗的確是不可思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這個是講自性的本體,清凈本然的空體。

所以這個禪宗,你可以看得出,他講出這句話,他內心經常跟第一義諦是恒常相應的,他隨時能夠講出很多的話,來表達他內心的境界,這個是禪宗的情況。

我們再看從事相上來說。

「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凈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顯性具也。」

假設就著事相上來修持呢,一切的善法都不廢除,你雖然悟到一切法畢竟空,但是不作務都不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禪宗的情況就是這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個世間的作務尚且要作,何況是念佛求生凈土這么殊勝的因緣。這個是約著世俗諦「一立一切立」,就是從空出假來說的。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顯性具也」。

有人問蕅益大師,一個人開悟以后,做什么事呢?開悟以后,你那一念心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你還有什么事要做呢?蕅益大師說,開悟以后做什么事,熾然修福。蕅益大師不可思議,他說:你開悟以后熾然修福,因為你看到一切法畢竟空的當下,你同時看到緣起,你自然會熾然的懺除罪障、熾然的積集資糧。

所以真正悟到真空的人是不障妙有,他是以無所得為方便,生起這種作用,所以你悟到一切法空以后,不修善法,你這個空是偏空,離開一切善法,另外有一個空,這個是一灘死水,禪宗講的一灘死水,不是真空。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看清楚。

總結。

「必欲棄舍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

就是說,你一定要去棄舍這種善法的造作,求生凈土、布施、持戒,你一定要棄舍這種善法造作,才能夠發明真空,你這種真空是有問題,不是真空叫做偏空,天臺宗講偏空。

下面講一個譬喻,你放棄了「四大、五蘊」去找「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你那個身都不存在,內心沒有依止處,你這個空不依止緣起,離開了緣起,有一個空,這個空是偏空的。

應該怎么辦才是真空呢?

「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你能夠就著在不壞一切的妙用當中,發明一切法畢竟空,就是說知道一切法畢竟空,而熾然的信愿持名求生凈土,雖然熾然的求生凈土,則觀一切法畢竟空,這個是真諦。

講一個譬喻:

「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

這個心性的本性是清凈,但是它在眼睛,就表現出它的見,為什么能夠見的呢?眼睛是不能見,就是你有心性能夠見。你為什么能夠聞呢?就是你有那個心性。見跟聞是約作用,那個心性是約體。

「此從上諸祖密修凈土之大旨也。」

我們看附表第十二,就是補充講表第十五面。

附表十二 — 從上諸祖密修凈土之大旨

在我們歷代的祖師當中,修凈土人,歷代祖師都是開悟的。他開悟以后,又能夠熾然的信愿持名,熾然的求生西方,他的內心是怎么樣運轉呢?他是這樣子,就著性德來說,就是我們的清凈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他能夠「稱性起修」,依止這個清凈心,不是依止無明,依止清凈心而生起修德,信愿持名、六波羅蜜,一切的懺除罪障、積集資糧,生起修德。一切的修德還是在發明心性,你為什么要求生西方呢?因為我要開展我的心性。就是說「無不從此法界流」,這一切的法,從我清凈的法界流出來,流出這個信愿持名、六波羅蜜,最后還是在「無不還歸此法界」,還是在莊嚴我這一念心性,這就是一切的歷代祖師修行凈土,是禪凈雙修。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知道一切法是畢竟空,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一切的法都是如夢如幻。但是從緣起上,我們不要壞這個緣起,就是從本性來說,這一切法是畢竟空;從世俗諦來說,一切如夢如幻。這個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添夢者也,它是一場惡夢;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好夢者也。從因緣上我們也應該要棄舍惡夢,而去取這個好夢。雖然一切法畢竟空,但是從因緣上,我們也應該要去尋求一個成佛的殊勝因緣,這樣才是禪凈雙修的。

沒有錯!極樂世界是如夢如幻,是的!但是它是好夢者,也是醒夢者也。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一場惡夢,苦惱,而且你在娑婆世界待得越久,你越胡涂,添夢者也。你到那個畜生道去,那個狗做久了,下次得人身的時候,你跟他講佛法,跟他講道理,他聽不清楚,他的第六意識非常暗鈍,你話講的很明白,但是他還是聽不清楚。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雖然這一切法的本性是清凈本然,但是熾然的信愿持名,熾然的求生凈土。就是空性不要障礙妙有;妙有也不要障礙空性,你這樣子就是有禪有凈土,你這樣子修行就更快。

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

現在能夠做眾生依止的善知識,以后就能夠成佛做祖,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師答]:這個清凈本然的意思,你不要以為說有一個東西的存在。

你不要急著抄,好不好?先聽一聽,你這一天到晚抄,內心當中都沒有消化,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才開悟,你的手是不會開悟的,你的心專心聽這個語言文字。

我們講清凈本然,我不知道你內心是怎么想,你不要以為有一個東西,然后它清凈本然,你是不是這樣想?我不是講「具足」,或是修來,這個我們先不提。這個清凈本然的內涵,是不是有一個自性,它存在,然后它清凈本然?是不是應該這樣子?是喔?就是說, 清凈本然是一個名詞,你假設認為說,我這一念心是清凈本然,有一個大我存在,它清凈本然,那這個是能所。清凈本然是沒有能所的,無我無我所。

外道他也能講出這個清凈本然,他那一念心明靜不動,但是他是自性執,這個世間上有一個大我,這個「我」是清凈本然,他也講清凈本然,這是個能所,有一個「我」,一個我受用的「我」,這個其實還是自性執,這哪是清凈本然!清凈本然就是說,無我無我所,沒有一個我存在,沒有一個自性的執著。

這個地方要注意,有些人說,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這一切法都不存在的, 就是「我」存在, 這個就是四禪定「舍念清凈地」 ,那個禪定就是這種境界,尤其四禪還不明,到四空定非常明顯。到「空無邊處地」的時候,那個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那個空不是真實空,他把這個色法給息滅。因為四禪還有色法,四禪有微妙的色法。當然我們不覺得色法有什么樣的感覺,那個禪定的人心細,他觀察這個色法,對我們心是一種系縛,如鳥在籠,那個鳥被籠子給罩住,色法把我們的心給罩住。他觀無邊的虛空,就把色法給息滅了,就從色界進入到無色界,空無邊處。空無邊處的時候, 他那個色法都不存在,他那一念心明靜不動、清凈本然。但是為什么他還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還是十二因緣?因為他認為清凈本然就是有一個東西,「清凈本然」存在,有一個法的自性執,你們都不存在,「我」存在,這個自性執就是無明,我執法執。

所以清凈本然是沒有能所,沒有我跟你的對待,沒有一切法對待,其實還是我空。

你注意看,你觀察「我」不可得的時候,你會發覺這一切法是 「如」 的境界,沒有能所,這一切法是 「如」 ,「如」的境界,是「如是」的境界,無我無我所。而我們解脫生死就從這邊開始,你的腳跟要站在這個角度上,你從現在開始,才能夠趣向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否則你在造作,你說誰拜佛?「我」拜佛,很好,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但是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還是有漏業。你這樣子的懺除罪障,是從枝末上的懺除。

因為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才懺除罪障,那是從根本上的毀滅罪業,無我無我所的時候,你那罪業沒有依止處的。這個時候首楞嚴大定,首楞嚴王世希有,它是一種獅子奮迅三昧。在所有三昧當中,這個獅子跑的很快,假設你在因地的時候,能夠了解這個首楞嚴大定, 這種清凈本然、無我無我所的法,依止這個法來修行,你同樣發菩提心,他也發菩提心,你成佛的時候,他可能還是有學位,你比他快成佛,獅子奮迅三昧就這種三昧,是頓超的,不歷僧祇獲法身。

這句話是阿難尊者他聽完 《楞嚴經》三卷半以后,講出他的心情,贊嘆世尊的偉大,他所說的法的偉大,「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后來他就依止這一切法的清凈心,發的大悲愿, 「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所以一個菩薩他敢發這個菩提心,你有「我」的人,你不敢發菩提心,你保護「我」嘛,保護「我」的時候,你發心發不出來的,你觀察這一念心沒有「我」的時候,那就發起無障礙的愿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那個菩薩本身,沒有「我」的執著,完全是一種愿力而已,這菩提愿。

當然我們應該說是有法執,是的,但是你完全都沒有法執,你沒有一個修證的依止處。所以菩薩是這樣,剛開始是不應該有我執,但是那種清凈的法執的執著是有的。

因為從世俗諦來說,我們有如夢如幻的煩惱,如夢如幻的罪業;這個世間上有如夢如幻的極樂世界,有如夢如幻的阿彌陀佛,這種的執著是有應該有,這個是一種清凈的法執,是應該要有,但是我執是不應該有的。

在唯識學,你能夠經常觀察我空的時候,你的罪業就會轉成不增長業,你這個罪業勢力單薄,不是說種子不存在,而是它會從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它沒有得果報的力量,然后你到極樂世界以后,花開見佛悟無生,見到阿彌陀佛放光加持你。因為你在娑婆世界聽聞過這種圓頓的法門,他為你說圓頓的法,你一下子就開悟了,證得法身的時候,你一念的相應慧,就把你在娑婆世界有漏的煩惱罪業,一下子完全清凈,真的清凈。

所以你有般若波羅蜜的人修凈土,那是不可思議,你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可思議;你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的時候,你也是不可思議。同樣你往生、 他也往生,為什么阿彌陀佛看到他,為他說小乘法?看到你,為你說大乘法?就是你栽培的善根,有這種善根。他就是栽培小乘善根,阿彌陀佛為他說小乘法,他先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佛法說,乃至你受持般若波羅蜜四句偈,那不可思議,比你去做一些可樂果報,還不可思議,《金剛經》就是這樣講,因為這個頓超,獅子奮迅三昧,頓超的法門。

所以我們聽了以后,要多思惟、消化,這個人生是怎么回事,我們的內心是怎么回事。我們這一念的變化的心中,我們這一念不斷的創造業力、創造生死這一念心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它永遠都是染污的,一點都沒有辦法改變,還是這個生滅的心本身是虛妄的,它的本來面目是清凈的,只是我們沒有去回光返照而已。這樣懂嗎?

你要認清楚這個心是怎么回事,這個攀緣心虛妄不可得的,你要去觀到本來面目,觀到本來面目就安住,就是你的依止處。依止你這個依止處,開始斷惡修善,不要去執理廢事。觀到一切法畢竟空的時候,你從空出假,熾然的懺悔罪障,熾然的積集資糧,那就不可思議,這從空出假不可思議。而你這個整個斷惡修善是無我無我所的,這樣子就是無明滅則行滅,無明的勢力就開始破壞,慢慢破壞。那個真如的力量就不斷的增長,從名字位增長到觀行位,乃至于相似位、分證位。這是要思惟,這個善根,般若波羅蜜的善根都是「聞思」,要自己去思惟,去把你這一念的清凈心找出來。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在线免费观看h|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2018国产大陆天天弄| 欧美老熟妇欲乱高清视频| 欧美日韩第一区| 国产综合免费视频|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文|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小小的日本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版|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 中文字幕三级久久久久久|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 强行扒开双腿猛烈进入| 午夜视频免费成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男女做www免费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www日本免费网站| 亚洲欧美丝袜制服在线| aⅴ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熟女碰碰人人a久久| 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 偷拍区小说区图片区另类呻吟| 99日精品欧美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2020因为爱你带字幕免费观看全集| 欧美丰满熟妇XXXX|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器|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 大荫蒂女人毛茸茸图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麻豆网神马久久人鬼片|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第4页| 男人j进女人p里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