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小威小說網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3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3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倒數第四行:

「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p>

這一段是說明我們念佛人所成就的一個功德相上,這一科是講到念佛的修因及證果。在因地當中,印祖分成兩科:

第一、「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愿」

這個是在佛堂當中早晚的定課,我們剛開始念佛的人,我們這一念散亂心的勢力是很強大的,所以你剛開始要把一切的工作、萬緣都放下,專心的念佛?!敢痪鋸浲幽钫b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以這一念的佛號, 重復的來熏習我們這一念的妄想, 使令我們在妄想當中,經過你一次一次的念佛,它能夠在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中,成就一種清凈的力量,就是在污泥當中,生出一朵小蓮花出來,這個是一種靜中修,先成就一種清凈的念力。

第二、「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們一個人不是沒事干的,總有一些事情要做,這個時候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乃至于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你只要有因緣, 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個念力,再把它提起來。你單獨的提你的佛號,這個就是「一切」。你的身體可能有工作,但是你內心當中還是一樣,一句彌陀念誦聽。古人說:「終日走街坊, 心中念佛忙」 。你的身體是在行住坐臥,但是你的內心 「心中念佛忙」 , 這當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靜中修的基礎, 這是動中修。

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念茲在茲」,就是說我們念佛的目的,當然能夠斷煩惱最好,但起碼的標準要達到「念茲在茲」。什么叫「念茲在茲」呢,其實印祖也解釋了,「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這個造次,就是很急遽、很匆忙的樣子,有緊急的情況發生了,乃至于顛沛,就是很狼狽困頓的樣子。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一切法因緣生,我們這一念心它是受熏習的,它受你的造作、你的業力來熏習,這句佛號經過你這樣子,重復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習,它就由生轉熟。其次,那個煩惱的勢力,貪煩惱、瞋煩惱,它被你的佛號一次一次的折損以后,它由熟轉生,這個時候在你內心當中,煩惱雖然是在的,但是你的內心當中,佛號的力量是最大力量。乃至于印光大師說: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煩惱活動的時候,貪煩惱、瞋煩惱活動的時候,你過去在念佛堂,在平常念佛的勢力,你一提起來,佛號在心中一運轉,煩惱就不動,你有這種功德力。在所有的內心等流當中,佛號是最強大的等流性,這個時候要以祖師來說呢,「凈業成就,往生有分」。這個就是一種功德消長,念茲在茲。這個時候你念佛起來都是有味道的,這個佛號有味道,不是我們剛開始覺得念起來好像沒什么法喜,這個時候念起來,佛號散發出功德力,你能夠感覺得出來,你真的知道這是「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你內心跟佛號的距離很接近,這個就是「念茲在茲」,這是一種功德相狀,這是一種正修的因跟果。我們再看

第三、「居士既能發露懺悔,于凈土法門,最易相應」

這個地方是一種助行,前面是一種正行。這個助行怎么說呢,天臺智者大師講「對治助開」。就是說,天臺宗修止觀有十個次第:第一個是真正發心,乃至于遵修止觀,這個遵修止觀是一個正行,我們怎么用功呢,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觀察,修止修觀,修觀修止。但是我們從這一念散亂的顛倒心,要趣向于那種止觀雙運,那個清凈心, 有些人很順利;但是有些人很多障礙。

譬如說,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走到另外一個地方,有些人他很快就走過去了,中間什么事也沒發生。有些人就發現了毒蛇、發現了老虎、乃至于有石頭把他擋住了,他根本走不過去。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當中,有些人一句佛號他提起來很快就成片,中間什么事情也沒發生,風平浪靜。有些人就不同,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會障礙你,業力障礙你,你的果報體、這個地方痛那個地方痛障礙你,這怎么回事呢,過去有重大的罪業。所以我們要「對治助開」,把這種障礙的因緣去掉,障礙佛號相續的因緣去掉。所以說要能夠發露懺悔,對于過去所造的罪要能夠發露懺悔。

為什么呢?印祖講出一個道理:

「所謂心凈則佛土凈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p>

先講出一個懺悔的意義,就是「心凈則佛土凈」。因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那是一種清凈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要有罪業就不容易相應,罪業是不能夠招感清凈功德的,不行的!所以我們要怎么樣呢,要能夠發露懺悔,什么叫懺悔呢,「懺」就是止斷未來非;這個「悔」呢,恥心于往犯。

先解釋「悔」,悔就是恥心,羞恥對于過去所造的罪業,一種羞恥。這個「悔」是對望著過去,我們這一念心,去觀察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或者已經學佛以后,我們也曾經有顛倒的時候,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一造作以后,前一剎那造作,下一剎那就變成一個種子,被我們的心識給保存下來,保存在我們這一念心的唯識的的心識當中。那怎么辦呢,已經造的怎么辦呢,怎么改變那個罪業的勢力呢?

佛陀講「悔」,就是你思惟你過去的罪業, 然后你深重的訶責自己,當然訶責是訶責那個煩惱,訶責能造業的煩惱,我不應該這樣子做的,我在佛前深重的訶責自己。罪業也是無自性的,它也是因緣生,它加上你這個訶責的因緣以后,它會從所謂的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唯識說,它從一種強大的識,能夠得果報的這個業力,轉成不能得果報的,它業力羸弱。這個地方要注意, 要轉成不增長業必須要「斷相續心」 !就是你過去造罪業,那個煩惱的等流,被你一訶責以后,它勢力被你消滅了,也就是說你依止貪煩惱、瞋煩惱,煩惱一訶責,它不活動。這樣子煩惱一停止以后,罪業也跟著轉,這個是「悔」,對望著過去罪業的一種羞恥訶責。

「懺」 是對望著未來,止斷未來非。這個時候你在三寶面前,在你的上師面前發愿,從今以后不再造作。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個時候你發愿,以一種強大的愿力,來做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懺悔,這個是講懺悔的方法跟意義。懺悔以后呢,必須改過遷善,這個地方提到的要能夠「斷相續心」,你相續心沒有斷,是不構成懺悔的!為什么呢?「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鼓銦赖南嗬m心,你沒有把它訶責調伏,它的罪業還是在的,你懺悔不能折損它的業力,不行!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真正的懺悔,是要「斷相續心」,你這樣子一懺悔以后,它的罪業就不構成障礙,雖然有業,但是不能構成業障,因為它的勢力薄弱,這是一個帶業往生的關鍵,它不能障礙你的佛號,沒辦法障礙,這個是講一種助行。

接著我們看第四段,這是我們這一科的正宗。就是「思惟苦諦」,怎么來發起菩提心呢。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這個是講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我們想要一心,這個「欲」者希望,我們希望我們這一念心不貪外事,能夠專心念佛,不貪求世間五欲的境界,專心來憶念這個佛號。這件事情是很困難的,非常的困難,這件事情是深深的違背我們過去的習氣。我們這一念的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本性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這一念心都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離一切相。但是我們無量劫在生死中打滾,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這種業力的熏習,就構成各式各樣的煩惱。攏總來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煩惱,都是愛著世間的五欲樂,愛著財色名食睡,這個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境界。我們有時候坐下來,憑良心講,內心當中的等流性,我們要放縱自己的心情,就是這種境界,愛著財色名食睡。但是我們要轉變,要把這種思想轉變,就是「發菩提心」,我們開始要厭棄三界的生死,追求無上菩提,這就是要轉變的。

這個轉變,印祖講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你剛開始在對治那個煩惱的等流性,你一定要有一個鋼骨。所以修行人的個性,藕斷絲連的個性是沒辦法修行的!藕斷絲連是一個好人,你在世間能夠做好人,但是你面對煩惱的時候,你就是跟煩惱,想要斷他,但是又不忍心斷,這樣子你一輩子修沒辦法成就。你看看祖師大德的傳記,看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尊者阿迦曼傳、密勒日巴尊者傳,每一個祖師修行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每一個祖師都是有鋼骨的,面對煩惱的時候,就是這種境界,「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煩惱不能斷,要他斷」。我們一定要訓練這一念心要有一個決斷力,就是精進。意思是說——意斷惡修善,勇悍為性。什么叫精進呢?當然每天拜很多佛也是精進。但是根本來說,你面對煩惱的時候能夠「勇悍為性」,若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這個就是精進。你那個意志力,一點都不能動搖的,一點都沒有任何人情夾雜在內心里面,這是一個鋼骨,這是一個原則。

怎么能成就這樣子呢,印祖就講出一個辦法。

「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p>

主要的要能夠成就這個鋼骨,印光大師說「死」字,印光大師的佛堂,他把一個佛像旁邊安一個「死」字。把這個死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這是譬喻把「死」這件事情,經常的放在眼前,提醒自己。

這個死字是怎么觀呢,下面就詳細說明。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這個就是一種智慧,天臺宗五停心「多癡眾生因緣觀」,多癡,什么叫做癡呢?簡單說就是無明,不能照見諸法的真諦跟俗諦的一種愚昧。要以佛法說,你是一個博士,但是你不了解因緣法,你是一個癡人。乃至于我們一個學佛人,我們要是正念不現前,一天過一天,特別我們要是出家久一點,業障也淡泊了,煩惱也不是很強烈,一天過一天,感覺到好像是風平浪靜,貪煩惱也不活動,瞋煩惱也不活動,但這個是什么境界呢,癡煩惱的相應。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作因緣觀,就是我們這一念的寂靜心當中是怎么回事,我們不知道。佛陀在《阿含經》告訴阿難尊者說:阿難你看,你看那個大梵天王,當然大梵天王不是一個,有很多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時候入定,有時候出定,他是初禪。祂說那個大梵天王他入定的時候,他那一念寂靜的心當中,他感覺什么事都沒有,風平浪靜。但是以佛的眼睛來看這件事情,他那一念的寂靜心當中,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在里面。所以我們就是要作因緣觀,觀察過去、觀察現在、觀察未來。

佛法講因緣是講三世,就是我們先觀察過去,我們往過去的生命去觀察,怎么樣觀察呢,「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我們過去有很多的生命,在人間得果報、在天上得果報,有種種的果報。每一期的果報當然都造很多業,這個業是怎么回事呢?「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大部分都是造惡業,而且業是無量無邊。就是現在我們這一念心,當然我們這一念心有八識,我們這一念心,它不但是不斷的生起作用,也蘊藏我們過去的很多業力。我們這一念心,感覺到現在好像什么事也沒有,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但是其實不同!我們要入這個因緣觀,哎呀!不得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我們這一念心聚集了過去生中所含攝的五逆十惡,種種的罪業在里面。這些罪業有多少呢,講一個譬喻,「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當然業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假設」,假設這個業就像撫尺一樣,它占有一定的空間,假設把我們每一個人過去的惡業累積起來,十方的虛空不能容受。這件事情是這樣的,就是我們這一念風平浪靜的心中,它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在里面,我們要知道這件事,很多的罪業我們都還沒得果報,這是對望過去。

再看現在我們現在是怎么回事呢。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

今生的因緣不錯,過去生當中,我們有五戒、十善的善業,在三寶當中也栽培了善根。所以在整個修道當中,有兩種殊勝因緣:

第一個、今得人身。在六道當中要能夠成就解脫,轉凡成圣,你一定是在「人身」是最好的,因為這個人的果報,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根,念力特別強。三惡道太苦惱了,心力不能集中;諸天的五欲樂太快樂了,他心力也不能集中。只有人的果報,他是苦樂參半,我們這一念心的念力強。

其次「又聞佛法」。你的念力強,又有佛法住世。你出生的時候,最好是在正法時代,佛陀住世,見到佛陀為你說法,最好!或者是像法,但起碼要末法,就是你出世的時候佛陀滅度,阿羅漢圣人也滅度,但起碼還有比丘、比丘尼,穿著出家衣服的僧寶,他能夠弘傳佛陀的教法,使令我們覺悟諸法的真理,這個也是很重要。

《瑜伽師地論》上說,成就圣道的兩種因緣:第一個、善得人身;第二個、生于圣處。這個殊勝的處所,就是要有佛法住世。現在呢,我們看看現在的因緣是不錯,又得到了人身,佛法正法過去了,像法過去了,至少語言文字還流傳下來,整個修行的理論方法,明明白白的都紀錄在經典里面,這件事情還是有希望,「苦集滅道」,這個「道」路還是很清楚,很清楚一條路的。我們看看現在因緣的確是值得把握!

再看看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未來是什么因緣呢?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假設我們不把握今生的生命來好好的念佛,求生西方,以后會有什么境界呢?這以下就說明了。我們前面說過,我們這一念,人類的這一念心,苦集滅道,積集無量無邊的「集」諦,這個「集」就是煩惱跟罪業,「集」就是有招感性,有招感三惡道果報的特性,所以說我們要想,我今生要不解脫,這個事情就有很大的問題了。你看:

「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里受苦,不知經幾多劫?!?/p>

這個罪業它在我們心中,只要我們哪一生當中,臨命終的時候,起煩惱來滋潤它,它馬上就得果報了,就到地獄去得果報了。這以下印祖講出有四種地獄,前面兩種地獄是跟火、跟熱有關,后面兩種地獄是跟刀割有關,這個地獄的現狀,在 《地藏經》、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很詳細。我把它們兩個的內容簡單的說明。

第一個、鑊湯地獄

先講第一個、鑊湯地獄。鑊湯地獄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有地獄的獄卒,他拿一個大鍋子,然后里面放很多油,還用火去燒鍋子,油燒的很滾燙。滾燙以后,我們地獄的罪人,獄卒就拿叉子叉到我們的身體,就把這個身體丟到油鍋里面去煮,經過一段時間以后,這個肉跟油鍋一接觸,就破裂,最后就剩下一堆白骨,就是死亡。死亡以后,獄卒就把這個白骨挑起來丟到地上,丟到地上以后,春風吹又生,一陣涼風吹過來,這個白骨由于過去的業力,它又長出來肉,這個時候我們又醒過來,醒過來呢,獄卒又拿叉子刺這個身體,又丟到油鍋里面去,重復的萬死萬生這種境界。宗喀巴大師說,這個地獄的眾生,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只有在那一陣涼風吹過來的時候,有少許的快樂,其它都是在一個極大的痛苦當中,這個就是鑊湯地獄。

第二個、 爐炭地獄。

所以眾生業力的無邊,果報也各式各樣。這個果報,前面是油鍋炸;這個果報呢,它是先把這個爐炭燒紅,燒紅以后,他就把這個人抓起來丟到爐炭上,直接跟爐炭接觸。當然也是血肉爆裂,然后就起火燃燒,最后剩一堆白骨。獄卒也是拿叉子把這個白骨拿起來,又丟到地上。那么也是春風吹又生,這個時候又長出肉,又醒過來,醒過來以后,獄卒又把你抓住,又丟到爐炭上去。這一期生命當中,就是重復的受苦,其它什么事都沒事干,就是這樣子,一次一次的生死、死生,就是這種境界!這是屬于火燒地獄有關的。

宗喀巴大師他講完這個火燒地獄,他說:你可以試試看,你拿手去碰那個燒紅的鍋子,你一碰你就覺得很痛,這個自然反應就很痛,但是那只是一剎那的痛,這個地獄呢,經幾多劫,你可以想想這件事情相當嚴重的。所以為什么祖師大德修行特別的精進,就是他有智慧,他知道這件事情不解決,以后問題很大的。這個「生死事大」!就是說這件事情我要不解決,我這一念心無量無邊的罪業一發動起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這是講火燒地獄的境界。

第三個、劍樹地獄

其次、 劍樹。這個劍樹是怎么回事呢,就是這個地獄的眾生,他過去的業力,他就發現他在山上得果報。得果報呢,這個山上很多樹,這個樹風一吹,樹葉掉下來,這個樹葉就像刀劍一樣,刺到他的身體。身體刺一刀,頭上刺一刀,腳上刺一刀,如是的輾轉,就把他給刺死。刺死以后,也是一樣,春風吹又生。生了以后醒過來,好像什么事沒有,但是,還是一樣重復的身體輾轉的被刺,乃至于死亡,這個是劍樹地獄的境界。

第四個、刀山地獄

他這個地獄眾生是化生的,他沒有胎,他就是忽然間本無今有。你這一期生命結束,突然間你就在這個刀山里面產生一個生命體,一個五蘊了。這個刀山的五蘊的果報,那個色心,他一出現的時候,就發現旁邊很多人,跟他一樣都是刀山。刀山當中很多的虎狼獅子在追,追你就恐怖,就跑,就跑到刀山去,你的身體被刀山殺傷,乃至于死亡。死亡,也是一樣春風吹又生。地獄的眾生,他那一期生命,他所發現的生命,就是生活在那個空間,重復的生,重復的死;重復的死,重復的生。這樣子經過多久呢?經過幾多劫,經過幾多劫。

在《宗鏡錄》上講到一件事,永明延壽大師說:有一個四禪的人。在經論上說他入了四禪以后,他這一念心明靜而住。明靜而住,他突然起一個念頭說,我應該看看我過去生命是什么境界,當然他四禪了,他這一念心一作意,他就看到過去的生命。過去在人得果報,在天得果報,他一直往前看。突然間看到有一生到地獄去了,這個境界就是「鑊湯、爐炭、劍樹、刀山」。他看到他過去在地獄受的苦,嚇的毛細孔出血,這種境界。我們要是驚嚇,我們嚇的毛細孔出冷汗,這很嚴重了。但是《宗鏡錄》上說,這個修禪定的人,在禪定當中看到過去地獄的果報,他嚇的毛細孔出血,這種境界!所以生死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的。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當中,

宗喀巴大師說: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

他說你盡量懈怠,修行是很苦沒錯。但是你想一想,你這一念心很多問題、很多危機,儲存在你的心中,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你敢這樣子安穩住,好不容易得到一個人身,你今生有機會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把這個三界的生死解決的,但是你這樣子空過,你看看!這件事很嚴重的!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不應該安穩住的,這個是我們觀察,我們有可能到地獄去的一種境界。

「縱出地獄,復墮餓鬼」。

好不容易把這個地獄的罪業給消滅,消滅以后,第二個重的罪業又得果報了,得什么果報呢?得一個餓鬼道的果報,餓鬼道是什么果報呢?

「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這個是他的身相,這個餓鬼道過去慳貪的業力,就是腹部很大,肚子凸出來,喉嚨像針一樣的細,這個是講身形。他內心的感受是怎么回事呢?

「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他得不到飲食,所以饑渴虛弱,他也得不到水,所以喉中火然,這個喉嚨就像火一樣,長時間燃燒。

我過去曾經有斷食的經驗,有過一天、三天乃至于七天,最多的是七天,畢竟我們有時候以種種的苦行為助道,來訓練自己的意志力。這個七天的斷食,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也過去了,到第三天的時候,你那個饑餓的境界就不得了!它累積。所以我們有時候飯都吃的飽飽的,好像思惟苦諦,我們對身心的苦,一點感覺都沒有,但是因緣所生法,你這個飲食的因緣一結束以后,你的心就會變化,那個苦的感受就會出現,就是「長劫饑虛,喉中火然」。

我過去讀這個「度日如年」,沒什么感覺,但是你要能夠斷食幾天以后,你會發覺這一天是很難過的,好像這個時間,一秒鐘要過去都很難,是這種境界。但是我有時候想,我就斷食七天,餓鬼道幾劫的時間沒有吃飯、沒有喝水。尤其是這個水,我們沒有吃飯,能夠維持很久;這個水,你要三十六個小時不喝水,你身體就受不了,我就斷過三十六小時的水。你斷過三十六個小時都不喝水,你的喉嚨馬上腫起來,就像有一顆小球塞住喉嚨一樣,而且是發紅的,就有點這種境界,「喉中火然」,你感覺到好像有什么東西在燒你的喉嚨,三十六個小時,一天半就這種境界了。所以我們要能夠斷食幾天,你要來放大蒙山,你內心會很認真,你知道這個餓鬼道是個苦惱的境界,為什么呢?因為他是他業力的支持,他不死亡,他五蘊的果報「色受想行識」,有他強大的慳貪業力在支持他不死。但是他那個饑餓是累積的,他今天沒吃飯,明天又沒吃飯;今天沒喝水,明天也沒喝水,這種需求飲食的心是不斷增加的。

所以我過去在福嚴佛學院,有同學要跟我學蒙山,我規定他們:你先斷食一天,我再教你蒙山。因為你斷食一天以后,你學蒙山的心情就不同,你會對這個餓鬼道眾生起大悲心,你會很認真。這當然是我們思惟自己,我們過去有無量的罪業,我今生不了生死,這個罪業會引導我到餓鬼道得果報。餓鬼道是什么境界呢?「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共灰f吃到這個漿水,連這個水的名稱都聽不到,難得暫時之飽,的確是苦惱的境界。

「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

餓鬼道的罪業,經過幾劫以后消失掉了。消失掉以后,第三個重的罪業,就使令我們在畜生道得果報。畜生道呢,「供人騎乘」,就是被人家騎過來、騎過去的,生命當中一點都沒有自由,主人要到哪里,你就跟著到哪里,這還好一點;再差一點呢,「充人庖廚」,這個庖即是廚,就是把它宰割,把它煮來吃了。我們現在在殺畜生,有時候是很殘忍的,那個吃法為了貪圖口欲,有時候是活生生的拿來煎的,不是先把它殺死的,所以這個也是很嚴重,現在畜生的罪比過去的罪重。這是講畜生道,得不到自由,而且有殺身之禍,這個是畜生道。

「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

好不容易,次第的把三惡道的罪業都消失了。消失以后,好不容易我們在過去的那一生當中,有栽培一個五戒、十善的業力,它起現行了,做人。但是愚癡無知,到三惡道去不但是受苦,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你在三惡道當中,你不能夠遇到三寶。不遇到三寶,在佛法來說,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的,就是愚癡無知,你不會有智慧,這個智慧不會自己生出來的,不是說你受苦就能夠出生智慧,沒有這回事情。

出生智慧有三種因緣: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要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才能夠生起智慧。所以你在三惡道當中,你受大那么的苦,結果白白受苦了。譬如說我們修行也是很苦,三點半起床,但是就不同,我們這種苦,它在苦當中不斷的懺除罪障,積集資糧,福德資糧、智能資糧,那個功德力不斷增勝。這個吃苦是能夠了苦,這種苦是能夠了苦,這個有代價的。但是在三惡道的苦,白白受大的苦。結果出來以后,智慧不但不增長,長時間離開三寶,所以從畜生道出來的人,看起來就是特別愚癡,你跟他講因果,他不相信,第六意識特別暗鈍。因為他長時間受苦,使令第六意識特別暗鈍。

所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你要他造惡業,他很自然、他很習慣;你要他修一點善法,他感到很勉強。桎梏,桎者手銬,梏者腳鐐,扣住手跟扣住腳的,你要他布施、持戒,要他來道場里面拜拜佛,他好像是要他的命一樣,很困難、很困難的。因為他在長時間沒有跟佛法栽培善根,離開佛法太遠了。所以說這種情況再相續下去,「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糟糕,得到人身以后,他又去造業;造業以后,又到三惡道去了。

「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這個生命就是這樣子的,得一個人身,人身當中呢,愚癡。這個人身,世間人就是:我要我今生得到最高的享受,什么事都能干,他也不看看過去,也不看未來的,及時行樂就好。及時行樂的思想,使令他今生為了自己得到很大快樂,就造很大罪業。得到罪業以后,就到三惡道去了。這就像輪子輪胎一樣,就是這樣子不斷的輪回。想要出離,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因緣就是這樣。因為你沒有創造一個出離的因緣,沒有這種因緣,當然沒有這種事情出現。

所以印祖告訴我們,「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這個智慧,你這一念心要好好運用它,就是我們當然主要是念佛,念完佛以后,你想一想「多癡眾生因緣觀」,想想過去所造的罪業,都蘊藏在我這一念的第八識的心中。這個罪業它是怎么樣呢?集者,招感性也,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在我們這一念心。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我這一念心隨時發動出來,不得了!到地獄去、到餓鬼去、到畜生道去了。你這樣子想一想,你就會下定決心,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會下定決心,今生要了生死,你會精進,因為這件事情不處理是很嚴重的!這個地方是蕅益大師講的痛念生死的苦,發菩提心。當然這個要重復的思惟,你思惟的越多次,印象越深刻。

我們修行人眼光放遠一點,把生命看遠一點,我們不是今生有生命的,我們過去有生命、現在有生命、未來有生命,你不是你今生沒事就好, 你下輩子怎么辦呢?這件事情誰能幫我們處理呢?你自己要處理的,所以這件事情我們想一想,這件事情的確是生死事大,你自然就能夠勇猛精進,發起菩提心。這是講思惟苦諦的一個辦法。

我們再看第二段。丁二、痛念無常。前面的是對于三界的生死果報的一種思惟,這個是就著今生生命的一種思惟,就是我們應該精進,我們也確認: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繎撘M。應該什么時候才精進呢?這件事情就是要靠「無?!箒硭嘉覀兿劝延∽娴拈_示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丁二、痛念無常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

— 示某比丘尼 —

這段印祖的文不多,但是義理非常的深遠,我們分兩段。第一段是表現出「無?!沟南酄睢?/p>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這個無常相,它有粗的相狀跟細的相狀,先看粗的相狀。我們看我們這一期生命「光陰迅速」,時間不是停止下來的,它是怎么情況呢,很迅速的流動,像水一樣,「時序更遷」這個時間,序就是順著前后的次序,不斷的更動,不斷的遷流,就是一天一天的過去,時間過去就永遠不再回來,你過了一天,「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你過去五戒、十善的業力所支持的果報就少一天,你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少一天了,而這一天永遠不再回來,你再大的財富都買不回來?!笗r序更遷」,這一天過去,永遠過去了,這是一種粗的相狀。

「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這是更微細,我們這個念頭也是剎那剎那的,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這是看到一種更微細的生滅,這種生滅的遷流相。從這個粗跟細的觀察,我們做出一個總結。

「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

我們觀察我們這一期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消失,觀察我們就在這一剎那當中,一念一念的消失,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這個因果的法則,它在為我們出廣長舌。這「廣長舌」是表示這個人生生世世不打妄語,表示說這是一種真實不虛的相狀,真實不虛叫廣長舌。什么事情真實不虛呢?普為爾我一切的顛倒眾生說:眾生,你要知道,人命無常,我們生命不是經常不變的,剎那剎那在改變。榮華不久,沒錯!你現在有福報,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財富、眷屬、聲名都有,但是榮華不久,這件事情不是恒常這樣子的,是可破壞的。那怎么辦呢?

「急尋歸路,免受沉淪」

你要趕快利用這個短暫的人生,你不要在這個虛幻的可樂果報當中有所住,浪費你的生命,你要利用這個短暫的生命,找一個歸路,找一個你的歸依處,哪一個地方是我們的歸依處?你想一想下輩子要去哪里?這件事情要解決,不要再去受三惡道的沉淪了。過去已經受了,我們過去在地獄、餓鬼、畜生受了就算了,過去也是愚癡嘛,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嘛,現在把經典一打開一看,哎呀!這個人生是這樣子,覺悟了以后,我們不要再重受了,就是「急尋歸路,免受沉淪」。

關于這個「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我們作一個補充說明,看附表第二。

附表第二、無常觀是「念死無?!?,這是在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出來的。就是說這個無常相有粗、有細,但是細的相狀念念遷流,我們凡夫的心粗,所觀境太細不容易相應,但是你從「念死無常」容易相應,宗喀巴大師要我們修無常觀,分三個次第:

第一個「思惟今生決定要死」

你告訴你自己:某某人!你要知道一件事實, 今生決定要死, 死亡這件事情是遲早要到來的,任何的富貴、權勢、禪定、神通,都不能夠避免死亡的到來。這是你告訴你第一件事。這以下講出一個偈頌。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

尚舍無常身,何況于凡夫。

—《無常經》—

我們思惟佛陀是萬德莊嚴,是至尊無上,無上的尊貴,乃至于獨覺聲聞,這三乘的圣人,都已經成就了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但是他們在人間所得到的那一期的生命,尚舍無常身,他們都還要顯現死亡的相狀,就是有生就一定有死,除非你無生,圣人都要面對死亡,何況是我凡夫呢?我們凡夫是這樣子的,我們凡夫的心情。

在索甲仁波切他作的《西藏生死書》,他說:我們凡夫的眼光,就是會為今生做很多的準備,我今天從學校畢業干什么呢?去工作;為什么要工作呢,賺錢;為什么要賺錢呢,享樂,要得到美妙的妻子,有房子住,所有的五欲, 我都必須要具足。我們人的一生, 就是做了很多準備。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不準備,什么事情呢?就是死亡!我們從來不準備,幾乎每一個人知道自己得到絕癥以后,都非常驚嚇。

索甲仁波切說:死亡,你為什么會驚嚇呢?其實你受生的時候,你就應該要知道這件事情要出現的, 我們為什么會驚嚇呢?因為我們沒有心里準備!完全不知道會有這件事情出現。但是你不知道,并不表示這件事不會出現,這個因緣法它不講人情的,你不知道是一回事,時間到了,它就是要出現的,所以我們應該要為死亡先做準備,你多一分準備,你那個時候多一分的安全。所以知道人生是這么一回事,有生必有死,今生決定要死,先告訴你第一個觀念,先把這個「決定要死」這件事情,不可避免的真相,自己先建立出一個觀念出來。

第二個「思惟死無定期」

那么說要死,是什么時候死呢?沒有一個決定日期,有人說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不一定老了才死,有些人,生沒有經過老就死了,年輕就死了。這個意思,死亡它是隨時會到來的,我們看這個偈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出矅經》—

我們每天晚上就是這樣念,今天過去了,表示什么呢?我過去的五戒、十善的業力,所支持的這一期生命減少了,我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少一天。講一個譬喻,「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個魚牠在魚缸里面,牠的水本來已經很少了,今天又被人家拿走了一碗,水又減少,總有一天把這個水拿走,魚就死掉,魚看到今天水又減少一碗,牠內心也是恐怖。

我看律航老法師,律航老法師他是廣化老和尚的剃度恩師,他念佛很有成就。他是中年出家,他是一個將軍出家。他出家以后,來到僧團已經晚年了,可以說中晚年。他晚年出家以后,他自己的傳記上說,他每次作晚課念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每天都痛哭流涕,自己時間不多,真正要趕路了,這太陽快下山了,這件事情能夠掌握的時間不多了,他說每天都痛哭流涕,他就是有這種感覺,「死無定期」,隨時會到來的。

第三「思惟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

我們今生花了很多精神體力做很多事情。我去工作;工作以后干什么呢?賺錢;賺錢以后,買一棟房子,招感了很多眷屬,娶了太太,也生了子女,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地位,人家看到你,就尊稱一聲董事長、總經理。有很大的威力,我講一句話算數的。但是呢「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你花多精神體力,在這個地方造作,結果你死亡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珍寶不復相隨」,根本對你一點都沒有幫助。只有你在佛法當中,你所栽培的這種懺除罪障、積集資糧的功德,能夠幫助你。所以你應該要知道,你的生命體當中,那一個是你真正的歸依處,哪一個是你的朋友,哪些不是你的朋友,哪些是你能夠真實受用的,要弄清楚!我們看下面的偈頌。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死后各分散,更何況他親。

—《入行論》—

這個「孑」就是單獨,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依止這個果報身,這個果報的身體,是我們的生命依止處,我們依止他能夠行、住、坐、臥。我們在生的時候呢,由于這個業力,使令我們骨肉連結在一起,四大不分離;但是死亡以后,這個四大就分散了。我們想一件事,我們最可愛的果報就是正報,其實我們對依報是很愛著,但是比不上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用針刺一下,我們覺得很痛苦,我們最愛著的是我們的正報。但是你看臨命終的時候, 我們正報都保不住了, 更何況是其它的眷屬、其它的珍寶。這個意思就是說,要趕快放下一切,專心修行。從前面死亡一定要到來,而且是隨時到來,這個時候我們知道趕快要懺除罪障、積集資糧。而這些所謂的資糧,哪些是真實不可破壞的,哪些是可破壞的,你一定要抉擇清楚。所以這個智慧就是抉擇,要抉擇。

昂旺朗吉仁波切, 他作一個結要, 把前面的三個觀念合起來,他說:

死仇決定終須到,

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舍,

速修妙法求加持。

—昂旺朗吉仁波切—

我們思惟,我在打坐的時候思惟死仇,死亡這個仇敵, 它總有一天要找到我的, 這件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你只要在三界里面有一個「生」,生就會老死憂悲苦惱,就有死亡, 所以說是 「終須到」 。是什么時候到呢?「容或今日便降臨」,可能今天就要死,仁波切說容或今日便要死,說可能沒錯!可能不是你今天要死,但是你要思惟你今天就要死,為什么?因為你思惟今天就要死,對你有很大幫助,你這樣子思惟,對你有很大幫助。所以你就假設我可能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所剩的時間不多。

死亡是什么境界呢?「死時世事均當舍」。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打很多妄想,這件事沒做,那件事沒做。但是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嗎,「死時世事均當舍」,這件事情都帶不走,萬般帶不去。那怎么辦呢?「速修妙法求加持」。要趕快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歸依這句佛號,我臨命終就靠這句佛號遠離三界,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佛號是我的歸依處,是真正的歸依處,只有這句佛號,在臨命終的時候,它不會棄舍我。它不會棄舍我,所以你這個時候緊緊的抓住這句佛號,真正的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速修妙法求加持」,趕快找一個歸依處。當然這樣子你一思惟,你的內心的感覺就不同,你念佛的力量也不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個就是一種無常觀,念死無常觀。

丙二、欣求極樂。前面是對娑婆世界的一種思惟,我們透過前面的思惟苦諦、念死無常,我們內心會有一種智慧生起來,知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個時候我們內心會改變,喔!原來佛陀講這個苦諦「此是苦汝應知」,這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三界就像火宅的一樣,不能再住下去,決定不能住下去,下輩子不能在人間得果報了。怎么辦呢?我們這一念心,我們的生命體要依托誰呢?三界不是我們依止處,那里才是我們依止處呢?我們要抉擇一下,找一個未來的房子?!感狼髽O樂」。阿彌陀佛提供一個地方讓我們去,這個地方是一個安樂處,我們把印祖的開示先念一遍,請合掌。

丙二、欣求極樂

【世間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滅也。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譬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世界雖數數成,數數壞,而虛空畢竟無所增減。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之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須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愿力, 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以根身則蓮華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雖圣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

— 復馮不疚書 —

好,我們來看這段的開示,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把娑婆世界的果報,跟極樂世界的果報, 做一個比較, 先看娑婆世界的因果。

(一) 娑婆世界的因果

「世間所有」,娑婆世界一切的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刮覀兊墓麍笥姓龍蟾缊螅龍缶褪俏覀兊倪@一個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個根身,依報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這叫依報。不管是正報、依報,是怎么有呢?「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是我們過去的第六意識的心中,過去可能是造了善業,也可能是造了惡業,這第六意識一活動的時候,動即是業,不管是善業、惡業一造作過去,前一剎那滅,下一剎那就變成第八識的種子,被第八識統統保存下來。保存下來了以后,因緣成熟了就出現,或者是同業,或者是別業。這個「同業」就是一種共同的業力,我們在人間得果報,我們同時看到大家住在同一個地球,乃至于有同樣的山河大地,大家同樣住在臺灣,或者住在南投縣等等,我們共同所擁有的環境,這個是過去的共業。別業就是各別的業力,在這個共業當中,有各人的差別,你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體跟我的身體不同,乃至于你擁有你的眷屬也不同,你的房子住起來也不同,這是別業。但是這種都是有成壞的,皆不久住,因為我們過去在造業的時候,依止生滅心,這個業是有生滅性,所以得果報也是有生滅性,不管是善業、不管是惡業都是有生滅性。

「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我們正報的身體有生、有老、有病、有死,這個是十二因緣的,正常。除非你不受生,你一受生就是老病死,這世界有成住壞空,所以說是「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也」。這個地方是從無常的角度,來說明這個苦諦,有壞苦,無常故苦,樂極生悲。古人曾經講一個比喻,這個壞苦不容易了解。我們對苦苦,地獄、餓鬼、畜生,一思惟就有感覺出來,這個苦苦是怎么回事。

但是壞苦不容易了解,我們現在明明受快樂,怎么說這個快樂是苦呢?我們不了解。怎么了解呢?有一個比喻說:有一艘船在大海當中,以快速來行駛,那么這個船當中,大家很快樂,又是唱歌,又跳舞,又喝酒,又吃肉,在這個船上大家很快樂!但是開船的人睡著了,跟這個無明相應了。睡著以后,他這個船快速的要去撞到石頭,已經是一天一天的去趨近這個石頭,一撞了以后,大家就是掉到河里面,都死掉了,但是它還沒有撞到,大家也無所謂,就是這樣你也唱歌,我也唱歌,大家很快樂,這個就是壞苦。就是說,這個快樂的本質,蘊藏著痛苦的本質在里面。

道家講一句話: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也是有他的智慧,他能夠看出福報里面含藏的罪業,他能夠看出這一點。曾文正公他告訴他的所有兄弟,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做大官,他說:我們在朝廷做官,榮華富貴,但是要戰戰兢兢,小心一點!我看到歷史,古來的帝王、大臣,得到善終的很少,得到好死的很少,那種富貴的境界,大部分都隱藏了很大的災禍。

所以佛陀也說,這個世間的富貴,「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樂是怎么回事?譬如一個甜美的食物,你吃起來非常甜美,感到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夾雜毒藥,你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不覺得,但是這個毒藥累積,一天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它一發動起來,就使令你身體很苦惱。就比喻我們今天要去受樂世間的五欲,這個雜染業力所變現的五欲,你在快樂當中,你已經念念的在墮落,在創造一個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所以這個地方講「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也」。

為什么呢?「以因既是生滅,果報亦不能不生滅也。」因為我們在造這個世間善法的時候,是有漏善,都夾雜煩惱,所以這個果報顯現出來,它會使令你墮落,這個果報會使令我們墮落,這個生滅就是有雜染性。我們想一件事,我們今天看到珍寶,看到財色名食睡,都是可樂果報,我們看到以后會起貪煩惱,乃至于失掉以后,會起瞋煩惱,就表示這個果報本身有問題。我們待會會介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果報,你一接觸是有清凈的力量,這不同。我們娑婆世界的五欲樂,你一接觸以后,它會使令你自然皆生貪瞋癡的煩惱,為什么?因為你過去在造這個業力的時候,是有煩惱夾雜在里面,所以出現的果報就是有問題,「以因既是生滅」,果報也不能不生滅也。我們娑婆世界的境界是這樣子,就是果報本身蘊藏著這個危機。

(二)、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我們再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為什么要選擇極樂世界當歸依處呢?他說明了一個理由,從因地來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祂已經徹證自心本具的佛性。換句話說,佛陀無量劫來的六波羅蜜,當然主要是般若波羅蜜,夾帶前面的五度的眷屬,把過去的無明煩惱完全破壞, 清凈法身完全顯現出來, 佛陀在自受用清凈法身 「常樂我凈」的功德的時候,祂那個大悲心,看到我們三界的眾生苦惱,修行也不得力,怎么辦呢?就以祂的愿力創造出一個極樂世界。創造極樂世界以后,祂又有一個很重要的愿,第十八愿。所以智者大師把四十八愿分成兩類, 前面的四十七愿是成就一個清凈國土的正報、依報,這個第十八愿是方便接引。祂開出一個往生的條件: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它開出一個往生的條件,臨終憶念我的佛號十念這種標準,這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所以說「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彌陀的大悲心。所以說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個果地教,我們往生,不是我們自己去創造這個國土,而是阿彌陀佛創造以后,祂來到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念佛跟彌陀感應道交,祂把我們帶到那個地方去了,而那個國土是已經成就,所以它的快樂是沒有窮盡的時候。這個地方我們待會再說明。

下面講出一個比喻,「譬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固摽辗浅5膹V大,包容一切,虛空當中的世界是「數數成、數數壞」,但是「虛空」它畢竟「無所增減」。這個虛空就比喻極樂世界,比喻這個世界的快樂,是不可破壞的。

這個是把娑婆世界的快樂跟極樂世界,以無常的觀念來作一個比較。娑婆世界是可破壞的, 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無有窮盡。除非你不往生,你往生極樂世界,保證「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乃至于在一期生命當中,你得到一個正式的果報,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決定足夠讓你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快樂沒有窮盡,也是很重要的。

譬如說,我們學佛以后會有智慧能夠抉擇結果,這個生命體有三惡道我們不想去;人天很快樂;轉輪圣王也很快樂,七寶千子;這個天的果報也很快樂, 天的果報一生當中, 沒有老沒有病,也很快樂。佛陀為什么不勸我們生天呢?就是無常,因為佛陀的意思希望我們得到一個快樂,那個快樂不要破壞才好,不要說你快樂以后,結果消失掉,又掉下來,這個不究竟。佛陀的心情大悲心,希望我們得到快樂以后,是永遠快樂。

所以極樂世界它就提供這個環境,快樂沒有窮盡的時候,因為阿彌陀佛祂所提供的那個極樂世界,正報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而我們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足夠足夠了。所以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為什么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 壽命的無量, 就是一個很大的關鍵,我們很辛苦的修行,得到這個果報,保證不會失掉,你一得到,一勞永逸,所以這是一個歸依處。我們再看第二段。

第二段是破除疑惑

「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你說極樂世界也是有為,有為法是生滅相,你用這個世間的有為樂,來難極樂世界之樂,但是虛空哪里會改變呢?這表示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不會消失的。

第三是結勸。

「須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這個地方講我們

往生有兩種因緣:

(一)親因緣

就著親因緣來說,就是「一切眾生皆具佛性」。這個觀念蕅益大師也是蠻強調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夠了解「他」,就是阿彌陀佛,跟「自」,自己。阿彌陀佛跟我們是同一個佛性、同一個體性,雖然果報是不同,但是從那一念清凈心明了性來說,是無差別的。既然我們跟阿彌陀佛同體,當然我們能夠受用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這就是我們能夠成就極樂世界功德的親因緣。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我們內心本具,這是親因緣。

(二)、增上緣

什么是增上緣呢?就是你念佛,跟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感應道交, 佛的大悲心, 在臨命終的時候加持你、 攝受你到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增上緣。佛的大慈悲愿力是增上緣,我們的自性功德力是親因緣。這是講到往生的因緣。

往生以后是什么境界呢?「以根身則蓮華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根身,它不是胎生,是蓮華化生,意生身,沒有生老病死。這個死是很重要,沒有死亡很重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沒有死亡的,因為你到那個地方去,你那個有漏的生命,在三大阿僧祇劫,決定能夠改變,轉成清凈法身,決定!因為那個地方有彌陀的說法,有色聲香味觸法的說法。

「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顾彩菈勖鼰o量,這個地方,世界的功德力,古人在解釋《阿彌陀經》,他把《阿彌陀經》 的體, 他說極樂世界就是 「常樂我凈」 , 為什么呢?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無邊,恒「常」相續;極樂世界的境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都是快樂的;極樂世界是「我」,這個我就是自在,你到那個地方去,你希望你的八功德水溫度要什么溫度,它能夠隨心所現;你吃飯的時候,你是希望什么樣的飯菜,它也能夠隨你的意識而有變化,它是完全自在的境界,常樂我凈。第三個是特別重要,就是說,極樂世界那種勝妙的五塵,它不但提供你一種快樂的感受,而且它能夠使令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說你在那個地方吃一碗飯洗個澡,喔!你的道業增上、罪障消除。

所以我們要看看《阿彌陀經》你會知道,阿彌陀佛實在是大悲心大慈悲,祂知道我們凡夫,你說我們這一念心「無所住」,誰做的到呢?我們是有所住,這凡夫當然有所住。阿彌陀佛怎么辦呢,以毒攻毒,好!你喜歡住在色聲香味觸法,我就把這個清凈的功德,安排在色聲香味觸法,你在那個地方,你不一定要攝心,你到那個地方去,「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欣賞一下這個寶樹,聽到這個聲音以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到極樂世界喝喝八功德水的甘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這種境界。

所以蕅益大師解釋,《彌陀要解》,說極樂世界是五塵說法,色聲香味觸,五塵說法。我們娑婆世界只有一聲說法,佛陀不能說把這個「道」放在飯上,只有文以載道。極樂世界,你讀過《阿彌陀經要解》你知道,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去聽;有時候我們心里想要寂靜,一個人。但是我想聽法怎么辦呢,鳥類來為你說法,「白鶴、孔雀、鸚鵡、舍利」,牠來為你說法,這些鳥類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變化出來,牠們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是種自在境界。所以我們今天在抉擇歸依處,你不要說「天」很好,天會讓你墮落,阿彌陀佛那種快樂的安排,祂能夠使令你轉凡成圣,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祂把所有清凈的功德, 都放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里面,你一吃到、一接觸,你道業就增進了,是這種境界。所以我們凡夫的心情,的確是覺得很契機。

我看 《尊者阿迦曼傳》 , 有一次尊者阿迦曼開示涅盤的功德,他說這個涅盤是不生不滅,離開了生死,離開了一切。有一個比丘就打妄想,他說這個涅盤什么都沒有,也沒有房子、也沒有車子、也沒有人,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涅盤是很枯躁無味的,尊者阿迦曼就喝斥他,說:你這個人根本就沒資格修行。當然站在小乘的境界是應該喝斥, 但是我想這個比丘可能是過去有大乘的善根,我們看看大乘的涅盤不是!大乘的涅盤是很有人情味的。你到極樂世界它不是空空洞洞,你也得到一個果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具足五種神通,我今天希望到藥師佛那個地方,去聽聽藥師法門;明天我的心情想到彌勒菩薩這個地方,去聞唯識學,你那個神通滿你所愿,是這種境界。所以阿彌陀佛,你要想一想真的是感動,阿彌陀佛的慈悲心,祂知道我們凡夫的心情是怎么回事,祂知道,為實施權。所以說我們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這個地方是真的是需要的。

夏蓮居老居士他知道凈土法門以后,黃念祖就是他的徒弟,他在錄音帶說,夏蓮居老居士遇到凈土法門以后,他笑了一天,很高興,他說:哎呀!有辦法了。夏蓮居老居士本來是修密宗的,這個自力法門斷煩惱是不容易, 夏蓮居老居士他得到凈土法門以后,他就:哎呀!有辦法可以出三界了!他說他笑了整整一天。所以我們這樣子看一看, 這個地方的確是歸依處,而且去也不難,的確不難,帶業往生。后面我們會說到它整個修行的標準。所以印祖說:「雖圣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極樂世界,印光大師說:非九界的眾生所能夠明了,惟佛與佛方能證知。所以極樂世界的功德,我們看《阿彌陀經》流通分,是六方佛流通,蕅益大師說:等覺菩薩沒有資格流通凈土法門,因為「三賢十圣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等覺菩薩還沒有凈土,他是一種功德果報。

所以這個凈土法門,九界的圣人不能夠知道的,哪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境界呢?我們只有仰信,佛陀這樣子講,我們就相信了,我們就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八在线观观看免费视频|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avtt迅雷看看|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hd|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99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男女免费观看在线爽爽爽视频| 小雪坐莲许老二的胯上|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在线播放直播| どきどき小房东| 狠狠色欧美亚洲狠狠色www| 在线观看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91资源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 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四虎影片国产精品8848|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理论片yy4408在线观看| 国色天香社区高清在线观看| 印度爱经hd在线观看| 一二三四区产品乱码芒果免费版 |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国产一级精品高清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欧美老妇bbbwwbbww| 国产真实伦偷精品| 小镇姑娘hd电影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2023悦平台今天最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