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小威小說網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9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9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p>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九面,附表九「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笍姆卜虻兀酥练鸸梗鸱▽τ钪嫒松?,是開展出十法界的差別果報,這種果報的諸法,主要的是由因跟果這兩個所建立的,這個就是因果的理論。

當然主要可以說一個佛法的正見,八正道的第一個、正見。

在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可以說是一個文化很發達的國家,有各式各樣的學說,一般來說是九十六種外道。九十六種外道,天臺智者大師把它歸納成兩類,他們的學說可以歸納成兩類:

第一個、邪因緣論。

這個邪因緣論,他們也認為宇宙人生是有一個軌則的,不是沒有軌則。他為什么做人?他為什么生天?這件事情是有一個軌則。什么軌則呢?就是大梵天所創造的。他認為宇宙人生有一個常一的主宰者,這個大梵天,他能夠給我們種種的福報,也能夠給我們種種的災難。應該怎么辦呢?我們應該要多多的對大梵天種種的歸依供養,使令我們能夠消災,乃至于增長福報,這個叫邪因緣論。

當然邪因緣論,天臺智者大師講的是相當多的種類。包括有一種外道說這個世間上是怎么回事呢?這個世間上是由聲音所創造的,這個宇宙萬法都是生滅變化的,唯獨這個聲音是有真實不變的自體的,我們發動出來種種聲音的曲折,它能夠創造種種的萬法;或者說由時間所創造。各式各樣的執著??傊麄兌颊J為在宇宙萬法當中,有一個常一不變的主宰者,這個叫做邪因緣論。

第二個、無因緣論。

其次,另外一種叫無因緣論。無因緣論學說是說,這個世間上的吉兇禍福是沒有軌則的,自然而有的。一個人死了以后就斷滅了,世間上的生命,沒有相續這回事,沒有的。那怎么辦呢?及時行樂,把握現在,好好的去享受,就是這種思想。

前面的是落入「常見」,有一個常一的主宰者。這個就是「斷滅見」。佛陀出世以后,就把這兩種思想完全都否定掉,開展出佛的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佛陀的大智慧眼光,看這個宇宙人生,「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

就是說,這一切法,不管是六凡法界的雜染法,四圣法界的清凈法,這一切法的本性都無自性。簡單的說,就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你要說它有自性,那就是講空性也可以,一切法是依空性而創造出來的。怎么創造呢?一切從緣起,是有一個軌則的,有一個因緣法。這個緣起論,當然在佛法里面,不管大乘、小乘,各種各式各樣的宗派都是共許的。不過所謂的「因緣」這兩個字的解釋,就有各式各樣不同,站在大乘瑜伽唯識的思想是,一切法的因緣,就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的心識,萬法唯識。

「萬法唯識」我們簡單的消文,就是這宇宙間的一切萬法怎么會有呢?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識所變現,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識,無有少法可得。

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識的流動,你的心識跟染法的相應,你念念就是創造出一種不可樂的果報;你這個心識跟清凈的法相應,你這個心識,就念念的創造出一種快樂的果報,就是這樣子,整個生命就是我們的心識所變現。當然這個心識的本性也是畢竟空,它也是受熏而有的。這樣子就是開展出整個唯識的根本思想-「賴耶緣起」。

這個「賴耶緣起」我們也簡單的說一下,當然這個唯識的經論很多很多,它主要的根本思想就是說,以八識來建立一切萬法,萬法唯識,這個識開展出來八個識。八個識我們分成兩類來看:第一個是屬于比較粗顯的;第二個是微細的。

這個粗顯的就是前六識,前六識在唯識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能熏。就是說前六轉識它能夠驅動我們的身業、口業,去創造善、惡的業力,它能熏。當然主要是第六識,它能夠造出殺盜淫妄的惡業,它也能夠造出六波羅蜜的善業,這個造業者,就是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去造作的,它能夠熏習,這是一類的心識,這個是粗顯的。

其次就是第八識、微細的,它是所熏。前六轉識把業造了以后,這個業誰來保存它呢?誰來把這個業,搜集起來累積起來呢?就是第八識,它是一個所熏。它的功能,它本身不造業,它不造善、也不造惡,它就是無記。它就把你前六轉識所造的業,統統給搜集起來,它做這個工作叫藏識,阿賴耶叫藏,使令我們的業力能夠累積下去,不至于斷滅。從前六轉識的能熏跟第八識的所熏,就創造了整個宇宙人生的一個緣起的真實相。

我們用一個偈頌,把「賴耶緣起」做一個總結,在《成唯識論》講一個偈頌,解釋這個第八識,它說:「無始時來界」,這個界是界限的界,十八界的界,「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趣就是趣向、六趣。「及涅盤證得」。我們簡單的解釋。

我們講整個生命的依止處就是第八識。這個第八識是怎么回事呢?「無始時來界」,無始劫來,我們所造作的種子叫「界」 ,這個界當種子;「一切法等依」,一切的現行法,善惡的現行、果報諸法,前面是約因,第二個「一切法」是約果,包括等流果、異熟果。這些的因跟果,它有一個依止處,它是以第八識為依止處,叫所依,第八識是他們的所依止處?!笩o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這樣子依止有什么樣的情況呢?就有兩種情況,「由此有諸趣」,因為有第八識,才能夠建立雜染的果報,有六趣,這個「趣」指的是一種雜染的果報,就是趣向,你造了五逆、十惡的業力,它就有一種力量,推動你到無間地獄去,叫趣。不過這個趣主要是約雜染來說,「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也因為有第八識,才有所謂的涅盤。假設你在因地的時候,熏習清凈的聞慧、思慧、修慧,沒有第八識的保存,這個無漏的善根,也就喪失掉了;沒有無漏的善根,就沒有出世的涅盤,因為沒有清凈的因,就沒有清凈的果。

所以不管是雜染的六趣,不管是清凈的涅盤,都必須以第八識做依止,「由此有諸趣, 及涅盤證得」 。這個是唯識宗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就是這宇宙萬法,這一切的色法都是如夢如幻,怎么會有呢?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心識的流動,剎那剎那流動,剎那剎那變現出來。你的心識轉變,這個果報就轉變,唯識宗就是這樣看法。

這個是因果理論,我們再把它做一個簡單的復習。

好,我們再看問答釋疑。這問答釋疑就講得更微細,這個是《成唯識論》的問答。它在講完阿賴耶緣起以后,跟著又做了一個問答。

(二)問答釋疑答:

問: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它就問:「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阿賴耶識是我們的一個藏識,就是它搜集我們無量的種子,它也變現我們一期的果報,既然阿賴耶識,這個心識是我們生命的本體,這個本體,一切法的依止處,到底是斷滅呢?它是不是有一個時間,就會自然消失掉了?還是它不斷滅?它是常住不變的?就提出這兩個問題來問。

這以下就回答:「非斷非常,以恒轉故」。雖然唯識學它以阿賴耶來建立這個生命的本體,當做宇宙人生的一個依止處,但是它本身不會斷滅,而它也不是一個常一不變的自體。怎么說呢?「以恒轉故」,因為它有恒跟轉兩種的功能。這標出它的一個要義,恒跟轉,下面說明,先看恒。

一、恒

「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

第一個是約果報。就是說,這個第八識「無始劫來,一類相續」,這個「一類相續」指的它的本性都是無記,你再造多大的善,他的阿賴耶本身是無記;你造惡,它也是無記。唯識學上說,一個法要能夠接受熏習,它本身一定要無記。如果這個法是善性,它就不能夠容受惡性了;如果今天阿賴耶識是惡性的話,你造善,它就不能把這個善的種子保存,這個善跟惡是互相抵觸的,所以阿賴耶本身它應該中立,才能夠去包容善惡。它是一類相續無記的,而且「常無間斷」。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間斷的,我們要看到過去的生命,就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看未來的生命也沒有邊際。這個生命是不斷的相續的?!赋o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是三界、六趣、四生,這些種種的果報的一個依止處,有情眾生果報的依止處。這個地方是講「恒」,就是指我們的生命,它是沒有間斷性的,不是說我們哪一個時候做人,做到哪一天,突然間這個人消失掉了,沒有這回事情。他不是到天上,就到三惡道;不是在三惡道,就是在三善道,一定找得到他的,沒有一種間斷的情況,這第一個叫恒,就著果報來說是「恒」。

第二個就因地來說,「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它在你造作因地,善業、惡業的時候,它也是一樣,體性特別堅固,它能夠很堅固的執持你這個善惡的種子,使令不失掉。除非你不造作,你只要一造作,不管別人知不知道,阿賴耶識就幫你保存,而且是盡未來際的保存。如果你不去消滅它,不用修止觀跟懺悔的方法,把這個種子消失掉,它是不會消失掉的。只要這個種子進入到第八識,它盡未來際不會消失掉。

這個地方,倒是應該說一下,這個種子的相續性,在唯識學,它把我們的眾生分成有五種的種性,當然這個種性,不是說有自性,不是說自然而有,或者是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體,就是我們過去的熏習而有的五種種性:

第一個是聲聞種性。就是你小乘的善根特別深厚,決定要證阿羅漢果;

第二個是緣覺種性。這個人是決定要證辟支佛;

第三種是如來乘的種性。前面都應該加一個乘,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因為這個乘有運載的意思。如來乘種性,這個人一定要成佛的, 他不會證阿羅漢果,不可能;

第四種人是不定種性,他對前面的聲聞、緣覺、如來種,他不決定。他要遇到大乘的法師,他就發菩提心;他遇到小乘的學者,他就發出離心,這個人的善根是不決定,叫做不定種性;

第五種是無性種性。無性種性就是說,這個人無始劫來,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他頂多能夠生天。他就是做一些人間的善法生天,然后偶爾到三惡道去走一走、人間走走,他的活動的空間就是六道,他完全沒有聽聞出世的善法,無性種性,沒有出世的善根。

唯識宗是把這個「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就是我們的內心,在這個內心的微細處,我們有五種的情況。

我們大乘凈土法門的《觀經》,我們往生凈土以后,花開見佛悟無生,你看《觀經》的九品,會有一些的差別。有些人見到阿彌陀佛,佛陀為他講大乘法,他就證到無生法忍;有些眾生看到阿彌陀佛,佛陀為他講小乘法,他先證初果,這個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這個問題。當然這個意思,不是佛陀那方面的問題,佛陀的心是平等?!斗ㄈA經》上說,佛陀的說法就像大雨一樣,普潤一切的眾生。這就是我們這個心識當中,有些人栽培的是一種小乘善根的根性很強,這個時候他招感的佛陀,就是要說小乘法;這個人是成就大乘善根的,佛陀為他說大乘法。天臺宗智者大師就是依止《法華經》,開出了藏、通、別、圓四教。四教的眾生呢,藏通別圓四教的眾生,往生到佛國以后,佛陀會次第的為他們講藏通別圓四教的法門,使令他們次第的,或者是圓頓的悟入佛的知見。

你要看《法華經》,特別是看天臺智者大師的批注,你會有一個很深的感受,什么感受呢?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栽培一個大乘的善根,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說我們現在的臺灣有些法師,他認為現在的時代,這個大乘佛法太過于玄妙, 怎么辦呢?我們應該實際的走小乘法就好,就退大取小。當然我們可能會在小乘法當中,很快的就有很大的成果。但是以《法華經》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你走的是一個遠路了,你走錯了,你退失了大乘善根,你走錯了。

舍利弗尊者領了五百比丘修行,這個五百新學比丘,跟著舍利弗大阿羅漢修行。那大阿羅漢當然他要教弟子,他都先入定觀察這個人是小乘善根?是不是有沒有善根。舍利弗就觀察說,這五百個比丘,假設在今生的生命里面,不要還俗、不要退失道心、不要放棄努力,決定每一個人都能夠證阿羅漢,他觀察的結果是這樣,這些善根都成熟了。但是這個當中有曲折,就是他在教育的過程當中,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出現。出現以后,文殊師利菩薩就為他們說大乘法,大乘的空義。這些人聽到了以后,因為他們的大乘善根不是很堅固,都起邪見、顛倒,就是錯會了消息了。錯會消息以后, 結果墮到三惡道去。墮到三惡道去,舍利弗尊者就很疑惑,就問佛陀說:「這些五百比丘,如果我好好的教育,他們能夠成就阿羅漢的,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一來,這樣子一弄,就到三惡道去了。」佛陀說:「文殊師利菩薩給他們大利益」。怎么說呢?就是說菩薩的善巧,他不在乎你短暫的到三惡道去,而是你要能夠成就大乘善根,是最快的成佛的路。就是說,因為你必須要讓他栽培大乘善根,這個短暫的痛苦是要接受的。

《法華經》也有一篇,叫做《常不輕菩薩品》,這個常不輕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是一個比丘。這個比丘他的修行方法他很特別,他度眾生, 就是看到眾生,就跟他跪著就頂禮,頂禮以后就說一句話,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就是用這樣子來弘揚《法華經》,弘揚《法華經》的要義,就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的大乘的菩薩聽了很歡喜,增長他的大乘善根;有些小乘、小者聽到以后,就不歡喜,說:「你這個比丘是哪里來的?虛妄為我們授記?!?就對他毀謗,甚至于拿棒子、石頭打他。但是打他,他也是遠遠的跑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結果那些打他的人,都墮到三惡道去,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這些都是在座的大乘菩薩。他就指哪一個菩薩、哪一個菩薩,都是過去我因為用這種相反的,用逆向,用相逆的方式來度他。

智者大師就解釋說,因為菩薩度眾生,他所考慮的角度,是要你能夠急速成佛,成就大乘的善根,這件事情是很重要。所以有時候我們在學習? 大乘佛法,我們對大乘佛法不要退失信心,沒錯!這個大乘佛法,是一個三大阿僧祇劫的遠路,是的!但是我們看看大乘佛法菩薩的境界,那我們的確做不到。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能夠在生命當中,成就大乘的善根,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以《法華經》的思想,是不可思議!就是你往生凈土以后,阿彌陀佛就直接跟你講一佛乘的法了,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 那些枝枝節節就不為你講,他直接跟你講佛陀親證的教理,讓你很快的就成就法身,你會有這種這樣子的好處。

當然詳細的,你看看《法華經》,你就會有這種感覺。就是我們在整個成佛的過程當中,你要栽培一個大乘的善根,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個應該要透過聞思的。

所以這個地方講「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它能夠把你所熏習的種子,很堅固的保存下去。你熏習小乘種子,它就把小乘種子保存下去;熏習? 大乘種子,它就把大乘種子保存下去,這個意思,這個叫做恒,恒常的作用。我們再看「轉」。

二、轉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后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

前面的「恒」是指的相續性,這個「轉」就是會有變化,它也不是常一不變的。就是我們這個第八識,它的變化性是「念念生滅,前后變異」,怎么個變異法呢?「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就是你所栽培的種子,它前一剎那滅,它所表現出的果報就生起來。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你是一個人的果報,你這一期所現的是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所接觸的是一個人的色聲香味觸法。你這個六根跟六塵接觸以后,產生了明了心識,也是人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人的十八界。這個人的十八界怎么有呢?為什么跟鬼的十八界,跟天的十八界會不同呢?就是你的種子,栽培的種子不同。你這一期的生命,是五戒、十善的種子起現行,就像那個電池放電一樣,它這個種子勢力慢慢消失,果報就不斷的變現,等到這個五戒、十善的種子,這一類的種子勢力完全消失了,你這個人的十八界就消失掉,消失掉就是下一界的?;蛘吣憬裉焓莻€男人,你現在的思想,是男人的思想,你是男人的十八界;你下一輩子就是女人的十八界變現出來,你就認為你是一個女人,你就用女人的思考模式來做事情,女人的十八界;或者做一只狗,狗的十八界。這些都是由于我們的種子,剎那剎那的變現,所顯現出來的。

「因滅果生,非常一故」,這個「非常一故」要以出粗淺來說,是約著一期生命,用微細來說就是你的剎那。譬如說我現在看到你坐在這個講堂上,我前一剎那看到的你,跟下一剎那看到的你,你的色法、心法都不一樣,你的色法是不斷的成住壞空,你的心法是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前一念跟后一念,你的色法、四大,跟你的這個明了性都轉變了,當然這個很微細的,但是它也說出了一個道理,就是「非常一故」,它不是不變的,這個是約果報來說。

我們再看因地。「可為轉識,熏成種故」。它能夠由于前面的七轉識,這個七轉識主要是講第六意識,它能夠去創造一種新的種子。

這個地方是講到,業力的轉變跟這個有關,就是說萬法唯識,這個業力是由心識所主宰,心為業主。

假設我們現在遇到境界,遇到我們歡喜的境界,就是我們過去很熟練的,我們很喜歡去那個地方活動的五欲的境界。我們很習慣的就會把貪煩惱給現出來,染著為性,我們的心就深深的染著五欲的境界。假設這個是世間人,當然就是你一這樣子,就增長了貪煩惱的勢力,你這個念頭不對治就增長了,就是「可為轉識,熏成種故」。你這個念頭現起以后,它的這個貪的勢力又增長一分了,你隨順了一分,就增長一分,這是一種,平常的一個凡夫就是這樣子。針對修行人來說, 我們跟五欲的境界一接觸,貪煩惱現行就是要對治,就是這個業你要對治,你用轉念念佛的方法,把這個煩惱的相續心給截斷,這樣子的話,你這個貪煩惱,下一次再起來的時候,勢力就薄弱一點,種子起現行的時候,你在現行的當下你折損它,它又熏到下一次的種子,勢力就比第一次薄弱,就 「對治所損業」 。

唯識學上說,我們要折損惡業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對治,修四念處觀,或者轉念念佛,這都是對治。

第二個、悔,懺悔的悔,「悔所損業」,你懺悔,這件事情你做了,做了以后,你在佛前把你整個過程,很至誠的發露,然后痛哭流涕的懺悔,訶責自己,這樣子也會把你過去的惡業給折損掉。

這兩種:一個是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對治;第二個是事后的懺悔,這樣子都能夠折損我們的煩惱跟業力。

這當然是修行人 「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就是生命的本質也是轉變的,你面對你的念頭的時候,你怎么去處理它!你隨順它,不管是善念、惡念,它增長一分勢力;你去對治它、折損它,它就減少勢力,就是這樣子,所以叫做「轉」。這個生命的本質,是不斷的轉變的。而這個轉變,就是你怎么去對治你的念頭,你要讓你的念頭的煩惱增長,那是一種;你也可以使令你煩惱的惡念降低,這也是一種,而這兩個就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你怎么去處置你的念頭,就是「可為轉識,熏成種故」,它的種子的勢力,也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從恒跟轉這兩個角度,就知道我們整個生命的本質了。我們看總結。

三、總結

「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p>

從恒常相續的角度,我們知道這個生命本身是不會斷滅的,我們不可能說,一個生命到一個時候結束,這個人就消失掉了。怎么消失掉呢?四圣法界也找不到他,六凡法界也找不到他,沒有這回事,生命不會斷滅的。就是「恒」,它不會斷滅。但是它也不是固定,就是「轉」。就是你的念頭,有時候我們起善念去造善業;有時候起惡念。就是由這個念頭的變化,創造的業力,就是在人天得果報,三惡道得果報,或者到極樂世界得果報,就是非常。這件事情,就是你自己的念頭主宰的,它會有變化的。

這個生命沒有所謂的定業不能轉,沒有這回事。

講一個譬喻,「猶如暴流,因果法爾」。這個宇宙人生,這個「恒轉」這件事情是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怎么辦呢?佛菩薩講一個譬喻,說:你看那個水流,前面的水流,它跟后面的水流看起來是很接近,水流跟水流之間沒有距離,我們好像看到這個水流是相續的,就是表示「恒」,這個生命就像水流一樣,前一剎那滅,后一剎那馬上生起來。但是這個水流也是有變化,這個水流有時候往東、有時候往西,它也是不斷的變化,這個水流它有恒、也有轉的兩種的情況。那我們整個宇宙人生的十法界因果的道理亦復如是,就是恒跟轉,猶如暴流一樣,控制這個暴流的就是你的念頭。這個是以唯識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就是這種態度。

[師答]:你如果是研究阿毘達磨,或者我們講小乘,應該講說是聲聞乘好了,不要叫小,有時候你這樣講,他們不太高興。就是聲聞乘的阿毘達磨的思想,他們認為「我」是空的,生命是沒有一個我,他同意。但是宇宙人生這些法,是有真實性的,這個業力是有真實性的,他認為說,有的業你造了以后,這件事情就是不能轉變的,不通懺悔。就是說,小乘的思想是我空法有,他認為這些事情造了以后,這件事情就決定性,你一定要得果報,因為這個法有真實性的,你不能破壞它。小乘的思想,你如果看小乘的經,就是這種態度。所以我們在聲聞戒里面,有的戒你一破了以后,就你再怎么懺悔,不能恢復到你原來的位子,不可以,小乘的思想就是這樣。大乘的思想是講我空、法也空,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都是因緣有。一切法都因緣有的時候,它認為說,只要你肯懺悔,世間上的業都會轉。

不過大乘也同意,有些業力是很堅固的,什么業力呢?就是這個「三時具有」,這唯識學也同意。就是說你造這個業之前,你在「方便時」,充滿了期待,念念充滿了期待;造作的時候非常的歡喜;造作以后,完全沒有懺悔的心,也是很堅固的,對前面所造的業,非常的隨喜。這樣子的心,你造了業以后,就非常難轉,不是說不能轉,因為你這個業力,這個勢力非常強大,除非你那個懺悔的力量,要超過前面的那個造業的力量,否則它能夠去折損前面的業力。但是你要把這個業力, 勢力完全的消滅掉,就是不容易,你懺悔的心,不可能達到那種程度。所以諸位你看過《南山律在家備覽》的〈懺悔篇〉,它說:有的業你造了以后,你很殷重的懺悔,很殷重、很殷重的懺悔,它能夠消除三惡道的果報,但是你現生會得到很大的痛苦,或者頭痛、或者眼睛痛,乃至于眼睛瞎掉。就是它會重報輕受,因為那個勢力太強大。太強大,你去動搖它的時候,它能夠把這個重大的三惡道的勢力給消滅掉,它的勢力已經不能牽引你到三惡道。但是它爆發出來以后,它會讓你現生得到很大的痛苦,因為這個業力,你在造的因地的時候,太強大!

所以以小乘的角度,定業不能轉,是指強大的業力。以大乘的佛法來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沒有一切法是有真實性。這個一切法沒有真實性,我們應該怎么去看它呢?在 《大般若經》里面有一個話,這句話我們了解, 就知道什么叫做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就是說,「若法先有后無,諸佛菩薩則有罪過?!辜僭O這個法是本來有,本來有怎么會沒有呢?你修空觀把它給破壞掉,這樣子,諸佛菩薩有罪過,他把這個我給破壞掉了。人法執跟我法執, 不管是我、不管是法,不是說這個法本來存在,而我們使令它消失掉,不是!而是這一切的法,本來就是畢竟空的。畢竟空為什么會有業力?它也是一種因緣熏習的假名假相假用,從本性來說,也是不存在。這個法本身,它也是因緣有。因緣有,當然它就會隨因緣有變化。而不是說有一個法,它是本來有,有了以后,你怎么把它消失呢?你用空觀把它破壞,不是。這樣子講不知道懂不懂?不是先有后無,而是從頭到尾本來都沒有,當然指的是自性沒有;因緣上,它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它能夠結集很多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本身染污不了自性清凈心,它會引導你到三惡道,但是它本身也沒有真實性,因為三惡道的業力一結束,它也消失掉了。而不管是成就、消失,這整個過程都也是如夢如幻,沒有一個法是能夠染污自性的。

所以從一種空性的角度來說,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可以轉變的,都是可以造成。我們凈土的法門,這個思想太重要了,這個空性的正見?!队^經》說這個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他什么時候才開始懺悔呢?臨終才開始懺悔, 而且中陰身那個地獄的火已經現前,他那個時候起一念的懺悔心,念阿彌陀佛,轉地獄的火成金蓮花。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你不能往生,是因為你的信心不夠,障礙你,不是你的業力障礙你,因為你自己的信心, 你沒有那種大乘的信心。當然這個斷相續心是很重要,雖然一切法空,但是這個強大的勢力,你要注意!所以帶業往生就是說,你過去所造的罪業,你已經是真正的內心當中覺悟了以后,真正的發露懺悔,發露懺悔以后,你這個惡念的相續心也斷掉了,這個時候你的業就轉了。假設你的惡念相續還在,那是沒辦法轉。

[師答]:是的,是要受果報,但是你要知道一句話:佛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說,他受果報他自在。而且我看《法華經》,妙境長老他解釋,他說:佛為法王,于法自在。佛可以決定要不要受果報?他可以決定。他成佛以后,他過去的心中有很多的業力對不對?很多的業力,他也可以使令他得果報,也可以使令他不得果報。就是「我現在不想得果報」,他可以。他如果覺得這個時候的眾生,因為我去得果報能夠覺悟,他就得果報。得果報,他完全沒有感受,阿羅漢都一切法不受,不要說佛,對不對?他能夠決定這件事情,要不要現在得果報,他可以決定;

第二個他得果報的時候自在,差在這個地方,他無我、無我所,他的感受不會被外境的苦樂所影響,他的大乘涅盤,常樂我凈。

就像佛陀受余報,佛陀過去生是一個婆羅門,有很多的弟子修行。那個時候饑荒,有一尊佛出世,有一個比丘去托缽。這個時候佛陀過去的婆羅門,就說:「你們這些比丘,應該去吃馬麥的,那有資格去吃好的飲食」。他造了這個口業以后,后來成佛,就這個事件,就讓他得果報,就吃馬麥,吃馬麥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嗎?這個馬麥倒入佛的缽里面,成甘露味,但是眼睛凡夫看是馬麥,但是只要吃到佛的嘴巴里面,佛那個大乘涅盤的境界,入此人口,成甘露味,是這樣子的。就是你眼睛看到佛陀吃馬麥,但是佛無量無邊的波羅蜜,他那個十八界跟馬麥一接觸的時候,就是甘露,佛是這種境界。佛陀的境界你要看看 《法華經》 跟 《華嚴經》,就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這種思想能夠理解的。簡單的講,佛為法王,于法自在,他有自在力,不會被業力所系縛,他過去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不能系縛他,不可以的。并不是說業力會斷滅,他也可以到三惡道去,但是到三惡道去,那個刀山油鍋對他來說他有自在力,這個是佛的境界,我們是沒有自在力,所以我們應該求生阿彌陀佛國是對的。

好,這個道理我們必須了解,就是說,這個宇宙人生有一個是「恒」,一個是「轉」。我講一個偈頌,大家去思惟一下,佛法是要思惟,這個慈航老法師他講一句話,對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他怎么說呢?慈航法師說:

法性本來空寂,

因果絲毫不爽;

因果絲毫不爽,

法性本來空寂。

這兩句話你把它放在一起看, 就是 「法性本來空寂」 ,而 「因果絲毫不爽」 ,一切法是自性空, 但是因緣界不斷的顯現, 雖然因緣不斷的顯現,但自性還是畢竟空。就是從「法性本來空寂」的角度來說,這一切法是轉的,這個轉的意思,就是這一切法是畢竟空,沒有一個法是不會轉變的,不可能,法性本來空寂就是轉,因果絲毫不爽就是恒。你可以說,「法性本來空寂」而「因果絲毫不爽」,雖然「因果絲毫不爽」而「法性也本來空寂」,你把這兩句話重復的思惟,你就能夠看到諸法的真實相。

好,那我們再看講義,我們看講義第三十九面。

三十九面是說「約佛**,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這個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則,就是一個恒轉如暴流。

我們再看約世間法,就是依儒家的思想,「約世**,何不獨然?!咕褪且钥鬃拥娜寮宜枷耄彩菑娬{因果。

「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弧箍鬃铀乃枷胍膊皇且环N斷滅見,也不是自然有。怎么知道呢?因為孔子他在贊,這個贊就是贊美,用文辭來贊美,贊美什么呢?就是贊美《易經》。贊美《易經》的在剛開始就講出一句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看的出來孔子的思想,也是講一切法有因緣的,有一個軌則的,不是一切法自然有的。怎么說呢?就是「積善之家」,這個家庭里面經常行善的人,他以后的果報「必有余慶」,這個指出以后會得到良善的子孫,以后的家庭,可能就是財富、聲名、富貴、眷屬等等,會有各式各樣的可樂果報。反過來這個家庭「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個家庭經常造惡業,這個家庭以后會怎么回事呢?「必有余殃」,這個家庭以后要出敗家子了,有災禍的事情出現。

在 《太上感應篇》 也講一件事情說:在揚州有一個賣米的人,這個賣米的人,本來是一個很貧困的人,白手起家。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他把這個賣米的秤斗做了手腳。做了手腳以后,就是看起來比實際的還重,事實上沒有,但是它看起來比較重,就偷斤兩。經過幾年以后,他努力的經營,也富貴起來,生了兩個兒子,非??蓯?。有一天,他在家里面喝酒,很高興就跟太太說:「我是一個本來什么都沒有,現在有錢,妳知道怎么回事嗎?」他太太說:「我不知道?!顾f:我就是把這個秤斗,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腳,所以現在這么快有錢。

他太太聽了以后,就很傷心,就準備要跟他離婚,這個先生說:「妳為什么要離婚呢?我們現在很有錢?!惯@個太太她可能是多少讀過儒學,她說:「我們這樣子做是傷陰德的,以后這個家庭會出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要跟你離婚?!惯@個先生他也有點善根,他聽太太這樣講,他也有點懺悔,他說:「那我已經做了,應該怎么辦呢?」她太太說:「你過去偷人家斤兩,你現在也做手腳,把這個斤兩還給人家,就是你秤起來比實際的少,我們補償別人?!顾腿绶ㄗ隽?,他也起慚愧心,斷相續心,一方面就開始補償。過了幾年,他兩個兒子都死掉。他內心當中就很不平衡,「我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事事順利,我開始修善的時候,兩個多可愛的兒子都死掉,這個世間上真的有軌則,有因果道理嗎?是不是這樣子呢?」信心就動搖了。晚上睡覺,這個天神就告訴他說:「你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上天派兩個兒子,要敗壞你的財富,這兩個兒子是上天派來的;你現在造善業,這兩個兒子上天收回去,你繼續造善業,你以后還會得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是良善。」他這個做夢以后,就有信心,就繼續不斷的,一方面開始斷惡念的,把這個念頭弄清凈;一方面就是用這個米,來補償別人,當作布施波羅蜜。果然他也次第生了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 后來都是很有功名。

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果,有時候的確我們肉眼是看不出來,因為這個因果的事情,三世因果,有時候我們看不出來。所以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的。其實你注意現在的人,有些人家里很貧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窮,他能夠堅持原則,在窮困當中, 他能夠堅持他應該有的人的本性,這個家庭以后,遲早要出良善的子孫,不知道哪一代而已。這個家庭,他做官貪污,你看好了,遲早出敗家子,遲早,這個事我們很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惯@個也等于是一種因果法則,只是它講的不明顯而已。

我們看印光大師怎么說。

「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你積所謂的善業、不善業,這個就是因地,「余慶、余殃」這個就是果報。換句話說,儒家也認為宇宙人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有一個因果法則。

「又既有余慶、余殃,豈無本慶、本殃?」既然我們會招感良善跟不良善的子孫,就著本人來說, 當然本人也是有他的果報。我們看什么叫本慶、本殃。

「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后世所得之果,當大于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咕褪悄惚救朔e善、積不善,你來生,或者后世所得到的果報,一定大于「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百千萬倍?!?/p>

總結,「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為無乎?」我們凡夫,眼睛所看到的是現前的境界,我們如果造善業,也看不到未來的果報;但是你看不到,你不可以說是沒有,不可以這樣講。

這個是講到業果的理論。就是說,這個宇宙人生,它是有一個軌則的,什么軌則呢?就是由善業一定招感可樂果報;由惡業就決定招感不可樂果報,這個世間上,就是遵循著這個軌則在運作的,這個就是業果理論。

我們再看下一段、明因果之事。前面的一科是講理論;這一段是講到,我們應該怎么來修行,大家請合掌。

丙二、明因果之事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蛊兴_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后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笀笸ㄈ馈拐撸F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后,方受福受殃,謂之后報。后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皋D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后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圣。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p>

— 與衛錦洲書 —

好,前面的一科是說明因果的道理,這個地方是講到因果轉變的方法。我們把它分成三段來說明,先看

第一段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弧?/p>

這是一個總標,印祖一開始就引圣言量說明。說這個世間上,有菩薩跟眾生的兩類:這個菩薩就是覺有情、覺悟的人;一個是沒有覺悟的人。一個覺悟的人跟沒有覺悟的人,他們兩個的思想跟行為,會有所不同。什么不同呢?

「菩薩畏因」,站在菩薩的角度,他會注意他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他的因地。這個身口意的造作,以大乘佛法來說,他會特別注意「意」業,你造作這件事情的動機是良善的、是邪惡,是由良善的因地發動出來、還是邪惡的念頭發動出來這件事情,菩薩是會注意這件事情,就是注意因地,當然這個是一個覺悟的眾生,他有這樣子的一個情況。

顛倒的眾生是怎么回事呢?顛倒的眾生,他造因地,他不在乎,他也不管是善念、惡念,反正他就隨順他的習氣去做事。他造因的時候不在乎。他什么時候在乎呢?他得果報的時候在乎。就這個果報,我怎么利用這個地理、或者算命、或者是求神、各式各樣的方便,使令我這個果報能夠轉變一點,離苦得樂。就是在這個果報上下功夫,但造因地的時候,他不在乎,所以這兩種人的做法是不同。

這是一個總標。當然這兩種作法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看印祖怎么說。

一、覺悟菩薩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后已?!?/p>

菩薩他對整個業果有正見,他知道因地一定會招感果報,所以他恐怕招感未來的惡果。怎么辦呢?「預先斷除惡因」,當然惡因主要是意業,這惡念要趕快調伏,因為發動業力的,是你那一念的念頭。所以菩薩他對自己的調伏現行煩惱會很在乎!因為這個煩惱不調伏,隨時一活動就造惡業,這個事情是很嚴重的,這個是造罪業的根源,所以要斷除。

他這樣子有什么好處呢?慢慢的罪障消除,善法的功德、一切的波羅蜜慢慢的圓滿,布施圓滿,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慢慢圓滿。當然這整個結果,這個菩薩他能夠注意這個緣起,他的生命是增上,他會從「人」的法界,生到「天」的法界,乃至于生到「二乘」,最后總有一天能夠成佛。就是說他的生命一定是不斷的增上。

二、顛倒眾生

這個眾生就是愚癡,怎么說呢?

「常作惡因,欲免惡果」。

就是說他不知道這個宇宙人生是有一個軌則的,他認為這個宇宙人生沒有軌則。沒有軌則,他在造惡因的時候,他就經常造作惡因,這煩惱不調伏,隨時就發動煩惱,就造罪業。但是他造了罪業,他的心情呢,「欲免惡果」,他又不希望去得惡果報,那這個是非常矛盾的。

下面講一個譬喻:「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你又喜歡在太陽下,但是你又不想有陰影,這當然是徒勞奔馳,你再怎么跑陰影都是有、都存在的,就是你造了惡因,這個果報是逃不掉的。這個是印祖把一個覺悟的菩薩,跟一個沒有覺悟的眾生的情況,做一個總說,再看下一段。

「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p>

我們學了佛以后,或者沒有學佛,只要你不了解宇宙人生緣起的正見,都是一個愚癡的人。這個愚癡的人,他也愿意做一些善業, 稍作微善他可能造了一個小小的善業,但是他就想要馬上得到大的福報,不是下輩子,我現在就要看到大福報。這種情況一遇逆境,假設他有逆境的出現,他就會說,我做善反而遭到災殃,這個世間上,完全沒有因果的法則。他就退悔初心,既然世間上沒有因果法則,我為什么要造善呢?我隨順我的習氣不是很好嗎?甚至于反謗佛法,就是佛法講的因果,其實沒有這回事情,反謗佛法。這樣子就是:

第二段、「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

你不知道這個因果要考慮過去、現在、未來,你不是馬上造業,馬上得果報,是要考慮到業力的強弱的?!笀笸ㄈ馈?,而且這個轉變是要由心。這是一個總標。我們先看什么叫「報通三世」。

「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p>

我們講因果是要考慮三世。三世的因果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你現生的時候造業,可能是造善業、造惡業。而你現在就得果報,不必來世。這件事情,現在造業,今生就看到果報,這都是一個強大的業力。不過這個地方,現生造業,現在得果報,我們從唯識的角度,它有兩種的差別:第一種就是花報。譬如說阿阇世王他想做國王,但是他父親還在,怎么辦呢?就把他父親給關起來。關起來以后,就不給他父親吃飯,就把他父親給活活的餓死了,就等于是殺父的意思。這個殺父在佛法的緣起上,是一個逆罪,他就全身長滿了膿瘡,在《涅盤經》說,他長滿了膿瘡,而這個膿瘡的果報是不可樂,任何醫生治不好。因為這個果報不是四大不調,而是背后有業力在支持的,你吃什么藥都不行,它不是四大引起的,背后有業力在支持。這種情況就是,他殺父的果報,正式的果報是在無間地獄。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個大的山雨來之前,它先有一些的征兆出現,風滿樓。就是在得果報之前,先出現花報,就是先開花,再有結果,所以這種只是花報而已。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現生的是一種花報,現在造的惡業、善業,馬上就出現可樂跟不可樂,也可能是屬于花報;也可能是屬于正式果報。

譬如說,我們上次講那個南北朝,那個道秀法師,他是一個人的果報,但是他起上品的瞋心,就從人的果報當下變出一條大蟒蛇,沒有經過投胎,當下就變大蟒蛇,沒有經過中陰身。這種情況都是一種強大的業力,把這個人的果報給褫奪過來。

譬如說,我們看《凈土圣賢錄》,你也會發現有這種情況:有些人他念佛很精進,一般來說,這種人都是覺悟到生死的痛苦,人世間受了很多痛苦的境界,痛念生死這種心情來念佛。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了,有些人念了二年,有些人念了三年,大部分都念了三年。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來說,難道這些人的生命都剛好三年就結束嗎?其實不一定,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不是的意思就是說,本來他這一期人的生命,是被第八識所支持,他的人的業力還在,勢力還有,但是他因為凈土的業力太強了,就是強者先牽,先把這個人的業力給奪過來,他那些人的業力,就沉沒到第八識里面,等到以后再說,他這個凈土的業力就起現行,就是先得果報。就是說,我們在人的當中,造的強大的善業跟惡業,也可能在今生就得果報,不必等來生,這是一種情況,不過這種情況不多。

第二種,得果報的第二種。「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惯@種情況是最多的。我們今生造的善業、造的惡業,造了這個因地,什么時候得果報呢?來生去得到可樂果報、不可樂果報,這個叫生報。你今生念阿彌陀佛,但是你還是一個人,你什么時候往生凈土呢?你下輩子往生凈土,這種是一般的業力。

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后,方受福受殃,謂之后報。后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沟谌N、「

你今生造的善業、惡業,你下輩子也沒得果報,今生也沒有得果報,什么時候得果報呢?第三生,或者第四生,或者乃至于十百千萬生,或者無量無邊劫以后,才是得到果報,這個是后報。就是你造這個業力,可能你只造了一次,沒有相續心,而且你造的時候,不是一個很強大的業力,非常薄弱,而且你只是偶爾做了一次以后,就沒有再做了,這種薄弱的業力就是不決定。什么時候得果報?不決定,就時間遲早不決定。但是它是絕對不會消失掉,決定不會不得果報,除非你后來懺悔了,或者你往生極樂世界了,那又是不同,你要在這個凡夫的世界,受業力所主宰,那這件事情就永遠存在的。

這個就是「報通三世」。我們得果報,你應該要看到這種要以業力的強弱來決定,因為你今生造的業力,你這個善業業力薄弱,而你過去生曾經做的惡業很強,你應該是惡業先得果報。所以我們的生命,不能只看現生,要把過去生的業力,也拿出來看,這個是講到三世因果的情況。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里。

[師答]:你講袁了凡,轉變生命對不對?那個應該說是花報。他的生命本來是五十幾歲,五十三,你背得很熟。后來活到八十幾歲、七十多。怎么說呢?他造了很多善業,其實這種善業的業力,不只是使令他增長壽命而已,不應該只是這樣;他下輩子,除非他臨命終起惡念,他如果很正常,這樣子過去,他應該下輩子不是人,就是天,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應該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可樂果報。你看他的情況就知道,他是真正內心轉變過來,真正是覺悟了。在覺悟之前,他這個業力,一個人造善的時候,他不但是會為未來創造一個可樂果報,而且會折損他過去的惡業,這是這樣子,一方面也會折損他過去的惡業。這是講世間上。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要折損過去的惡業,你一定是內心要有所轉變,下一科會說「轉變由心」。在唯識學上說,我們的內心有兩種功能,哪兩種功能呢?第一個是發業;第二個是潤生。

第一個發業。

因為我們這個念頭,它在種子位,當然是不造業,它一活動起現行的時候,它就會造作業力,可能是善業,可能是惡業。對望著未來說,它對未來會有一種可樂不可樂的果報,一種功能會出現,發業。

第二個潤生。

就是你是善念起的多,就很容易去觸發我們過去的善念、善的業力,就不容易去觸動過去的惡業。

譬如說,我們有一個田地,有很多的種子,但是這個種子不是都能得果報的,要怎么樣呢?要有陽光、水分,才能夠得果報,你單單是種子不能夠得果報,要有一些助緣。如果這個種子你都不去灌溉,它就永遠存在,但是它不能得果報,要潤生。就是你這個念頭有潤生的作用。

所以一個人經常起善念,特別臨命終的時候,就容易觸動過去的善念。你起惡念,你一方面造作一個惡業的力量,對望著未來來說,你創造一個惡業。對望你過去來說,你不容易去滋潤過去的善業,不容易,這樣講懂嗎?就是我們的念頭有發業、有潤生。

我們講苦集滅道那個集諦,集。這個苦、集,是講世間的因果,這個苦集,苦諦是約果報,集諦是約因。

什么叫集呢?集者,招感性。它有招感果報的功能。

這個集有兩種的內涵:一個是業力;一個是煩惱。

單單是業力,是不能夠得果報,要有煩惱的滋潤,就是這個種子要變成這個有,十二因緣里面這個有,這個有就會得果報了,這個愛、取、有,就是一定要有煩惱的滋潤。

譬如說,你有一種很特殊的煩惱,這你自己才有而已,而且這個煩惱在你的生命當中經常出現,今天出現、明天出現,一天出現好幾次,這種情況你下輩子就很容易得果報。甚至于你今生當中,你的身體也會有一些病痛,跟這個煩惱有關,會有關系。當然這個病痛,可能你過去就有這個業力,但是你那個煩惱會不斷的滋潤它,你雖然下輩子是三惡道,但是你這個煩惱的活動, 會去刺激過去的惡業,使令你今生就會有某方面的病痛,或者某方面的災難,就是煩惱一方面會潤生,它會滋潤過去的業力;一方面它會去創造未來的業力,當然你要把它消滅,也就不同。所以它是有發業跟潤生兩種情況。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在《賢愚經》里面,講到一個佛在世的時候,在一個森林,這個森林里面有一只鳥,這個鳥長得非常的高大。這只鳥它有一個特色,它的聲音特別美,特別美妙好聽,他對他自己的聲音,也非常的有自信,也非常的歡喜,他能夠唱出那么美妙的聲音,他自己也覺得非常的好。他住處的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住阿蘭若的比丘在那邊修行,經典上并沒有說,這個阿羅漢是一個凡夫,圣人,它沒有說,就是一個比丘。這個比丘經常誦經,而這個比丘誦出的聲音,比這只鳥更好聽。這個鳥他對聲音很執著,他看到這個比丘誦經好聽, 他就定期的,這個比丘誦經,他就跑到屋檐上去聽,經常去,今天也來,明天也來,經常就來聽。

有一天,他正在聽比丘誦經的時候,他很專注,就被這個獵人用箭把他射死。射死的時候,他當時所攀緣的是佛法僧,是一個法寶的境界,所以他因為臨命終的時候,所緣念的是一種正法,就生到忉利天去了,這個善業得果報了,生到忉利天。

這個天人他是化生,無而忽有,他父母親突然間就在軀干里面生出來,就像我們八歲的小孩那么大,八歲小孩那么大,無而忽有。這個小孩他就吃天上的乳,牛奶的乳汁,那個是地乳,他吃了以后,很快的就長了很大,就種種的五欲的快樂。

不過這個天人他剛開始去的時候,一般他都會去做一件事,什么事呢?他會用他的神通去觀察,他是什么因緣做天人,當然他天做久了,他就不在乎,他完全看到現在的五欲,完全享受。但是他剛剛生天的時候,他會去注意。喔!我過去是一只鳥,聽這個比丘說法,被這個獵人射死了,這樣生天了。他就對這個比丘有感激的心,就拿天花去叢林里面找這個比丘,就在這個比丘誦經的時候,天人就散花。這個比丘就說:散花者誰?他說:我是一個天人,我是過去是一只鳥,因為你聽你說法,得到生天的果報,現在來感激你、供養你。這個比丘就很高興,就為他說法。說法以后,這個鳥就證得初果解脫法門。他證得初果以后,就回到天上去了。這個故事,佛陀就贊嘆這個聞法的功德,這段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要能夠不斷的熏習? 大乘佛法的善根,這件事情,可以說在整個生命是最重要的,雖然佛法是積集福德、智慧資糧,但是智慧資糧它比福德又更重要。因為福報本身它是可樂,但是它不能夠成就解脫分,而我們去栽培這種大乘佛法的善根,它能夠成就解脫分。

你看一只鳥他都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栽培的善根,下輩子就成熟。所以我們看《金剛經》也說: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恒河沙諸佛,不如你聽聞《金剛經》四句偈。為什么呢?你都不聽聞佛法,你就是做人天福報,你根本就沒有出世的善根,不能成就解脫分的。你得到了人天,你到了天上去得果報,受完果報的時候,你煩惱一活動,很可能到三惡道去。而我們栽培了出世的善根,特別是大乘的善根,你就有這個解脫分,有得度的因緣。有得度的因緣,佛菩薩就有辦法。這佛菩薩要說法,你一定本身的內心當中,要有得度的因緣,要有善根,否則佛菩薩沒辦法。所以我們從唯識的熏習角度,我們不斷的讀誦大乘經典,不斷的思惟大乘的法義,這點倒是很重要的,跟我們以后成佛的快慢,有很大的關系。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啦啦啦手机完整免费高清观看| 台湾三级全部播放|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 99久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6| 里番acg全彩本子|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最强rapper潮水免费| 在线观看免费毛片|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fc2免费人成在线| 羞羞漫画登录页面免费|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国产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拍|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爽|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free性满足hd极品| 污视频在线免费| 娃娃脸中文字幕1080p|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 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翁与小莹浴室欢爱51章| 性欧美乱妇高清COME|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久久免费视频精品| 麻豆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杨幂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eeuss影院www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处女的第一次电影| 加勒比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ts人妖网站| 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日本簧片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