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炅的眼中掃過青山古柏,長城流云。
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將大慶功宴的地點選在長城,來回都要折騰大半天,但他就認準了長城,就想在長城。
此刻,他站在了薊鎮中協長城這一段的最高城臺。
腳下有單薄破襖的墩兵,也有鐵甲錚錚的大將,有左衽臟亂的草原牧民,也有右衽佝僂的皇明農夫,遠處有光禿禿的山石嶙峋,也有生生不息的覆草黃土。
他在長城上仿佛聽到了古老的吟唱,長城有一種跨越時空的信仰早已經深埋于他骨髓,他熱愛著這片土地,他想讓所有人與他一同熱愛這片土地。
朱慈炅,不做這個世界的孤魂。
秋風吹動身上的織金披風,大明皇帝的思想有一瞬間的放空,他看著關城下密密麻麻的人和那些復雜仰望他的目光。
那些目光大多是熾熱的,激動的,是的,在這個時代,不管他想不想,不到四歲的他就是他們的信仰,他就是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姓的引路人。
他要帶領他們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不管如何,不管過程有多么不完美,不管付出了多么重大的犧牲,這是一場誰也否定不了勝利。
十余萬人的鮮血,兩座高高聳立的京觀,以及遵化城外罹難紀念碑前被活埋的近兩千建奴尸骨,還有偌大的朵顏新版圖。
朱慈炅的勝利永遠不會被文字抹殺,武廟大戰小王子百人斬首的笑話不可能出現在他身上。
所以,這是一真正的勝利,放心慶祝吧,他要讓勝利者彪炳青史,他要給予英雄們最隆重的勛章。
朱慈炅舉起酒杯,面露微笑。
“此戰,我們贏了。”
朱慈炅的話被錦衣衛們依次傳遞,長城內外的歡呼有如浪潮升起,鼓樂聲也被壓制。
連蒙古牧民也一同歡呼,渾然不知,朱慈炅的贏是建立在蒙古進入長城的軍隊近乎全滅的基礎上,這其中也沒有少掉他們朵顏的騎兵。
“在開宴之前,朕要邀請在此戰中表現最突出功勛最卓著的十兵十將登上此臺,與朕共飲。同時,朕也要賜予他們衛國長城勛章,配此勛章者,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見官不拜,遇眾先禮。”
兩位閣老齊齊抬頭,啥東西?再加個劍履上殿奸臣三標配都出來了?小皇帝知道不知道?
“自古征戰,糧草先行,斷糧當為殊功。統兵知進退,斷糧步越騎,燕山第一功。告訴朕,他是誰?”
滿山遍野,齊聲大吼:“朱可貞。”
站在人群中的新任山海關總兵朱可貞,有點頭暈,萬軍齊唱名的震撼讓他差點站不穩,腦袋一片空白。
汪起龍抱了他一下,又推了他一把,朱可貞才笨拙的不會走路了一樣從眾將中出列,在二十多萬人的歡呼聲和隆隆的鼓聲中向城上走去。
昭武衛曾跟隨他的士兵,一個個與有榮焉,傲然挺立胸膛,站得比別人筆直好多。
他們用超乎常人的體力,走在了騎兵的前面,一個個拔掉了洪酋的補給點,幾乎還沒有啥損傷,除了回來的時候,全部走不動道。
朱可貞最初是左路第一將,列陣對峙岳托。右路接戰時,楊國棟、陳震亨,李若璉在沒有中軍命令的情況下,全部沒有動。
他們當然也沒有錯,就是太死板而已。
朱可貞在確定岳托撤離后,幾乎第一時間就向中路靠近,這個動作對于整個戰場而言沒有啥明顯作用,但也體現了作為統軍大將的他的主觀能動性,和戰場洞察力。
他的這個動作為后續增援中路創造了條件,他幾乎是與李若璉同時到達戰場的。
對于朱可貞燕山第一功,戰后其實是有意見的,因為他的斬首相比而言其實并不多。
不過他帶著一千多步兵遠遠跑在洪歹極前面,讓洪歹極的撤退補給次次落空,著實把洪歹極驚嚇到了,迫使他最終改變路線,并且在天臺山遭遇重創。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他的表現得到了朱慈炅認可,并非單純因為他佩戴有朱慈炅的重啟短劍。
朱慈炅在高臺上繼續開口。
“此戰中,有一員騎兵輔兵,初次上陣,連斬敵將,單騎擒酋首。朕也想請諸君告訴朕,他的名字。”
“吳三桂。”
滿山軍陣中早就得到了所謂十兵十將的名字,朱慈炅一問出,群山作答,長城同音。
吳三桂已經不是兵了,少年的臉龐通紅,如飲醇酒。
他的地位當然不能和朱可貞比,但他的前途未必比朱可貞差,這可是老父親敏銳的判斷。
父親受傷被送回大營后,吳三桂曾經悲痛欲絕,想要親自照顧,結果被吳襄暴揍了一頓。
“滾回去,你是昭武騎兵百戶,是皇帝親衛。老子現在已經不行了,吳家的未來全在你身上,給老子釘死在皇帝身邊,將來前途不會比姓朱的小子差。”
嚴格說起來,吳三桂這樣的將門弟子就不能算是兵,他丫的輔兵身份完全是被王國興這煞筆侯爺連累的系列事故導致。
看看三千營的廢物們,玩騎兵的,大明有窮光蛋嗎?
寸功未立的祖家眾將此時聽著吳三桂的名字在長城內外唱響,同樣與有榮焉。
祖大壽臉上藏不住的笑意拍了拍吳三桂的肩膀,“上去吧。好好干。”
“朕有一位將軍,統帥千騎,與敵同歸,斬建奴旗主,滅洪酋一旗。此為斬將奪旗第二功,朕想再聽一遍他的名字。”
朱慈炅的聲音略顯低沉,但二十萬軍民的回應同樣熱烈,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李化梧。”
皇驍衛,昭武騎兵和驤云衛的存活者盡皆低頭,一個十四歲的少年頭纏孝布牽著另一個九歲同纏孝布的男孩,有些茫然的站在軍陣中。
昭武騎兵試千戶,本以為已經死掉,但最終活過來的李夢麒,腰間掛著重啟短劍,左臂吊著繃帶,臉上還有刀痕,看著十分嚇人,走到兩個孩子面前。
“繼成,繼功,上去,去拿你們老子的功勛。”
三衛殘兵都簇擁著兩個孩子,李繼成點點頭,牽著弟弟就要上前。
昭武衛兵陣中突然有人展開一面帶血的“李”字將旗,纏在長槍之上,遞給李繼功。
“來,繼功,帶上,舉起來。”
然后退回陣列,高舉手臂,與眾軍一起,不停嘶吼。
“李化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