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炅十將十兵的選擇主要是按照熊明遇和孫傳庭等人戰后記功來的,也參考了幾個總兵的意見。
十將中方懋昌雖然夜戰中因傷退出了戰斗,但他率領騎兵首先反攻連破七陣非常耀眼,熊孫等人都把他評為第一功。
很難說金蒙聯軍的潰敗中有多少是因為他的反沖,他突然插入戰場,接連破陣給金蒙聯軍造成了非常恐怖的影響和戰場混亂,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大明騎兵來了多少人,可以說他的突擊是改變大戰走勢的大功。
不過軍方幾個將領對此有意見,因為方懋昌沒有啥重要的斬首,他僅僅在夜戰中弄死了一個疑似固山,還因為尸體墜落山谷,他連首級都沒有取到,差點把自己搞死。
同樣反沖破陣的溫如孔就比較得到軍方將領的認可,他只破了三陣,但三陣的蒙古首領都被他斬殺,夜戰追擊更是殺人無數,最后他還參與了天臺山的決死沖鋒,是那一仗的副將。
步戰,騎戰都強得厲害,斬首敵將,更是非常符合大明總兵們的審美,幾位總兵都覺得溫如孔才是燕山第一功。
但朱慈炅兩個人都沒有選,他認為的燕山第一功是朱可貞,按照軍方斬首傳統,李化梧和盧象升斬首旗主,覆滅兩旗,更在方溫二人之上。
李化梧同樣連破三陣,參與夜戰追敵,在混亂中依然維持建制,不失戰馬,保障了騎兵機動,他的功勞不比溫如孔大?
要知道,天亮集結時,驤云衛朝夕相處的戰馬好多都失蹤了,也是漫山遍野都是建州馬和蒙古馬,他們才沒有丟掉騎兵身份。
單單這一點,李化梧就強了溫如孔好多。
是,李化梧功勞能力是比溫如孔大,問題是他已經戰死了,皇帝你要拉攏的是活人啊,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優秀騎將,掉一條手臂問題不大的。
但誰也無法影響朱慈炅的決斷,甚至主守的陳震亨都冒出來了,更有個先登之功的蕭震虜,方懋昌排到了第六,溫如孔排到了第七。
朱慈炅在高臺召喚方懋昌和溫如孔都沒有引起啥轟動,兩個人也沒有任何不滿。
方懋昌見證了文官和總兵們關于他的爭議。
他記得熊明遇自信的微笑,“方指揮破陣如錐,亂敵中軍,當為燕山第一功。”
他也記得滿桂推薦溫如孔,“溫指揮破敵斬將,諸軍之最,當為第一功。”
不過皇上最后拍板他排到第六,他也沒有意見,李化梧第二,他絕對支持,陳震亨更是他的老部下。
溫如孔沒有那么多想法,能入十將對他而言已經夠爽了,臨上臺他獨臂還拍著汪起龍。
“哈哈,我入十將,你啥也沒有。”
十將中的第八位,讓許多人無語到死。
他叫洪祖烈,金山衛指揮使。
金山衛在什么地方?上海。
洪祖烈本職是督運漕糧,皇帝南下,他們停在了山東,后來內閣調兵調糧,加上慈禧任太后已經過境,他被催促送糧趕往薊州。
洪祖烈其實根本不在作戰序列,中軍出發時,正好輪到他押送隨軍軍糧,中軍出擊時,他還是火工頭頭,正在招呼人燒湯熱餅。
然后接到了皇帝全軍出擊,決戰死戰夜戰亂戰的命令,其實朱慈炅的命令不包括他們,他完全可以繼續埋鍋做飯,但這那行,完全不符合洪將軍的氣質。
洪將軍義無反顧的一聲令下,拋棄了義勇伙夫和民夫,帶著幾百人抓了一堆大餅就沖了出去。
他們這幫人到達戰場時,金蒙聯軍其實已經被方懋昌等人搞崩潰了,漕兵雖然各種不行,順風仗誰不會打。
夜戰中,洪祖烈更是死死咬住一隊蒙古精銳,充分利用夜戰騎兵失去機動能力的特點,拼盡全力弄死了兩個蒙古頭人。
天亮后這兩顆頭顱一分辨,所有人都想罵娘。
奧巴·博爾濟吉特和洪格爾·博爾濟吉特,蒙古科爾沁部的族長和大長老。
戰后記功,誰也不能把洪祖烈排除在外了。
洪祖烈上臺時那得意洋洋的模樣,讓很多人恨得牙癢癢。
漕兵陣中在熱烈歡呼,臨近邊軍陣中大聲詛罵,“狗屎運。”
洪祖烈充耳不聞,昂首挺胸。
第九將和第十將也有爭議,一個是義勇總指揮孫祖壽,一個是保定總兵曹鳴雷。
爭議焦點是,義勇的斬首是否全記在孫祖壽頭上,要知道很多義勇實際指揮并不是孫祖壽,全算上就有點恐怖了,說他是第一功都行。
曹鳴雷更混賬,這丫根本沒有打過什么大仗,斬首也少得可憐,但迫降萬軍又是事實,這里面還有好多蒙古頭人呢。
朱慈炅最終決定還是將孫祖壽和曹鳴雷選入十將。
孫祖壽是副總兵級別的退役大將,聞戰再披甲,這份精神就值得肯定。
更不用說,義勇雖然是黃立極大撒幣制造的,基本是沒有訓練過的流民農夫,但他們不僅僅是壯聲勢,同樣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有巨大的斬獲。
義勇在戰場上干各種贓活累活,救死扶傷,非戰之功都是巨大的。
孫祖壽最后還組織了上萬人沖陣,他們手中大部分是竹槍啊,也是金蒙聯軍沒有士氣了,不然他們不知道上去是送死還是立功。
孫祖壽的這一舉動還是為燕山最后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朱慈炅認可孫祖壽不僅僅是他個人也是對義勇的認可。
曹鳴雷這個人很油滑,但是戰場并不是只有廝殺,俘虜其實對后續的政治影響更大。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這一萬俘虜很讓朱慈炅滿意,可以賺黑錢,可以是宣傳隊,可以是播種機。
反正這一萬多人回到草原后,朱慈炅天可汗的威名會迅速傳播,蒙古與建奴的蜜月期會強行中斷,甚至插汗部也要認真考慮與大明的關系,好處實在太多了。
唯一就是杜甫老先生可能對重啟大帝不滿,一會不殺一會多殺的,老先生的本意被反復蹂躪。
十兵的選擇朱慈炅更注意各兵種的平衡。
孫祖壽上臺時,老將臉上有著難以言說的滿足,大明對建奴野戰大勝了。他依稀記得遼陽潰兵臉上的驚慌,也記得寧錦增援后被高第彈劾退役時親自砍斷的“孫”字將旗。
曹鳴雷上臺是已經是倒數第二人,他倒是沒有張揚,反而客氣的跟各路恭賀他的總兵大將打招呼。
“僥幸僥幸。”
“祖總兵太遲了。”
“尤總兵都怨蘇布地。”
“滿總兵奪營之功其實也很大的,老曹實有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