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炅眉頭微皺,小臉上露出掩飾不住的驚訝。
信鴿傳訊已經初步建立,現(xiàn)在還是測試,主要目的是建立兩京聯(lián)系。東廠的紀用在薊州解圍后就回京了,前些日子將李實找的養(yǎng)鴿人帶了些信鴿送給孫進,準備用來測試。
朱慈炅沒有想到第一次得到皇宮的正式情報是這個,昨天圣旨才發(fā)出,今天傍晚就收到了宮中情報。
當然,遵化離北京的直線距離其實很近,后世開車也就兩小時。
這個距離,就間接知道大明的薊鎮(zhèn)防線有多垃圾,真真是半點不摻假的天子守國門。
這種防御策略,不管大明歷代祖宗怎么想的,朱慈炅反正不接受。
現(xiàn)在的北京已經成為大明的經濟中心,一旦北京被圍,政治經濟影響太大了,所以建立朵顏防線迫在眉睫。
北京可以是后勤中心,但京畿絕對不能是主戰(zhàn)場。
“老黃想干什么?還把太后搬出來。真當朕離不開他?!?/p>
朱慈炅的脾氣越來越大了,大明層出不窮的問題讓他引以為傲的未來見識都有些相形見絀,天天都搞得人沒有好心情。
“黃首輔給東廠投了一封信,讓快速帶給陛下。奴婢這里收到有謄抄的。”
孫進恭敬的拿出數(shù)張卷紙,稍稍攤開抹平,遞給朱慈炅。
朱慈炅接過來,又抹了一遍,才一臉不爽的低頭閱讀,朕倒要看看黃老頭你到底要放什么屁。
【臣黃立極謹奏:
伏惟陛下紹承大統(tǒng),勵精圖治,然清查糧倉、監(jiān)糧之策,臣竊以為有違圣祖垂訓,恐傷國本。今昧死陳情,伏冀圣鑒。
一、清查糧倉:勞民傷財,實效難彰。
《通鑒》有言:“治大國若烹小鮮,數(shù)撓之則潰”。今欲盡查天下倉廩,縱遣御史萬千,亦需三載之功??v臣大興起復,陛下大開恩科,恐御史之數(shù)亦不足也。三載之期,清之實無用也。州縣胥吏借機勒索,地方官員迫民補倉,臣恐此終為天下之害。
二、監(jiān)糧之政:啟壟斷之禍,壞市場之衡
《鹽鐵論》云:“官商勾結,民無立錐”。昔北宋范仲淹賑杭州饑荒,不抑糧價反倡商賈競市,終使米賤民安;今若強推糧商注冊,必重蹈鹽政覆轍:
徽商晉黨本已控漕運七成,若持“糧引”為憑,則小商裹足,市井升斗之民仰其鼻息。再有胥吏生奸,層層盤剝,最終糧價騰貴,民怨必歸咎朝廷。
糧者,生民之本,皆賴自生,官未可信,商必自奸,臣未聞以國本付他人,歷朝所不取也。
三、清囤激變:損圣德而危社稷
董子《春秋繁露》曰:“為政不可驟寒驟暑”。陛下初登大寶,當效漢文帝“蠲賦安民”以蓄威望。
清囤一起,東林遺黨必有“虐紳暴政”之論,今詆毀先帝之言尚遍布南直,陛下不可不察。陛下稚齡,此于皇統(tǒng)大不利。
江南膏腴之地,田賦七成在紳。彼等囤糧非為牟利,實防兇年。若紛爭四起,于“南稅改糧”之國政亦是弊處甚多,臣請陛下三思,勿損“仁君”圣譽。
昔唐太宗弱冠定突厥,乃因府兵精悍、倉廩充實;今九邊虛兵、太倉磬竭,陛下縱有漢武之志,亦需待冠禮親政、握五十萬精兵后再圖雷霆!
臣掌內閣,自當為陛下竭慮,臣泣血諫曰:
一、清倉勢在必行,然事分輕重,不宜全國推行,重點于大倉要津即可。
二、太倉糧困,非為商事,實漕運輸糧之弊。陛下以商君之術以拯危局,猶抱薪救烈焰——薪不盡,火不滅也。
三、陛下以薊北田畝收歸兵部,組織民屯,以解戰(zhàn)殤之困,臣以為不失救時良法。各地軍屯亦應詳查整頓,以增國儲。
臣請陛下先收雷霆而甘霖先沛,昭彰圣德則萬民仰止。伏惟圣明裁斷,臣不勝戰(zhàn)慄待命之至!
天啟八年仲秋,臣黃立極謹奏?!?/p>
朱慈炅的目光凝固了,看到劉若愚又拿來一根新湯匙,接過來便要喝湯。
卻見劉若愚捂了下瓷碗,“陛下,有些涼了,奴婢先去熱一下?!?/p>
說完徑直就把瓷碗端走了,讓朱慈炅舀了個空,無語的看著他背影,默默低頭又將黃立極的奏章從頭看了一遍。
朱慈炅一開始對黃立極是非常憤怒的,這混蛋居然將太后抬出來,想逼朱慈炅收回成命。
你大爺?shù)模抟豢谕倌粋€釘。
你這個閹黨頭子,為老不尊找小姑娘的混蛋,想憑借你首輔之位與朕對抗?
也不看看你丫的地位是誰給的,反了天了。
可是仔細讀了兩遍奏折,朱慈炅蔫了。
他已經不是剛繼位就要搞《挽明十策》的小白了,那些一當皇帝就能大刀闊斧把后世經驗毫無弊端一帆風順風風火火的推行的東西只有爽文小說才能實現(xiàn)。
作為站在大明金字塔最頂端的皇帝,他真正的權力只有十丈之內,幼小的他有時十丈之內都是無力的。
房袖要打他屁股,剛剛的劉若愚直接把他的湯端走,能夠隨心所欲的只有瘋子。
皇帝也有自己的人際關系,房袖是他的親戚,實際照顧他更像一個姐姐。自己的抱怨更像長大當警察抓姐姐的小孩胡鬧,轉眼就又依賴姐姐了。劉若愚是他的忠仆,這不過是人家本心為他的本能動作,他可以夸張的認為僭越,拖出去砍了?
他的政策都是需要人來執(zhí)行的,任何人都有私心和公心,更有認知的局限,便是朱慈炅本人也不例外。
每一項政策其實都有兩面,執(zhí)政實際就是取舍。
朱慈炅想要控制糧食,但黃首輔告訴他了,辦不到,甚至清查全國糧倉都辦不到。三年,三年還查個屁,這邊查完都又有毛病了,那邊還沒開始。
注冊管理也不行,“官未可信,商必自奸”,老黃還是有水平的,朕忽略了。如果注冊管理造成壟斷,的確不知道要產生多大的問題。
至于清囤,老黃保守了,哪里需要五十萬大軍,朕五萬大軍就能掃平南直,不過,都是一家人,打仗何必呢,大家和和氣氣一起開會討論多好。
算了,朕還是個娃娃,吐出去的口水吞回來怎么了?
娃娃嘛,允許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