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從未練習過的難題,解題思路往往比努力重要得多。
陳舟的想法雖然大膽,卻架不住制造方塊的材料實在太過特別,它優異的特性給了鉛鑄法足夠大的發揮空間。
……
5月21日,當陳舟開始嘗試時,竟然只用了兩次,便成功澆鑄出了一把鉛制鑰匙坯。
倘若說的更準確一點,其實他只嘗試了一次,就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成功——
因為初次嘗試時,預留的灌鉛口太小,導致鉛液沒能成功灌入模具內,嚴格來說這并不算失敗。
待模具內的鉛液凝固并冷卻后,砸開裹在外層的白泥,陳舟獲得了一把最接近正確答案的鑰匙坯。
細致地將整把鑰匙打磨平整。
經過十幾次微調,5月21日晚燈火通明的鑄造室內突地傳出一聲宛若猿猴的嚎叫。
陳舟眼中充滿血絲,難以置信地看著插在鑰匙孔內,轉動了半圈的鑰匙,根本不敢眨眼。
就在剛剛,又用銼刀磨去了鑰匙上一塊細微的突起,將鑰匙插入鑰匙孔輕輕一轉,他隱約聽見了清脆的“咔嗒”聲,像是開鎖的聲音。
“這么簡單就做到了?”
以往被折磨得太久,以至于陳舟總覺得自己在做夢。
但現實沒有蒙蔽他的雙眼。
咔嗒聲過后,淡藍色的方塊像是沉睡多年的機器獲得了能量,伴著顫動,緩緩展開,變得愈發扁平。
無數細微的藍色光點環繞在方塊周圍,只用了十幾秒的時間便凝實成一頁頁紙張——
它儼然變成了一本與《魯濱遜漂流記》一樣材質的書籍。
整本書不算厚,書封看起來有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感覺,用復古的排版印著一行紅色大字——《爆破器材簡易生產法》
……
看到這行字,陳舟心中立即涌出一股狂喜。
他知道,自己這次史詩級的破解速度為他帶來了一件堪稱“神器”的獎勵。
心情激動,用顫抖的手翻開書籍,越過內容簡介,來到目錄,陳舟看到了極為炸裂的內容。
“第一章:起爆藥制造法、概述——
雷汞的性質、制取雷汞的化學反應過程和工藝條件、配硝酸、水銀精制、酒精蒸餾……”
再往后翻。
“第二章:硝化甘油制造法——
概述、硝化甘油的性質、由植(動)物油制取甘油、硝化甘油制造。”
“媽的,這哪是普通的知識,這純是一本爆破鬼才養成手冊嘛!”
越看越興奮,陳舟知道,這回別說他的槍械改造有了著落,就是手搓火箭彈,制造土質地雷乃至水雷,都不再是空談。
七八十年代的知識相對二十一世紀較為落后,但在17世紀,絕對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天頂星科技”。
真能把這本書吃透,別說區區一個土著部落,就是多來兩艘全副武裝的西班牙掠奪船也很難是他的對手。
還有什么?
強自按納住激動的心情,陳舟滿臉通紅,繼續往后看。
“第三章:周氏炸藥制造法、第四章:硝酸銨類炸藥制造法、第五章:黑火藥粉制造法、第六章:火雷管制造法……”
緩緩翻動,越往后看陳舟的心情越好。
書中從炸藥成分這些最基本材料細致地講起,到火雷管后面,又介紹了電雷管的制造,然后飛躍到實用武器部分。
手榴彈、地雷、燃燒縱火器材制造法、簡易軍事爆破法、原料酸—硫酸及硝酸制造法……
各種化學公式,器材原材料乃至制造炸藥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配酸濃度計算方法,可以說,編寫這本書的人已經將他所了解的所有關于爆破物的知識都系統地列入書中。
更關鍵的是,似乎是為了照顧當時人民的知識水平,書中并未使用大片專業術語,而是用盡量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方式闡述原理和制造程序。
這對陳舟這個化學學渣非常有利。
……
可以說,通讀整本書后,只要能在島上找到原材料,且擁有適用的生產器材,陳舟就能將這些聽起來就夠勁兒的東西一一制造出來。
心中的驚嘆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陳舟只知道自己的大腦中有無數個“臥槽”狂奔而過。
按照目錄的指示,他翻開了幾項最為看重的技術。
第一項是由植(動)物油中制取甘油。
其中不僅說明了可以用動物油脂和植物油脂制造合格的甘油,還順便提到了一門技術——油脂皂化成鈣皂。
一串串反應式,一張張設備的設計圖,詳細的講解,完善的關系表……
只是匆匆掃過幾眼,陳舟便產生了一種立即搭建這些設施,然后開工制造甘油的想法。
感覺自己的腦袋正在發熱發脹,不知是因為過于興奮還是震驚。
不斷提醒自己別美得昏過去,陳舟合上了書。
……
“不能好高騖遠,以我們三個人的能力,想建設完這一堆生產設備,沒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況且有些原料這個島上未必能找得到,還是腳踏實地,務實一點好。”
給自己澆著冷水,陳舟鄭重地收起這本書,將其帶到臥室,藏到了床下。
雖說兩名土著根本看不懂書中的大段文字,更弄不明白那些奇形怪狀的化學式是什么意思,可他還是下意識地把書放到了最安全的地方。
“這種東西可不敢亂給別人看,搞不好就害人害己,兩個土著的命倒還好說,關鍵得保住我自己這條小命?!?/p>
生怕土著突發奇想,囫圇讀懂幾行字就偷偷壯著膽子按照書中教授的方法嘗試。
思前想后,陳舟始終覺得不穩妥,又把書從床底下取出來,放進了由集裝箱改造成的冰箱中。
……
老實說,由于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5月21日當晚好長一段時間,陳舟都處于一種神情恍惚,渾渾噩噩的狀態,仿佛在夢游。
這倒不是因為他被興奮沖昏了頭腦,而是因為看過書后,他腦子里一下子鉆出了太多想法,以至于整個人暫時宕機了。
從子彈的底火、到更有效率的爆破手段、乃至投擲手榴彈,埋置地雷,甚至是迫擊炮。
現實的,不現實的,科學的,科幻的……
無數瘋狂的想法在陳舟腦子里交織,纏成了一團亂麻。
無奈,為了抑制自己紛亂的想法,陳舟只能猛灌一大瓶朗姆酒,然后在滿滿的幸福中陷入了沉睡。
……
《爆破器材簡易生產法》提供的只是方法,從方法到落實到實踐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5月22日,清醒過來的陳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依照計劃,還是將那些未完成的任務的優先級放在最前面,準備一件件完成。
至于這本勝過萬兩黃金,在這個時代足以改變一國國運的書籍,陳舟打算慢慢學習。
他的化學知識早已埋沒在記憶深處,如果不想后續制造過程中出現意外,還是得認真學完整本書,弄清楚原理才行。
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或許能想起點21世紀的化學知識,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
……
用毫無波動的撲克臉掩飾著內心的欣喜。
在隨后的日子里,陳舟白天粘在鍛造室內,研究怎樣鍛造槍械零件,以及用失蠟法鑄造米尼彈,或是搞點更高級的銅制子彈。
晚上,他秉燭夜讀,一邊學習一邊記筆記,力求把曾經從腦海中流逝的知識找回來。
……
當然,關于瞭望塔和烽火臺的建設他也沒有耽擱。
其實早在剛進入旱季,也就是四月中旬,這事就該正式開始。
奈何中間發生的意外太多,兩名土著對木工和泥瓦活又不算太了解,沒有陳舟主持無法獨立完成工程,拖著拖著就拖到了五月末。
星期日所說的大土著部落遲遲沒有登島探查情況,陳舟心里已經有點放松警惕。
他覺得那些獲取不到充足食物的土著或許又因為爭搶資源陷入了新一輪沖突,無暇再顧及莫名其妙消失的一大批人和兩條獨木舟,此時再建設瞭望塔顯然多此一舉。
但既然計劃早早制定好,又事關性命安危,無論有沒有用,陳舟最終還是沒能放棄。
他騰出時間帶領兩名土著搬運建材,選取合適的地址,在半山腰上搭建起了高大的瞭望塔,還有相對矮小敦實的烽火臺。
整項工程的工作量不算太大,卻也耗費了不少時日。
本就處于五月末,待到瞭望塔建成,烽火臺竣工,已接近六月中旬。
而且光是建成瞭望塔和烽火臺還不算完,陳舟必須得教會兩名土著怎樣使用這些設施。
譬如瞭望塔,想觀察遠方,呆呆地站在上面可不管用,得配合望遠鏡,才能居高臨下,觀察到遠處的沙地和大海上的反常之處。
使用烽火臺,則需要知道用濕度較高的木柴點燃篝火,才能冒出沖天的黑煙,警示遠方的同伴。
……
陳舟的時間很緊張,好在望遠鏡的使用方法和點燃烽火臺都不是復雜的事。
且給他帶來第一桶金的那艘“商船”上品質優劣各式各樣的望遠鏡數量頗多,送出去兩個他完全不心疼。
隨便教了星期六和星期日一上午,見兩人拿著手中的單筒望遠鏡,閉起一只眼睛瞭望遠處玩得不亦樂乎。
心系槍械的制造,陳舟匆匆離開了這個浪費了他許多時間的半山腰,返回了窯洞。
……
對于新槍械的設計和制造,他已經研究了不止一天兩天。
不說別的,光是親手繪制的設計圖都有幾十張了,時至今日,陳舟腦海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路。
這一次他將要制造的槍械,將不再是簡單的火繩槍改或者燧發槍改,它有一個更先進的原型——
霍爾M1819式后裝燧發槍。
這種燧發槍是世界第一種大量裝備的軍用后裝槍,在1811年獲得專利,1819年正式服役。
它有幾個顯著的優點。
首先,后裝槍的裝填速度比前膛槍快上數倍,可以極大地提高射速,迅速對敵人傾瀉子彈。
其次,霍爾后裝槍的槍機可以隨時拆卸,在緊急時刻,能夠卸下來當手槍使用。
由于擁有簡單的膛線,霍爾后裝槍的射程和精準度也得到了極大提升,據陳舟所知,它的有效射程可達500~700碼。
在17世紀,這個射程簡直比大炮還恐怖。
它意味著只要沒有防護,四百米之內,每一發噴射而出的子彈都是死神的咆哮,可以肆意收割敵人的生命。
而陳舟所使用的無縫槍管性能更在霍爾后裝槍之上,只是口徑過小。
他估計自己若是能成功制造符合口徑的米尼彈,這把改進版“霍爾式后裝槍”的有效射程恐怕還會更進一步。
……
當然,霍爾式后裝槍畢竟是19世紀的槍械,它的設計在當時確實有可取之處,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少缺點。
其中最突出的一項便是槍機與槍管之間的縫隙會導致過多的火藥燃氣泄出,甚至會有火藥漏入槍機機構內的安全隱患。
除此之外,霍爾式后裝槍的瞄具也比較反人類,是位于機匣左邊的,所以在遠距離射擊時,很有可能產生“彈道偏左”的問題。
……
既然要改進霍爾式后裝槍,陳舟便準備一次性解決這兩個缺陷。
其實這倒也不難,因為無論是火藥燃氣泄出還是瞄具在機匣左邊,都是可拆卸式槍機造的孽。
在19世紀,被迫短兵相接,陷入近距離搏殺時,能卸下來當手槍使用的槍機或許是一種優點。
但放在可以做到超遠距離打擊的18世紀,這個優勢就沒必要存在了,假如真被敵人逼近到身邊,拆卸槍機還不如一把砍刀管用。
更何況可拆卸槍機還帶來了更多缺陷,再堅持這種設計實在得不償失。
……
將可拆卸式槍機改成一體式,就能把瞄具安裝在槍管正前方。
而后膛漏氣的問題更好解決。
由于硫化橡膠到1850年才出現,所以霍爾式后裝槍大批量生產列裝時,還沒人想到用橡膠密封圈解決漏氣的問題。
那時人們往往采用一種價格更高昂的解決方法——金屬彈套。
但金屬彈套加工緩慢,造價高昂,雖然可以解決后膛密封問題,卻無法大規模推廣。
到陳舟這里,密封性問題就好解決了。
無他,他有橡膠!
解決后膛漏氣問題和瞄具問題,又彌補了槍管方面的短板,可以說,只要能制造出合格的子彈,這把改進型霍爾式后裝槍的威力將不下于一戰時期的大部分步槍。
更重要的是,霍爾式后裝槍本身的優勢也能得以保留——裝填速度和射擊精度。
陳舟隱約記得,霍爾式后裝槍大量列裝的時代,軍隊內部做過一個實驗。
一個連共38名步兵,分別手持霍爾后裝槍、前裝滑膛槍和前裝線膛槍對100碼外的目標進行十分鐘自由射擊。
前裝線膛槍在這十分鐘內射出了約500枚子彈,命中率是33%。
前裝滑膛槍射出了850枚子彈,命中率只有可憐的25%。
而霍爾式后裝槍不但傾瀉了1200發子彈,命中率更是達到了36%,也就是說它射得又快又準。
作為世界上第一把工業化量產的后膛槍,陳舟相信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把槍的價值。
他也將用自己的頭腦和努力,在這個更靠前的時代,讓改進版霍爾式后裝槍成為敵人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