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獨行月球》還沒立項的時候路云就成了它的總科學技術顧問,那時候還是一七年底。
當時他在影視方面只有《向往的生活》第一季和《戰狼2》男三號的成績。
《超時空同居》和《流浪地球》只是拍完了,還沒上映。
剛成立了藍星航天公司,正在研發“放飛-70”火箭發動機,連“萬戶”火箭的PPT都還沒公開展示過。
好在因為“金蟾”迷你月球車的事跟國家探月任務拉上了關系,逼格一下子就上來了,所以被《西虹市首富》劇組請去客串。
也因為這個關系,他提前接觸到了打算拍《獨行月球》的張池魚和沈藤,不僅成了電影的科學技術顧問,還說了要投資。
《獨行月球》籌備了三年,到現在二零年底終于要開機拍攝了。
路云這個科學技術顧問并不需做很多事,主要是給《獨行月球》劇組牽線,給他們介紹幾個月球方面的專家。
然后最后做一些審核工作。
另外就是指導藍星天工做出更符合《獨行月球》氣質的科幻道具。
原先的時候要么視頻溝通,要么偶爾跑一次,但是當《獨行月球》籌備組正式入駐了東方影都,也開始在攝影棚制景之后路云就不用亂跑了,從《流浪地球2》劇組出來拐個彎就能見到《獨行月球》劇組的各個負責人。
今天是《獨行月球》籌備期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開機了,路云過來參加他們開的總結會議。
看著坐在“科學技術顧問”身份牌后邊的路云,最早跟他接觸的沈藤和張池魚相當感慨。
他們沒想到短短三年時間路云竟然成長到這種恐怖的地位。
航天方面的事他們不了解,只知道參與國家航天任務非常光榮,藍星航天公司打得外國載人航天公司毫無還手之力。
當然,最明顯的還是藍星航天公司估值幾千億人民幣,而路云在里邊的股份占大頭,那身價也是幾千億。
要知道去年一年國產電影的總票房也才400多億!
這么說吧,如果路云三年前說“可以給電影投資”有10含金量的話,那句話放到今天就有1000含金量!
說到電影,去年400多億的國產電影總票房可是跟路云有相當大的關系。
畢竟光他主演的《流浪地球》和參與配音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加起來就超過了120億!
而且從出道以來,路云的演技增長非常快,觀眾非常認可。
電影的口碑也非常高,沒有演過爛片。
哦,最初的出道作品《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除外。
別看因為真正的男一號進去了,他在各種百科和演員介紹里順位升成了新的“男一號”,但那部電影其實跟他的關系不大。
畢竟路云說是演男二,其實臺詞和出場時間少的很,整部戲都是圍繞著男女主,也就是“進獄系”的吳凡簽和安芳菲進行的。
另外跟路云合作過的導演和演員也贊不絕口。
并且是發自真心的稱贊,既不是人情世故也不是配合劇組宣傳的那種。
路云唯一的問題大概就是半路出道混娛樂圈,在娛樂圈里沒有根基,跟娛樂圈那些根深蒂固的大勢力也不兼容,所以沒拿過什么表演獎項。
不過他們發現路云也不怎么在意,曾經說過“只要觀眾滿意就可以”。
那就很……無敵了。
那些娛樂圈的大勢力也拿一個“無欲則剛”的人沒辦法。
并且路云也不是簡單的人,他在娛樂圈外的勢力大得嚇人,還有國家背書。
人家不來娛樂圈砸場子就不錯了。
所以那些娛樂圈大勢力也不敢惹路云。
這樣一來,跟路云合作的演員和劇組也就沒問題了。
開完會之后沈藤他們又請路云吃飯,飯桌上說了不少感謝話。
沈騰:“路老弟,有你的參與我們信心十足,你搞得那些科學建議看著就得勁,我覺得咱們這電影至少20億票房!”
張池魚:“是啊,雖然這個戲主要還是看藤哥的喜劇表演,但畢竟有個科幻背景,整體也是在月球上的科幻基地里進行表演,所以之前的時候我們真有點缺乏信心,而有了路總你的參與我們現在非常有信心。”
而路云笑道:“我看你們還是信心不足,要我說咱們這電影票房還少得35億!”
“!”
嚯,聽路云這么一說幾個人都是一驚。
別看《流浪地球》已經把國產電影的票房紀錄上限探到近65億了,然后《哪吒之魔童降世》也證明60億級別的票房不是孤例,但大多數電影的票房依舊是在10億以下“掙扎”。
能有20億的票房那就相當了不起了。
畢竟現在的電影成本有5個億都是超級大制作,按照“三倍回本”的大體數據來說15億就回本了,剩下的就是利潤。
當然,除了某些特別的大片。
比如號稱30億拍三部,單部成本10億,總體要90億票房才能回本的《封神三部曲》。
而《獨行月球》作為喜劇電影,雖然有科幻背景,但初期成本也只有3億,這樣的話9億票房就能回本。
要是有20億票房那就大賺了。
哪怕成本沒有控制住,后期漲個一億兩億的,那十幾億票房依然能回本,20億還是有得賺。
但是35億……他們還真有點不敢想。
畢竟35億票房,去掉一九和一七那兩年的逆天票房,其余年份都是爭奪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第一的重量級選手。
可是想到路云身上的種種傳說,其中“語言票房”就是一絕!
這要是真拿了35億票房……
那不得起飛?。?/p>
之前沈藤主演的最高票房電影是《西虹市首富》的30億票房,當時他們也沒想到,而正趕上路云名氣大漲的時候上映,票房直接爆了。
這次他們又是讓路云當科學技術顧問,又是讓路云再次科幻,并且路云的名氣比當年更大,35億還真有可能!
而路云看著他們吃驚的表情心里暗笑。
上一世沒有他的參與《獨行月球》都拿了31億票房,這一世有了他的參與肯定不會少于35億,甚至有可能摸40億的門檻。
畢竟這一世有路云的參與,國產電影的票房紀錄被早早的拔高了。
他這個演技、這個身份來演電影,那真是降維打擊!
第二天,路云以“科學技術顧問”和“客串”的身份站到了《獨行月球》的開機儀式上,拍合影的時候還站到了沈藤旁邊,所以被拍的清清楚楚。
眾人:“《獨行月球》開機大吉!”
消息一經發布,《獨行月球》的網絡熱度直線上升!
【路云又要拍新電影了?】
【路云不是正在拍《流浪地球2》嗎,怎么又拍《獨行月球》了,他也軋戲?】
【好家伙,路云決定把工作重心重新放回娛樂圈了?】
【啊啊啊,作為路云的影視事業粉,我好高興!】
【早就聽說《獨行月球》要拍,而且藤哥要演男一號,看這站位,難道路云要演男二號?】
【好家伙,路云現在的咖位還演男二號,這電影的配置這么牛批嗎?】
【等等,我記得《獨行月球》原著里的男二號是一只袋鼠吧,路云演袋鼠?】
【啊,路云演袋鼠怎么演?像吳顏祖在《魔獸》里那樣從頭到尾不知道是誰的模式演古爾丹?】
【那請路云演有什么意義?】
【可能有改編吧,有原著的電影基本上都得改編,有些改編的連媽都不認識,或許路云演的袋鼠化形了?】
【你擱這演《聊齋》呢?而且特么的《聊齋》有袋鼠精嗎?】
【不是,你們都不看新聞內容的嗎,人家上邊寫的是“科學技術顧問”和“客串”啊?!?/p>
【奶奶的,又讓新聞標題給騙了,這些媒體寫標題就不能寫全嗎?】
【哈哈哈,標題寫全了還怎么吃流量?】
當眾人談論路云的時候,他本人已經回到《獨行月球》隔壁的《流浪地球2》繼續拍戲了。
《獨行月球》開機之后他“科學技術顧問”的身份就到期了,畢竟這個身份是電影開機之前完善劇本的時候才用的。
只有劇本完善了電影才會開機。
而路云要客串的內容也不著急,按照《獨行月球》的拍攝時間線,他客串的戲份怎么也得明年才拍。
所以參加完《獨行月球》的開機儀式他就離開了,記者們根本逮不他到,那自然也無法問他“你對現在的網絡熱議有什么看法”了。
并且今天不僅僅是《獨行月球》有熱度,還有其他事呢,比如“木鳶號”再一次的載人飛行。
現在“木鳶號”的載人飛行已經不再用“試飛”的名頭了,而是正式服役。
只不過未來還會有一些拓展性測試任務。
作為新型的航天器,“木鳶號”的功能上限并沒有被完全探索出來,只做公司內的商業航天員培養任務和偶爾的非常規航班商業載人任務可不是上限。
所以航天局方面現在就在考慮要不要也用藍星航天培養商業航天員的方式培養國家隊的職業航天員。
現在航天局還沒接收購買的那架“木鳶”級太空穿梭機,但是可以先用“木鳶號”做一做探索。
相對于培養一名航天員的幾十億,用火箭和飛船送一名航天員進入太空的幾億,花五千萬讓五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就約等于沒花錢。
職業航天員進入太空是要干活的,他們在地面做的訓練其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進入空間站之后要適應不少時間。
要是這樣的話,那讓預備航天員先乘坐“木鳶號”進入太空,先適應一下在太空的感覺,然后用裝在“木鳶號”艙內的訓練設備練習“打螺絲”。
那是不是等真的進入空間站之后能立刻適應太空生活和太空工作?
而且說實話,航天員只是地面訓練確實不夠全面,哪怕按照各種選拔嚴格培養出來的航天員也僅僅是“理論”適合當航天員。
畢竟各種環境都是地面模擬的,并不是真正的太空環境。
所以有些人是不那么適應太空環境的。
比如進入太空之后體液再分配,有的人很快就能適應,看起來只比在地面的時候面部腫脹一點點。
而有的人適應起來就比較艱難,臉腫的就跟發面饅頭似的。
之前的時候航天員進入一次空間站可不容易,如果沒有生命危險是不能輕易返回地球的,所以哪怕不怎么適應也得在空間站里生活工作半年。
可帶著不適狀態在太空生活工作,那既是對航天員的折磨,又會因為航天員身體不適耽誤一些工作進度。
畢竟其他航天員能發揮90%以上,而身體不適的航天員頂多發揮70%。
現在有了“木鳶”級太空穿梭機,如果花點小錢提前讓預備航天員進入太空適應適應,或許就能篩選出更適合在太空生活工作的職業航天員。
甚至這個環節可以非常提前,提前到航天員選拔階段,只有過了“適應太空”這一關才能繼續選拔。
畢竟培養一名職業航天員要幾十億,提前篩掉不太合適的人豈不是變相節省了幾十億嗎?
至于商業版的太空旅游是五個小時,不夠訓練,那么國家隊可以多掏一點錢把留存在太空的時間延長到五天!
普通人訓練個一天就能在太空待五個小時,那些參與航天員選拔的人不是精英飛行員就是精英科學家,稍微訓練幾天在太空待五天簡直輕輕松松。
當然,前提是要能適應太空。
航天器進入太空最花錢的階段就是起飛階段,真進入太空之后其實相對來說挺省錢的。
并且“木鳶號”是具備長時間在太空的停留能力的。
又有廁所又有餐食儲物柜,頂多再加幾個睡袋,足夠幾個人在太空太幾天了。
雖然簡陋了點,但畢竟是在篩選航天員,要是連這一關都過不了,怎么執行以后在空間站待六個月的任務?
正好淘汰!
航天局那邊非常看好這個訓練模式,正在跟藍星航天探討各種細節。
雖說屬于航天局的“木鳶”級太空穿梭機一兩年內就能交貨了,但這種探索式的訓練可不能拖到兩年后才搞。
因為這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
真要是效果好,確定要加入航天員選拔的話,那是要重新編纂職業航天員篩選與訓練大綱的,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
要是提前一兩年辦了,等“木鳶”級太空穿梭機到貨之后就可以直接開啟新形態的職業航天員選拔和訓練。
而不是再往后推遲個一兩年,用屬于自己的太空穿梭機做了相關測試之后再搞新大綱。
并且這也不是太空穿梭機的任務極限,還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