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十號火箭真雄偉,起飛姿態比長征五號還震撼!”
(簡易對比圖,大致比例)
“確實,看之前的介紹說兩者的起飛推力差不多,都是一千零幾十噸,但長征十號火箭就是更漂亮更震撼!”
“漂亮就對了,漂亮代表著技術足夠先進!”
“局座說過,顏值就是戰斗力!”
“我也看了之前的介紹,說是長征五號用的傳統構型,并且各項分技術都是上世紀開始預研的,整體立項則是零六年,所以技術已經很老舊了。”
“對,長征十號就不用說了,前兩年才正式立項,用了一部分長征五號后來演化的成熟新技術,又用先進的可回收技術,再加一點點新技術研究出來的,后發優勢明顯。”
“你們記得還真清楚,確實是這樣的,捆綁型火箭的技術確實比較落后了,而且那四個額外的助推增加了不少結構重量,讓長征五號的運載比不高,現在的長征十號在起飛質量比長征五號火箭低了一百來噸的情況下載重卻高了。”
“關鍵是光桿構型簡潔大氣,70米的高度是國內最高火箭,這起飛姿態就跟沖天利劍似的,漂亮!”
“現在看來起飛是沒問題了,就是不知道它的回收會怎么樣?”
“該說不愧是路神,這么大的火箭,而且還是國家項目都敢首次發射就搞回收。”
“我覺得沒問題,火箭回收也算是路神的看家本領了,我現在關注的是整流罩里的‘吳剛’一號月球資源探測器。”
“為啥叫‘吳剛’啊,他不是犯錯了被罰去砍月桂樹的嗎,感覺不吉利。”
“嘿,你們是一點不看之前的介紹的。”
“哈哈,你們快看直播,估計是知道你們不看,所以直播再講一次……”
古代神話是在不斷演變的,就連嫦娥都變過很多次。
從古至今,嫦娥不僅名字和職位變過很多次,形象也變過很多次。
有說嫦娥到了月亮上變成了那個搗藥蟾蜍的,也有說嫦娥是人頭蛇身的。
是南北朝之后才基本上被確定成絕世美女。
吳剛也一樣。
在唐代人眼中,吳剛雖然是一個長生不老的仙人,永葆容顏,但只能寂寞的在月宮中砍伐一顆不死神樹。
他被迫以這種徒勞無功的工作來為自己“贖罪”,不僅身體飽受折磨,精神也備受煎熬,周而復始、永無止境。
原本“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的浪漫理想,就變成了莫大的諷刺,意味著無窮無盡的苦難。
到宋元時期,因為狼煙四起、烽火連年,“吳剛伐桂”被賦予了強烈的現實意義,代表了一種反抗、不甘心被人驅使奴役的精神。
比如陸游的《樓上醉歌》就有:“劃卻君山湘水平,斫卻桂樹月更明。”
在宋人心中,吳剛伐桂是在與昏暗、腐朽的投降派和賣國賊作斗爭,人人都應該學習他的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爭取早日收復大好河山。
另外吳剛砍樹的“玉斧”也有新解,在科舉中沉浮的廣大文人用來代指個人秀麗典雅之文章。
楊公遠《詩匠》:“吳剛運惟修月,輪扁揮斤妙斲輪。好句何須勞斧鑿,無痕無跡自天真。”
讀書仕進的舉子們特別希望自己能夠像吳剛一樣,揮灑手中的“玉斧”寫出渾然天成、不事雕琢的好文章來。
甚至晉人郤詵就用“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來形容自己是人間俊杰,由此衍生出“蟾宮折桂”的典故。
自唐代后,“蟾宮折桂”便被廣泛地用來代指考中功名了。
到清代時這種風俗仍然存在,甚至吳剛直接變成了“文昌帝君”,掌管士子的功名利祿。
這個時候吳剛伐桂的故事已經完全脫離了最初的悲劇色彩,吳剛也成為人人都喜歡的神仙了。
他在“月里砍桂樹”,就如人間的隱士樵夫一樣,高潔風流,瀟灑不羈。
又因為“桂”與“貴”諧音,樂意討口彩的古人還把他附會成了財神爺。
據說每年八月十六,桂樹上會飄落下來一片葉子,誰家得到了這片葉子誰家就會有無盡的財富。
不僅求財,還有求姻緣的。
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用“伐柯斧”比喻媒人。
明清時期,“月下老人——吳剛——吳剛斧——伐柯斧”就被混用了,吳剛也就成為“月下老人”了。
“吳剛修月者,合結仙姻婭”。
吳剛伐桂最初是一個關于懲罰的故事,據說專門用來警告那些不好好修習的仙道中人。
隨著歷史的發展,詩人們將他演變成了頗受人喜愛的隱士、財神、文昌君和媒人的形象,完全脫離了當初的悲**彩,還在中秋節占據了一席之地,大概這就是傳說中的“因禍得福”了吧!
而到了現在,他又被賦予了新身份。
怎么說呢,就是“掌管月球資源探測的神”。
長征十號首飛箭里邊搭載了“吳剛”一號月球資源探測器,它以嫦娥三號和四號著陸器為基礎,然后經過設備刪減和技術升級最后成了“吳剛”探測器。
比如嫦娥三號著陸器上就有一臺天文月基光學望遠鏡,是用來檢測銀河系,活動星系核,雙星、短周期脈動變星、新星、類星體和耀變體等,并且能夠探測亮度低至13等級的物體。
“吳剛”探測器的目的很明確,它就是來探測月球資源的,為后期的載人登月任務和月表科研站尋找合適的著陸點,所以肯定不需要這玩意。
甚至為了極限減重和降低成本,嫦娥三號和四號著陸器攜帶用來保溫的钚-238放射性同位素熱源都沒裝。
畢竟“吳剛”探測器的主要探測手段就不是著陸器本身,它降落之后就不動了,根本無法起到大范圍探測的目的,所以路云給它的定位就是搭載月球車的著陸器。
等把月球車送到月表,著陸器基本就沒用了,能活過月夜就活,無法活過月夜也沒啥影響。
整體的“吳剛”月球資源探測系統主要還是靠它搭載的那兩輛月球車。
經過這么多年的技術發展,月球車的天線也具備了直接向地球傳輸信息的能力,頂多是流量小一些。
等以后月球導航系統建立起來了,它們可以兼職信號傳輸。
月球車就沒什么好說的了,大的小的都繼承了“嫦娥”項目里的月球車名稱,重達140千克的大月球車叫“玉兔三號”,小的叫“玉兔四號”。
“吳剛”系統里的小月球車是相對的,它重達60千克!
而且兩輛月球車相對“玉兔號”和“玉兔二號”也都有技術升級,它們的探測能力更強,活動時間也會更長。
畢竟它們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在月球上“開地圖”,然后進行“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