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龍:@貝索斯,來看看我的大火箭!】
【馬一龍:@貝索斯,我的“月球鷹”原型機試飛成功了,你的藍月亮著陸器呢,不會還是氣球模型吧?】
【馬一龍:@貝索斯,攪吧攪吧,你們就攪吧,攪得聯邦重返月球計劃落后,讓老中載人登月走在了前邊,我看你們還有什么臉面說自己是聯邦忠臣!】
【馬一龍:還有哪些狗屎說我只會炸火箭的,我成功了怎么說?】
【馬一龍:出來啊,我看誰還狗叫?】
【馬一龍:鑒于“超級獵鷹”的二級火箭高級原型機成功完成高空試飛與著陸,所以我將快速建造“超級獵鷹”的完整火箭!】
【今年年底的時候大家將看到貼滿隔熱瓦的6臺發動機二級火箭和擁有33臺發動機的超級助推在發射臺上組合成“超級獵鷹”火箭的完全體,它會快速完成各種測試,然后明年首飛!】
航天愛好者們都知道馬一龍在推特上說話口無遮攔,不僅說大話,還會說謊話,懟人什么的也屢見不鮮。
但是后邊的“超級獵鷹”火箭首飛時間還是嚇了眾人一跳。
畢竟9米直徑的“超級獵鷹”真的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火箭!
它的初期版本,也就是V1版本全高120米,起飛質量5000噸,起飛推力7500噸,可以在一級和二級完全回收的狀態下把100~150噸的載荷運載近地軌道。
而老美歷史上的超重型火箭土星五號起飛質量才2820~2970噸,現在同樣在研發中的SLS大火箭起飛質量是2600噸。
老毛子那個失敗的N1火箭起飛質量是2750噸,成功的能源號火箭起飛質量為2400噸,
這些超重型火箭的一次性極限運力就是100噸左右,跟“超級獵鷹”完全回收狀態下的運力類似,可見“超級獵鷹”的強大。
而就是這么牛批的火箭,連炸了好幾臺原型機之后只成功了一次原型機試飛,結果明年就要讓完全版火箭首飛?
【我靠,真的假的?】
【假的吧,我承認馬老板帶團隊很厲害,但他又不是路云,超級獵鷹火箭不可能研究這么快吧?】
【是啊,馬老板研發起飛質量500多噸的獵鷹九號火箭用了八年,有獵鷹九號基礎之后升級研發CBC構型的重型獵鷹也用了七年,而重型獵鷹的起飛質量也才1400噸,現在起飛質量5000噸的超級獵鷹才研發了幾年?】
【超級獵鷹火箭大概研發了四年吧,之前的時候一直在搞概念,方案各種修改,好像一七年才大致確定下來,但是初級原型機和高級原型機一兩年前才首飛,所以我感覺以馬老板的能力怎么也得再有四年才可能成功,也就是到二五年。】
【合理,馬老板雖然不是路云那樣的“科研快槍手”,但是他的研發速度對比傳統航天國家隊還是比較快的。】
【研發八年的話,差不多,雖然獵鷹九號當初也研發了八年,但當時的馬老板沒有完整的團隊,也沒有充足的資金,現在他兩樣都不缺,研發更大的超級火箭也用八年確實差不多。】
【我覺得你們可能搞錯了什么,或者說被路云的連續首飛成功影響了,馬一龍只是說明年首飛,他可沒說首飛一定成功。】
【厚禮蟹,我還真混亂了,確實是這樣的,馬老板所說的明年首飛很可能會像高級原型機一樣四飛四炸,然后第五次成功。】
【伙計,千萬別這么說,完整版的超級獵鷹火箭可不是原型機,那東西非常貴,炸了之后別說馬老板了,我都會心疼。】
【確實,雖然我也不覺得馬老板的超級獵鷹火箭首飛就能成功,但炸兩次怎么也該成功了,用不著炸四次。】
【不一定,馬一龍一直以來都是走的“快速迭代”路線,用爆炸來獲取數據,他肯定不會像傳統航天國家隊那樣“緩慢而穩重”的研發火箭,可能真的要炸掉好幾枚火箭之后才會成功。】
【看來大家達成了共識,可惜路云在忙重型長十火箭的研發,而他設計的10.6米直徑“星艦”火箭估計只是在做各個子系統的研發,短時間內應該不會看到“星艦”立在發射臺上了。】
【老中的科學家就喜歡這樣,前期偷偷研發不對外公布,公布之后要么快成功,要么已經成功,重型長十火箭就是這樣。】
【那估計“星艦”火箭也是這樣……】
確實是這樣。
路云把“星艦”需要的各種技術已經分到公司各組和國內各個研究研所了。
跟萬戶火箭和長征十號火箭一樣,路云研發航天飛行器的時候其實都是“舉全國之力”,研發成功之后也是國家隊和藍星航天公司都可以使用。
所謂的歸屬于藍星航天公司還是國家隊,就看研發某種航天器的時候哪邊的占比更大了。
目前的航天任務還不太需要“星艦”火箭的參與,畢竟“星斗”星座的子星和主星用不同整流罩大小的基礎型長征十號就可以解決。
早期的載人登月任務使用重型長征十號就可以。
而直徑10.6米的“星艦”是標準的未來火箭,所以未來組建“太空城市”、“月球基地”和“火星飛船”的時候才需要。
并且它的各個子系統已經在研究中了,按照路云的計算,等到真需要的時候他也可以在兩年之內把各項技術統合起來造出“星艦”火箭。
現在路云的工作中心在登月火箭重型長十上,順便等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
著陸火星的時間已經確定了,就在五月十五日。
而在十四日的時候,萬眾期待的《愛、死亡與機器人》第二季播出了。
不過觀眾們看了之后發現它對不起萬眾期待,整季也就《溺亡的巨人》那集有點看頭和寓意。
比第一季的質量下滑了不少。
第二季開分就比不上第一季,并且分數還在快速下滑。
正好航天局公布了更加精確的天問一號著陸時間,所以人們干脆不再討論,而是開始等天問一號著陸火星的消息。
十五日下午五點,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白色進入艙與軌道器分離。
(CG圖)
搭載了天問一號著陸器的進入艙此時是依靠氣動減速,當減速到兩馬赫的時候降落傘彈出打開,進一步減速。
拋掉進入艙的沉重隔熱大底之后速度進一步降低,最終達到每秒60米。
然后著陸器分離,點燃發動機開始進行動力減速,距離地面100米的時候進行懸停,平移尋找合適著陸點。
最后著陸到火星表面!
(CG圖)
由于地球和火星的距離太過遙遠,所以天問一號著陸的幾分鐘是完全自主控制的。
所以最終能不能成,指揮中心是不知道的。
只能默默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