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臨風推開技術科實驗室大門時,一股松香和老舊電子元件混合的氣味撲面而來。
楊小滿正坐在工作臺前,臉色在臺燈下白得像一張紙,耳機還掛在脖子上,手里緊緊攥著一張寫滿了點和橫線的草稿紙。
“江隊。”少年看到他,像是找到了主心骨,聲音都有些發顫。
江臨風沒說話,先是掃了一眼那臺被拆得七零八落的老式調頻***,機器外殼上積著厚厚的灰,幾根新焊上的線路在燈光下閃著銀色的光澤,顯得格格不入。
他走過去,拿起楊小滿遞來的草稿紙,上面的摩斯碼記錄得有些潦草,但很清晰,下面是破譯出的漢字和數字:“1996.11.07 清明橋南貨店 三響 紅火柴”。
“你確定是從這臺機器里聽到的?”江臨風指了指***。
楊小滿用力點頭:“確定。不是廣播信號,沒有載波,更像是……像是刻在背景噪音里的回聲,非常微弱,斷斷續續。我把增益調到最大才勉強捕捉到。”
江臨風的目光變得凝重起來。
他不是不信楊小滿,而是這件事太過匪夷所思。
他繞到機器后面,檢查著連接線,沉吟道:“這臺***是從城東廢棄的廣播轉播站回收的。如果真有信號殘留,那也應該是當年轉播站工作時,無意中記錄下的某個頻段的電磁印記,像磁帶一樣,在特定環境下被動錄制了下來?!彼D了頓,看著楊小滿,“你今天調試,恰好創造了讀取這個印記的條件?!?/p>
這個解釋聽起來玄乎,卻是江臨風唯一能想到的邏輯。
他沒有再深究原理,而是立刻掏出手機,撥通了市局檔案科的電話,聲音壓得極低:“老劉,幫我提一個案子的卷宗,九六年的‘系列搶劫殺害小賣部老板案’,立刻送到我辦公室?!?/p>
掛了電話,他對楊小滿說:“你今晚就睡在科里的休息室,哪里也別去。記住,這件事,除了我,不要對任何人提起。”
楊小滿看著江臨風嚴肅的側臉,心里的恐懼被一種莫名的信任感壓了下去,他重重地點了點頭。
半小時后,江臨風的辦公桌上攤開了一本泛黃的卷宗。
他略過了前兩起案子,直接翻到了第三起——清明橋南貨店店主王建國被害案。
案發時間,1996年11月7日夜。
現場報告寫得非常簡單:門鎖完好,從后窗進入,受害人死于鈍器擊打后腦,收銀抽屜被撬,現金被劫。
現場勘查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指紋,唯一的物證,是在柜臺底下發現的半根“紅塔山”牌香煙煙頭。
由于當年的技術限制,煙頭上并未提取到有效的生物信息,加上沒有比對條件,這根煙頭最終成了一件死物證。
卷宗里夾著一張現場照片,黑白的,柜臺邊倒著一個人形輪廓,周圍一片狼藉。
江臨風的指尖在照片上那根煙頭的位置輕輕敲了敲,隨即撥通了法醫孫玉花的電話。
“花姐,睡了嗎?有個東西,需要你連夜重新驗一下?!?/p>
孫玉花趕到時,看到江臨風遞過來的物證袋里那半截干枯發黃的煙頭,有些不解:“這都快三十年的東西了,還能驗出什么?”
“別管DNA了,條件不夠?!苯R風說,“你用高倍顯微鏡看看煙紙,特別是褶皺和斷口處,看看有沒有附著什么不屬于煙草本身的東西,任何微塵、纖維,都不要放過?!?/p>
孫玉花雖然疑惑,但還是立刻投入工作。
在超凈工作臺的強光和顯微鏡下,時間仿佛被放慢了。
一個多小時后,她一臉驚奇地從實驗室里走出來,舉著一張顯微照片:“臨風,你來看!在煙紙的一處細微褶皺里,我發現了這個。”
照片上,是幾點極其微小的金屬碎屑,在放大后呈現出不規則的形狀,閃著暗淡的黃銅色光澤。
“我做了能譜分析,”孫玉花的聲音帶著一絲興奮,“成分是錫銅合金,銅的比例略高。這種配比……很像某些特定用途的焊料?!?/p>
江臨風的心猛地一沉。
他想起了楊小滿工作臺上那卷焊錫絲,以及少年那把恒溫焊槍。
為了確認,他讓孫玉花封存證物,自己則悄悄回到技術科,從楊小滿的工具盒里取了一小段焊錫絲。
清晨,分析結果出來了,與煙頭上發現的金屬屑成分,完全一致。
江臨風拿著兩份報告,久久不語。
他排除了楊小滿是兇手的可能,那孩子今年還不到二十歲。
唯一的解釋是,這根煙頭,在某個時間點,曾經和與楊小滿使用的同一種焊料有過接觸。
但一個二十多年前的兇手,怎么會和楊小滿這個天才少年產生交集?
他沒有去質問楊小滿,那會打草驚蛇,甚至可能嚇到這個本就敏感的少年。
他決定換一種方式。
第二天上午,江臨風找到正在埋頭看電路圖的楊小滿,語氣輕松地說:“小滿,走,跟我出個外勤。清明橋村那邊的通信線路有些老化,據說信號干擾很嚴重,你去幫我看看,正好實踐一下你的理論?!?/p>
楊小滿沒有懷疑,興奮地帶上了他的便攜式頻譜儀和音頻發生器。
清明橋村離市區不遠,但依舊保留著九十年代的樣貌。
江臨風將車停在村口,指著一棟破敗的二層小樓說:“就是那里,以前是個南貨店,現在荒廢了,成了附近幾家工廠的臨時倉庫?!?/p>
那棟小樓的后墻上,被雨水沖刷得斑駁的白石灰上,還能隱約看到當年警方用紅色油漆噴涂的“禁止入內”四個大字。
江臨風以“檢修線路,排查電磁干擾源”為由,輕易地從現在的倉庫保管員那里拿到了鑰匙。
倉庫里堆滿了雜物,空氣中彌漫著塵土和霉味。
江臨風憑著記憶,走到當年柜臺所在的位置,那里現在堆著幾個空油桶。
“小滿,你用儀器測一下,看看這附近有沒有異常的電磁場?!?/p>
楊小滿認真地打開設備,探頭在空中緩緩移動。
忽然,他停了下來,蹲下身,用手敲了敲水泥地面,側耳傾聽。
“江隊,”他皺起眉頭,“這塊地板的共振頻率不對勁?!?/p>
說著,他從包里取出小巧的音頻發生器,貼在地面上,緩緩調高頻率。
當頻率達到某個特定數值時,一陣沉悶的“嗡嗡”聲從地下傳來,證明了下方確實存在一個不小的空腔。
江臨風眼中精光一閃,立刻打電話叫來了林川和兩名隊員,帶著撬棍和錘子。
地磚被撬開,露出了下面夯實的土層。
再往下挖了不到半米,撬棍的尖端碰到一個堅硬的物體。
清理掉周圍的泥土,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子赫然出現在眾人眼前。
盒子沒有上鎖,但被銹蝕得非常緊。
林川費了很大力氣才將其撬開。
盒子打開的瞬間,一股陳腐的氣味散發出來。
里面沒有金銀財寶,只有一本被塑料紙包裹著的賬本殘頁,和三個并排擺放的、已經生了銹的火柴盒。
火柴盒的封皮上,印著一個紅色的火炬標志,正是當年的“紅火柴”牌。
江臨風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張賬本殘頁,上面的字跡是用鋼筆寫的,工整而有力:“丙寅年十一月七日,收百貨款三百七十二元整?!惫P跡與卷宗里店主王建國的字跡樣本完全一致。
這正是他遇害當天的營業額。
而真正的關鍵,在賬本的背面。
那里用鉛筆歪歪扭扭地寫著一行字,像是隨手記下的:“馬三拿走兩箱啤酒未結賬。”
馬三!一個全新的名字出現了。
回到局里,江臨風立刻讓芳姐去查這個“馬三”。
戶籍系統很快給出了結果:馬三,原名馬建軍,1996年時,他確實租住在清明橋村西頭的一間民房里,距離南貨店不到五百米。
而最可疑的是,在案發后不到一個月,他就匆匆退租搬離,去向不明。
“頭兒,還有個發現。”芳姐把一份病歷檔案放在江臨風桌上,“我查了馬三的家庭關系,他有個老母親。我順藤摸瓜,查到了市第二人民醫院當年的住院記錄。1996年11月5日,也就是案發前兩天,他母親因為突發高血壓緊急住院,需要一大筆錢。”
江臨風迅速翻閱著病歷,在繳費記錄單的簽名欄里,他看到了“馬建軍”三個字,旁邊還留有一個清晰的指紋。
“比對一下這個指紋,”江臨風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和當年南貨店柜臺下,煙頭旁邊提取到的那枚模糊掌紋?!?/p>
結果很快出來,吻合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八。
鐵證如山。
抓捕馬三的過程異常順利。
他在城郊的一家物流公司當裝卸工,這些年過得潦倒不堪。
當江臨風帶著人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沒有反抗,只是渾身發抖,眼神里充滿了預料之中的恐懼。
審訊室里,面對桌上擺著的賬本殘頁照片和指紋比對報告,馬三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
他涕淚橫流地交代了所有事。
那天晚上,他母親等著錢做手術,他走投無路,想起南貨店的王老板平時還算好說話,就想去賒兩箱啤酒,轉手賣掉換點急錢。
沒想到王老板那天晚上心情不好,不僅不肯賒賬,還罵他是窮鬼,作勢要拿起電話報警。
馬三情急之下上前去搶電話,兩人扭打起來,混亂中他用力一推,王老板的后腦勺正好撞在了柜臺的硬角上,當場就沒了聲息。
他嚇壞了,腦子一片空白。
為了掩蓋真相,他慌亂地撬開抽屜,拿走了里面的錢,偽造成了一起入室搶劫殺人案。
他匆匆逃離,卻把自己因為緊張而下意識抽了半截就扔掉的煙頭,忘在了現場。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馬三趴在桌上,哭得像個孩子,“我媽靠著那些錢多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去年才走。她……她到死都不知道,她兒子的手上沾過血……”
江臨風沒有當場宣布對他的拘捕。
他讓芳姐整理好所有證據鏈,依法移交給檢察院。
有些遲到了二十多年的正義,需要用最嚴謹的程序來完成。
傍晚,江臨風帶著楊小滿登上了清明橋村后面的山崗。
夕陽的余暉灑在連綿的田野上,遠處,城東廣播站那高聳的信號塔像一個沉默的巨人。
“江隊,”楊小滿望著遠方,輕聲問,“我是不是應該……更早一點破譯出那段摩斯碼?”少年的聲音里帶著一絲自責,仿佛那個塵封了二十多年的悲劇,與他的“遲到”有關。
江臨風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深邃地看著那座鐵塔:“你不是破譯者,是見證者。有些真相,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要在天上飄很多年,直到有一天,風把線重新修好了,它才能被今天的人看到。”
夜風從山崗上掠過,吹動了兩人的衣角。
楊小滿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他不知道的是,江臨風的思緒早已飄遠。
回到辦公室后,江臨風沒有休息。
他將楊小滿記錄下的所有原始信號數據重新導入電腦,逐一進行降噪分析。
馬三的案子雖然告破,但那個詭異的“電磁殘留”現象本身,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
當他處理到另一段被楊小滿標記為“無效雜波”的頻段時,他的手指停在了鍵盤上。
在幾乎無法分辨的背景噪音深處,經過數十次濾波和放大后,一個微弱卻熟悉的節律再次浮現。
又是那種幽靈般的,斷斷續續的滴答聲。
它不是孤例。
這些沉睡在廢棄設備里的歷史回響,仿佛不止一個。
江臨風的瞳孔驟然收縮,他意識到,那晚從老舊***里傳來的,或許不是一個亡魂的低語,而是一整個時代的無聲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