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沒有回應(yīng)這話,反而是打量起鐵匠鋪,想要看看這里是否有趁手的兵器。
“張叔,你這兒可有重些的兵器?能否讓我瞧瞧?”
他隨著姜媛的稱呼。
“重些的兵器?你能使得動么?”
張鐵匠輕嗤一聲,道:“我打鐵的技術(shù)在這十里八鄉(xiāng)中,也算是一把好手,別的沒有就是兵器多,你想要什么樣的?”
楊承眼前一亮,“可有長槍?”
“會槍法?”
“家傳。”
張鐵匠一聽,也來了興致,“成,我去給你拿一桿槍來,我倒是想見識見識,你小子要真有點水平,我可以給你推薦一個去處,若是不成,還是乖乖待在家,別去送命。”
說著,瞥了姜媛一眼,輕哼道:“你要是讓阿媛成了寡婦,就是死了,我也不讓你安生!”
姜媛一家對自己有恩,所以他也得替姜媛把把關(guān)。
楊承知道他家伙純嘴臭,但心眼還是好的,得知自己與姜媛要結(jié)親后,這才說些不中聽的話,讓自己不要輕易上戰(zhàn)場,這是經(jīng)歷過一遍的人,自然曉得前線的危險。
不多時。
張鐵匠氣喘吁吁的扛出一桿長槍,瞧模樣就知道重量不輕。
楊承眼露精芒,張鐵匠也適時介紹起來。
這桿長槍通體透著一股沉凝的悍氣,槍頭由寒鐵反復(fù)鍛打而成,三棱形的刃口泛著青黑寒光,長近一尺,槍尖淬過火,比尋常槍頭厚出半寸,單這槍頭便有二十八斤重。
尾端嵌入的槍桿處鑄著一圈倒鉤,既防脫落,又能在回抽時帶起一片血花,槍桿取的是百年老柘木,被桐油浸泡了整整三年,木質(zhì)變得堅如精鐵,長一丈一尺,整槍重達(dá)八十九斤!
“這可是我近些年的佳作之一,你要是能舞得動,我這關(guān)就算是過了,到時候會給你推薦一個好去處。”
張鐵匠咧著嘴,露出一口黃牙道。
想要輕松舞動八十九斤的長槍,至少也得三百斤的巨力,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要真有這樣的氣力,到前線去,估摸著也能拼出個將軍!
楊承有些遺憾,八十九斤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無法輕易使用,但對于自己來說還是輕了一些。
如果可以,再重一百斤都能接受。
楊承接過長槍,臉色卻絲毫未變,拿在手中有些分量,但還是差了點感覺……不過這桿槍儼然算是上乘之作,他心中頗為歡喜。
來到屋外,果斷施展了一番楊家槍法,這套槍法從小練到大,已經(jīng)是刻在骨子里的東西,絲毫沒有生澀的感覺,一套動作行云流水,將張鐵匠與姜媛二人都給看呆了。
“阿媛?你這夫君哪里找的?是個好苗子啊!”
張鐵匠大喜道。
絕對的將才!
姜媛瞧著楊承英武不凡的模樣,不知想到了些什么,臉色愈發(fā)酡紅起來。
張鐵匠瞥了一眼姜媛,見她那副害羞的模樣,也知道她是怕羞的性子,就沒再多說,而是滿意的點點頭。
這樁婚事確實不錯,姜媛也算是找到了一個可以托付的人,只是……上戰(zhàn)場的話,畢竟還是有風(fēng)險,自己得交代一二。
楊承耍完一整套槍法,渾身通透、暢快淋漓,臉上都不由多了些笑容。
“張叔,這桿槍叫什么?”
“玄墨。”
“好名字。”
楊承心中滿意得很,即使重量稍微遜色一些,但這槍的手感卻是頂尖,都說民間出高人,這位張鐵匠的鑄器水平就算稱不上大師,那也是一流的水準(zhǔn)。
“張叔,這桿槍多少錢?”
“提錢就免了,看在阿媛的面子上,這桿槍我送你,多替我殺些戎金蠻子便好。”
張鐵匠看出楊承的身手不簡單,現(xiàn)如今邊軍就缺這樣的人才,自己的父母都死在戎金蠻子的手上,只要楊承能給他多殺點戎金蠻子,這桿槍也算是發(fā)揮出它應(yīng)有的價值。
楊承沒有客氣,自己很需要這桿槍,不然一身本領(lǐng)發(fā)揮不出來,渾身上下都難受。
“你這身本領(lǐng)不上陣殺敵確實可惜,這樣……我現(xiàn)在就動身,帶你去見一個人,他和我有些交情,有我舉薦,至少也能給你爭取一個伍長。”
張鐵匠是個雷厲風(fēng)行的性格,這就準(zhǔn)備動身。
楊承看了姜媛一眼。
姜媛也是個有眼力的,“那我便回去照顧外祖父,他今天受了驚,我得回去給他熬一碗湯藥。”
“好。”
楊承點點頭,露出幾分感謝。
這生疏的模樣,哪里像是夫妻,張鐵匠不由樂呵一笑,“你二人倒是相敬如賓,挺好。”
楊承與姜媛俱是一愣,對視一眼當(dāng)即明白對方的意思。
“咳咳……娘子,你快些回去,莫要受涼。”
“啊?誒!夫…夫君也得保重身子,我在家中等你。”
張鐵匠:“……”
“行了行了,你倆別膩歪,來回一趟今晚就能到家,別一副生離死別的模樣。”
這大老粗有些看不下去。
楊承撇撇嘴,輕哼一聲,“您一把年紀(jì)還光棍,哪里知道咱們新婚夫妻小別一日如三秋?”
張鐵匠氣笑了,“滾滾滾,你小子還去不去了?”
“去去去!”
楊承能屈能伸,當(dāng)即伏低做小。
張鐵匠從棚里牽出一頭牛,二人坐上牛車便離開山云村。
——
白狼山,烽火臺。
威武營駐扎地。
這是個千人編制的大營,不過隨著戎金人的襲擾,爆發(fā)的幾次局部大戰(zhàn),如今就剩下兩百余人,正是在招兵的時候。
一路上與張鐵匠聊閑,楊承也是大概明白了一些大周王朝如今的軍制,上頭施行的是府兵制,不過隨著近幾年天災(zāi)不斷,朝廷也沒糧食,便推動了邊軍屯田制,意思就是邊軍需自行募集輔兵屯田,除了餉銀、武器外,其余事情都自行解決。
糧草沒了就自己種,若種不出來就自己想辦法,甭管是找同僚借,還是去搶戎金蠻子,能填飽肚子就行。
這無疑可以減輕朝廷很大的負(fù)擔(dān),甚至某種程度上,還能夠鉗制邊關(guān)擁兵自重的將領(lǐng)!
楊承在一瞬間就想到了羌西邊關(guān)的那二十萬楊家軍……如今沒了朝廷的糧食,恐怕日子不好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