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花廳早已布置妥當。
八仙桌鋪上了簇新的紅布,墻角擺著兩盆盛開的蘭花,原本古樸的廳堂被臨時架起的攝像機和錄音設備環繞,透著幾分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奇妙感。
蘇寒剛走進花廳,閃光燈便瞬間亮起。
十家媒體的記者立刻圍了上來,話筒幾乎要遞到他嘴邊——
有扛著攝像機的電視臺團隊,有拿著錄音筆的紙媒記者,還有舉著手機直播的新媒體主播,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期待。
“蘇少校,久等了!”粵州電視臺的記者率先開口,語氣恭敬,“感謝您愿意抽出時間接受采訪,我們會嚴格遵守約定,每家三個問題,絕不超時。”
蘇寒在主位坐下,身后站著蘇武和周默——前者負責維持秩序,后者則是王援朝特意派來“旁聽”,防止記者問出涉及機密的問題。
蘇小暖抱著小不點坐在側面的椅子上,倆人情不自禁地往前湊了湊,像兩只好奇的小松鼠。
“開始吧。”蘇寒抬手示意,神色平靜。
《粵州日報》的記者第一個發問,目光落在他肩上的少校肩章上:“蘇少校,明天就要正式接受軍功牌匾了,此刻您的心情如何?兩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這在和平年代極為罕見,您覺得這些榮譽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
這個問題溫和卻直擊核心,瞬間勾起了所有人的興趣。
直播彈幕里,觀眾們早已刷起了屏:
“終于問到重點了!我超好奇兵王拿獎是什么心情!”
“估計會說‘榮譽屬于集體’吧?軍人都這風格哈哈哈”
“但看蘇寒之前的采訪,他說話挺實在的,應該不會打官腔”
蘇寒指尖輕輕敲擊著桌面,沉吟片刻后開口:“說實話,有點復雜。”
他抬眼看向鏡頭,語氣坦誠:“拿到軍功時當然高興,這是對我付出的肯定;但看到‘一等功’這三個字,我總會想起那些沒能回來的戰友——他們中的很多人,比我更配得上這份榮譽。”
“所以對我而言,這些軍功不是終點,是責任。”他頓了頓,聲音沉穩,“就像蘇家祠堂里那塊‘忠勇傳家’的匾額,提醒我不能停下腳步。”
記者們面面相覷,沒想到會得到這樣的答案。
沒有豪言壯語,卻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量。
直播彈幕瞬間刷屏:
“破防了!‘沒能回來的戰友’這句話太戳心了”
“這才是真正的軍人吧?把榮譽當責任,而不是炫耀的資本”
“突然理解他為什么能十個月升少校了,格局不一樣”
《國防報》的記者緊接著提問,目光銳利:“蘇少校,您在采訪中多次提到蘇家‘忠勇傳家’的家訓。據我們了解,蘇氏宗族不僅是習武世家,歷代還有多人從軍報國,甚至有三十多位烈士。這種家族傳承對您的軍旅生涯有什么影響?”
這個問題將個人經歷與家族傳承結合,顯然是做足了功課。
蘇寒看向窗外祠堂的方向,語氣帶著懷念:“我小時候最不愛聽族老們講古,總覺得那些‘先祖抗倭’‘爺爺打鬼子’的故事太老套。直到穿上軍裝,在訓練場上累到爬不起來,在任務中面臨生死抉擇時,才突然明白——”
“那些故事不是老套,是刻在骨子里的東西。”他微微一笑,“就像我練蘇家拳時總偷懶,但真到了格斗場上,身體會本能地做出最標準的格擋姿勢。傳承這東西,比你想象中更頑固。”
蘇小暖在一旁悄悄拽了拽他的衣角,小聲說:“哥,你上次還說族老講古像念經呢!”
眾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拆臺”逗笑,氣氛頓時輕松不少。
某門戶網站的記者趁機提問,語氣帶著好奇:“蘇少校,網友們對您的輩分特別感興趣——小不點喊您太爺爺,蘇小暖是您的親妹妹,卻要喊小不點‘外甥女’,這輩分是怎么排的?蘇氏宗族的輩分傳承有什么特殊講究嗎?”
這個問題一出,全場瞬間安靜。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蘇小暖懷里的小不點身上——
小家伙正叼著棒棒糖,聽到自己的名字,立刻從蘇小暖懷里探出頭,對著鏡頭揮了揮小手,奶聲奶氣地喊:“我是太爺爺的重孫女!太姑奶奶是太爺爺的妹妹,所以要喊我外甥女!”
她生怕大家聽不懂,掰著小胖手解釋:“就像太爺爺是蘇家最大的長輩,我爸爸要喊他‘三爺爺’,我爺爺要喊他‘三叔’,所以我喊‘太爺爺’是規矩!”
記者們目瞪口呆。
按這邏輯,蘇小暖作為蘇寒的親妹妹,輩分竟比自己的親侄子(蘇武)還低一輩?
直播彈幕直接炸了:
“救命!這輩分我算暈了!小不點爸爸喊蘇寒‘三爺爺’,小不點喊‘太爺爺’,蘇小暖喊小不點‘侄女’?”
“蘇家是按什么排的輩分啊?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宗族規矩?”
“突然理解陳浩為什么輸得那么慘了,不光是實力,連輩分都被碾壓哈哈哈”
“重點是小不點一本正經解釋的樣子!太可愛了!求單獨開直播!”
蘇寒無奈地揉了揉眉心,對記者們解釋:“蘇家輩分是按‘德、明、文、武、忠’五字排的,我這一輩正好是‘忠’字輩,而且是族里現存輩分最高的,所以晚輩們按規矩稱呼。”
“但我和小暖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是在我大伯,也就是我們村村長蘇博文家長大的。也可以說是他們撫養我們長大的。他們要叫我三叔、三爺爺等尊稱沒錯,因為這是宗族規矩。但畢竟我年紀比他們小不少,又受他們養育之恩,出于基本的禮儀,我也該以晚輩的身份去稱呼他們。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我叫我的,你叫你的意思吧。”
他看向小不點,眼神帶著寵溺:“這小家伙從小在族里長大,規矩比我還清楚。”
眾人聞言,這才恍然,對這種叫法也表示了認可。
既保存了長幼尊卑的規矩,又體現了人情社會的基本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