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書言之鑿鑿,把個行賄的過程,說的活靈活現(xiàn)。
安家人嘴臉之丑惡,言行之可笑,宛如戲臺上的白鼻子丑角,露丑賣乖還不自知,得意洋洋,仗勢欺人。
皇帝看著王尚書如此篤定,安肅和卻臉色灰敗,便知道他們一定是捏著什么證據(jù)或把柄,逼著安肅和讓步。
且還要鬧到御前來,也是試探自己心意的意思。若是要硬保安尚書,他們便有新的策略可以對付。
但以皇帝的心思來說,安尚書,就是千金買馬骨的骨,安尚書可以是白尚書,黑尚書,但自己想要扶入閣的人,不能這么輕松被撬下去。
所以皇帝狀似無意的對著安肅和道,“安愛卿,王尚書說完了,你呢?”
安肅和許久才啟唇,“臣,過于震驚,一時才難以言語。王尚書昔年跟父親同朝為官,臣也在見過王尚書,尊稱一聲王伯父,沒想到,王伯父竟然是這樣信口開河,砌詞污蔑之人!”
“王尚書,你既然說我行賄受賄,那就說出具體時間來,何時何日何地?你的小廝,難道也能當成證人嘛?”
安肅和補充,“這些日子臣的行蹤,至少能有三人在場作證,除此之外,沒有空余時間,臣倒是好奇,難道我有分身之術(shù),能分身去找王尚書行賄嘛?”
他要王尚書拿出更有力的證據(jù)來。
王尚書不慌不忙,舉起木匣,“這個物證,就足夠有力了。安大人看著眼熟嗎?”
安肅和呼吸一滯。
怎么不眼熟呢?這木匣日日擺在母親妝臺上,裝著安家的所有家用。幼時安肅和好奇,還曾經(jīng)不小心摔了這匣子,母親心疼壞了,尋了許久才找到修補的匠人,補料上漆,重新使用。
只是在御前,安肅和不能承認。
王尚書繼續(xù)舉著匣子,道,“行賄之罪,金額滿五百兩,杖十。滿一千兩,杖三十。滿兩千兩,杖五十,流放千里。有官職者,奪去官職,杖三十。”
“唉,那可是足足五十杖啊!”
安肅和拳頭攥緊,指甲掐進手心里,扎出血來。
他明白王尚書的意圖。
他沒有行賄,但銀兩經(jīng)過母親的手,母親的嫌疑很難洗脫。若是母親被杖五十,年老之軀,如何扛得住五十杖?
可若自己認下來,奪職去官,打三十杖,自己的身板也能扛住,總不至于讓母親喪命。
但自己若是認下來,父親罪加一等不說,自己的前途也會跟著灰飛煙滅。
皇上還會重用安家人嗎?
選父親還是選母親,竟然成了一個砍脖子還是砍腰的難題。
安肅和心揪成一團,幾次都想張嘴,妥協(xié)認下來。
前途重要,母親的安危也重要!
等安肅和張嘴,都要吐露出音節(jié)時,他突然反口,“王大人,沒做過的事情就是沒做到,天地良心可鑒!若是我因為污蔑而承認了不屬于自己的罪名,那才是曠古奇冤!”
好,等的就是這句話!
王尚書在心里暗暗喝彩。
對方伸出臉要給自己打,自己若是不打,豈不是辜負了?
王尚書做出失望又傷心的樣子,“賢侄,你冥頑不靈吶!”作勢就要打開匣子。
順著窗戶縫隙,聽不清他們說什么,但從動作里能猜到三分的韓世衍,心都跟著吊了起來。
完了完了,這一看就是王尚書祭出致命證據(jù),安大人抵抗不住了!
這安大人扛不住不打緊,后頭一連串的連鎖反應(yīng),才是致命的。
韓世衍急的,恨不得能親自上手,把那匣子搶過來。
這證據(jù)要是不在,事情就好辦了!
*
匣子開啟的一瞬間,安肅和呼吸都停頓了。
他想了許多,又像是什么都沒想,眼前一黑之后,看見就是王尚書暗含得意的臉,跟開啟匣子里的銀光。
安肅和心定了。
開始思索反擊的策略。
*
王尚書祭出大招,以為塵埃落定,安肅和再也沒有反擊余地,卻不想,內(nèi)室安靜了足足一盞茶,皇帝不辯喜怒的聲音才從頭頂響起。
“王尚書,這就是你的證據(jù)?!”
“自然!”王尚書理直氣壯,“這些都是安家人拼湊出來的碎銀,首飾等等,都帶著記號,一共價值兩千兩!”
“安大人不會說不認識,不眼熟吧?”
安肅和誠實的道,“的確不眼熟。”
他怎么可能認識這些?!
王尚書都有些佩服安肅和了,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啊。
他調(diào)轉(zhuǎn)匣子,正要慷慨陳詞,把罪名扣的結(jié)結(jié)實實,眼睛瞄到木匣后,陡然瞪大。
等等,這里頭都是什么玩意兒?
銅簪子,鎏銀的首飾斷成兩節(jié),幾朵絹花缺了瓣,還有些小孩兒喜歡的琉璃柱子,五彩繽紛,價值十文。
攏共一匣子東西,價格不會超過十兩。
“王大人不會想說,這些就是安肅和送來賄賂你的物件吧?王大人真是見錢眼開吶!都能被這些收買。”
皇帝低低道。
“不可能吶!我明明親眼瞧著安夫人拿出來的東西!”王尚書脫口而出。
安肅和抓著破綻:“那王大人剛才還口口聲聲,說是我送的賄禮?到底是誰送的?還是王大人從我家中偷的?”
“皇上容稟,前些日子家中失竊,財物不翼而飛,連錢匣子都不見了,家中損失不小。只是憂心父親的事,臣只來得及去報官登記,還冒來得及尋找財物,怎么就出現(xiàn)在王大人手上?!還成了什么受賄的證據(jù)?!”
“只怕王大人居心叵測,妒忌同僚,蓄意陷害,還跟飛賊有所勾結(jié)!臣還請皇上明察!”
皇帝淡淡道,“王尚書,輪到你說了,到底怎么回事?”
王尚書知道,自己這是著了道了!證據(jù)不翼而飛,只怕皇帝早就知道他們暗中做的事情了!
這是暗示,這是敲打!
王尚書撲通跪下,“臣也是受人蒙蔽,才會一時糊涂啊,是姚侍郎,是姚侍郎說的一切!”
王尚書明白,甩鍋也要甩給一個足夠分量的人,于是,他甩給了他的副手,刑部左侍郎。
皇帝不置可否,一個侍郎而已,都不值得自己多看。
不過這一課上給安肅和,卻是恰巧好。要明白,宦海沉浮,風險巨大。
王尚書又接連吐出兩個人,才得到皇帝不怎么滿意的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