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顧少安與周芷若向著滅絕竹院走去的途中,通過周芷若所言,顧少安才知曉滅絕已經回山有了一個多時辰。
方才已經將她們幾人叫到院子里面,親自給趙靜玄與貝錦儀說了丁敏君的事情。
并且讓趙靜玄與貝錦儀二人引以為戒。
在距離竹院還有十幾丈距離的時候,周芷若便沒有跟著進去。
對于嚴師,每一個弟子心中幾乎都是又敬又畏。
周芷若也難以免俗。
顧少安并未在意,目送周芷若前往一旁樹下陰涼處自己修煉后,顧少安轉身踏入院內。
而滅絕也未在竹舍里面,而是靜坐于院內。
院中,那張簡樸的石桌旁,一抹素色身影端然而坐。
灼熱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瀉在她身上,將那一身素凈僧袍映照得有些刺目,也讓她周身那股天然攜帶的肅穆與冷冽之氣,在強烈的光影下仿佛被淬煉得更加凝實逼人,仿佛連周圍的空氣都隨之凝滯了幾分。
然而,當滅絕師太抬起眼簾,那雙蘊含著雷霆之威、洞察秋毫的目光落在顧少安身上時,那層冰冷的疏離感卻如冰雪消融般驟然消散。
面對這個最令她滿意的弟子,她那略顯刻板的唇角甚至不自覺地勾勒起一絲難得的、溫煦的笑意。
“弟子拜見師父。”
滅絕抬手指了一下一旁的竹椅,聲音和煦道:“坐。”
顧少安依言上前落座,目光卻不經意地被桌上的木盒吸引。
木盒長約四尺,寬逾尺半,尺寸倒是有點像是琴盒。
滅絕師太敏銳地捕捉到了顧少安眼中的好奇,但她并未急于揭開謎底,話鋒一轉。
“為師離山這些時日,你在鄖陽府所為,絕塵與絕緣已詳細稟告。”
“臨機應變,能審時度勢,不逞一時血氣之勇,更懂得借勢、誘敵,未將自己輕易置于絕險之地,你這次做得很好。”
顧少安坦誠道:“江湖風波詭譎,當時情況未明,弟子不清楚那些人牙子背后深淺,唯恐其中藏有硬茬子,加上師姐也在身邊,為策萬全,才選擇了相對穩妥的方式。”
“謹慎是對的。”滅絕師太目光深邃,點頭贊許。
“謹慎并非怯懦,正是求存之道。武功再強,終有其限。”
“這天下之大,臥虎藏龍,多少大隱隱于市的高手藏身草莽?更有數不盡的陰謀詭計、奇毒暗器,防不勝防。”
“為師行走江湖數十載,見過太多所謂天資卓絕的少年俠士,仗著幾分天賦,幾招武藝,便目空一切,遇事只知揮拳拔劍,一味強攻。”
“可此等行徑,與那市井莽夫又有何異?一次兩次或可僥幸,可時間一長終究難脫‘短命’二字。”
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喟嘆。
“行走江湖,需智勇雙全。武功是力,而智乃慧心。”
“懂得何時該雷霆萬鈞,何時該隱忍待機,何時該借勢借力,此方為存身立命之道。”
“力有所窮,智無竭時。有時忍讓并非是軟弱,而是明哲保身,畢竟人活著,才有未來和希望,人這一輩子,不能只計較短時間的得失。”
“以后在外遇見事情,你也應當如這一次所行,事事三思而后行,謀定而后動,切不可遇事貿然逞勇。”
顧少安認真的點了點頭。
“弟子明白,師父放心。”
將顧少安的反應收入眼中,滅絕眼中滿意更甚。
這一次下山,顧少安的表現可謂是可圈可點,比滅絕預想之中還要好上太多。
原本以為這一次下山,回到山上的顧少安或許會生出一些浮躁和自得。
但現在看來,卻是沉穩依舊。
贊許過后,滅絕師太的目光終于落回桌上的木盒。
“你將木盒打開看看。”
顧少安依言打開盒蓋。
盒內,確實如顧少安猜測的一樣,放置的是一柄長劍。
形制與倚天劍相若,但沒有倚天劍那清冽如霜、寒光凜冽的鋒芒,亦無金銀寶石的華美裝飾。
整把劍烏黑一片,并且上面還有著一些明顯錘打的痕跡,顯然事后并未細細的進行打磨。
給人一種粗制濫造的感覺,仿佛還未入門的鍛造學徒練手所用。
只不過掃了一眼后,顧少安敏銳的注意到這把劍的不同。
相較于尋常的劍刃,盒中的這柄劍明顯是一把重劍。
寬度四寸,厚度則是達到了兩寸。
而且開鋒處鈍圓,并非利刃,顯然不是用來爭鋒對敵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那寬闊的劍身中部還有著六處帶著卡槽的凹槽。
而在盒內一角,則是整齊的擺放著八塊同樣近,一寸厚的鐵片。
這幾塊鐵片形狀規整,邊緣處可見精密的卡榫結構與劍身上的凹槽完美契合。
一看就讓人知曉這些鐵片是可以嵌入劍身所用。
顧少安伸手握住劍柄,微微使勁將劍柄抬起的瞬間,【拔劍如虹】的特殊效果讓顧少安第一時間判斷出盒中這把劍的重量。
赫然是達到了二十七斤。
同一時間,滅絕的聲音緩緩響起。
“尋常人練劍,需得先強體魄,站劍樁,方才能夠開始習劍,但少安你天生劍骨,筋骨非凡,站劍樁這些方法于你而言,幾乎無益。”
說著,滅絕將手放在重劍的劍身上。
“劍之一道,博大精深,非朝夕可達至高。”
“歷代劍道宗師,曾有過無數參悟,留下至理名言,其中一人,其境界劃分,尤為精妙。”
“其言道:學劍之初,手無寸鐵,心中亦無劍念,茫然懵懂。”
“略有小成,手中持劍,然心中仍未生‘劍意’,劍是劍,人是人,分離兩途。”
“待技臻圓滿,心意相合,驅使劍器,猶如臂使指,劍隨意動,意到劍到,人劍如一,此謂‘人劍合一’之境。”
“到了此時,手中握的是絕世名劍還是一根枯枝寸草,已無本質區別,因其心神意志,皆可灌注其上,使其具鋒銳之能。”
“按照師祖所言,郭襄祖師曾提及過,有一前輩,曾以“利劍”“軟劍”“重劍”劃分前面三個層次。”
“此前為師也不懂,可時至今日,為師卻發現,確有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