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上前一步,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將軍此言差矣。鄧艾麾下三萬精銳,皆是羌、涼兵馬,諸葛緒在武都亦有三萬駐軍,兩地兵力相加,足以抵擋十萬蜀軍。可劉諶書信中卻說已據陰平、武都,若此事為假,他何必將話說得如此滿?"·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帳中眾將,冷哼道:"鄧艾雖與將軍有隙,卻非庸才;諸葛緒久鎮雍州,也知兵事。兩人六萬大軍,若不是真的敗了,劉諶憑什么敢揚言斷將軍后路?"
衛瓘連忙說道:“所以說,要么劉諶是故意欺騙我們的,誘惑將軍撤軍?要么,就是鄧艾和諸葛緒兩位將軍都戰敗了。”
胡烈猛地抬頭,臉上帶著急色,連忙說道:"那肯定是假的!劉諶是什么東西,他不過是借了姜維的勢,故意夸大其詞罷了!他要是真有這等本事,蜀漢也不會落的如此下場?依我看,這分明是蜀軍黔驢技窮,想騙我軍撤軍,好趁機奪回漢中!"
帳中立刻響起一片附和聲。
"胡將軍說得對!劉諶不過是個黃口小兒,哪有這等手段?"
"定是姜維與他串通一氣,想用虛言亂我軍心!"
"將軍千萬不可上當!"
鐘會握著劍柄的手指關節泛白,心中如同被兩股力量拉扯。杜預的話如同一盆冷水,讓他不得不正視那最可怕的可能。
六萬大軍覆滅,陽平關易手,自己真成了甕中之鱉;可胡烈等人的反駁又像一根救命稻草,讓他忍不住生出一絲僥幸:或許劉諶真的在撒謊?畢竟鄧艾、諸葛緒的兵力擺在那里,劉諶就算有天縱之才,也不可能在短短一月內連破兩員大將。
他看向衛瓘,沉聲道:“衛監軍,你怎么看?"
衛瓘捋了捋胡須,眉頭緊鎖,思索了片刻才說道:”依屬下之見,杜長史所言有幾分道理,胡將軍的顧慮也并非多余。眼下最要緊的,是盡快查明陽平關與陰平、武都的實情。若是劉諶所言為虛,我軍當趁勢強攻劍閣,與成都的鄧艾呼應;可若是......"
他話未說完,卻已讓帳內的氣氛再次凝重起來。
鐘會深吸一口氣,猛地站起身,帳內的議論聲瞬間平息。他目光銳利如刀,掃過眾將:“傳我將令,再派十隊精銳斥候,分五路探查陽平關、武都、陰平三地!若十,不,五日之內查不到實情,提頭來見!"
"諾!"帳外親兵齊聲應道,腳步聲迅速遠去。
鐘會重新坐下,手指依舊在劍柄上無意識地敲擊著。帳內鴉雀無聲,只有燭火搖曳的光影在眾人臉上晃動。
他知道,這五日的等待,或許會決定所有人的生死,是繼續和姜維對峙下去,還是想辦法離開。
帳內燭火噼啪作響,鐘會望著眾將離去的背影,手指在案幾上重重一叩。
帳簾落下的剎那,他看向衛瓘與杜預,聲音里帶著掩不住的疲憊:“如今帳內只剩你二人,有話不妨直言。”
杜預上前半步,袍袖掃過案幾邊緣的兵符,沉聲道:“將軍留我二人,想必也知此刻拖延不得。斥候雖已派出,可五日之內變數太多,若鄧艾、諸葛緒當真敗了,劉諶隨時可能揮師東進或者北上;即便斥候帶回好消息,姜維在劍閣多撐一日,我軍糧草便少一分。”
他頓了頓,將一卷地圖在案上鋪開,勸說道:“依屬下之見,撤軍之事需早做籌謀,三條路徑需即刻權衡。”
衛瓘在旁撫須頷首道:“杜長史所言極是。我軍如今困在劍閣以北,前有堅城,后有隱患,拖延便是坐以待斃。”
鐘會的目光落在地圖上蜿蜒的河流與山脈間,指節在“白水”二字上重重一點:“你說的第一條路,是走白水?”
“正是。”杜預以筆蘸了些茶水,在地圖上劃出一道弧線,道:“過白水,五日可至橋頭,若能迅速攻克,便可沿陰平古道折向沓中,一路返回隴西。這條道的好處是所耗時間較短;可難處在于陰平古道多險灘,糧草轉運需耗費十倍人力,且沓中是否在我們手中,尚未可知。”
鐘會搖搖頭,說道:“劉諶能擊敗鄧艾,足見此人的用兵之能,橋頭、陰平肯定有重兵守衛。”
實際上,鐘會已經確定鄧艾必定戰敗,否則,劉諶書信不可能從北方傳到自己手中。他唯一不能確定的是,諸葛緒是否戰敗?
衛瓘忽然插言:“去年鄧艾攻沓中時,曾在此處與姜維激戰,沿途棧道多有損毀。若遇暴雨,河谷漲水,恐怕會被困在半途。”
鐘會的手指移向“陽平關”,眼底閃過一絲狠厲:“那第二條路,強攻陽平關如何?拿下此關便可直入漢中,沿陳倉道返回關中。此處地勢開闊,便于大軍推進,糧草轉運也方便得多。”
杜預卻搖了搖頭,用筆在關隘處圈出三個紅點,苦笑道:“陽平關素有‘漢中咽喉’之稱,劉諶既敢揚言已經占據此地,必已布下重兵。我軍連日與姜維對峙,兵力本就疲憊,若強攻此關,少說要折損三成兵力。況且關后即是褒斜道,若蜀軍在此設伏,我軍便是自投羅網,還有姜維啊!我們一旦撤退,對方肯定會粘上來。”
“那上庸呢?”鐘會的聲音陡然拔高,指尖戳向地圖東南角,說道:“從這里沿漢水東進,經西城入長安,雖繞路卻更穩妥。”
“上庸道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杜預嘆息道。
帳內陷入沉默,燭火將三人的影子投在帳壁上,如同一幅凝滯的剪影。鐘會忽然將案上的茶杯掃落在地,青瓷碎裂的脆響刺破寂靜:“三條路竟無一條萬全之策!”
杜預彎腰拾起一片碎瓷,語氣反而愈發沉穩:“用兵本就無萬全之策,唯有擇其險而利者。依屬下淺見,走漢中,過上庸、西城等地返回關中。”
衛瓘補充道:“可令胡烈為先鋒,偏將句安率五千精兵為斷后,抵擋姜維。我與將軍率主力立刻離開劍閣,如此可保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