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盟友失利
司馬懿被張翼、廖化一陣殺敗,匹馬單槍,往密林間而走,張翼收住后軍,廖化當(dāng)先追趕。
看看趕上,懿著慌,繞樹而轉(zhuǎn),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樹上,及拔出刀時,懿已走出林外。
廖化隨后趕出,但見樹林之東,落下金盔一個,廖化取盔捎在馬上,一直望東追趕。
司馬懿把金盔棄于林東,反向西走去了。
廖化追了一程,不見蹤跡,奔出谷口,遇見姜維,同回寨見諸葛亮。
張嶷驅(qū)木牛流馬到寨,交割已畢,獲糧萬余石,廖化獻(xiàn)上金盔,錄為頭功。
魏延心中不悅,口出怨言(怨言,招人厭惡,別無他用!),諸葛亮只做不知。
司馬懿逃回寨中,心甚惱悶,使命赍詔至,言東吳三路入寇,朝廷正議命將抵?jǐn)常钴驳葓允匚饝?zhàn)。
懿受命已畢,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曹睿聞孫權(quán)分兵三路而來,亦起兵三路迎之:令劉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陽,睿自與滿寵率大軍救合淝。
滿寵先引一軍至巢湖口,望見東岸戰(zhàn)船無數(shù),旌旗整肅,寵入軍中奏魏主言:吳人必輕魏遠(yuǎn)來,未曾提備,今夜可乘虛劫吳水寨,必得全勝。
魏主言:寵言正合睿意。即令驍將張球領(lǐng)五千兵,各帶火具,從湖口攻之,滿寵引兵五千,從東岸攻之。
是夜二更時分,張球、滿寵各引軍悄悄望湖口進(jìn)發(fā),將近水寨,一齊吶喊殺入。
吳兵慌亂,不戰(zhàn)而走,被魏軍四下舉火,燒毀戰(zhàn)船、糧草、器具不計其數(shù)(火克水乎?)。諸葛瑾率敗兵逃走沔口,魏兵大勝而回,哨軍報知陸遜。
遜集諸將議:遜當(dāng)作表申奏權(quán),請撤新城之圍,以兵斷魏軍歸路,遜率眾攻魏前:魏首尾不敵,一鼓可破也。眾服遜言。
陸遜即具表,遣一小校密地赍往新城,小校領(lǐng)命,行至渡口,不期被魏軍伏路的捉住,解赴軍中見魏主曹睿。
睿搜出陸遜表文,覽畢,嘆言:東吳陸遜真妙算也!遂命將吳卒監(jiān)下,令劉劭謹(jǐn)防孫權(quán)后兵。
諸葛瑾大敗一陣,又值暑天,人馬多生疾病,乃修書一封,令人轉(zhuǎn)達(dá)陸遜,議欲撤兵還國。
遜看書畢,謂來人言:遜自有主意。使者回報諸葛瑾。
瑾問:陸遜作何舉動?使者言:見陸遜催督眾人于營外種豆菽,自與諸將在轅門射戲。
瑾大驚,親自往陸遜營中,與遜相見,問:今曹睿親來,遜何以御之?
遜言:遜前遣人奉表于權(quán),不料為敵人所獲,機(jī)謀既泄,魏必知備,與戰(zhàn)無益,不如且退,已差人奉表約權(quán)緩緩?fù)吮印?/p>
瑾問:遜既有此意,何又遲延?
遜言: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勢追趕:此取敗之道也。瑾宜先督船只詐為拒敵之意,遜悉以人馬向襄陽而進(jìn),為疑敵之計,然后徐徐退歸江東,魏兵自不敢近耳。(實則虛之,虛則實之!)
瑾依遜計,辭遜歸本營,整頓船只,預(yù)備起行。
陸遜整肅部伍,張揚聲勢,望襄陽進(jìn)發(fā),細(xì)作報知魏主,說吳兵已動,須用提防。
魏將聞之,皆要出戰(zhàn),魏主素知陸遜之才,諭眾將言:陸遜有謀,不可輕進(jìn)。
眾將乃止。
數(shù)日后,哨卒報來:東吳三路兵馬皆退矣,魏主未信,再令人探之,回報果然盡退。
魏主言:陸遜用兵,不亞孫、吳,東南未可平也。
因敕諸將,各守險要,自引大軍屯合淝,以伺其變。
二、張網(wǎng)以待
諸葛亮在祁山,欲為久駐之計,乃令蜀兵與魏民相雜種田:軍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樂業(yè)(老百姓只要能吃飽飯便可“安心樂業(yè)”,何其悲也!)。
司馬師入告其父言:蜀兵劫去魏許多糧米,今又令蜀兵與魏民相雜屯田于渭濱,以為久計:似此真為國家大患。懿何不與諸葛亮約期大戰(zhàn)一場,以決雌雄?
懿言:懿奉旨堅守,不可輕動。
報魏延將著元帥前日所失金盔,前來罵戰(zhàn),眾將忿怒,俱欲出戰(zhàn)。
懿笑言:圣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但堅守為上。諸將依令不出,魏延辱罵良久方回。
諸葛亮見司馬懿不肯出戰(zhàn),乃密令馬岱造成木柵,營中掘下深塹,多積干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窩鋪,內(nèi)外皆伏地雷。
置備停當(dāng),諸葛亮附耳囑之:可將葫蘆谷后路塞斷,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馬懿追到,任懿入谷,便將地雷干柴一齊放起火來。
又令軍士晝舉七星號帶于谷口,夜設(shè)七盞明燈于山上,以為暗號,馬岱受計引兵而去。
諸葛亮又喚魏延分付:延可引五百兵去魏寨討戰(zhàn),務(wù)要誘司馬懿出戰(zhàn),不可取勝,只可詐敗,懿必追趕,延卻望七星旗處而入,若是夜間,則望七盞燈處而走。只要引得司馬懿入葫蘆谷內(nèi),亮自有擒之之計。
魏延受計,引兵而去。
諸葛亮又喚高翔分付:翔將木牛流馬或二三十為一群,或四五十為一群,各裝米糧,于山路往來行走,如魏兵搶去,便是翔之功。
高翔領(lǐng)計,驅(qū)駕木牛流馬去了。
諸葛亮將祁山兵一一調(diào)去,只推屯田分付:如別兵來戰(zhàn),只許詐敗,若司馬懿自來,方并力只攻渭南,斷懿歸路。
諸葛亮分撥已畢,自引一軍近上方谷下營。
三、天意難違
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入寨告司馬懿言:今蜀兵各處屯田,以為久計,若不趁此時除之,縱令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難以搖動。
懿言:此必又是諸葛亮之計。
二人言:惠兄弟二人,當(dāng)奮力決一死戰(zhàn),以報國恩。
懿言:惠二人可分頭出戰(zhàn)。遂令夏侯惠、夏侯和各引五千兵去訖,懿坐待回音。
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分兵兩路,忽見蜀兵驅(qū)木牛流馬而來,二人一齊殺將過去,蜀兵大敗奔走,木牛流馬盡被魏兵搶獲,解送司馬懿營中。
次日又劫擄得人馬百余,亦解赴大寨。
懿將解到蜀兵,詰審虛實。
蜀兵告言:諸葛亮只料懿堅守不出,盡命蜀兵四散屯田,以為久計,不想?yún)s被擒獲。
懿即將蜀兵盡皆放回,夏侯和問:何不殺之?
懿言:量此小卒,殺之無益。放歸本寨,令說魏將寬厚仁慈,釋蜀戰(zhàn)心(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此呂蒙取荊州之計也。遂傳令今后凡有擒到蜀兵,俱當(dāng)善遣之,仍重賞有功將吏,諸將皆聽令而去。
諸葛亮令高翔佯作運糧,驅(qū)駕木牛流馬,往來于上方谷內(nèi),夏侯惠等,不時截殺,半月之間,連勝數(shù)陣。
司馬懿見蜀兵屢敗,心中歡喜。
一日,又擒到蜀兵數(shù)十人,懿喚至帳下問:諸葛亮今在何處?
眾告言:在上方谷西十里下營安住,今每日運糧屯于上方谷。
懿備細(xì)問了,即將眾人放去;乃喚諸將分付:諸葛亮在上方谷安營,諸將于明日,可一齊并力攻取祁山大寨,懿自引兵來接應(yīng)。
眾將領(lǐng)命,各各準(zhǔn)備出戰(zhàn)。
司馬師問:懿何故反欲攻亮后?
懿言: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見懿兵攻之,各營必盡來救;懿卻取上方谷燒亮糧草,使亮首尾不接:必大敗也。
司馬師拜服。
懿即發(fā)兵起行,令張虎、樂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救應(yīng)。
諸葛亮正在山上,望見魏兵隊伍紛紛,前后顧盼,料必來取祁山大寨,乃密傳令眾將:若司馬懿自來,眾將便往劫魏寨,奪了渭南。
眾將各各聽令。
魏兵皆奔祁山寨來,蜀兵四下一齊吶喊奔走,虛作救應(yīng)之勢。
司馬懿見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并中軍護(hù)衛(wèi)人馬,殺奔上方谷來。
魏延在谷口,縱馬向前視之,正是司馬懿。
延大喝言:司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槍接戰(zhàn)。
不上三合,延撥回馬便走,懿隨后趕來,延只望七星旗處而走。
懿見魏延只一人,軍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馬師在左,司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齊攻殺將來。
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
回報谷內(nèi)并無伏兵,山上皆是草房。
懿言:此必是積糧之所也。遂大驅(qū)士馬,盡入谷中。
懿忽見草房上盡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見了。
懿心疑,謂二子言:倘有兵截斷谷口,如之奈何?
言未已,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
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nèi)干柴都著,火勢沖天。
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言:懿父子三人皆死于此處矣!
正哭之間,忽然驟雨傾盆(傳言:以上方谷地形便可知:其區(qū)域極易形成暴雨天氣。枉諸葛亮自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連如此常識都不知曉,也有人說是因為諸葛亮急于取勝而忽視了此等常識!)。
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
司馬懿大喜言: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即引兵奮力沖殺,張虎、樂綝亦各引兵殺來接應(yīng)。
馬岱軍少,不敢追趕,司馬懿父子與張虎、樂綝合兵一處,同歸渭南大寨,不想寨柵已被蜀兵奪了。
郭淮、孫禮正在浮橋上與蜀兵接戰(zhàn),司馬懿等引兵殺到,蜀兵退去。
懿燒斷浮橋,據(jù)住北岸。
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聽知司馬懿大敗,失了渭南營寨,急退時,四面蜀兵沖殺將來,魏兵大敗,死者無數(shù),余眾奔過渭北逃生。
諸葛亮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
大雨,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
諸葛亮嘆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qiáng)也!
四、做法續(xù)命
司馬懿在渭北寨內(nèi)傳令:渭南寨柵,今已失了,諸將如再言出戰(zhàn)者斬。
眾將聽令,據(jù)守不出。
郭淮入告言:近日諸葛亮引兵巡哨,必將擇地安營。
懿言:諸葛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懿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無事也。
令人探之,回報果屯五丈原。
司馬懿言:大魏皇帝之洪福也!遂令諸將:堅守勿出,亮久必自變。
諸葛亮自引一軍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戰(zhàn),魏兵只不出。
諸葛亮乃取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內(nèi),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
諸將不敢隱蔽,引來使入見司馬懿,懿對眾啟盒視之,內(nèi)有巾幗婦人之衣,并書一封。
懿拆視其書,略言:仲達(dá)既為大將,統(tǒng)領(lǐng)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zhí)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jǐn)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zhàn),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
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言:諸葛亮視懿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心怒面笑,更勝喜怒不形于色一籌!)。
懿問:諸葛亮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使者言:亮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傳言:諸葛亮不懂得放權(quán),事事過問,以致活活累死!)。所啖之食,日不過數(shù)升。(民以食為天!難怪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之問!傳言:項羽選拔兵士的一項重要指標(biāo)就是飯量——只有吃得多,力氣才大。)
懿顧謂諸將言:諸葛亮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了諸葛亮,具言: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札,并不嗔怒,只問亮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使者如此應(yīng)對,懿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
諸葛亮嘆言:懿深知亮也!(最了解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的敵人!)
主簿楊顒諫言:颙見亮常自校簿書,竊以為不必。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執(zhí)耕,婢典爨,私業(yè)無曠,所求皆足,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昔丙吉憂牛喘,而不問橫道死人;陳平不知錢谷之?dāng)?shù),曰:自有主者。今亮親理細(xì)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司馬懿之言,真至言也。(金玉良言!)
諸葛亮泣言:亮非不知,但受備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亮盡心也!(一生只為他人而活耶!)
眾皆垂淚,自此諸葛亮自覺神思不寧,諸將因此未敢進(jìn)兵。
魏將皆知諸葛亮以巾幗女衣辱司馬懿,懿受之不戰(zhàn)。
眾將不忿,入帳告言:眾將皆大國名將,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請出戰(zhàn),以決雌雄。懿言:懿非不敢出戰(zhàn)而甘心受辱也,奈睿明詔,令堅守勿動,今若輕出,有違君命矣。眾將俱忿怒不平。
懿言:眾將既要出戰(zhàn),待懿奏準(zhǔn)睿,同力赴敵,何如?
眾皆允諾。
懿乃寫表遣使,直至合淝軍前,奏聞魏主曹睿。
睿拆表覽之。
表略言:懿才薄任重,伏蒙明旨,令懿堅守不戰(zhàn),以待蜀人之自敝;奈今諸葛亮遺懿以
巾幗,待懿如婦人,恥辱至甚!懿謹(jǐn)先達(dá)圣聰:旦夕將效死一戰(zhàn),以報朝廷之恩,以雪三軍之恥,懿不勝激切之至!
睿覽訖,乃謂多官言:司馬懿堅守不出,今何故又上表求戰(zhàn)?
衛(wèi)尉辛毗言:司馬懿本無戰(zhàn)心,必因諸葛亮恥辱,眾將忿怒之故,特上此表,欲更乞明旨,以遏諸將之心耳。
睿然毗言,即令辛毗持節(jié)至渭北寨傳諭,令勿出戰(zhàn)。
司馬懿接詔入帳,辛毗宣諭言:如再有敢言出戰(zhàn)者,即以違旨論。
眾將只得奉詔,懿暗謂辛毗言:毗真知懿心也!(知己難求!)
令軍中傳言:魏主命辛毗持節(jié),傳諭司馬懿勿得出戰(zhàn)。
蜀將聞知此事,報與諸葛亮。
諸葛亮笑言:此乃司馬懿安三軍之法也。
姜維問:亮何以知之?
諸葛亮言:此乃司馬懿因?qū)⑹糠夼式璨茴V猓灾票娙耍裼植鞔搜裕噶淋娦囊病?/p>
報費祎到,諸葛亮請入問之。
祎言:滿寵設(shè)計盡燒東吳糧草戰(zhàn)具,吳兵多病,陸遜上表于權(quán),約會前后夾攻,不意赍表人中途被魏兵所獲,吳兵無功而退。
諸葛亮聽知此信,長嘆一聲,不覺昏倒于地,眾將急救,半晌方蘇。
諸葛亮嘆言:亮心昏亂,舊病復(fù)發(fā),恐不能生矣!(有自知之明的人,常常轉(zhuǎn)動心中的明鏡,鑒照自己。)
是夜,諸葛亮扶病出帳,仰觀天文,十分驚慌,入帳謂姜維言:亮命在旦夕矣!
維問:亮何出此言?諸葛亮言:三臺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隱,相輔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亮命可知!(前者說天象為虛妄之相,今又堅信不疑,自欺乎?)
維言:亮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
諸葛亮言:亮素諳祈禳之法,維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執(zhí)皂旗,穿皂衣,環(huán)繞帳外;亮自于帳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內(nèi)主燈不滅,亮壽可增一紀(jì);如燈滅,亮必死矣。閑雜人等,休教放入,凡一應(yīng)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運。
姜維領(lǐng)命,自去準(zhǔn)備,姜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hù)。
諸葛亮自于帳中設(shè)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nèi)安本命燈一盞。諸葛亮拜祝言:亮生于亂世,甘老林泉;承劉備三顧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馬之
勞,誓討國賊。不意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謹(jǐn)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鑒聽,曲延臣算,使得上報君恩,下救民命,克復(fù)舊物,永延漢祀。非敢妄祈,實由情切。
拜祝畢,就帳中俯伏待旦。
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則計議軍機(jī),夜則步罡踏斗。
司馬懿在營中堅守,仰觀天文,大喜,謂夏侯霸言:懿見將星失位,諸葛亮必然有病,不久便死,霸可引一千軍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亂,不出接戰(zhàn),諸葛亮必然患病矣,懿當(dāng)乘勢擊之。
霸引兵而去。
諸葛亮在帳中祈禳已及六夜,見主燈明亮,心中甚喜。
姜維入帳,正見諸葛亮披發(fā)仗劍,踏罡步斗,壓鎮(zhèn)將星。
聽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問,魏延飛步入告(守護(hù)之人,在否?)言:魏兵至矣!
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諸葛亮棄劍而嘆言: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魏延惶恐,伏地請罪,姜維忿怒(虎兕出于柙,孰之過?),拔劍欲殺魏延。
未知魏延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