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入川一路休整一路擴紅
渡過金沙江,甩開四十萬追兵,紅五軍團獨立團隨主力進入川西南。崇山峻嶺間,行軍雖仍艱苦,卻再無往日那般步步血戰(zhàn)的緊迫。蔣介石的中央軍被遠遠拋在江東,川軍、滇軍也一時難以組織起有效追擊。獨立團終于迎來了一段難得的休整期。
王林深知,這段相對平靜的行軍,是擴紅、練兵、恢復元氣的黃金窗口。
部隊沿著崎嶇山路向北行進。王林將“擴紅”視為與行軍同等重要的任務。他命令各營連組成工作隊,每到一地,即便只是短暫歇腳,也要立刻開展群眾工作。
在會理城外休整的三天里,王光道政委親自帶隊,召開群眾大會,宣傳紅軍政策。鐘光邦則帶著事務處的骨干,清查當地欺壓百姓的土豪劣紳,開倉放糧,將浮財分給窮苦彝漢群眾。“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的口號,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回蕩在川西南的山寨間。
獨立團嚴明的紀律更是最好的宣傳。戰(zhàn)士們幫老鄉(xiāng)挑水、劈柴、修補房屋,衛(wèi)生員給生病的孩子老人看病送藥。與之前橫征暴斂的川軍和國民黨地方部隊形成鮮明對比。許多深受壓迫、走投無路的彝族“娃子”(奴隸)和貧苦漢族青年,紛紛找到紅軍駐地,要求參軍。
王林指示:來者不拒,嚴格登記,擇優(yōu)吸收。短短十余日,獨立團便在會理、德昌等地吸收新兵兩百余人,其中近半是吃苦耐勞、熟悉地形的彝族青年。
二、訓練彝族新兵,熔鑄鋼鐵隊伍
新兵數量激增,但素質參差不齊,語言、習慣也存在差異。王林將訓練新兵作為頭等大事。
他充分利用系統(tǒng)賦予的“三倍成長速度”bUff和“戰(zhàn)術模擬分析”功能,結合自己超越時代的訓練理念,制定了高強度、高實效的訓練計劃。
語言關:抽調團里僅有的幾名懂彝語的戰(zhàn)士和政治干部,組成“語言互助組”,一邊教新兵漢語和紅軍紀律,一邊教老兵簡單彝語,促進溝通。
基礎訓練:行軍途中見縫插針進行。隊列、射擊、投彈、土工作業(yè)……一切從實戰(zhàn)出發(fā)。王林強調:“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每一個動作都要練成本能!”
行軍即訓練:每日行軍50里,途中穿插“敵機空襲疏散”“搶占山頭”“班組突擊”等課目。
實彈射擊:雖彈藥緊缺,但王林堅持“寧可少打仗,不能少練兵”。每至安全地域,必組織實彈射擊,系統(tǒng)輔助校正彈道,新兵進步神速。
戰(zhàn)術協同:以班排為單位,反復演練“三三制突擊”“側翼迂回”“步炮協同”。炮連骨干下放各營,指導組建營屬炮連。
思想熔煉:王光道牽頭,開展深入的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訴苦會上,彝族新兵控訴“諾伙”(黑彝奴隸主)的殘酷剝削,漢族新兵訴說地主保長的欺壓,共同的苦難迅速凝聚起階級情誼,明白了為誰扛槍、為誰打仗。
實戰(zhàn)淬火:雖無大戰(zhàn),小規(guī)模剿匪、偵察、警戒任務不斷。王林大膽地將新老兵混編,執(zhí)行這些任務,讓新兵在實戰(zhàn)環(huán)境中感受戰(zhàn)場氛圍,在老兵的傳幫帶下快速成長。
到部隊北上抵達懋功地區(qū)時,這些入伍僅月余的新兵,戰(zhàn)術動作、紀律性、戰(zhàn)斗意志均已遠超普通新兵,幾乎達到主力部隊一年兵的水平。獨立團的血脈在行進中得以重續(xù)。
作為全軍后衛(wèi),五軍團獨立團的任務重心從血戰(zhàn)阻擊,轉向了警戒、收容、保衛(wèi)中央和主力側后安全。王林和他的團隊,得以以一種相對“旁觀”的視角,見證并參與了一系列決定紅軍命運的歷史事件:
會理會議:部隊在會理城外休整。城內,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統(tǒng)一思想,肯定主席的軍事指揮。王林雖未與會,但感受到了會議后全軍上下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凝聚力。他嚴令部隊加強警戒,確保會議絕對安全。
彝海結盟:進入彝族聚居區(qū)前,部隊進行了深入的民族政策教育。王林要求獨立團官兵嚴格執(zhí)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彝族風俗。劉司令員與彝族果基家支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的故事傳來,全軍振奮。獨立團后衛(wèi)部隊安全通過彝區(qū),未發(fā)生大的沖突,并又有數十名深受感召的彝族青年加入隊伍。
強渡大渡河:聽聞紅一團十八勇士在安順場強渡成功,獨立團官兵歡呼雀躍。王林召集干部,結合戰(zhàn)報分析渡河作戰(zhàn)的戰(zhàn)術要點,作為教學案例。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晝夜奔襲二百四十里,二十二勇士攀著鐵索奪取瀘定橋的捷報傳來,獨立團行軍隊伍中爆發(fā)出震天的歡呼。王林站在路旁,看著主力部隊從修復的瀘定橋上快速通過,心中感慨萬千:“這就是紅軍,任何奇跡都能創(chuàng)造!”他指揮獨立團最后過橋,并負責炸毀橋面,徹底阻斷追兵。
一路北上行軍,雖無石板河那般慘烈的阻擊戰(zhàn),但后衛(wèi)工作同樣繁重艱辛。收容掉隊人員、掩護物資運輸、清剿小股土匪和國民黨散兵游勇……獨立團如同一面堅實的盾牌,默默守護著主力的后背。
六月飛雪,夾金山橫亙眼前。空氣稀薄,風雪刺骨。王林決定自己走排頭兵。
政委王光道憂心忡忡:“團長,雪山險惡,讓我?guī)刹爝B先探路!”王林一擺手:“老子命大,湘江都沒收我,雪山算個球!”他啟動系統(tǒng)【地形勘測 危險預警】,腦中出現最佳攀登路線。
出發(fā)前,他喝光一碗辣椒水,站到隊伍最前:“全體注意!跟緊老子的腳印!走錯一步,就是萬丈深淵!兩人一排,互相拉扯,不準掉隊!”他親自帶隊,每一步踩實才招手。風雪中,他那件繳獲的國民黨將校呢大衣格外顯眼,如一面旗幟。系統(tǒng)不斷提示冰裂縫、雪崩區(qū),他總能提前繞開。全軍鴉雀無聲,只聞風雪呼嘯和沉重的呼吸。
至山頂,王林嘴唇發(fā)紫,卻大笑:“看!老子說沒事吧!”
翻過夾金山后全團無一人傷亡、無一人失蹤。下山時,戰(zhàn)士們自發(fā)傳唱:“跟著團長,雪山也踏平!”王林的威望達到組建以來的巔峰。主席得知,對老總笑言:“湘江殺出來的這個娃娃,了不得!”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終于與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在懋功(今小金縣)勝利會師。
當王林率領獨立團主力抵達懋功時,這支隊伍已煥然一新:
建制恢復擴充:總兵力恢復至近3500人。下轄三個齊裝滿員的主力營(每營約800人)和一個超過600人的輜重營(主要由古藺和川南擴紅補充的新兵組成,經驗豐富,意志堅定)。
1935年6月,獨立團抵達懋功。
一營(陳阿海)、二營(黃木生)、三營(周志明)均為滿編主力營,每營下設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營屬炮連(82迫擊炮4門)。
輜重營(600人)規(guī)模龐大,由古藺解放戰(zhàn)士和彝族新兵組成,背負全軍糧彈被服。
團部直屬炮連(劉根勝)保留8門迫擊炮,全團火炮總數整30門。
雖經補充,彈藥仍緊,但官兵士氣如虹,戰(zhàn)術嫻熟,軍容整肅。
火力顯著增強:盡管石板河阻擊戰(zhàn)消耗巨大,但沿途零星繳獲和會理等地的少量補給,加上從古藺開始就極其重視的裝備收集與維護,使得獨立團火炮數量逐漸恢復。每個主力營均成立了營屬炮兵連(裝備2-4門82mm或60mm迫擊炮),團部直屬炮兵連保留6門82mm迫擊炮作為預備火力。全團迫擊炮總數終于恢復到30門水平,雖然炮彈仍不寬裕,但火力結構更為合理。
兵員素質過硬:在“三倍成長”bUff和嚴酷又科學的行軍訓練磨礪下,全團戰(zhàn)士無論新老,戰(zhàn)術素養(yǎng)、體能、意志都達到新的高峰。隊伍中彝族戰(zhàn)士占比近兩成,他們熟悉山地,吃苦耐勞,成為部隊的新鮮血液和重要力量。
在懋功歡呼雀躍的會師氣氛中,王林看著麾下這支軍容嚴整、士氣高昂的鐵血勁旅,心中充滿自豪。從湘江邊爬出來的殘兵,歷經貴州風云、血戰(zhàn)湘江、金沙阻敵、彝海擴紅,一路走來,愈戰(zhàn)愈強。
他知道,更大的挑戰(zhàn)和更復雜的局面即將在兩大主力會師后出現。但他的獨立團,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