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奠基隴東 政委歸建
慶陽獨立旅旅部的作戰會議室內,整編方案的墨跡未干,新一輪關于根據地鞏固與建設的議題便被提上了日程。巨大的隴東地圖上,代表紅軍控制區的紅色區域已從吳起一隅,擴展至囊括慶陽、環縣、元城(已并入華池區域管理)及吳起本部在內的廣闊地帶。這片土地溝壑縱橫,民風淳樸而又因長期壓迫顯得閉塞貧困,既是獨立旅賴以生存的根基,也是未來東出抗日的戰略后方。
王林的手指在地圖上緩緩劃過這四個縣的范圍,神色凝重地對王光道、鐘光邦以及剛剛被任命為各團團長的陳阿海、李云龍等人說道:
“同志們,整軍礪劍,是為了更好的出擊。但劍再利,也需有堅實的劍鞘和握劍之人。我們現在控制的這片區域,人口逾二十萬,土地貧瘠卻幅員遼闊。馬鴻賓的軍事威脅暫時解除了,但如何將這片新區真正變成我們紅軍的銅墻鐵壁,變成源源不斷為我們提供兵員、糧秣、民夫支持的穩固根據地,是比打贏一場戰役更復雜、更艱巨的長期斗爭。”
政委王光道深以為然,接口道:“團長說得對。軍事勝利只是打開了局面,真正的根基在于群眾,在于政權。我們過去在吳起搞‘三化’建設、群眾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如今地盤擴大了數倍,情況更復雜,任務也更重。單靠我們軍隊抽人兼管,必然是捉襟見肘,難以深入。我們必須有一套完整可行的施政方案,更需要大批精通地方工作、善于發動和組織群眾的黨政干部來牽頭落實。”
“我們需要一個總體的建設方案,”王林總結道,“這個方案要符合黨中央的土地政策、經濟政策,又要結合我們隴東本地的實際情況。目標很明確:迅速安定社會秩序,深入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蘇維埃政權,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從而贏得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為我們獨立旅提供最堅實的支撐。”
會議決定,由政委王光道主要負責,鐘光邦、各團政委以及旅政治處、后勤處的得力干部參與,立即著手起草《關于鞏固與發展慶(陽)、環(縣)、華(池)、吳(起)新蘇區的建設方案》。
接下來的幾天,旅部燈火通明。王光道組織人員,結合中央蘇區的經驗、陜甘邊區的政策以及隴東地區的實地調查情況,廢寢忘食地研討、起草方案。王林雖主要負責軍事整編,但也時常參與討論,從軍事需求的角度提出建議,例如重要道路的修繕(便于部隊機動和物資運輸)、戰略物資的儲備、地方武裝的建設標準等。
數日后,一份詳盡的方案草案擺在了王林面前。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政權建設:
建立四級蘇維埃政權體系:迅速成立慶環華吳邊區政府(暫名),作為最高地方行政機關。其下,慶陽、環縣、華池、吳起四地分別成立縣蘇維埃政府。縣以下,區、鄉、村三級蘇維埃政權要盡快普遍建立起來。
政權組成原則:堅決貫徹黨的階級路線,保證蘇維埃政權掌握在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其他勞苦群眾手中。廣泛吸收在土地革命和反霸斗爭中涌現出的積極分子、本地有威望的貧雇農代表進入各級蘇維埃。
職能明確:各級政府需明確職責,設立土地、糧食、財政、軍事、文化教育、衛生等委員會或部門,管理地方各項事務。
二、土地改革:
普遍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在已初步發動的地區深入進行,在新解放區迅速鋪開。堅決沒收地主土地、牲畜、農具和多余的糧食、房屋,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和生產資料。
分配原則:以鄉為單位,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按人口平均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農、雇農、紅軍家屬。中農土地不動,并歡迎其加入貧農團參與分配討論,保護其利益。
頒發土地證:分配完成后,由縣蘇維埃政府頒發土地證,從法律上確認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激發其生產積極性。
三、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
恢復農業生產:發放種子、農具貸款(以繳獲物資為主),組織勞動互助社、變工隊,提高耕作效率。興修小型水利,抗旱防澇。推廣養殖場經驗,鼓勵農戶飼養家畜家禽。
發展手工業與商業:保護正當工商業,鼓勵恢復和發展紡織、榨油、制鹽、鐵木器具等家庭手工業和作坊。建立消費合作社,公平買賣,抵制奸商盤剝,活躍根據地經濟。
財政稅收:建立統一的財政制度,征收統一的累進稅,廢除國民黨的一切苛捐雜稅。財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革命戰爭和蘇維埃政府運行及民生改善。
文化教育與衛生:開辦列寧小學、夜校、識字班,掃除文盲,普及革命道理。建立簡易診所、醫院(以旅野戰醫院為基礎擴展),培訓衛生員,為群眾防治疾病。
四、地方武裝與群眾組織:
普遍建立赤衛隊和少先隊:各村、鄉、區普遍建立不脫產的赤衛隊(基于男青年)和少先隊(基于青少年),配備舊式武器和少量步槍,負責站崗放哨、清查特務、協助紅軍作戰和維護地方治安。
組建脫產的縣區游擊隊:從赤衛隊和紅軍后備力量中抽調骨干,組建規模不等的脫產游擊隊,歸縣軍事部或區蘇維埃指揮,負責本地區的游擊作戰和剿匪。
加強群眾組織:建立健全貧農團、雇農工會、婦女代表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使其成為蘇維埃政權的有力支柱。
五、請求中央支援:
方案最后,特別強調了面臨的困難:新區面積大,干部極度缺乏,現有軍隊干部擅長軍事卻缺乏地方工作經驗。因此,懇請中央緊急派遣一批有豐富地方工作經驗的黨政干部,特別是能主持邊區政府工作的主要領導干部,來隴東領導根據地的全面建設工作。“唯有如此,”方案中寫道,“我獨立旅方能從繁重的地方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于軍事整訓與備戰,隨時準備執行中央賦予的新的戰略任務。”
王林仔細審閱了這份方案,提筆在一些細節上做了修改和補充,尤其強調了交通運輸線和戰略物資儲備庫的建設。他長出一口氣,對王光道說:“老伙計,方案很全面,就看中央能否支持我們了。特別是這個主政的人選,至關重要,必須是一位原則性強、經驗豐富、能壓得住陣腳的老同志。”
“是啊,”王光道點頭,“我們這邊,會盡快以獨立旅黨委的名義,將方案和請求一并上報中央。”
延安,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暨**中央駐地。
窯洞里煙霧繚繞,中央領導們正在傳閱獨立旅發來的捷報、整編方案和剛剛收到的這份《關于鞏固與發展慶、環、華、吳新蘇區的建設方案》。
“好嘛!這個王林,真是給我們送上一份又一份的大禮!”首長拿著根據地建設方案,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仗打得好,這根據地建設的思路也很清晰嘛!政權、土地、經濟、武裝、民生,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很符合我們黨的政策,也結合了當地的實際。”
“獨立旅現在控制的地盤不小啊,”另一位首長看著地圖,“慶陽、環縣、華池、吳起,連成一片,背靠陜北蘇區,面向隴東、關中,戰略位置很重要。把這里建設鞏固了,不僅解決了獨立旅的后顧之憂,更為我們將來東進抗日,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前進基地和物資兵源補充地。”
老總更關注軍事層面的意義:“他們請求中央派干部,特別是主政干部,這個要求非常合理,也很迫切。軍隊不能長期代替政府,那樣既分散精力,也搞不好地方工作。必須派得力的干部去,把政權建設和群眾工作真正抓起來,這樣才能把根據地鞏固住,讓獨立旅這把尖刀磨得更鋒利。”
“問題是,派誰去呢?”一位領導人沉吟道,“隴東那地方,情況復雜,民族關系、階級關系交織,又剛經過大戰,百廢待興。這個邊區政府主席,必須是一位黨性極強、經驗豐富、善于處理復雜局面、能團結各族群眾的同志。”
窯洞里安靜下來,幾位領導人都在思索著合適的人選。這時,一位領導人忽然開口道:“我想到一個人選,你們看合不合適——程翠林同志。”
“程翠林?”幾位領導人的目光都投了過來。
“對,原紅三十四師的政委!”那位領導人進一步解釋道,“他有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黨性原則強,在湘江戰役中身負重傷,歷經磨難,對革命事業的忠誠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經過這段時間在中央的后方休養和學習,他的身體已經基本康復。他對獨立團有感情,這支部隊的前身就是三十四師的種子,他去工作,容易得到王林、王光道等原三十四師干部戰士的認同和支持。而且,他性格沉穩,處事公道,善于做群眾工作和團結干部,正是主持一方工作的合適人選。”
首長聽后,緩緩點頭,又深吸了一口煙,思索片刻道:“程翠林同志……是個好同志啊。湘江血戰,三十四師幾乎全軍覆沒,他和陳樹湘同志都是經歷了九死一生的。讓他去主持隴東新區的建設,某種意義上,也是讓紅三十四師的旗幟在那片新的土地上重新樹立起來,很有意義嘛。”
他頓了頓,環視眾人:“我看可以。程翠林同志原則性強,經驗豐富,足以擔當此任。讓他去,我們放心。同時,再從中央機關、陜北蘇區抽調一批有地方工作經驗的干部,組成一個工作團,由程翠林同志帶隊,盡快奔赴慶陽,幫助獨立旅把根據地的架子搭起來,把各項工作開展起來。”
“同意!”
“同意!”
“就這樣決定!”
會議很快形成了一致決議。
數日后,一份來自中央的電報送到了慶陽獨立旅旅部。
王林和王光道迫不及待地閱讀電文。中央首先對獨立旅報送的《根據地建設方案》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方案甚好,切合實際,望堅決執行”。接著,電文宣布了中央的決定:
“為加強慶、環、華、吳新區之領導,迅速鞏固該區域,茲決定:
一、成立陜甘邊區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注:此時仍多用蘇維埃稱號,但為統戰考慮,有時也會采用此類名稱,實質不變),統一領導慶陽、環縣、華池、吳起四縣政務。
二、任命程翠林同志為慶環分區黨委書記兼行政督察專員。
三、由程翠林同志率中央工作團(由五十名經驗豐富的黨政干部組成)不日前往慶陽赴任。
四、獨立旅應全力協助程翠林同志及工作團開展工作,軍事斗爭與地方建設相配合,共同鞏固新區。”
“老政委!是程政委!”王光道看完電文,激動地差點跳起來,眼眶瞬間濕潤了,“中央派程政委來主政!太好了!這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王林也是心潮澎湃,用力一拍桌子:“好!太好了!有老政委來坐鎮,我們可就徹底放心了!這下,軍隊的事情歸軍隊,地方的事情歸地方,我們可以甩開膀子搞訓練了!”
他想起了湘江邊那個重傷垂危卻意志堅定的身影,想起了道縣城里手術后的艱難恢復,心中充滿了感慨和敬意。程翠林的歸來,仿佛讓獨立旅的靈魂更加完整。
他立刻對王光道說:“老伙計,立刻把這個好消息傳達下去!讓全旅都知道,老政委要回來了!同時,我們抓緊準備,要以最高的規格,迎接程政委和中央工作團的到來!要把我們最好的窯洞騰出來,物資準備好,一定要讓老政委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是!”王光道響亮地回答,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喜悅。
消息傳出,獨立旅中那些原紅三十四師的老兵們無不激動萬分,奔走相告。程政委的歸來,對他們而言,不僅僅是來了一位高級領導,更是象征著一種傳承和回歸。
幾天后,一支風塵仆仆的隊伍出現在慶陽城北的道路上。程翠林走在隊伍最前面,他雖然比過去清瘦了些,但目光更加深邃沉穩,步伐堅定有力。他的身后,是五十多名精神抖擻的中央工作團干部。
王林、王光道率領獨立旅全體團以上干部,以及慶陽城內組織的群眾代表,早早地出城迎接。
“老政委!”
“程政委!”
王林和王光道快步上前,鄭重地敬禮,然后緊緊握住了程翠林的手。
程翠林看著眼前這兩位早已獨當一面、戰功赫赫的老部下,看著他們身后軍容嚴整、氣勢雄壯的部隊,看著城頭上飄揚的鮮艷紅旗,百感交集,千言萬語最終化作一句:
“同志們,辛苦了!我回來了,這次,我們一起,把咱們的家建得更好!”
“歡迎回家,政委!”王林和王光道異口同聲地說道。
陽光下,三雙有力的大手緊緊握在一起。軍隊與地方,戰刀與犁鏵,在這片飽經滄桑的隴東大地上,即將緊密結合起來,共同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獨立旅的根,必將因此而扎得更深、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