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從金三錢金爺那兒得了那“謙”字真言,陳墨白就跟換了個人似的。
第二天一早去到秦遠(yuǎn)山那“高科技文化產(chǎn)業(yè)園”,見了阿杰,不再是那副梗著脖子、暗地里咬牙的死出,而是低眉順眼,恭恭敬敬喊一聲“杰哥早”,態(tài)度好得能讓死人開口笑。
阿杰那金絲眼鏡后面的小眼睛里閃過一絲詫異,隨即又化為更深的警惕和鄙夷。在他看來,這小子要么是真慫了,要么就是在憋什么壞水。他冷哼一聲,下巴頦往那堆得像小山一樣的殘器碎片一揚(yáng),連話都懶得說。
陳墨白也不惱,屁顛屁顛就過去坐下,戴上手套,拿起一塊碎瓷片,那叫一個全神貫注,那叫一個一絲不茍。分類,粘補(bǔ),做舊…枯燥得能讓人把后槽牙磨平的活兒,他干得津津有味,仿佛手里捧著的不是破瓷爛瓦,而是楊貴妃的荔枝,王羲之的墨寶。
他甚至還能舉一反三,拿著幾塊粘補(bǔ)好的瓷片,用那剛夠糊弄人的臺灣腔普通話去“請教”阿杰:“杰哥杰哥,您瞅瞅這個接縫,我用這個比例的環(huán)氧樹脂加這個色粉,調(diào)出來的顏色是不是更貼近嘉靖晚期的灰白胎?就是流動性還差一點點,您看要不要再加點那個…稀釋劑?”
阿杰被他問得煩不勝煩,像趕蒼蠅一樣揮手:“自己琢磨去!這點屁事也來問!”
“好嘞好嘞!謝謝杰哥指點!”陳墨白點頭哈腰地縮回去,心里暗笑:指點個屁,小爺我感知到的原廠配方比你瞎琢磨的準(zhǔn)多了!
他就這么著,白天在“產(chǎn)業(yè)園”里裝孫子,埋頭苦干,暗中卻把那些設(shè)備的用法、材料的特性、還有那些“老師傅”們的手藝竅門,摸了個門兒清。晚上得了空,也不再到處瞎晃悠惹眼,要么去醫(yī)院陪師父,要么就窩回博古齋的小隔間里,研究師父留下的筆記,揣摩自己那時靈時不靈的“手感”。
金爺那“謙”字訣,他算是悟到了一點皮毛,藏鋒守拙,暗中蓄力。
然而,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是錐子總會扎破口袋。尤其這錐子,還他娘的是開了掛的。
這天下工早,天色還亮堂著。陳墨白想著師父的藥快吃完了,便揣著蔡老板給的那點“謝儀”余款,去琉璃廠街口的同仁堂抓藥。
剛拎著幾包藥出來,就聽見旁邊一家規(guī)模不小的古玩店“集雅軒”門口吵吵嚷嚷,圍了不少人。一個穿著西裝、像是經(jīng)理模樣的人,正對著一個老頭兒不耐煩地嚷嚷:“老爺子,跟您說了多少遍了!這就是一仿品!現(xiàn)代工藝品!值不了幾個錢!您別在這兒堵著門影響我們做生意行不行?”
那老頭兒穿著舊中山裝,洗得發(fā)白,但干干凈凈,手里緊緊抱著個布包袱,氣得胡子直抖:“你…你們胡說!這明明是我家祖?zhèn)鞯模≡趺磿羌俚模∧銈儾蛔R貨!”
經(jīng)理嗤笑:“祖?zhèn)鳎孔鎮(zhèn)鞯木湍鼙WC都是真的?這玩意兒要是真的永樂甜白釉,我把它吃了!趕緊走趕緊走!”
陳墨白本來不想多事,準(zhǔn)備低頭溜邊走過去。可目光無意中掃過那老頭兒掀開一角的布包袱,里面露出的那件瓷器,白得像羊脂玉,釉面瑩潤透亮,在夕陽下泛著溫和的光澤…
他心里咯噔一下。這感覺…不對啊!
鬼使神差地,他停下了腳步,湊近了些,假裝看熱鬧。
那經(jīng)理見有人圍觀,更來勁了,指著那瓷器對眾人說:“大家給評評理!這玩意兒,器型就不對!永樂甜白釉哪有這么笨拙的?再看這釉光,賊亮!一點溫潤感都沒有!底足更是糙得沒法看!分明就是現(xiàn)代仿的,地攤上五十塊錢頂天了!”
周圍人也大多附和: “是啊老爺子,人家經(jīng)理是專業(yè)的。” “看著是挺新的…” “別犟了,拿回去吧。”
老頭兒急得臉通紅,嘴唇哆嗦著,卻說不出反駁的話,只是死死抱著包袱,眼里全是委屈和固執(zhí)。
陳墨白越看那瓷器,心里的異樣感越強(qiáng)。他集中精神,悄悄感知了一下,沒有現(xiàn)代化學(xué)藥劑的刺鼻,沒有高速轉(zhuǎn)輪的震動,只有一種醇厚、溫和、歷經(jīng)歲月沉淀的瑩潤感…雖然器型是有點怪,釉光也因為保存得好而顯得格外亮些,但絕對是老物!
他深吸一口氣,想起了金爺?shù)摹爸t”字,又看了看那老頭兒無助的樣子。去他娘的“謙”!有些事兒,沒法謙!
他擠出人群,走到那經(jīng)理面前,臉上堆起人畜無害的笑:“經(jīng)理,您好您好。我多句嘴啊,這物件…能不能讓我上手瞅一眼?就一眼!”
經(jīng)理一看是他,有點眼熟,又想不起在哪兒見過(主要是陳墨白最近在秦遠(yuǎn)山那兒憋得臉色發(fā)青,形象略有改變),看他年輕,不耐煩道:“你誰啊?這兒有你什么事兒?”
“我就一學(xué)徒,瞎看看,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陳墨白態(tài)度好得不得了,“就看一眼,萬一…萬一老爺子說的是對的呢?您店里也能收件好東西不是?”
經(jīng)理被他這話將了一軍,又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不想顯得自己店大欺客,只好沒好氣地對老頭說:“行行行,給他看!讓他死心!”
老頭兒猶豫了一下,看著陳墨白真誠(假裝)的眼神,還是小心翼翼地把包袱遞過去。
陳墨白戴上隨身帶的白手套(跟阿杰那兒順的),極其小心地接過那件瓷器。這是一個甜白釉的玉壺春瓶,器型確實略顯敦實,不如常見的永樂器飄逸。但他手指一觸碰到那釉面:
一種極其舒適溫和的暖流順著手指尖蔓延開來,仿佛觸摸到的不是瓷器,而是一塊被陽光曬暖了的羊脂美玉。腦海中浮現(xiàn)的不是作坊場景,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宮廷貴氣與安寧。
他強(qiáng)壓激動,翻看底足。足際處的胎質(zhì)略顯粗糙,切削也不那么規(guī)整,但這恰恰符合永樂早期一些窯口的特征!而且露胎處泛著的火石紅,自然深沉,絕非現(xiàn)代仿品能輕易做出來的。
他心里有數(shù)了。
他放下瓶子,對那經(jīng)理笑了笑,聲音不大,但足夠讓周圍人都聽見:“經(jīng)理,您剛才說…這瓶子要是真的,您就把它吃了?”
經(jīng)理一愣,梗著脖子:“對啊!怎么著?”
陳墨白不慌不忙,指著瓶子說:“您看這釉面,瑩潤透亮,但不是賊光,是一種內(nèi)蘊(yùn)的寶光,這叫‘豬油白’,是永樂甜白釉的典型特征。再看這釉層,肥厚均勻,對著光看,有淡淡的肉紅色,這是因為胎釉中含鐵量導(dǎo)致的,仿品很難模仿這種韻味。”
他又指著底足:“足際這切削痕,是當(dāng)時特有的‘刀削底’,略顯粗糙但自然。這火石紅,是由內(nèi)而外泛出來的,顏色深沉貼骨。最重要的是…”
他拿起瓶子,輕輕用手指甲彈了一下瓶身,發(fā)出一種清脆又略帶沉悶的“叮”聲。
“您聽這聲音。永樂甜白釉因為胎體致密,釉層厚,敲擊聲就是這樣,清越而沉,不像新瓷那么尖利單薄,也不像某些仿品那么啞。這東西…我看不是仿品,而且很可能不是永樂本朝的,而是明早期其他官窯仿永樂的作品,雖然器型略有差異,但神韻和工藝水平極高,同樣是難得的好東西!”
他這一番話,引經(jīng)據(jù)典,條理清晰,還把經(jīng)理的誤判圓了回來(不是永樂本朝,但也是明早期官窯),既顯示了眼力,又給了對方臺階下。
周圍的人都聽傻了,那經(jīng)理也張著嘴,半天沒合上。那老頭兒更是激動得眼圈都紅了,一把抓住陳墨白的胳膊:“小先生!你說的是真的?真的值錢?”
陳墨白笑著點點頭:“老爺子,您這寶貝,好好收著吧。值大錢了。”
那經(jīng)理臉上青一陣白一陣,還想狡辯:“你…你誰啊你?空口白牙的你就…”
就在這時,人群后面?zhèn)鱽硪粋€洪亮的聲音:“他說得一點沒錯!”
眾人回頭一看,只見“聚寶齋”的李老板搖著折扇走了過來,他先是復(fù)雜地看了陳墨白一眼,然后對那經(jīng)理說:“老劉,你這眼力可真該回爐重造了!這分明就是一件明早期官窯仿永樂的甜白釉精品!差點讓你這棒槌把寶貝攆出去!這位小陳先生,可是博古齋聞老板的高徒!最近在圈子里…可是聲名鵲起啊!”
他最后那句“聲名鵲起”,說得有點酸,但也坐實了陳墨白的判斷。
那劉經(jīng)理頓時啞火了,臉漲成了豬肝色,訕訕地說不出話。
老頭兒千恩萬謝地抱著瓶子走了,圍觀的人群也嘖嘖稱奇地散去,不少人都在打聽那個眼光毒辣的年輕人是誰。
李老板走到陳墨白身邊,用扇子點了他一下,壓低聲音:“行啊小子!又讓你露臉了!不過我可提醒你,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秦老板那兒…可不是什么善地兒。悠著點!”
陳墨白知道他是好意,也是提醒,拱拱手:“謝李老板提點,我心中有數(shù)。”
經(jīng)過這么一鬧,陳墨白這名號,算是在琉璃廠這片兒徹底傳開了。
而且不知道誰起的頭,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琉璃陳”。
這外號聽著普通,卻大有講究。一是點明他是琉璃廠的人;二是暗示他眼光毒,看東西透亮,像琉璃一樣;三嘛…也暗戳戳指他那次用“琉璃盞”換師父平安的事,說他這人重情義,是塊材料。
沒幾天,這“琉璃陳”的名號就越傳越響。
有說他手指頭開過光,摸一下就知道東西真假年代的; 有說他得了聞成海的真?zhèn)鳎喑鲇谒{(lán)而勝于藍(lán)的; 還有傳得更邪乎的,說他能跟古物說話,晚上那些老物件都找他嘮嗑…
陳墨白聽了這些傳言,真是哭笑不得。他倒是真想跟古物嘮嗑,問題是那“手感”時靈時不靈,而且嘮完嗑還腦仁疼,誰愛嘮誰嘮去!
這名氣帶來的好處是,他偶爾溜達(dá)出來,街面上一些相熟的攤主店主,對他客氣了不少,有時還會主動拿東西請他看。壞處是,他明顯感覺身后盯著他的“眼睛”更多了,阿杰看他的眼神也越來越冷。
但他謹(jǐn)記金爺?shù)摹爸t”字訣,對外一律謙虛,說是運(yùn)氣好,蒙的,師父教得好。有人拿東西來問,能推就推,實在推不掉,也只說些模棱兩可、不出錯的話。
他把更多精力,還是放在了秦遠(yuǎn)山的“產(chǎn)業(yè)園”里。借著“低頭干活”的機(jī)會,他暗中觀察,默默記憶。
他發(fā)現(xiàn),這里流出的高仿品,都有一個極其隱秘的標(biāo)記,或者是在器底釉下用特殊針尖劃出一個極微小的符號,或者是在書畫的裝裱材料里織入特殊的暗線,普通人根本發(fā)現(xiàn)不了。這標(biāo)記,似乎是區(qū)分不同批次、不同流向的暗號。
他還發(fā)現(xiàn),阿杰每隔幾天,就會親自將一批處理好的“精品”,打包塞進(jìn)一些看似普通的工藝品箱子里,由一輛固定的廂式貨車?yán)摺D禽v車的車牌,他偷偷記下了。
他甚至憑著那偶爾靈光的“手感”,大致摸清了庫房里哪些東西是真正的老貨(準(zhǔn)備偷梁換柱走私出去的),哪些是高手仿制的贗品(準(zhǔn)備投入市場坑人的)。
這些發(fā)現(xiàn),他都死死記在心里,不敢記錄,更不敢對外人言。
他知道,自己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在深淵邊徘徊。這“琉璃陳”的名聲,是護(hù)身符,也可能是一道催命符。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
他摸了摸懷里那半塊溫潤的玉璜,又想起醫(yī)院里日漸好轉(zhuǎn)但依舊虛弱的師父。
這舞,還得繼續(xù)跳下去。
至少現(xiàn)在,他不再是那個只能任人拿捏的學(xué)徒陳墨白了。
他是“琉璃陳”。
琉璃廠的新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