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十七分,實驗室的主屏幕還亮著。綠色預測線在K線圖上平穩延伸,校正單元每秒刷新一次數據補償值。陳帆盯著最后一輪壓力測試的結果,手指無意識地敲擊桌面,指節因長時間操作有些發僵。
他沒起身,也沒合眼。系統剛完成升級,但問題還沒結束。
他點開本地文件夾,找到林悅上傳的那份《參數建議.json》,順手打開了同目錄下的另一個文檔——《系統使用指南.doc》。頁面加載出來,排版干凈,沒有多余修飾。從數據導入路徑到模型調用指令,再到常見報錯代碼的應對方式,每一項都標注了操作序號和截圖示例。最前面一頁寫著:“適用于非技術背景人員快速上手。”
他看得慢了些。
昨天那場十六小時的調試,是他一個人在跑。可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整個項目組。他們不會看日志,不懂底層邏輯,甚至分不清“輸入”和“推送”的區別。如果沒人能真正用起來,再強的系統也只是擺設。
他站起身,走到打印機前,把整份文檔打印出來。紙張一張張吐出,落在托盤里堆成一疊。他又翻了一遍,發現第三章關于風險提示的部分加了黃色高亮:“當預測偏差連續三次超過閾值,請暫停自動推演,檢查數據源穩定性。”——那是林悅后來補的。
上午九點,投影儀接上了主控機。六名項目組成員陸續走進實驗室臨時騰出的會議區。有人端著泡面,有人拎著公文包,坐下后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那行標題:《系統操作培訓會》。
“今天我們不寫代碼。”陳帆站在投影前,手里拿著剛打印好的冊子,“只按這個來。”他舉起那本《系統使用指南》,翻到第一頁,“誰都可以照著做,只要步驟對,結果就不會錯。”
底下有人低聲嘀咕:“這玩意兒全是命令行,連個退出按鈕都沒有。”
陳帆沒反駁,直接調出系統界面,接入測試環境。“第一步,打開數據采集模塊。”他一邊說,一邊在鍵盤上輸入指令,“對應指南第二頁,編號2.1。”大屏同步顯示操作路徑,右下角彈出林悅做的截圖標注。
“第二步,確認數據格式是否匹配模板。這里有個小技巧——”他停頓了一下,“看文件大小。如果比平時少一半,大概率是漏了交易量字段。指南第12頁寫了判斷標準。”
有人湊近看自己的副本,翻了幾頁,抬頭問:“要是輸錯了命令呢?”
“第三部分,常見問題。”陳帆迅速切過去,“錯誤代碼E04,說明路徑不存在。解決方法有三個,最簡單的就是復制粘貼指南里提供的默認路徑,替換掉你打錯的那一段。”
隨著演示推進,原本緊繃的氣氛松了下來。一名數據分析員試著在測試賬戶里運行了一次預測流程,當綠色虛線終于出現在圖表上時,他輕聲說了句:“還真行。”
“這不是我教的。”陳帆看著屏幕,“是她寫的。”
“誰?”旁邊人問。
“林悅。”他說,“這份指南的作者。”
會議室里安靜了一瞬。有人低頭重新翻手冊,手指劃過頁腳的署名欄。另一人指著第五頁的流程圖說:“這兒畫得清楚,比上次開會講的明白多了。”
培訓持續了兩個半小時。結束前,項目負責人合上筆記本,點頭道:“以前總覺得這是你一個人的東西。現在看來,別人也能用。”
散會后,陳帆回到主控臺,將最新版指南歸檔進內部共享目錄,并設置為全員可讀。他在備注欄寫下:“V1.0,首份經團隊驗證的操作手冊。”
晚上八點五十六分,實驗室只剩他一人。服務器風扇低鳴,監控界面保持常亮。他正在核對今日所有權限變更記錄,郵箱提示音忽然響起。
發件人:林悅。
標題:王浩用了指南,賺了500塊。
正文只有兩句話:“我把簡化版發給了王浩。他按‘三步選股法’操作,三天進出,凈收益五百二十三元。截圖附后。”
附件是一張交易記錄,時間戳清晰。買入點選在早盤震蕩期,賣出時機卡在午后沖高回落前。操作路徑完全符合指南中“趨勢初顯→量能確認→預判離場”的流程。
陳帆盯著看了很久。
他打開聊天窗口,回了一句:“不是我該請吃飯嗎?畢竟是你寫的指南。”
消息發出后,他重新打開《系統使用指南》電子版,在首頁空白處加了一行小字:
“版本V1.0——首份由用戶驗證的生存手冊。”
窗外夜色濃重,樓下街道早已安靜。他靠在椅背上,閉了閉眼,又睜開。身體疲憊,但思維仍停留在剛才那條交易路徑上。一個不懂編程、沒參與開發的人,僅憑一份文檔就能獨立完成盈利操作——這意味著系統不再是黑箱,而是可以被理解、被復現的工具。
他調出用戶操作日志,篩選今日新增行為記錄。六位成員共發起37次測試運行,成功率達89%。其中有三次中斷,原因均為未按指南執行前置校驗。但他注意到,第二次嘗試時,同一人已能自行對照文檔解決問題。
這比預測精度提升更有意義。
手機震動了一下。新消息來自林悅。
“你說得對,它能被教會。”
他沒急著回復,而是新建了一個文件夾,命名為“User_Feedback”。把她的郵件原文、王浩的截圖、培訓現場的截圖打包存入。然后打開日志文檔,寫下新的一行:
“2003年4月16日,系統首次實現跨個體知識傳遞。使用者:王浩。依據材料:《系統使用指南》V1.0。結果:獨立完成交易閉環,實現正向收益。”
寫完,他抬頭看向主屏幕。實時數據流仍在滾動,預測模塊穩定運行。右側窗口顯示著遠程訪問狀態——林悅的設備仍在線,IP地址來自她常用的辦公網絡。
他打字:“下一步,讓十個人都能做到。”
剛按下回車,實驗室門被推開。
林悅站在門口,手里提著一個保溫袋。她沒穿外套,頭發微亂,像是剛趕過來。
“你沒走?”她說。
“等你消息。”他答。
她走近,把保溫袋放在桌上,“給你帶的粥。冷了我再熱。”
他沒動,只是看著她。
“怎么?”她問。
“王浩的事,謝謝你。”
“謝什么。”她拉開椅子坐下,“我只是寫了該寫的東西。能用,是因為系統本身沒問題。”
他搖頭,“不是誰都愿意花時間去寫的。”
她笑了笑,沒接話,轉頭看向屏幕,“延遲還在壓?”
“等專線。”他說。
“那還得幾天。”
“夠了。”他指著操作日志,“現在至少有人能跟上來。”
她點點頭,伸手點了點顯示器上的指南文檔縮略圖,“要不要加個視頻版?有些人看文字費勁。”
“你可以做。”他說。
“我可以。”她應得干脆。
兩人沉默了一會兒。機器運轉聲填滿了空隙。
林悅忽然問:“你說以后會有更多像王浩這樣的人?”
“應該會。”
“那這個指南,就得越寫越薄。”
“為什么?”
“太厚就沒人看了。”她撐著下巴,“得讓人一眼就知道第一步往哪走。”
他思索片刻,“那就精簡流程,保留核心動作。”
“對。”她點頭,“就像走路,不用解釋腿怎么抬,只說往哪拐。”
他看向她,眼神認真,“那你繼續寫?”
“只要你改,我就寫。”
門外走廊的燈忽閃了一下。
他站起身,走向機柜,準備檢查線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