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類轉債的紅色預警框還在主屏左側閃爍,陳帆的手指剛從回車鍵上抬起,系統界面突然彈出一條異常交易提示:標的正股成交量在五分鐘內激增四倍,買盤全部集中于某家區域性券商席位。
他眉頭一擰,調出委托明細。買單清一色為千手整數掛單,價格逐級抬升,節奏精準得像被程序控制。
“這不是自然行情。”李陽湊近屏幕,“這種堆量方式,像是有人按著我們的操作預案在反向建倉。”
張遠迅速切到論壇監測窗口,輸入轉債代碼。不到三秒,一個名為《內部消息:某能源轉債即將啟動強贖套利》的帖子跳了出來,發布時間是凌晨三點十四分,已被轉載至七個校外金融交流群。
“內容和我們昨晚的推演報告一字不差。”張遠聲音壓低,“連備用建倉區間都列出來了。”
周婷立即調取文件訪問日志。加密報告的解密記錄顯示,昨夜兩點十七分,實習生賬戶從主服務器導出PDF至本地終端,操作IP地址歸屬于教學樓B區三層臨時工作站。
“公共機房?”李陽皺眉,“那地方誰都能刷校園卡進去。”
“問題不在機器。”陳帆盯著日志末尾的路徑記錄,“文件被上傳到了‘金融建模共享’目錄,權限設為全校可讀。”
空氣瞬間凝住。
那個目錄本用于課程作業互評,任何學生都能瀏覽下載。而他們的核心策略,竟躺在那里超過八小時。
“爬蟲肯定抓走了。”李陽快速檢索外網,“現在至少有三十個賬號在轉發摘要,還有人在問怎么跟進。”
“先斷鏈。”陳帆下令,“聯系論壇管理員刪帖,同時發布澄清聲明,就說這是虛假信息。”
“有用嗎?”張遠質疑,“等他們反應過來,跟風資金早就進去了。”
“不是為了攔住所有人。”陳帆打開風控面板,“是為了讓那些猶豫的停下來。只要市場出現分歧,我們就還有時間調整節奏。”
李陽立刻起草公告,以社團名義發出緊急辟謠,強調該轉債尚未觸發強贖條件,所謂“確定性機會”純屬捏造。與此同時,陳帆將原定建倉計劃凍結,重新評估入場窗口。
“不能就這么算了。”張遠咬牙,“要是今天漲十個點,我們錯失的不只是利潤,還有信用。”
“信用不是靠搶跑建立的。”陳帆關閉交易端口,“現在最要緊的是弄清楚,漏洞到底出在人,還是系統。”
李陽調出權限配置表,對比實習生賬戶的實際權限與預設規則。結果顯示,該賬戶確實擁有“模型輸出查看”權限,但理論上不應具備文件導出功能。
“我查了。”李陽翻看代碼版本,“上周為了方便測試,我把導出模塊的權限驗證臨時注釋掉了,忘了恢復。”
房間里一片靜默。
一個小疏忽,撞上一個不熟悉流程的新人,再疊加開放式的文件共享機制,最終釀成一場近乎公開的策略泄露。
“追責沒用。”周婷開口,“刪帖也堵不住已經擴散的信息。我們現在需要的是補防,而不是回頭算賬。”
陳帆點頭。“從現在起,所有非核心成員的數據訪問進入隔離模式。李陽,你負責重構權限體系,三級劃分——觀察、分析、決策,每級只能接觸對應層級的信息。”
“兩小時內能做完。”李陽已經開始編碼,“我會把導出功能鎖死,除非通過雙因素認證。”
“不只是技術。”周婷拿起筆記本,“我要寫一份操作守則。禁止使用公共目錄存儲敏感資料,所有文件流轉必須登記用途和時限。另外,建議開啟自動掃描,一旦發現策略關鍵詞出現在非加密文檔中,立即報警。”
“加一條。”陳帆補充,“所有數據操作留痕,包括查閱、復制、導出,記錄保存不少于九十天。以后每筆異常訪問都會生成審計編號。”
張遠看著屏幕上仍在攀升的股價,語氣復雜:“我們現在這么嚴,以后新人還敢做事嗎?萬一遇到急行情,層層審批耽誤了怎么辦?”
“效率不能建立在裸奔之上。”陳帆調出新權限系統的原型界面,“你看,普通成員依舊能看到實時預警信號和持倉建議,變動會同步推送。只是執行和導出環節受控。真正的決策層才掌握完整鏈條。”
“那應急呢?”張遠追問。
“設置臨時提權通道。”陳帆演示流程,“申請人提交理由,由周婷或我在四分鐘內審批。全程留痕,事后復盤。”
“四分鐘……夠嗎?”
“不夠就說明準備不足。”陳帆目光未移,“真正的大機會,不會只給四分鐘反應時間。”
李陽完成初步部署后,發起全節點同步。主控臺彈出進度條,綠色光帶緩緩推進。當最后一個終端確認接入時,系統自動更新安全等級至L3,并在右上角點亮一枚盾形標識。
“成了。”李陽輕敲回車。
張遠隨即起身,逐一檢查各終端登錄狀態。當他切換到自己常用的工作站時,發現幾份過往的操作草稿仍存放在共享區。他沒說話,直接選中刪除。
“以前覺得資源共享是協作的基礎。”他低聲說,“現在才知道,有些東西一旦放出去,就收不回來了。”
周婷將《信息安全操作守則》初稿上傳至內網知識庫,標題前加上“絕密”標簽,并限定僅核心組三人可訪問。她順手創建了一個待辦事項:下周組織首次安全演練,模擬文件誤傳場景,檢驗響應速度。
陳帆沒有離開主控臺。他重新打開那份被泄露的報告,逐行比對公開帖文的內容重合度。超過百分之八十二的關鍵參數和時間節點都被完整披露,甚至連風險提示段落都原樣照搬。
“這不是解讀,是復制。”他說,“對方手里拿的就是原始文件。”
“那就只有一個可能。”李陽接話,“實習生不是故意的,但他導出后沒加密本地副本,別人在他離開電腦時拷走了。”
“有沒有辦法追蹤?”張遠問。
“校園網日志只能查到上傳行為,無法確認后續傳播路徑。”李陽搖頭,“而且……那人很可能用了匿名代理。”
陳帆合上文件,轉而調出團隊成員的操作歷史。他在權限變更記錄里停頓片刻,隨后新建了一項制度:所有權限調整必須經雙人確認,變更原因需錄入系統備案。
“以后每一次放權,都要有據可查。”他說。
周婷在一旁記錄下這條新規,又補充一句:“建議增加行為評分機制。比如頻繁嘗試越權訪問、多次在非工作時間調閱敏感數據,系統自動標記異常。”
“可以。”陳帆點頭,“但評分不能影響日常操作。我們要防風險,不是搞監控。”
“明白。”周婷合上筆記本,“我會把規則設計得透明可控。”
李陽提交了最后一次代碼更新,備注寫著“v2.7.3 – 權限加固”。系統自動打包并分發至所有終端,重啟后生效。主屏下方彈出提示:“新權限策略已全局啟用,下次登錄將應用最新配置。”
張遠重新登錄自己的賬戶,發現原本可見的模型推演面板已被隱藏,取而代之的是一張簡化版行情摘要頁。他試著重啟終端,結果一致。
“真鎖死了。”他喃喃道。
“這才是正常狀態。”陳帆終于從座位上站起,走到窗邊的白板前,拿起記號筆寫下三個詞:**信息、權限、責任**。
他圈住中間那個詞,畫了一條橫線延伸至右側空白處,在下面列出三項子項:分級控制、操作留痕、應急提權。
“這是我們接下來的底線。”他說,“系統再聰明,也不能替人扛責任。昨天的事提醒我們,最大的風險從來不在市場里。”
周婷翻開新的筆記本,在首頁寫下“內部風險案例001”,然后開始整理事件時間線:從文件導出、上傳共享目錄、外部抓取,到論壇發酵、股價異動,每一個節點都標注了具體時間和責任人關聯邏輯。
李陽則開始編寫自動化審計腳本,目標是讓系統每天自動生成一份訪問異常報告,推送至核心組郵箱。他特意加入了文件生命周期追蹤功能,確保每一份輸出文檔都能追溯到創建者、流轉路徑和最終去向。
張遠默默打開自己的歷史操作記錄,逐條核對自己過去半年上傳過的所有文件。其中有三份涉及策略思路的草稿曾存放在公共目錄,雖未造成后果,但現在想來仍是隱患。
他一一刪除,然后新建了一個加密文件夾,命名為“待審材料”。
陳帆回到主控臺,再次查看那只能源轉債的行情。買盤力量已經開始衰減,最新一筆委托停留在漲幅6.2%,較峰值回落近兩個百分點。論壇上的熱度也在下降,部分轉發帖已被撤下。
他沒有急于重啟建倉流程,而是打開了條件單管理界面。昨日預設的五萬元買入指令依然處于待觸發狀態,觸發條件仍是“重大資產重組預告”。
他盯著那行字看了幾秒,手指懸在鍵盤上方,遲遲未落。
主屏左側,紅色預警框仍在規律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