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城頭的炮聲,如同投入西域這潭靜水的巨石,激起的漣漪以驚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散。那毀天滅地的“雷霆之術”與秦軍不可戰勝的威名,伴隨著商旅的駝鈴和使者的快馬,迅速傳遍了塔里木盆地南北兩道,甚至更遙遠的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
恐懼,是最好的催化劑。
首先做出反應的,是樓蘭的近鄰,位于天山南麓通道上的車師。車師前王(交河城)與后王(務涂谷)在得知樓蘭叛軍被摧枯拉朽般碾碎后,內部激烈的爭論迅速平息。主戰派偃旗息鼓,主和派占據上風。兩國幾乎同時派出了規格極高的使團,攜帶本地特產的美玉、駿馬、氈毯,懷著忐忑的心情,抵達了宣威城,向安西郡守、將作少府令李默遞交國書,表示愿意臣服大秦,永為藩屬,請求通商,并希望得到大秦的“庇護”。
緊接著,位于車師以西,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龜茲、焉耆,南道上的且末、精絕、于闐等大小城邦國家,也紛紛遣使來朝。這些使者們穿著各式各樣、充滿異域風情的服飾,操著不同的語言,在宣威城新建的、氣勢恢宏的郡守府外排起了長隊。他們獻上琳瑯滿目的貢品:色澤溫潤的和田美玉、顆粒飽滿的葡萄干、香氣濃郁的孜然、色彩艷麗的毛毯、馴良的西域駿馬,甚至還有來自更西方的琉璃器皿和奇珍異獸。
宣威城,這座幾個月前還只有帳篷和工地的邊疆軍鎮,仿佛一夜之間,變成了萬邦來朝的繁華之都。城內專門劃出的“四方館”人滿為患,通曉多種胡語的譯者成了最忙碌的人。市集上,秦地的絲綢、瓷器、漆器與西域的玉石、香料、牲畜進行著最初級的交易,雖然語言不通,但金銀和以物易物的手勢是共通的。
李默對于這些前來朝貢的西域使臣,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以太守和九卿的身份,在郡守府正廳接見各國正使,禮儀周全,彰顯天朝上國的氣度。對于他們獻上的貢品,照單全收,并回賜以等值甚至略超的絲綢、瓷器等物,顯示大秦的富庶與慷慨。他明確宣布,大秦愿與西域諸國和平共處,保護合法商路,凡尊奉大秦為宗主、按時朝貢、不阻撓商旅者,皆可受大秦庇護,其國君可獲大秦冊封。
但同時,他也讓各國使者“順便”參觀了宣威城外的軍營和演武場。當那些使者們看到排列整齊、裝備著燧發銃的神機營士兵進行雷霆齊射,尤其是看到那三門曾經轟塌樓蘭叛軍膽氣的青銅火炮再次發出怒吼,將遠處的標靶轟得粉碎時,無不面色如土,兩股戰戰,最后一點小心思也煙消云散。
威立于此,恩施于彼。西域諸國,至少在表面上,迅速承認了安西郡的權威和秦帝國的宗主地位。一條以宣威城為中心,輻射整個西域的朝貢與商貿體系,初步建立起來。
然而,李默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萬邦來朝的虛榮上。他深知,要使帝國的影響力在西域長久扎根,僅靠軍事威懾和朝貢貿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起牢固的、雙向的經濟與文化紐帶。而這一切的基礎,在于路。
“欲富西域,先通道路;欲固西域,必控商道。”李默在郡守府內,對著巨大的西域沙盤,對麾下文武鄭重說道,“此路,乃帝國之動脈,財富之源泉,文明之橋梁!”
他做出了幾項關鍵決策:
第一,設立大秦西域都護府(籌備)。 雖然名義上仍是安西郡,但李默已開始著手搭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管理西域事務能力的機構框架,為未來升級為“都護府”做準備。下設長史、司馬等職,負責處理各國事務、維護商路安全、征收關稅(初期象征性為主)。
第二,繪制《西域水陸道里記》。 他命令所有探索隊、使團乃至往來商隊,都必須盡可能詳細地記錄道路、水源、驛站、險隘、部落分布等信息,由郡守府專人匯總,繪制盡可能精確的西域地圖。這是掌控西域的“神經脈絡圖”。
第三,大力扶持官方與民間商隊。 他鼓勵安西郡的秦人(包括退伍老兵、內地遷來的百姓)與歸附的胡人組建商隊,由郡府提供一定保護和信息支持,前往西域各國貿易。同時,也歡迎西域商人來宣威城乃至深入河西、隴西進行交易。他特別指示工曹府,研究如何改進駝隊運輸工具,提升運載量和安全性。
第四,啟動“玉門-宣威-樓蘭”官道升級計劃。 這是連接帝國腹地與西域門戶的生命線。他動用軍隊和雇傭當地勞力,開始大規模整修這條通道,拓寬路面,在關鍵節點設立永久性的驛站、烽燧和小型補給倉庫,并派兵駐守,確保其暢通無阻。
第五,推動技術傳播與物種引進。 李默有選擇性地允許一些非核心的農業技術(如改良的犁具、灌溉方法)和手工業技術(如更高效的織機)向友好的西域城邦流傳,以換取他們的好感和特產。同時,他命令工曹府和農官,全力搜集和試種西域傳來的各類作物種子,如葡萄、苜蓿、胡麻(芝麻)、胡瓜(黃瓜)、胡蒜(大蒜)、石榴等,并嘗試在安西郡和河西走廊推廣。尤其是苜蓿,作為優質牧草,對發展畜牧業、保障軍馬供應意義重大。
這些高瞻遠矚的政策,通過李默的視角,同樣在直播間中引發了明朝觀眾們的深深共鳴與贊嘆。
【大明永樂】:萬邦來朝,商路初通!此盛景,何其壯哉!李卿非止名將,實乃能臣!通商惠工,引種繁畜,此乃帝王南面之術也!(觀眾:朱四郎)打賞積分 8000!
【戶部尚書】:商稅!未來之商稅必為帝國歲入之大宗!李大人開此商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觀眾:戶部尚書)打賞積分 7000!
【工部小吏】:引種西域作物!此乃活民無數之德政!若能推廣,天下百姓皆受其惠!李大人心系萬民,下官感佩!(觀眾:工部小吏)打賞積分 6500!
【兵部主事】:控扼商道,繪制輿圖,設立驛站……此乃長治久安之基!自此,西域于我,再無秘密可言!李大人深謀遠慮,實非常人可及!(觀眾:兵部主事)打賞積分 6000!
【好奇書生】:《周易》有云:“厚往薄來,所以懷諸侯也。”觀李大人待西域諸國,恩威并施,厚往薄來,真乃圣王之道行于域外矣!(觀眾:好奇書生)打賞積分 5500!
直播間的打賞再次如潮水般涌來,積分儲備向著一個新的高峰穩步邁進。明朝的精英們仿佛透過李默的眼睛,看到了一個強大、開放、自信的帝國,正以磅礴之勢,將它的影響力沿著古老的商路,堅定不移地向西延伸。
宣威城內外,一片繁忙景象。東來的商隊帶來關中的物產,西去的駝隊滿載著絲綢與瓷器。工坊里打造著馳騁商路的車輛工具,農田里試種著新奇的西域作物。軍營中操練的聲音與市集上交易的喧嘩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著帝國西陲開拓與繁榮的宏大樂章。
李默站在宣威城的城樓上,看著這座由自己一手締造、日益繁華的邊陲重鎮,看著遠方絡繹不絕的商旅和使者,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西域的大門,已經徹底打開。帝國的動脈,正在強勁搏動。一個前所未有的、橫跨東西的龐大帝國,正緩緩揭開它輝煌的面紗。而他,李默,作為這一切的推動者和奠基人,他的名字,必將與這條即將徹底貫通的偉大商路一起,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