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這話,張飛瞬間跳了起來,拍著胸口請命:“大哥,俺這就去陽翟城!”
“不吃飯了?”
“入城再吃也不遲!”
“好!”
就在張飛自以為躲過讀書時,劉備忽然下令全軍吃飯,張飛瞬間愣住,遂又連忙提醒道:“大哥,俺要先入城啊。”
“好!”劉備不假思索:“去吧!”
“可俺得帶兵啊!不帶兵俺一個人去嗎?”
“難道不是你一個人去嗎?”
看著劉備認真的表情,張飛瞬間愣在當場,得意的臉色變為苦瓜色:“大哥,俺還沒吃飯呢!”
“入城再吃也不遲!”
“大哥,俺錯了!”
“你錯哪了!”
“俺不該質疑大哥的決定,俺應該都聽大哥的!”
“還讀書嗎?”
“讀!”
“這就對了!”劉備再次拍了拍張飛的肩膀,語重心長地道:“想要走上人生巔峰,就一定要勤勉!你一定要記住我的話,身逢亂世,弱肉強食,不是我們卷死別人,就是別人卷死我們,我們絕對不能被卷死!”
張飛悻悻的返回,見關羽還在偷偷發笑,忍不住一陣氣悶:“二哥,別笑了!”
“關某沒笑,牙疼。”關羽當面胡謅,令張飛更是氣悶。
許攸掃了一眼關羽和張飛,目光又落向習以為常的劉備,暗暗驚嘆。
雖然加入劉備帳下還不到兩日,但這短短的時間內,許攸不止一次看到劉備在空閑時間讀書以及督促麾下將士讀書了。
一支千人編制的兵馬,竟人人都被要求讀書,這在許攸過往認知中,是從未有過的!
令許攸震撼的是,劉備還會注解經書!
其中許攸最深刻的,就數劉備對禮義仁智信的注解了,除了常見的文注外,還有武注。
頭一回聽說注解經書還分文武的,這讓許攸倍感興趣!
許攸還清晰記得劉備對著一千軍士侃侃而談:
文解之意,即能動口就不動手,要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仁即仁愛關懷、要有惻隱之心;義即公正合宜,助人解難、不取不義之財;禮即禮儀規范,進退有度,舉止得體;智即明辨是非,明白是非、曲直、邪正;信即誠實守信,言出必行,一諾千金。
武解之意,即能動手就不動口,要有勇有智,以力服人。
仁即持按雙腿或肩胛骨,能將人一分為二;義即雙臂交錯,能以手削骨;禮即將鐮刀或其他利器藏于袖管衣物之內,能攻其不備;智即借助日光、陰影等隱藏身形,能出其不意;信即臨陣對敵以言語或聲調擾敵身形,能亂其陣腳。
初聽劉備的文注和武注時,許攸都誤以為是在做夢,還給自己一巴掌,等回過味兒來,許攸又感慨劉備的文注和武注頗為新奇。
尤其是劉備最后總結“文解之意是應對講道理的人,武解之意是應對不講道理的人”,完美的解決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特殊情況。
許攸也不是因循守舊只知道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的腐儒,不僅沒有反駁,反而在細細琢磨個中道理后,頗為認可。
這也讓許攸對劉備愈發的好奇:一個邊陲武夫,是如何能知曉這般多的大道理的?
雖說問及劉備時,劉備都會托詞“盧師曾有教導”,但許攸又不是沒見過盧植,盧植絕對不會教門生何為“武解之意”!
眾軍吃飯后,劉備并沒有立即去陽翟城,依舊下令眾將士讀書。
雖然天色昏暗,但劉備教眾將士讀書的方式多為口口相傳,有沒有書影響不大。
直到酉時,劉備才下令眾軍往陽翟城而行。
十里的距離,低負重情況下也用不了一個時辰。
劉備的訓練日程中,酉時是專門訓練耐力的,十里行軍也正適合耐力訓練。
許攸更生感慨:能自律如此,何愁不能成大事?
這世間有能力者如過江之卿,然而真正能成事者寥寥無幾,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自律!
不能自律者,往往會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驕矜自滿,以至于關鍵時期被人以少勝多,最終失去了成大事的機會。
唯有自律者,才能時時刻刻的謹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斷的提高自我要求,最終掃滅群雄成一代之尊。
一個人的自律,體現的是自我約束,一千人的自律,體現的就是軍紀軍風。
當這一千人陣型齊整的行走在夜色之下,不論是打探消息的黃巾斥候,還是打探消息的陽翟城斥候,皆是驚愕不已。
“這劉備,果然不能與之為敵!”
聽著斥候的匯報,劉辟的眼神中閃過驚懼。
雖說麾下有數萬人,但劉辟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這數萬人也就數千青壯,大部分青壯手中拿的都是鋤頭、扁擔、鐮刀一類,真正有武器的也就千余人。
別說跟劉備廝殺了,能穩住陣型不被嚇得崩潰逃跑都不錯了!
驚懼之余,劉辟眼中又滿是愁容,拿不下陽翟城,這數萬人估計都要被餓死凍死一大半!
相較于劉辟的憂愁,潁川太守陰修卻是欣喜不已,本以為要棄城而逃了,沒想到洛陽的援軍來了。
“可知來者何人?”
“天色昏暗,看不清旗號。”
陰修不由蹙眉,來的人都不知道,這是失職。
主簿荀彧判斷道:“洛陽在三日前就發了通令,下軍校尉鮑鴻、左校尉夏牟、右校尉劉備,會兵入潁川。鮑鴻是主將定不會先至,來的應是先鋒,不是左校尉夏牟就是右校尉劉備。”
陰修眉頭舒展:“夏牟乃庸才也,沒這膽氣擔任先鋒,來的應該是最近聲名大噪的右校尉劉備。”
“聽聞此人先在安喜縣當眾鞭打張讓的義子張豐,后在洛陽暴揍大將軍的屬將吳匡,陛下不僅沒有聽信讒言懲處劉備,反而還讓劉備擔任西園軍右校尉。”
“而今初至,黃巾亂賊就聞風而逃,定是有大本事之人。我等當以禮相待!”
荀彧隱有擔憂:“府君不可高興太早。按斥候所探,劉備據此已不到三里,這意味著劉備白日就距陽翟城不遠;黃巾亂賊到申時才逐漸散去,且撤退時也沒有驚慌失措,不像是聞風而逃。這其中恐怕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