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隴中州府,知州魏昌茂早已帶著一眾官員等候在城門口。他穿著洗得發白的官服,看到馬車隊,眼眶瞬間通紅。待車隊挺穩,劉執徐搭著趙玉琸的手下了馬車。
魏昌茂快步上前,一把抓住劉執徐的手,聲音哽咽:“劉大人,您可算來了!再晚來幾日,隴中百姓......百姓們就真的撐不住了!”
劉執徐拍了拍他的手背,沉聲道:“魏知州,辛苦你了。先帶我們去糧倉與粥棚,其他事,稍后再說。”
魏昌茂連忙點頭,引著他們前往城內的粥棚。粥棚外早已排起了長隊,百姓們手里拿著破舊的陶碗、竹筒,甚至還有用樹葉拼接的容器,眼神中滿是期盼。趙玉琸沒有片刻停留,衣衫都沒來得及換,就進入粥棚,拿起勺子,親自為百姓盛粥。
他將一碗熱粥遞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手中,老人捧著破碗就囫圇吞棗地舉著碗下咽。
“老人家,慢點喝,不夠還有。”趙玉琸又拿起一個窩頭,塞到老者身邊的孩童手里。
孩童接過窩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噎得直翻白眼,老者連忙去拍孩童的后背,又用袖口擦了擦眼淚。
劉執徐看著這一幕,眼中對趙玉琸的認可多了幾分。他轉身對魏昌茂說:“城外再增設五個粥棚,按‘一人一碗粥、一個窩頭’的標準發放,每日辰時、午時、申時各發放一次。另外,派官員登記流民信息,將他們按村落集中安置,避免分散管理導致混亂。”
接下來的十日,趙玉琸幾乎忙得腳不沾地。白天,他在粥棚施粥,傾聽百姓的訴求,遇到有百姓生病,便立刻差人送去藥材;晚上,他在臨時搭建的賬房里,核對糧款消耗,整理流民數據,一忙便是到深夜。
魏昌茂看在眼里,對趙玉琸贊不絕口:“周公子雖是商人出身,卻毫無架子,對百姓這般上心,真是難得。”
劉執徐聞言,只是淡淡一笑:“他本就不是尋常商人。”
一日清晨,趙玉琸與劉執徐帶著幾名隨從,前往城郊的旱地實地考察。走到一處山坡時,遠遠便聽到一陣喧鬧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百姓圍著一個穿著道袍的人,正在舉行祈雨法事。
道士手持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不時將符紙扔進火盆,百姓們則跪在地上,虔誠地磕頭,嘴里念叨著“求湫神降雨”。
趙玉琸停下腳步,看著這一幕不覺皺眉道:“只這般祈求神仙降雨,根本毫無用處。”
他環顧四周,目光落在不遠處的山脈上,忽然眼前一亮,指著山脈的走向對劉執徐說:“劉大人,您看!那邊的山脈走勢陡峭,像是有水流經過的痕跡。且洮河距離此處不過百里,若能開鑿一條河道,引洮河水過來,不僅能緩解此次旱情,還能灌溉周邊的耕地,一勞永逸地解決隴中常年缺水的問題。”
劉執徐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沒有正面回復,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看看情況再說。”說完,便轉身繼續往前走。
趙玉琸心中疑惑,卻也知道劉執徐另有其意,便壓下心中的疑問,跟了上去。
傍晚,眾人回到州府后院。趙玉琸處理完當日的公務,想起白天的事,便想去尋劉執徐請教。
剛走到后院門口,便看到劉執徐靠在躺椅上,望著天空,神色凝重。院中的杜梨樹下,放著一張石桌,桌上擺著一個陶罐,罐下架著小陶爐。一旁放著兩個陶杯,一杯茶水還剩一半,另一杯則是七分滿。
“劉大人,您怎么還沒歇息?”趙玉琸輕步走上前。
劉執徐睜開眼,指了指石凳:“坐。剛試著煮了點這邊的特色‘罐罐茶’,嘗嘗。”
趙玉琸坐下,捧起那杯盛有七分滿的陶杯,杯中茶葉舒展,香氣四溢。他忽地想起白天在旱區看到的景象,災民們連干凈的河水都喝不上,有的甚至只能喝渾濁的泥水,而他們卻能在這里品茗,心中頓時有些不是滋味。
劉執徐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緩緩開口:“你是不是覺得,百姓們在受苦,我們卻在這里享受,心中有愧?”
趙玉琸抬頭對上劉執徐的視線,坦誠回應:“在下只是覺得,這般對比,太過刺眼。”
“而我們,卻還能在這里喝茶。”劉執徐接過他的話,語氣帶著幾分無奈,“你以為,我愿意這樣嗎?上個月離京前,我去尚書令府辦事,恰逢他家辦壽宴,光是宴席就擺了上百桌,所用的食材,有燕窩、魚翅,還有從嶺南快馬運送過來的新鮮荔枝。那些食材,足夠隴中一個村落的百姓吃上半年。”
趙玉琸沉默不語。他在經營商行多年,達官貴人的奢靡生活,他早已司空見慣。可直到親眼看到隴中百姓的苦難,他才真正明白,那些人的錦衣玉食,是用多少百姓的血汗換來的。
“此次來隴中,你做得很好。”劉執徐話鋒一轉,目光落在趙玉琸身上,帶著幾分贊許,“入城那日,我委派你去與魏昌茂對接糧款事宜,便是想看看你的能力。你不僅順利核查了糧倉庫存,還發現了賬目中的漏洞,揪出了兩個貪墨糧款的小吏。還有與商行議價,你既堅持了價格底線,又給足了對方面子,讓他們心甘情愿地以低價供應糧食。這些,都不是尋常商人能做到的。”
趙玉琸心中一動,連忙說道:“這都是劉大人指點得好。若不是大人提點我,教我‘恩威并施’的道理,在下也無法順利解決這些事。這些日子,大人不僅教會了我如何處理賑災事務,更教會了我如何為人處世。在下心中,早已將大人視作恩師。”
劉執徐看著他,眼神變得嚴肅:“既然你有這份心,那我便問你,你愿不愿意,真的拜我為師?”
趙玉琸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立刻起身,對著劉執徐躬身行禮,語氣恭敬而堅定:“學生周琸玉,拜見老師!”說罷,他端起桌上的陶杯,重新替劉執徐斟滿茶水,雙手捧著,遞到劉執徐面前,“請老師飲下這杯拜師茶。”
劉執徐接過陶杯杯,一飲而盡,臉上露出笑容:“好,從今日起,你便是我的親傳學生。”
他放下陶杯,從懷中取出一枚素白玉佩,遞給趙玉琸,“這枚玉佩,是我當年科考時,恩師贈予我的。今日我將它贈予你,希望你記住,為官者,當以百姓為重,不可忘本。”
趙玉琸雙手接過玉佩,鄭重地戴在身上:“學生定不負老師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