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喧囂如同永不停歇的背景噪音,持續震蕩著。網絡上,關于“推人絕殺”的爭論分裂成無數個戰場,支持者與抨擊者用鍵盤廝殺得難解難分。體育媒體的頭條也在“英雄”與“騙子”之間反復橫跳,試圖榨干這起爭議的最后一滴流量。
皮埃爾·莫魯瓦的慶祝氣氛尚未完全散去,但一種微妙的東西已然混入其中——那是一種審視,一種更加苛刻的目光,等待著林陽和他的球隊下一次的表現。
然而,所有這些噪音,在里爾訓練基地那高高的圍墻之內,仿佛被一層無形的屏障隔絕了。這里,時間似乎流淌得更慢,也更沉重。而它的中心,是那個沉默得令人感到壓抑的焦點——林陽。
他沒有接受任何一家媒體的獨家專訪,沒有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任何辯解或感想。他的回應,全部傾注在了那片綠色的訓練場上,化為了近乎自虐般的汗水。
林陽幾乎是每天第一個抵達訓練基地的人,天空還泛著魚肚白,他的座駕便已悄無聲息地駛入。而當夕陽西下,大部分隊友都已駕車離開,他的車往往還靜靜地停在那里。訓練場上,經常只剩下他、幾只散落的皮球、和一排沉默的訓練器材。
角旗區,林陽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主罰動作,追求著比“圓月彎刀”更極致的弧線和下墜。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左腳,右腳……仿佛要將皮球馴化成身體的一部分,指哪打哪。
林陽主動找到體能教練,增加了在健身房的力量訓練時間,尤其是核心力量和下盤穩定性的訓練。他甚至會和隊內最強壯的后衛進行額外的、近乎實戰的背身拿球對抗練習,一次次被撞倒,又一次次爬起來,眼神冷冽,不發一言。
林陽總是對著反彈網,或者拉著一位年輕的青訓隊員,進行成千上萬次的短傳練習。力度、角度、速度,追求在最小空間、最短時間內,做出最精準、最合理的傳遞。他似乎想將那種在曼城比賽中靈光一現的簡潔配合,錘煉成肌肉的本能。
在集體合練中,林陽的話變得更少了。不再是那個大聲呼喊、鼓舞全隊的激情隊長,而是用更簡潔的指令、更精準的跑位和更以身作則的拼搶來領導球隊。他的眼神更加專注,每一次觸球都仿佛經過精密計算,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認真。那種輕松和偶爾的玩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近乎苦行僧般的嚴肅。
隊友們都能感受到林陽身上散發出的那種沉靜卻巨大的能量場。起初,有人擔心他是否因壓力而過于緊繃,但很快,他們發現這種緊繃帶來的是質量的提升。
羅克在一次加練后忍不住對記者說:“他(林陽)像一臺機器!不,比機器更可怕,他帶著一種……憤怒?不,是決心在訓練。看著他,你都不好意思不拼命。”
安德烈在一次隊內對抗賽中被林陽一次干凈利落的鏟斷放倒,他爬起來后沒有抱怨,反而用力拍了拍林陽的后背:“好球,隊長!就該這樣!”
連一向沉默的巴約,也在一次訓練中主動走向加練射門的林陽,兩人進行了長達半小時的禁區內的跑位與射門配合練習,沒有任何交流,卻默契十足。
豐塞卡教練將這一切看在眼里。他沒有去打擾林陽,也沒有試圖讓他“放松”。他知道,對于林陽這種性格的球員,這種近乎偏執的訓練,是他消化壓力、回應質疑、尋求突破的唯一方式。他只是悄悄調整了訓練計劃,增加了更多戰術演練的內容,并確保醫療團隊時刻關注著林陽的身體狀況,避免他因過度訓練而受傷。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憤怒駁斥。林陽用自己的方式,向所有質疑者發出了最有力的宣言。
那在健身房被汗水浸透的器械,那在訓練場上被無數次重復碾壓的草皮,那被踢向球網各個角落的、表皮幾乎磨損的皮球——這些都是他的回答。
林陽仿佛將自己投入了一個沉默的熔爐,用爭議作為燃料,用汗水作為冷卻劑,進行著一次徹底的淬煉。外界在爭論他過去的那個進球是否有效,而他的全部注意力,已經投向了下一個進球,下一場比賽,下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瓜迪奧拉的質疑,媒體的炒作,球迷的爭論……所有這些,似乎都成了遙遠的風聲。在訓練基地這片屬于林陽的領域里,只有足球最原始的聲音——皮球撞擊的悶響,鞋釘刮擦草地的嘶鳴,和自己粗重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