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日回響
第一章火聲與舊書的相遇
七月的雨總帶著股黏膩的熱,將古城的青石板路浸得發亮。蘇晚抱著一摞剛收來的舊書,快步躲進巷口那家掛著“知舊堂”木牌的書店。玻璃門上的風鈴叮當作響,驅散了些許暑氣,也驚動了柜臺后正低頭整理文件的男人。
“抱歉,外面雨太大了,想借避會兒雨。”蘇晚抹了把額角的水珠,將懷里的書輕輕放在門邊的矮柜上。那些書大多是民國時期的線裝本,封皮泛著陳舊的黃,其中一本《圣經》譯本的封面上,還留著模糊的火灼痕跡。
男人抬起頭,露出一雙深邃的眼睛,像是藏著未被發掘的古籍秘辛。他起身時,白襯衫的袖口輕輕晃動,露出手腕上一串木質念珠。“沒關系,隨便坐。”他的聲音低沉,帶著類似老鐘表齒輪轉動的沉穩,“這些書……是你收來的?”
蘇晚點頭,指著那本帶火痕的《圣經》:“昨天在城郊老宅子收的,看扉頁的字跡,應該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譯本。就是這火痕有點奇怪,不像是意外燒的。”
男人走到矮柜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本《圣經》,指尖輕輕拂過火灼的邊緣,眼神里多了幾分探究。“我叫陸承硯,是這家書店的店主,也研究一些宗教古籍。”他自我介紹道,然后翻開《圣經》,翻到《申命記》第四章,指著其中一句,“你看這里——‘曾有何民聽見神在火中說話的聲音,像你聽見還能存活呢?’”
蘇晚湊過去,看著書頁上工整的鉛字,心里突然泛起一陣莫名的悸動。她從小跟著外婆信教,對《圣經》里的章節不算陌生,卻從未像此刻這樣,被一句話勾起強烈的好奇。“你是說,這火痕可能和‘火中說話’有關?”
陸承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柜臺后拿出一個筆記本,翻開其中一頁,上面貼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一座燒毀的教堂,墻角還立著一塊模糊的石碑,依稀能看清“圣日安息”四個字。“這是我祖父留下的照片,他曾是這座古城教堂的牧師。據說七十多年前,教堂遭遇火災,有本《圣經》在火中被人救出,封面上留下了火灼的痕跡,和你這本很像。”
雨聲漸小,陽光透過云層,在書店的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蘇晚看著照片,又看了看手中的《圣經》,突然覺得,這場突如其來的雨,或許不是偶然。
第二章圣日的秘密與過往的碎片
接下來的日子,蘇晚成了“知舊堂”的常客。她和陸承硯一起整理那本帶火痕的《圣經》,試圖從書頁的夾縫和注釋里,找到關于那場火災的更多線索。
這天是周六,按照猶太教的傳統,是安息日的前一天。蘇晚帶著外婆做的蜂蜜蛋糕來到書店,卻發現陸承硯正坐在窗邊,對著一本舊日記出神。日記本的封面已經磨損,上面寫著“陸敬之”三個字——正是他祖父的名字。
“怎么了?發現什么了嗎?”蘇晚將蛋糕放在桌上,輕聲問道。
陸承硯抬起頭,眼底帶著一絲復雜的情緒:“我祖父在日記里寫,那場火災不是意外,是有人故意縱火。當時他正在教堂里準備安息日的儀式,突然聽到有人喊‘著火了’,他第一時間沖進藏經閣,救出了這本《圣經》。”他頓了頓,翻到日記的某一頁,“你看這里,他寫‘神在火中說話,不是憤怒,是提醒。提醒我們記住圣日的賜福,記住自己是誰的子民’。”
蘇晚接過日記,仔細讀著那些娟秀的字跡,仿佛能看到七十年前,那位老牧師在火海中抱著《圣經》,堅定前行的身影。“那他有沒有說,縱火的人是誰?為什么要這么做?”
陸承硯搖搖頭:“日記里只寫了這些,后面的幾頁被撕掉了。我問過家里的長輩,他們都說祖父從那以后,就很少提起那場火災,只是每年安息日,都會帶著這本《圣經》去教堂遺址,靜坐一整天。”
蘇晚看著桌上的《圣經》,突然想起《出埃及記》里的句子:“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圣日。”她抬頭看向陸承硯:“或許,我們可以去教堂遺址看看,說不定能找到更多線索。”
周日清晨,兩人來到城郊的教堂遺址。如今這里只剩下斷壁殘垣,荒草在石縫中肆意生長,唯有那塊刻著“圣日安息”的石碑,還頑強地立在原地。陸承硯蹲下身,輕輕擦拭石碑上的灰塵,突然,他的手指頓了頓——石碑背面,刻著幾行細小的字:“愚昧無知的民哪,你們這樣報答耶和華嗎?他豈不是你的父,將你買來的嗎?”
“是《申命記》第三十二章的句子!”蘇晚驚喜地喊道,“你祖父一定是想通過這些,告訴我們什么。”
陸承硯站起身,看著石碑上的字,若有所思:“我祖父曾說,那場火災后,很多人開始懷疑信仰,甚至放棄了安息日的傳統。他刻下這句話,或許是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記上帝的恩典,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源。”
陽光灑在斷壁殘垣上,給古老的石頭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光。蘇晚看著陸承硯專注的側臉,心里突然生出一種莫名的情愫。她發現,和陸承硯一起探尋這些秘密的日子,就像安息日一樣,讓她感到寧靜而安心。
第三章火中的真相與心的靠近
為了找到更多關于火災的線索,陸承硯帶著蘇晚去了市圖書館的古籍部。在一堆塵封的舊報紙里,他們終于找到了關于那場火災的報道。
報道里說,1948年的那個安息日,教堂突然起火,消防員趕到時,藏經閣已經被燒毀大半。有目擊者稱,火災發生前,看到幾個陌生男子在教堂附近徘徊,形跡可疑。而更讓人意外的是,報道的末尾提到,老牧師陸敬之在火災后,收養了一個父母雙亡的小女孩,給她取名叫陸念安。
“陸念安……”陸承硯喃喃自語,“我小時候聽祖母說過,我有一個從未謀面的姑姑,就叫陸念安,后來去了國外,再也沒有回來。”
蘇晚看著報道,心里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會不會,這場火災和你姑姑的父母有關?你祖父收養她,是不是因為知道什么隱情?”
陸承硯沉默了片刻,然后拿出手機,撥通了遠在國外的姑姑的電話。電話接通后,他說明了來意,電話那頭的陸念安沉默了很久,才緩緩開口:“當年,我父母是教堂的信徒,他們發現有人想破壞安息日的儀式,還想偷走教堂里的一本珍貴《圣經》——就是你現在手里那本。他們試圖阻止,卻被那些人報復,放火燒了教堂。你祖父為了保護我,才謊稱我是孤兒,收養了我。”
掛了電話,陸承硯的眼眶有些發紅。他終于明白,祖父當年為什么不愿提起那場火災,也終于明白,那本《圣經》上的火痕,不僅是災難的印記,更是信仰與愛的見證。
蘇晚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現在真相大白了,你祖父的用心,我們都懂了。”
陸承硯抬起頭,看著蘇晚溫柔的眼神,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強烈的情感。他握住她的手,輕聲說:“蘇晚,這段時間和你一起探尋這些秘密,我很開心。你讓我明白,安息日不僅是休息的日子,更是讓我們回憶恩典、珍惜當下的日子。我……喜歡你,想和你一起,度過每一個圣日,一起守護這些珍貴的回憶。”
蘇晚的心跳驟然加速,她看著陸承硯真摯的眼神,用力地點了點頭。陽光透過圖書館的窗戶,灑在他們緊握的手上,溫暖而明亮。
第四章圣日的傳承與永恒的約定
一年后的安息日,蘇晚和陸承硯在修復后的教堂里舉行了婚禮。教堂的鐘聲悠揚,回蕩在古城的上空,陽光透過彩色的玻璃窗,落在新人身上,像是上帝賜予的祝福。
婚禮上,陸承硯拿著那本帶火痕的《圣經》,對著蘇晚,也對著在場的親友,輕聲讀道:“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圣日。”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這本《圣經》,見證了災難與重生,也見證了我和蘇晚的相遇與相愛。它讓我們明白,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信仰與愛的傳承。我們會帶著這份恩典,珍惜每一個圣日,也會將這份信仰,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蘇晚靠在陸承硯的身邊,眼眶濕潤。她想起外婆曾告訴她,安息日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感受恩典,珍惜彼此。而現在,她終于明白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婚后的日子里,蘇晚和陸承硯依然保持著過安息日的傳統。每個周六,他們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起去教堂祈禱,一起讀《圣經》,一起做喜歡的事情。有時候,他們會帶著那本舊《圣經》,去城郊的教堂遺址,給孩子們講述那段關于火與信仰的故事;有時候,他們會在“知舊堂”里,整理新收來的古籍,將那些珍貴的文化與信仰,一一記錄下來。
幾年后,他們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每個安息日,孩子們都會纏著父母,讓他們講那本舊《圣經》的故事。蘇晚會溫柔地告訴他們:“上帝創造了萬物,然后設立安息日,是想讓我們知道,無論生活多忙碌,都要記得休息,記得感恩。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要帶著愛與信仰,好好生活,將這份恩典,一直傳承下去。”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然后撲進父母的懷里,甜甜地笑著。陽光透過書店的窗戶,灑在他們身上,也灑在那本帶著火痕的《圣經》上。書頁輕輕翻動,仿佛在訴說著那些關于圣日、關于愛與傳承的故事,也在見證著這份由上帝賜福的、永恒的約定。
往后的歲月里,無論時光如何變遷,“知舊堂”的風鈴依舊叮當作響,教堂的鐘聲依舊悠揚。蘇晚和陸承硯帶著他們的孩子,守著每一個安息日,將上帝的恩典與愛的信仰,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讓圣日的回響,永遠回蕩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