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豐饒之約
第一章種子標本與舊農書的相遇
芒種的風帶著麥浪的清香,吹進“豐饒之境”農業博物館的展廳,落在蘇禾面前的玻璃展柜上。柜中陳列著數十種珍稀作物的種子標本,從千年古稻到高原青稞,每一粒種子都被精心裝在透明容器里,標簽上標注著它們的起源與特性。蘇禾指尖隔著玻璃拂過一粒黑麥種子,突然想起外婆生前常念的《詩篇》:“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請問,這里能鑒定民國時期的農書嗎?”一個溫潤的聲音從門口傳來,打斷了她的專注。蘇禾抬頭,撞進一雙如麥田晨曦般明亮的眼眸里——男人穿著淺灰色亞麻襯衫,袖口挽至小臂,露出腕間一塊木質手表,手里捧著一個深藍色布包,包角已經磨損,卻依舊透著對里面物件的珍視。
“我是蘇禾,這里的農業研究員。”她起身,指了指旁邊的工作臺,“您先坐,我看看農書的品相。”男人將布包放在臺上,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線裝書,封面是深褐色的粗布,上面用毛筆寫著“耕讀農諺集”,扉頁上還夾著一張泛黃的植物標本,竟是一株早已失傳的老品種小麥。
“我叫陸稷,是鄉村農業合作社的技術指導。”男人的聲音帶著泥土的厚重,“這是我祖父的農書,他曾是當地有名的農藝師,也是教會的執事。臨終前說,這本書‘藏著豐饒的智慧’。我在文獻里查到,你研究古老作物與宗教典籍的關聯,或許能看懂它的特別。”
蘇禾接過農書,指尖觸到粗糙的布面,突然想起博物館庫房里那臺老式播種機——金屬齒輪上還殘留著陳年的泥土,像是在呼應《詩篇》里“你堅定了地,地就長存”的篤定。她翻開農書,發現每一頁的頁邊都有祖父的批注,其中一頁寫著:“每粒種子都藏著造物主的智慧,春種秋收不是機械的循環,是他賜下的豐饒約定。”
“我外婆曾跟著祖父學種莊稼,”蘇禾輕聲說,“她常說,種地不是和土地較勁,是跟著造物主的節奏走——就像你祖父批注的,種子要在合適的時節播種,土地要在恰當的時候休耕,這都是他定的智慧。”
陸稷的眼底閃過一絲驚喜,隨即露出溫柔的笑意:“祖父的農書里,還記載了1958年的‘旱年豐收’。那年夏天大旱,所有農戶都以為要顆粒無收,祖父卻帶著大家按農書里的方法,在田埂種上耐旱的豆類,沒想到最后竟收成不減。他說,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你發出你的靈,它們便受造’——造物主的靈讓種子發芽,也讓絕境中生出希望。”
麥香穿過展廳的窗欞,帶著遠處收割機的轟鳴。蘇禾握著農書,看著陸稷眼中的光芒,突然覺得,這場與種子、農書相關的相遇,是上帝的安排——讓她在探尋農業智慧的博物館里,遇見一個能看懂豐饒約定與造物主智慧的人。
第二章豐饒與信實的叩問
接下來的日子里,陸稷成了“豐饒之境”的常客。他帶來祖父的農耕日記,與蘇禾一起整理農書里的批注,從《詩篇》“遍地滿了你的豐富”的描述,到日記里“旱年豐收”的奇跡,每一次探討,都讓他們對“造物主智慧”與“豐饒約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天,蘇禾在整理一批上世紀的農業調查報告時,發現了一張夾在里面的字條。字條是一位老農民的手跡:“我種了一輩子地,見過太多天災**。去年洪水淹了我的田,今年蝗蟲吃了我的苗。《詩篇》說‘你的誠實存到萬代’,可若他真誠實,為什么還要讓地里不長莊稼?若我們得幫助在乎他的名,為什么我禱告了還是顆粒無收?”
“又在為報告里的疑問煩惱?”陸稷的聲音突然響起,他手里拿著兩杯冰鎮綠豆湯,將其中一杯遞給蘇禾,“剛從合作社過來,帶了今年新收的老品種小麥,你看這麥粒飽滿度,和祖父農書里記載的一模一樣,這就是造物主定的種子智慧。”
蘇禾接過綠豆湯,將字條遞給他:“你看這位老農民的困惑,我也常有同感。《詩篇》說‘你使地面更換為新’,可若他真能更新地面,為什么還要讓土地遭遇災害?若他用智慧造萬物,為什么還要讓辛苦的人受窮?”
陸稷讀完字條,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麥田。芒種后的麥田已經泛黃,沉甸甸的麥穗垂向地面,像是在回應土地的滋養。“我去年在山區扶貧時,遇到過一位老支書。”他的聲音帶著回憶的溫度,“他告訴我,土地有休耕的年份,就像人有休息的日子。洪水不是要毀掉土地,是要沖刷掉土壤里的鹽堿;蝗蟲不是要絕收,是要提醒我們補種更耐旱的作物。造物主的智慧,不是讓土地永遠豐收,是讓我們在順逆中,學會依靠他的信實。”
他轉頭看向蘇禾,眼底帶著堅定的溫柔:“就像你外婆說的,豐收不是衡量豐饒的唯一標準,信靠才是。那位老農民的困惑,其實藏著答案——正因為有災害,我們才更能看清‘你的誠實存到萬代’不是空話;正因為禱告后未必立刻豐收,我們才更能學會‘得幫助在乎他的名’不是求好處,是求信心。《詩篇》里的‘豐富’,不只是糧食的豐富,是信實的豐富——就算地里不長莊稼,他的信實也永遠長存。”
蘇禾看著陸稷專注的側臉,看著他手中的老品種小麥,心里的困惑漸漸散去。她想起老農民字條里的絕望,想起農書里“旱年豐收”的奇跡,突然明白,“災害”不是造物主的遺忘,是信實的考驗;“豐饒”不是糧食的堆積,是信靠的果實——而上帝讓她遇見陸稷,就是為了讓她在叩問中,看清這份“信實”的意義。
第三章智慧與豐饒的見證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造物主智慧”與“豐饒約定”的意義,蘇禾和陸稷一起策劃了一場“種子智慧·豐饒之約”公益展。蘇禾負責展示珍稀種子標本與古老農具——千年古稻種子、老式播種機、祖父的“耕讀農諺集”,還將《詩篇》“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你的誠實存到萬代”等句子,用麥稈編織成標語;陸稷則負責整理祖父的農耕日記、合作社的豐收照片,還搭建了一個“微型農田”,現場演示老品種作物的種植方法,讓人們在種子奇觀與農耕實踐中,感受上帝的智慧與豐饒。
開展那天,展廳里擠滿了人——有農民,有農業學者,有帶著孩子的家長,還有不少對傳統農耕與信仰感興趣的人。大家圍著種子標本駐足,聽蘇禾講述每粒種子里的智慧;蹲在“微型農田”邊觀察,跟著陸稷學習播種技巧,臉上滿是好奇與驚嘆。
一個皮膚黝黑的中年農民,站在“我們得幫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的麥稈標語前,紅了眼眶:“我去年種的玉米全被冰雹砸了,當時覺得天塌了,甚至懷疑上帝是不是不管我們農民。今天看到這些老種子,聽了‘旱年豐收’的故事,才明白——不是他不管,是我太急著要豐收,忘了他的智慧比我懂土地。今年我按農書里的方法種了耐旱的谷子,現在長勢特別好,這就是他給的幫助。”
蘇禾走到他身邊,輕聲說:“我外婆常說,農民的腳要踩在泥土里,心要放在他的信實里。《詩篇》說‘你發出你的靈,它們便受造’,他的靈能讓種子發芽,也能讓我們在絕望中生出希望。我們得幫助,不是因為禱告求來了豐收,是因為倚靠他的名,我們有了面對順逆的勇氣——這才是最寶貴的‘豐饒’。”
陸稷拿著祖父的農耕日記走過來,翻開“旱年豐收”那一頁:“你看我祖父的記錄,當年大旱時,他也焦慮過,也懷疑過,但他始終沒放棄按農書里的方法種地。上帝的智慧,從來不是突然的奇跡,是藏在‘按他的方法行’里——按他的節奏播種,按他的教導耕種,就算遇到災害,也能在信實里遇見豐饒。”
中年農民點點頭,伸手輕輕撫摸麥稈標語,像是在觸摸一份久違的安心。蘇禾看著他的背影,又看了看身邊的陸稷,心里充滿了感動。她知道,這場展覽不只是為了展示種子與農書,更是為了見證一個真理——上帝用智慧創造萬物,用信實立定大地,他的豐饒不是偶然的豐收,是信靠中的必然,他的幫助不是暫時的救濟,是永遠的同在。
展覽過半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拄著拐杖來到展柜前,盯著那本“耕讀農諺集”久久不愿離開。她轉頭對陸稷說:“這是我丈夫的筆跡!當年他和你祖父一起在村里推廣老品種作物,說‘要讓地里長的不只是莊稼,還有對造物主的信靠’。沒想到今天還能看到這本農書……”
陸稷握住老人的手,眼眶濕潤:“奶奶,祖父的日記里寫過您丈夫的名字!他們說,一起在旱年種豆類的日子,是這輩子最難忘的回憶。您丈夫的堅守與信仰,和這本農書一樣,都是上帝智慧的見證。”
老人的淚水落在農書的布封上,卻帶著幸福的笑意。蘇禾看著這一幕,突然明白,“智慧豐饒之約”從來不是抽象的經文,是每一粒種子里的堅守,是每一本農書里的信靠,是上帝用智慧創造萬物,也用信實將豐饒賜給倚靠他的人。
第四章繁衍與永恒的豐饒之約
一年后的秋分,蘇禾和陸稷在“豐饒之境”博物館的庭院里舉行了婚禮。庭院里鋪滿了金黃的麥稈,擺放著用玉米、高粱編織的裝飾,遠處的“微型農田”里,老品種谷子已經成熟,沉甸甸的谷穗垂向地面,像是在為新人祝福。蘇禾穿著潔白的婚紗,手里捧著一束用白色稻穗和黃色麥穗組成的花束,象征著種子的純凈與豐饒的希望;陸稷穿著筆挺的淺褐色西裝,手里拿著祖父的“耕讀農諺集”和那粒千年古稻種子,農書的扉頁上,多了一行他們共同寫下的字:“地會變,收成會變,惟你智慧與信實永不變。”
“蘇禾,”陸稷握著蘇禾的手,聲音溫柔而堅定,“第一次見你時,你在觀察種子標本,眼里的光,比麥田的晨曦還明亮。后來我才知道,那是你對造物智慧的敬畏,對豐饒約定的信靠。《詩篇》說‘你堅定了地,地就長存’,上帝用智慧堅定大地,用信實賜下豐饒,也用愛將我們連在一起——在種子的紋路里,在農書的批注中,在對‘信靠’的堅守里。”
他舉起“耕讀農諺集”,讓在場的親友都能看到扉頁上的字句:“這本農書見證了祖父的信仰,也見證了我們的愛情。上帝創造種子,是為了讓我們看見他的智慧;他立定豐饒約定,是為了讓我們傳遞他的信實。我想和你一起,繼續守護種子里的智慧,繼續傳遞土地上的信實;我們會有孩子,教他們認識每粒種子的故事,教他們讀《詩篇》的應許,教他們明白‘我們得幫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是讓這份對造物智慧的敬畏、對永恒信實的倚靠,一代又一代,永遠傳承下去。”
蘇禾看著陸稷真摯的眼睛,淚水不自覺地流了下來。她伸出手,輕輕撫摸著那粒千年古稻種子,輕聲說:“我愿意。我想和你一起,在博物館里守護每一粒種子的見證,在田地里播撒每一份信實的希望,在歲月里詮釋每一句經文的真理。我們的孩子會知道,他們的爸爸媽媽,是在種子的見證下相遇,是在豐饒的約定中相守;他們也會成為‘智慧豐饒之約’的傳承者,讓‘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的真理,永遠留在人間,留在每一寸土地、每一粒種子里。”
婚后的日子里,蘇禾和陸稷依然保持著對農業與信仰的熱愛。他們在博物館里開辟了一個“小小農藝師”角落,放著縮小版的農具、兒童版《詩篇》,還有陸稷制作的“種子成長日記”;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在這里舉辦“農耕小課堂”,教孩子們播種、觀察種子發芽,讀《詩篇》里關于豐饒的句子,告訴他們“上帝用智慧造每一粒種子,也用智慧造每一個人——就像種子要在泥土里扎根才能結果,我們也要在他的信實里扎根,才能活出‘豐饒’的生命”。
幾年后,他們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男孩叫陸禾實,女孩叫陸稷恩——“禾實”是紀念莊稼的豐實,“稷恩”是傳承土地的恩典。小禾實剛學會走路,就喜歡跟著陸稷在“微型農田”里拔草,嘴里還念叨著“你的誠實存到萬代”;小稷恩則常常抱著蘇禾的兒童版《詩篇》,在“小小農藝師”角落給其他小朋友讀故事,說要“讓每個小朋友都知道,我們得幫助,是在乎倚靠上帝的名”。
有一天,小稷恩指著《詩篇》里“你使地面更換為新”的句子,對蘇禾說:“媽媽,春天的時候,土地會長出新的草和花,這就是上帝讓地面更換為新對不對?就像爸爸說的,就算冬天土地看起來光禿禿的,春天也會變新,因為他的信實永遠在。”
蘇禾抱起女兒,陸稷摟住他們,一家人站在庭院里,望著遠處金黃的麥田。秋分的陽光灑在麥浪上,泛起金色的漣漪,像是上帝鋪展開的豐饒畫卷。蘇禾知道,上帝用智慧創造種子,用信實立定大地,他的豐饒不會因災害而消失,他的幫助不會因時間而減少。而她和陸稷,會帶著這份“智慧豐饒之約”,將對造物智慧的敬畏、對永恒信實的倚靠,傳遞給孩子,傳遞給更多的人,讓這份由造物主見證的永恒約定,如同土地上的莊稼般,一季又一季,永遠豐饒,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