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庇之約
第一章胎教書與舊聽診器的相遇
驚蟄的雨絲帶著新生的暖意,落在“生命之隅”母嬰關懷中心的玻璃窗上,將蘇懷瑾手中的泛黃胎教書暈出淡淡的水痕。書頁上印著《詩篇》里的句子:“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她指尖拂過這句經文,想起外婆曾說,每個生命在母腹里,就被造物主的愛包裹,如同種子被泥土溫柔守護。
“請問,這里接受舊母嬰用品捐贈嗎?”一個清潤的聲音從門口傳來,打斷了她的思緒。蘇懷瑾抬頭,撞進一雙如春日溪流般澄澈的眼眸里——男人穿著淺灰色襯衫,外面套著一件米色風衣,手里捧著一個深棕色的木盒,盒蓋上刻著細小的十字架紋樣,一看便知是珍藏多年的物件。
“我是蘇懷瑾,這里的負責人。”她起身,指了指旁邊的收納架,“您想捐贈什么?我們正好需要適合早產兒的護理用品。”男人將木盒放在桌上,打開的瞬間,蘇懷瑾的目光便被吸引——里面是一臺民國時期的銅制聽診器,旁邊疊著一本手寫的《母嬰護理手記》,扉頁上用鋼筆寫著《詩篇》第一百四十六章:“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他守誠實,直到永遠。”
“我叫陸承佑,是兒科醫生。”男人的聲音帶著安撫人心的力量,“這是我祖父的遺物,他曾是教會醫院的產科醫生,臨終前說,這盒東西要交給‘懂生命覆庇’的人。我在公益名錄里查到你這里,還知道你研究宗教典籍與生命教育的關聯,或許……”
蘇懷瑾接過聽診器,指尖觸到冰涼的金屬,卻仿佛能感受到當年它貼在孕婦腹部時的溫度。她翻開《母嬰護理手記》,發現每一頁都記錄著祖父接生的案例,其中一則寫道:“1949年春,接生女嬰一枚,早產兩月,母體虛弱。禱告時想起‘他在母腹中覆庇我’,遂用棉花裹腹保暖,竟奇跡存活。造物主的守諾,比任何醫術都可靠。”
“我外婆曾是你祖父的助手,”蘇懷瑾輕聲說,“她常說,祖父接生時總會念《詩篇》,說聽診器能聽到胎兒的心跳,卻聽不到造物主覆庇的聲音——那聲音,要用心才能感受到。就像這胎教書里的經文,不是文字,是每個生命都能經歷的應許。”
陸承佑的眼底閃過一絲驚喜,隨即露出溫柔的笑意:“祖父的手記里,還記載過一次難產。產婦出血不止,所有辦法都用盡時,他抱著產婦的手,一起念‘他定了命,不能廢去’,沒想到半小時后,胎兒順利娩出,母子平安。祖父說,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生命不是醫術能完全掌控的,是造物主在母腹中就定好的‘覆庇之約’。”
雨絲漸漸變細,陽光透過玻璃窗,在胎教書與聽診器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蘇懷瑾握著聽診器,看著陸承佑眼中的光芒,突然覺得,這場與胎教書、聽診器相關的相遇,是上帝的安排——讓她在守護新生的關懷中心里,遇見一個能看懂生命覆庇與造物主信實的人。
第二章覆庇與信實的叩問
接下來的日子里,陸承佑成了“生命之隅”的常客。他帶來祖父的醫學典籍,與蘇懷瑾一起整理《母嬰護理手記》,從《詩篇》“他守誠實,直到永遠”的應許,到手記里“早產嬰存活”的奇跡,每一次探討,都讓他們對“生命覆庇”與“造物主信實”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天,蘇懷瑾在整理捐贈的母嬰用品時,發現了一張夾在嬰兒服里的字條。字條是一位母親的手跡:“我懷孕七個月時,孩子沒了心跳。《詩篇》說‘你在母腹中覆庇我’,可我的孩子為什么沒得到覆庇?若他真造萬物、守誠實,為什么要讓我經歷這樣的痛苦?若他定的命不能廢去,為什么我的孩子連出生的命都沒有?”
“又在為字條里的傷心事煩惱?”陸承佑的聲音突然響起,他手里拿著兩杯熱牛奶,將其中一杯遞給蘇懷瑾,“剛從醫院過來,帶了最新的早產兒護理指南,你看這上面的保溫方案,和祖父手記里的棉花裹腹原理相通,這就是造物主賦予人類的智慧,也是他信實的延續。”
蘇懷瑾接過牛奶,將字條遞給他,聲音帶著哽咽:“你看這位母親的絕望,我也常有同感。《詩篇》說‘他一吩咐便都造成’,可若他真能‘造成’生命,為什么還要讓生命消逝?若他的命不能廢去,為什么還要有這樣的‘遺憾’?”
陸承佑讀完字條,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櫻花樹。驚蟄后的櫻花含苞待放,花骨朵被花萼緊緊包裹,像是在接受自然的覆庇。“我去年遇到過一位失去孩子的母親,”他的聲音帶著回憶的溫度,“她后來成了早產兒病房的志愿者,每次抱著那些脆弱的小生命,都會說‘我的孩子雖然沒了,但我能替他,感受更多被覆庇的溫暖’。造物主的覆庇,不是讓所有生命都一帆風順,是讓每個生命的經歷,都能成為別人的安慰。”
他轉頭看向蘇懷瑾,眼底帶著堅定的溫柔:“就像你外婆說的,聽診器聽不到的,心能聽到;眼睛看不到的,信能看到。那位母親的痛苦,不是沒有意義的——她的眼淚,會讓更多人珍惜眼前的生命;她的疑問,會讓更多人去尋找‘覆庇’的真正含義。《詩篇》里的‘命不能廢去’,不是指生命不會消逝,是指他的愛與信實,永遠不會廢去——就算孩子離開了,他的覆庇也會化作另一種方式,繼續守護這位母親。”
蘇懷瑾看著陸承佑專注的側臉,看著他手中的護理指南,心里的郁結漸漸散去。她想起字條里的絕望,想起手記里的奇跡,突然明白,“失去”不是覆庇的結束,是愛的延續;“信實”不是消除痛苦,是在痛苦中給予力量——而上帝讓她遇見陸承佑,就是為了讓她在叩問中,看清這份“永不廢去的愛”的意義。
第三章生命與覆庇的見證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生命覆庇”與“造物主信實”的意義,蘇懷瑾和陸承佑一起策劃了一場“生命之約·覆庇見證”公益展。蘇懷瑾負責展示母嬰相關的舊物與經文——祖父的聽診器、《母嬰護理手記》、不同年代的胎教書,還將《詩篇》“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他守誠實,直到永遠”等句子,用刺繡的形式繡在嬰兒襁褓上;陸承佑則負責整理早產兒護理案例、志愿者故事,還設置了“生命聆聽區”,讓參觀者通過模擬聽診器,感受胎兒的心跳聲,在生命的律動與經文的感動中,體會造物主的覆庇。
開展那天,展廳里擠滿了人——有孕婦、產婦,有兒科醫生,有失去孩子的父母,還有不少關注母嬰公益的人。大家圍著襁褓刺繡駐足,聽蘇懷瑾講述每句經文背后的生命故事;在“生命聆聽區”屏息聆聽,感受心跳聲帶來的震撼,眼眶漸漸濕潤。
一位穿著黑衣的女士,在“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刺繡前久久站立,突然捂住嘴哭出聲:“我去年失去了我的寶寶,一直覺得是自己沒保護好他,甚至懷疑上帝是不是不愛我。今天聽到胎兒的心跳聲,看到這些見證,才明白——不是他不愛我,是我沒看到,他一直在用另一種方式覆庇我。現在我加入了公益組織,每次幫助其他媽媽,都覺得像是在和我的寶寶‘一起’,感受這份愛。”
蘇懷瑾走到她身邊,輕輕擁抱她:“我外婆常說,每個來到世上的生命,都是造物主的禮物;每個離開的生命,都是回到他身邊的天使。《詩篇》說‘愿以色列因造他的主歡喜’,這份‘歡喜’,不是因為沒有痛苦,是因為知道,造我們的主,永遠不會丟棄我們。你的寶寶沒有離開,他只是換了個地方,繼續看著你,陪著你。”
陸承佑拿著祖父的《母嬰護理手記》走過來,翻開“難產奇跡”那一頁:“你看我祖父的記錄,當年那位產婦后來也成了志愿者,她說‘經歷過絕望,才更懂被覆庇的珍貴’。上帝的信實,從來不是體現在‘完美’,是體現在‘經歷后的成長’——你的痛苦,會成為別人的光;你的經歷,會成為最動人的見證。”
女士接過手記,指尖輕輕拂過泛黃的紙頁,淚水依舊在流,卻多了一絲釋然的笑意。蘇懷瑾看著這一幕,又看了看身邊的陸承佑,心里充滿了感動。她知道,這場展覽不只是為了展示舊物與經文,更是為了見證一個真理——上帝在母腹中覆庇每個生命,用信實立定萬物,他的愛不會因生命的消逝而減少,他的覆庇不會因痛苦的存在而停止,每個生命的經歷,都是他愛的見證。
展覽過半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拄著拐杖來到聽診器展柜前,顫巍巍地伸出手,撫摸著那臺銅制聽診器。她轉頭對陸承佑說:“這是你祖父的聽診器!當年我就是被他接生的早產兒,他用棉花裹著我,念著‘你在母腹中覆庇我’,說我是‘被上帝格外守護的孩子’。沒想到今天還能再見到它……”
陸承佑握住老人的手,眼眶濕潤:“奶奶,祖父的手記里寫過您!他說您是他最驕傲的‘見證’,因為您讓他更相信,造物主的覆庇永遠不會缺席。您今天能來,就是對這份覆庇最好的證明。”
老人的淚水落在聽診器上,卻帶著幸福的笑意。蘇懷瑾看著這一幕,突然明白,“覆庇之約”從來不是抽象的經文,是每個生命在母腹中就有的守護,是每個經歷背后不變的愛,是上帝用手造生命,也用愛將生命連在一起的永恒約定。
第四章繁衍與永恒的覆庇之約
一年后的秋分,蘇懷瑾和陸承佑在“生命之隅”的庭院里舉行了婚禮。庭院里擺滿了白色的鈴蘭與粉色的康乃馨,象征著生命的純凈與母愛的溫柔;墻上掛著他們展覽時的襁褓刺繡與舊物照片,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投下細碎的光影,像是上帝撒下的祝福。蘇懷瑾穿著潔白的婚紗,手里捧著一束用白色滿天星和淡紫色勿忘我組成的花束,象征著覆庇的溫柔與記憶的珍貴;陸承佑穿著筆挺的淺灰色西裝,手里拿著祖父的聽診器和《母嬰護理手記》,手記的扉頁上,多了一行他們共同寫下的字:“生命會流轉,歲月會變遷,惟你覆庇的愛永不變。”
“懷瑾,”陸承佑握著蘇懷瑾的手,聲音溫柔而堅定,“第一次見你時,你在翻看胎教書,眼里的光,比春日的陽光還明亮。后來我才知道,那是你對生命的敬畏,對覆庇之約的信靠。《詩篇》說‘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上帝用手造我們的肺腑,用愛覆庇我們的生命,也用緣分將我們連在一起——在胎教書的經文里,在聽診器的溫度中,在對‘生命之約’的堅守里。”
他舉起《母嬰護理手記》,讓在場的親友都能看到扉頁上的字句:“這本手記見證了祖父的信仰,也見證了我們的愛情。上帝造生命,是為了讓我們看見他的大能;他覆庇生命,是為了讓我們感受他的愛。我想和你一起,繼續守護每一個新生的生命,繼續傳遞每一份覆庇的溫暖;我們會有孩子,教他們認識生命的珍貴,教他們讀《詩篇》的應許,教他們明白‘他守誠實,直到永遠’——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是讓這份對生命的敬畏、對覆庇之愛的傳遞,一代又一代,永遠傳承下去。”
蘇懷瑾看著陸承佑真摯的眼睛,淚水不自覺地流了下來。她伸出手,輕輕撫摸著那臺銅制聽診器,輕聲說:“我愿意。我想和你一起,在‘生命之隅’守護每一個脆弱的小生命,在歲月里詮釋每一句經文的真理,在愛中傳遞每一份覆庇的溫暖。我們的孩子會知道,他們的爸爸媽媽,是在生命的見證下相遇,是在覆庇的約定中相守;他們也會成為‘覆庇之約’的傳承者,讓‘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的真理,永遠留在人間,留在每一個新生的啼哭、每一次溫柔的守護里。”
婚后的日子里,蘇懷瑾和陸承佑依然保持著對生命與信仰的熱愛。他們在“生命之隅”開辟了一個“小小生命守護者”角落,放著縮小版的聽診器、兒童版《詩篇》,還有陸承佑制作的“生命成長手冊”;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在這里舉辦“生命小課堂”,教孩子們認識人體的器官,讀《詩篇》里關于生命的句子,告訴他們“上帝造我們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他的心意;他在母腹中覆庇我們,不是一時的,是一生的——無論遇到什么,都要記得,我們永遠在他的愛里”。
幾年后,他們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男孩叫陸承瑾,女孩叫陸懷佑——“承瑾”是傳承蘇懷瑾的溫柔與堅守,“懷佑”是紀念陸承佑的責任與守護。小承瑾剛學會走路,就喜歡拿著玩具聽診器,模仿陸承佑“給娃娃看病”,嘴里還念叨著“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小懷佑則常常抱著蘇懷瑾的兒童版《詩篇》,在“小小生命守護者”角落給其他小朋友讀故事,說要“讓每個小朋友都知道,上帝在媽媽肚子里,就開始愛我們了”。
有一天,小懷佑指著《詩篇》里“他定了命,不能廢去”的句子,對蘇懷瑾說:“媽媽,上帝定的命,是不是就是讓我們好好長大,好好愛別人呀?就像爸爸說的,這就是他給我們的覆庇對不對?”
蘇懷瑾抱起女兒,陸承佑摟住他們,一家人站在庭院里,望著遠處玩耍的孩子們。秋分的陽光溫暖而柔和,落在他們身上,像是上帝溫柔的擁抱。蘇懷瑾知道,上帝造生命,是為了讓愛得以延續;他覆庇生命,是為了讓信實得以傳遞。而她和陸承佑,會帶著這份“覆庇之約”,將對生命的敬畏、對永恒之愛的堅守,傳遞給孩子,傳遞給更多的人,讓這份由造物主見證的永恒約定,如同新生的生命般,永遠鮮活,永遠溫暖,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