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守之約
書亦安第一次見到陸耶利,是在古城的“律法書齋”。暮春的細雨打濕了雕花窗欞,她蹲在書架前翻找一本1925年版的《約書亞記注釋》,指尖剛觸到“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的燙金批注,身后就傳來帶著書卷氣的聲音:“這本注釋對‘晝夜思想律法’的解讀很特別,它說‘思想不是背誦,是讓真理活在生活里’,你要是研究‘律法與生命傳承’,或許能用上。”
她回頭,撞進一雙盛著沉靜光的眼。男人穿件淺灰色亞麻襯衫,領口別著枚銀質羊角徽章,懷里抱著本翻舊的《圣經律法研究》,書脊內側貼著張泛黃的經文卡片,寫著“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我叫陸耶利,”他指了指她手里的書,“你是來查‘約書亞攻陷耶利哥’的經文?看你反復標注‘繞城七日’,像是在找‘順服與得勝’的答案。”
書亦安愣住。作為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她最近總陷在教學的困境里——設計的“律法與生活”課程,孩子們覺得“太枯燥,聽不懂”;帶家長查經時,有位母親問她“每天忙著照顧孩子,哪有時間晝夜思想律法”,她竟不知如何回應;連院長都勸她“別太執著于傳統,多搞點趣味性活動”。她像個站在耶利哥城前的困惑者,直到上周在教堂聽到牧師講《約書亞記》1章,那句“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像道微光,才讓她來這處以“律法”為名的書齋,想在古籍里找回“謹守與傳承”的奧秘,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書亦安,”她攥緊手里的書簽,指尖沁出細汗,“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約書亞能憑著順服攻陷耶利哥,而我們現在連‘晝夜思想律法’都做不到?就像我想把真理傳給孩子,卻連讓家長認同都很難。”
陸耶利把《圣經律法研究》放在橡木長桌上,從背包里取出一張手繪的“耶利哥城繞城路線圖”,上面用紅筆標注著祭司的位置、百姓的陣型,甚至羊角的吹響節奏。“你看這路線,”他指著地圖,“約書亞繞城不是盲目行動,是嚴格照著神的吩咐——一日一次,六日如此,第七日七次,連角聲的長短都有定規。”他翻開書,指著其中一頁的老照片,“這是耶利哥古城遺址,考古發現城墻確實有突然塌陷的痕跡,和經文記載完全吻合——順服的得勝,從來不是神話,是神的應許在現實里的成就。”
他的話像細雨浸潤心田,慢慢化解了書亦安心里的焦慮。那天他們在書齋待了一下午,陽光從天窗漏下來,在書頁上投下移動的光斑。她說起教學里的無奈:為了讓孩子理解“不可說謊”,編了十多個小故事,卻還是有孩子偷偷拿別人的玩具;為了幫家長平衡“育兒與靈修”,設計了“五分鐘晨禱”方案,卻沒幾個人能堅持。陸耶利則講起他的經歷——三年前放棄城市的法律工作,來這里經營書齋,最初連房租都湊不齊,靠“晝夜思想律法”的信心和信徒的幫助撐下來;有次書齋遭遇小偷,他沒有報警,而是在門口貼了段“不可偷盜”的經文,后來小偷竟主動把書還回來,還成了書齋的常客。“你看那個角落的兒童區,”他指著窗邊,“之前沒人愿意來,我放了些用律法故事改編的繪本,現在每天都有孩子來讀——把真理變有趣,不是改變真理,是用順服的智慧找到合適的方式。”
“下周書齋要辦‘謹守見證會’,”陸耶利收拾書時忽然說,“會邀請不同年齡的信徒分享‘律法與生活’的故事,墻上會掛‘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的經文。你要是有空,來做分享嘉賓吧,或許能從他們的故事里,找到你要的教學靈感。”
書亦安猶豫了兩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翻看家長的反饋表,看到那位母親寫的“其實我也想靈修,就是不知道怎么擠時間”,忽然想起《約書亞記》6章的“各人都要往前直上”——或許“晝夜思想”不是要整塊的時間,是把真理融入碎片化的生活,像百姓繞城那樣,每天堅持一小步。于是周六下午,她帶著精心準備的“家庭靈修手冊”,走進了書齋的見證會現場。
見證會的氣氛格外熱烈,分享的人里有每天在通勤路上聽圣經音頻的上班族,有把“十誡”編成兒歌教孩子的母親,還有用律法原則管理企業的老板。當一位老奶奶說“我每天給孫子喂飯時,都會講一段約書亞的故事,現在他都能背‘你當剛強壯膽’了”時,書亦安忽然明白,自己之前的課程少的不是“趣味性”,是“生活化的融入”——就像約書亞把神的吩咐落實到“繞城”的每一步,她也該把律法真理落實到家長的育兒日常、孩子的玩耍時刻。
從那以后,書亦安成了書齋的常客。她會在周末跟著陸耶利整理古籍,把“律法故事”改編成兒童劇本;陸耶利則會陪她修改“家庭靈修手冊”,用“耶利哥得勝”的案例幫她設計互動環節。他們的相處像約書亞與祭司,在彼此的生命里成為“順服的伙伴”,每一個瞬間都藏著神的預備。
深秋的時候,書亦安的“律法與生活”課程成了院里的精品課,家長們說“終于知道怎么把真理教給孩子了”。陸耶利在書齋的“耶利哥城模型”前向書亦安求婚了,他手里拿著一枚用古銀打造的戒指,內側刻著“謹守之約”四個字:“亦安,神讓我們在書齋與見證里相遇,是要我們一起成為‘律法的傳承者’,像約書亞謹守神的吩咐那樣,把‘晝夜思想’的真理傳給下一代,你愿意嗎?”
書亦安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書齋的庭院里舉行,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約書亞記》1:8-9:“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里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那天的陽光格外溫柔,庭院里的藤蘿架下掛著孩子們手繪的“耶利哥城”,親友們唱起《謹守主道》,歌聲像細雨般,滋潤著每個人的心。
婚后,他們一起擴建了“律法書齋”,增設了“家庭靈修工坊”,既為信徒提供查經空間,也為家長和孩子設計“律法實踐”活動,書齋的墻上掛著四幅經文拓片:“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我已經把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并大能的勇士,都交在你手中”“城墻就必塌陷,各人都要往前直上”。
有天下午,一個母親帶著剛上小學的兒子來工坊,嘆著氣說:“孩子總愛發脾氣,我說他也不聽,不知道怎么教才好。”
陸耶利蹲下身,指著“耶利哥城模型”說:“你看書約書亞攻耶利哥,不是靠武力,是靠順服神的吩咐,每天堅持繞城。教孩子也一樣,不能靠打罵,要每天堅持把‘不可發怒’的真理告訴他,比如吃飯時講個‘約書亞忍耐繞城’的故事,睡前一起禱告求神賜溫柔的心——順服的堅持,終會像城墻塌陷那樣,帶來生命的改變。”
書亦安則拿出“家庭靈修手冊”,翻到“情緒管理”的頁面:“這里有個‘羊角冷靜法’,孩子發脾氣時,讓他吹吹玩具羊角,想想祭司吹角時的順服,慢慢就會平靜下來。我們把律法融入生活小事,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謹守。”
母親抱著手冊,眼里泛起光:“原來教孩子也能這么簡單,我之前總想著‘一次性糾正’,卻忘了要像繞城那樣慢慢堅持。”書亦安看著他們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教學困境——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血脈的延續,更是律法真理的傳承,是像約書亞那樣,把“晝夜思想、謹守遵行”的信念代代傳遞,讓每一代人都知道,無論面對怎樣的“耶利哥城”,只要順服神的吩咐,堅持走下去,就必得著得勝,也必讓真理在世代里永遠鮮活。
很多年后,書亦安和陸耶利的兒女也成了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兒子接過了書齋的管理工作,繼續守護這處“真理傳承地”;女兒則成了一名兒童牧師,像母親那樣,把“律法故事”編成孩子們喜歡的節目。他們的女兒在一次講道中說:“我的父母教會我的,不只是古籍的知識,更是‘謹守之約’的真理——神讓約書亞靠著順服得勝,也讓我們靠著謹守真理活出見證;人類繁衍的意義,就是讓這份‘晝夜思想’的愛、‘剛強壯膽’的信,永遠在世代里延續,直到神的應許完全成就。”
每年暮春,書亦安和陸耶利都會帶著子孫們在書齋的庭院里禱告,感謝神保守這處“律法見證地”,也感謝祂賜下“謹守之約”。風吹過書頁的聲音,像在訴說著古老的應許,經文“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的回響,在書齋的上空輕輕飄蕩——這是神的應許,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謹守之約”,在時光里永遠堅固,永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