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收拾好行李,就來到學校門口,接張助教說的記者,原本陳衛東以為,記者頂多是校刊,或者四九城日報之類的。
“你好,我是呂長樂,人民日報編輯兼任記者?!?/p>
“呂記者你好?!?/p>
陳衛東心中好奇,一般編輯很少去當記者就算當,那也得大新聞,像是陳衛東這種,一般會派個小記者,就不錯了,竟然還讓編輯來了。
呂長樂無奈道:“大部分編輯和記者都下鄉和農民一起勞動去了,現在報社人不多,一個頂倆。走吧,時間有限,我得趕緊將稿子定下。
張助教的意思,最好能趕上后天的報紙?!?/p>
陳衛東對張助教升起感激之情,能夠上人民日報,這是給他畢業分配鍍了一層金光,讓他奔赴更好的前程。
他一定好好珍惜這一次機會。
陳衛東一呼百應,宿舍六君子毫不猶豫跟著陳衛東收拾行李,那三合屯說是在燕趙之地,實際上,緊挨著四九城,陳衛東記得,應該在五九年左右,就會被劃到四九城中。
但現在它只是燕趙的一個小山村。
六人背著書包,穿著白襯衣,下身藍褲子,胸前還別著四九鐵道學院的?;?,拎著行李袋,坐上通往三合屯縣城的五七型客車,
是今年剛投入運營,采用國產底盤,車身藍色與米色相間,木質座椅和地板,是是目前四九城到燕趙的主要載客工具。
客車上扎著雙馬尾的售票員和乘客見到六名大學生,都不自覺的好奇起來。
“哎,快看,那是大學生吧?!?/p>
“應該是,可真俊秀啊。”
“這會兒大學生可了不得,咱普通人擠破頭都進不去的工廠,人家進去就是干部?!?/p>
車上有人夸贊,六個人腰桿挺得筆直,也沒有打鬧。
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多少都明白,這個年代,名聲重要性,有時候一個不起眼的小事兒,若是傳到學校里,就可能影響畢業分配,甚至影響前程。
這年代,可不是一般的年代。
坐在客車上,陳衛東也沒有和呂長樂過多寒暄,畢竟,這些報紙記者和編輯,陳衛東就算說的天花亂墜,人家也得講究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這個時候,就是說多錯多,倒不如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建學校的時候,多出點力氣。
陳衛東有了成算,就靜靜看向窗外。
說起來,陳衛東穿越情滿四合院世界二十年了,他家住在南鑼鼓巷九十五號大院,前院倒座房中。
是的,就是那座噙滿四合院。
剛穿越而來,陳衛東還戰戰兢兢,唯恐他一家子,被四合院的道德天尊易中海,白蓮吸血秦淮茹,摳門八卦閻埠貴,官迷真壞劉海中,天生反派許大茂,院子戰神何雨柱,后天至寶聾老太,亡靈法師張二丫給算計的骨頭渣都不剩下。
可是沒多久,陳衛東就發現,這院子里,壓根沒有那么可怕,易中海此人是偽君子,后期為了養老不擇手段、
但是現在還年輕,沒想養老的事兒,這兩年倒是動了心思,選定了賈東旭。
閻埠貴摳門,毛病不大,但惡心人,算計孩子算輕的,每天盯著各院三瓜兩棗,誰家多少工資,多少家底,他掰扯清清楚楚。
但是自詡知識分子,平時端著,所以小手段也不多。
傻柱只要不招惹他,大體上還是嘴壞心不壞的。
許大茂,心眼小,眼皮子淺,陰險,但是沒有他爹陰險。
劉海中是壞,為了當官不擇手段,但是如今年景,他還沒壞的機會。
平時去陳衛東家借東西,還挺講規矩,沒空手過。
賈張氏又貪又懶,喜歡背后嚼舌根,但是在院子里沒怎么鬧騰,值得說的是賈東旭,那是四合院年輕一輩出了名老好人,孝敬父母,團結鄰居。
陳衛東家有什么事情,只要他看著了,都能搭把手。
至于秦淮茹白蓮花,不會教育孩子,這點陳衛東承認。
現在是跟著什么人學什么藝,跟著賈東旭心好的,平時也算熱心幫助鄰居,在胡同里,算是出了名的賢惠。
當然也不是沒有算計,這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不算計,不靠鄰居接濟,有時候真能死人的,只是過去陳衛東家一窮二白,沒人看得上,也就沒被算計過。
藏得最深的,也是算計最厲害的,應該就是聾老太太,不過她算計養老,講究個人心換人心,目前院子里也沒出幺蛾子。
砸人玻璃的事兒,沒招惹她,她也不會去干。
總起來說,四合院里人不至于殺人放火,但院里餿主意和幺蛾子不少,底線很低。
陳衛東不想和院子里人攪合在一起,當初他考上大學,選擇鐵道學院,就是看中這個年代,鐵老大的威名,有專門的家屬院,和四合院人交集比較少。
同時他身份單位,也能讓父母在院子里,挺直腰桿。
這個年代,鐵老大電老二油老虎,一般人可不敢碰瓷。
重生火紅年代,成為大學生,陳衛東可不是為了和四合院雞毛蒜皮的,他是為了在這時代的浪潮之中,踏風而行,直至山巔。
陳衛東父親陳老四,建國之前是一名拉黃包車的,后來在抗戰年代,和朋友一起救了個大人物,獲贈一輛黃包車,建國之后,車行倒閉,父親就被編入了貨運聯社,成為一名蹬三輪的。
每月旱澇保收,四十二塊錢。
陳衛東的母親是家庭主婦,家里還有一個老實憨厚的大哥,如今在軋鋼廠當臨時工,和已經嫁出去的三個姐姐,從小他就是在三個姐姐和哥嫂的寵溺下長大的。
家里有點好吃的,營養的都是給陳衛東留著補身體,導致陳衛東小時候除了學習,從不為餓肚子發愁,家里的事兒,更是不需要他干一點。
可以說,整個老陳家勒緊褲腰帶,供養陳衛東上學。
陳衛東也爭氣,從小品學兼優,更是考上了四九城鐵道學院,成為九十五號大院,乃至整個南鑼鼓巷的驕傲。
他考上大學,不用交學費,還有生活費補貼,學習好,還有人民助學金和獎學金,除了他在學校的花銷,還有剩余接濟家中。
陳衛東家,爺爺奶奶如今在秦家村務農,他父親幾個兄弟也是。
陳衛東父親是老陳家驕傲,靠著拉黃包車,讓一家人在皇城根下安家落戶。
這可不是一份糧食那么簡單,這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是奈何,當時陳老根為以防萬一,將陳衛東母親的戶口留在農村,想著不管年景怎么亂,農村只要有地,就有糧食,有糧食就能活下去。
在給陳衛東哥哥找對象的時候,陳老根也特別注意挑選一名好生養的農村姑娘。
目前陳衛東母親,嫂子,五個侄子侄女隨母都是農村戶口。
還有陳衛東三個姐姐,九個外甥,也都是農村戶口。
陳衛東也曾經勸過陳老根,將全家人戶口挪到四九城算了,但是奈何,那時候陳衛東還沒成人,家里話語權有限,加上剛建國,整天有光頭嚷嚷著要反攻。
那會兒的大環境老百姓都覺得,說不定哪天還會打仗,一旦打起來,還是得拿糧食說話。
再加上,這年代,父母的話語權不是一般的重,這個年代,孩子沒有資源沒有話語權之前,第一桶金都掙不出來,更別說挪戶口這樣大事兒。
具體例子可以參考后世四九城神童張炘楊,10歲上大學、對自己的成績非常不滿,想要再復讀一年沖刺985重點大學。
可當時張父太看重最小大學生這個名聲,堅定地拒絕了張炘煬的請求,硬生生地把張炘煬推入一所二本院校。
13歲那年,神通的老師看出了他的學習天賦,有意深入培養;
為他申請了漢斯貓研究生深造,可當時漢斯貓留學需要等到14歲,老師勸張父再等一年。
可張父非??粗刈钚⊙芯可姆Q贊,一口拒絕了老師的要求,硬逼著他大三直接考研。
就這樣張炘煬又一次失去升華格局、拓展視野走向國際的最佳機會!
四九城讀書期間,神通看到買房契機;當時因為優異的成績,獎學金拿到手軟,再加上父母的積蓄,完全可以承擔得起。
為了讓張父買房,神通告訴父母只有在四九城買房了,他才肯愿意繼續讀博。后來張父為了最年輕博士的美譽,在四九城租了套房子,騙神通是自己買的。之后,四九城的房價快速上漲,他們一家再也承擔不起高昂的房價!
后世家長識字都如此,更何況,陳衛東的父母,只是經歷戰亂,艱難活下來的普通老百姓,要不是掃盲班,現在應該是文盲狀態。
好在,陳衛東盤算了一下,按照記憶,等五八年才實行戶口條例,等他大學畢業,再挪戶口也不遲,事情就這么擱置下來。
以至于,大哥陳衛南,軋鋼廠臨時工,每月工資累死累活,才二十塊錢。
三個姐夫,倒是工人身份,但是要上有老,下有小,要是沒三個姐姐農村口糧,估計日子更難熬。
現如今是五七年,還沒有實行工分制度,只要農村戶口,還是按照人頭分糧食。
建國初農村日子不錯,每年除開一大家子的口糧還能余下點囤積起來。
現在五七年,馬上就要開始打破常規,乘風破浪,五八年一月份,《戶口登記條例》一出,直接杜絕了農民往城市轉移的可能性。
陳衛東記得,五六年到五七年,是新國家城里市外人口遷入第一個高峰期,人數達到41.2萬人,這一年從京外調入干部,職工16.1萬人,隨遷家屬,投靠親友的17.1萬人。
五七年,新國家雖然發布了制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但是不是將所有的窗戶都關閉了,還有兩扇窗戶可以走。
第一是四九城投奔親友,要想落戶,只要親友單位的層次足夠。
比如,人民銀行等重要國家單位就可以落戶。
第二扇窗戶就是五七到五八年,四九城十大建筑陸續開工,工商企業單位增加,勞動力嚴重不足,各單位自行從京外農村招聘大量工作人員。
因現在糧油副食供應憑正式戶口,這部分來京務工人員生活非常不便。
所以市委決定,將這些人轉為四九城常駐戶口,一共7.9萬人落戶。
這是四九城第三次,無證入戶的**。
若是畢業分配,工作定下了,那就是鐵老大單位,家中親人想要投奔親友,陳衛東單位會符合條件。
陳衛東和別的穿越者不同,他是前世熬夜加班,為了給相親對象攢彩禮,結果拉屎用力腦溢血猝死而亡,再次睜開眼,就成為了小嬰兒。
戰亂時期,為了弄到吃的,他的大哥曾經為他深入敵占區,他的大嫂,懷孕自己奶孩子的同時,還不忘給他留一碗奶,補身體。
他的父母親人,更是拼盡全力,托舉他讀書,考試,買書,買文具,一路成為大學生。
他和家人朝夕相處二十年,在陳衛東眼中,他們就是他真正的親人。
好在老天還是眷顧陳衛東的,他穿越而來就覺醒了金手指,就是盡可能的在這世界上獲得名望,獲得別人崇拜,敬佩等情緒,每次積累一定的名望點,就可抽獎。
抽獎的獎品很多,最好的是空間,但他還沒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