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來講,互聯網在國內社會還未正式開始商用,只是試行階段。
想連接互聯網,需要通過電話網、DDN專線等方式接入,資費極其昂貴。
所以國內的互聯網圈子也小的可憐,網民大多是業內人士,精英中的精英。
這一年,馬華騰還沒有創建他的有錢鵝帝國,而是在一家通信公司擔任軟件開發工程師。
工作之余,他搞了一個惠多網的鵬城站,起名叫POnySOft。
POny是他的英文名,所以這個站也被叫做‘馬站’。
為了宣傳自己的馬站,馬華騰在當時幾乎所有的計算機相關報刊、雜志上都留下了自己的筆名和聯系方式。
他渴望交流,渴望同好,渴望自己的精神樂園能被更多人看見。
對于擁有未來記憶的江振邦來說,這就像是一份擺在桌面上的公開簡歷。
他只需要翻幾本《計算機世界》或者《軟件報》,就能輕易找到那個叫POny的年輕人。
于是,早在南下之前,江振邦就已經通過長途電話和當時還很新奇的電子郵件,與馬華騰有過幾次交流。
這次江振邦南下,更是和對方見了面,從網友正式成了朋友。
臨走時,江振邦也得與其告個別。
……
次日,鵬城一家裝修雅致的粵菜館包間內。
江振邦帶著陶英杰和李天來提前到了。
“篤篤篤?!?/p>
剛坐下,包間的門被敲響。
李天來起身開門,一個戴著黑框眼鏡、氣質斯文的年輕人走了進來,正是馬華騰。
他身后還跟著一個身材微胖的青年。
“江董,不好意思,路上有點堵,來晚了。”
馬華騰看到江振邦,臉上露出真誠的笑容,語氣里帶著幾分對同齡人中佼佼者的尊重。
但實際上,他比江振邦還要大三歲。
只是江振邦如今的成就,比馬華騰高到不知哪里去了,而且江振邦那超越時代的互聯網見解,更讓馬華騰驚為天人。
“不晚,我們也剛到?!苯癜钫酒鹕?,笑著伸出手,望向另一位小胖子:“這位是?”
“給你介紹一下,這是我朋友,丁三石,也是搞技術的?!?/p>
馬華騰側過身,將身后的青年介紹給江振邦:“三石,這位就是我跟你提過的江董,江振邦。”
果然。
江振邦心中一動,這可是個意外之喜。他不動聲色地伸出手:“丁先生,幸會?!?/p>
未來的網易創始人此刻還只是個在SybaSe羊省份公司工作的普通工程師,沒想到馬華騰居然把他帶來了,這倒是意外之喜。
“你好,江董。”丁三石打量著江振邦,眼神里全是好奇。
來之前,他就聽馬華騰把這位從網上認識的網友吹得神乎其神,說江董是一位用三個月時間把一家破產國企,做到估值上億的商業天才、技術狂人。
今天一見,別的不說,確實是年輕啊!
落座后,陶英杰立刻發揮他社交達人的本色,熟絡地張羅著點菜倒茶。但他那一套在酒桌上無往不利的江湖習氣,在馬華騰和丁三石這兩個技術宅面前,卻有點對牛彈琴的意思。
“江董,你上次跟我講過的即時通訊這個理念,我回去想了很久,越想越覺得有發展!”
馬華騰迫不及待地切入了正題,他拿出個小本本,上面畫滿了各種邏輯圖:“BBS和Email還是太慢了,如果能有一個軟件,讓大家像打電話一樣在網上實時聊天,那絕對會改變所有人的交流方式!”
ICQ這個全球第一款即時通訊軟件,要在明年末才出現。
但并不妨礙江振邦在十天前見到馬華騰時,先給對方講講即時通訊的理念。
丁三石也來了興趣:“POny也跟我提了這個即時通訊,我感覺有點像國外IRC的升級版(網絡中繼聊天),但這要如何盈利呢?!”
這不光是丁三石的疑問,更是懸在所有早期互聯網拓荒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陶英杰在一旁聽得云里霧里,但他混跡商場多年,本能地插話:“這還不簡單?軟件賣錢不就行了?一套收個幾十幾百的,跟賣光盤一樣!”
丁三石立刻搖頭:“不行,軟件一旦賣出去,盜版馬上就會鋪天蓋地,根本防不住。”
“那就軟件免費,在里面打廣告?就像報紙雜志那樣?”
馬華騰提出了另一個想法,但自己又很快否定了,“可誰會愿意在聊天的時候,旁邊一直閃著廣告條?”
看著二人陷入商業模式的困境,江振邦只是笑了笑,反問道:“你們知不知道現在全國有多少網民?”
馬華騰想了想,給出一個估算:“可能只有六七萬不到,而且大部分都在科研院所和大學里?!?/p>
“沒錯。”
江振邦點頭道:“現在的網民太少了,水才剛沒過腳踝,就想著怎么抓魚,還是太早了點。”
丁三石扶了扶眼鏡,沉吟片刻,給出了一個相對樂觀的預測:“我感覺互聯網遲早得和打電話一樣普遍,那時候網民數量就不是五六萬,而是五六百萬,五六千萬,甚至過億了。”
江振邦挑眉問:“你們認為需要多長時間,國內網民數量才能發展到千萬級?”
這個問題,問住了在場的所有人,包括在一旁殷勤倒茶的陶英杰。
千萬級?
那是什么概念?
如今全興寧市的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幾十萬。
馬華騰作為BBS站長,對數據更為敏感,他皺著眉計算了半天,才不確定地開口:“現在的增長速度很慢,主要還是資費和硬件的限制。如果政策能放開,電腦價格能降下來,我覺得……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p>
丁三石也點頭附和:“十年比較現實。互聯網要普及,得先有電腦普及,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p>
陶英杰聽得直搖頭,在他看來,花幾千上萬塊買個不能吃不能喝的“電腦”,再花昂貴的電話費去上那個什么“網”,簡直是錢燒得慌。有這錢,買幾車皮的家電倒賣,早就發財了。
江振邦聽完兩人的分析,更加樂觀:“用不了十年,最多五年。等到2000年初,國內網民數量就會突破千萬大關,隨后在接下來的數年翻倍增長,等到2005年,網民數量突破1億,這是保守估計。”
“???”
“哦?”
馬華騰和丁三石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表情里看到了毫不掩飾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