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小廣場旁邊的人不少。
剛剛開學,又是元宵節,大家還不想把節奏拉得那么快。
沈墨和盧清發覺來了幾個外系的女同學,準確地說,好像是英語角的熟面孔。
“馮蒼好像開始動腦子了。”盧清使勁跺著腳,給雙手哈氣。
“人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總要多換幾棵樹試試。”沈墨覺得馮蒼這種“拉群”的行為可能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馮蒼遞了兩支煙花過來,上面寫著“火龍吐珠”。
“來來來,不要客氣!對著池塘上口,別把樹點著了,我還不想退學……”
盧清說道:“你可以的呀!去招呼別人吧,我和沈墨自己來。”
“你看看你們,我就知道你們會想歪的。”馮蒼興致勃勃地說道:“這幾個英語不錯,沈總,后面的書面翻譯讓她們試試吧,可以的話我多動員幾個人,暑假做現場翻譯的人還能多幾個。”
“你可以的。”沈墨知道馮蒼在找由頭,但這個由頭好似不錯。
他們和馮蒼說笑著,把煙花點燃,斜斜朝向天空。
兩支火龍把火球噴向天空,火球在半空中炸開;這種煙花比不上后世的絢麗,但對于大學生們來說,卻是很好的消遣。
“咱們可都是學過理化的,難道不能自己做幾個?”一個聲音響起,引起了眾人的共鳴。
“沒錯!諾貝爾還是做炸藥出身的呢,咱們就不能效仿了?”
沈墨和盧清對視一眼,臉上都有笑容。
做煙花啊……可能想法只會有今晚,畢竟沒有人出這個經費。
在這個話題之外,物理系的幾個男同學笑嘻嘻地看著沈墨和盧清互動。
“穩了,穩穩的!有沒有人有反對意見?”
“嘿嘿,沒有……”
“有又能怎么樣?你還能輸點什么?”
“輸點什么?我穩贏!”
幾個人躲在角落里,低聲又激烈地討論,手上舉著煙花,往天空燃放。
學校的保衛人員趕了過來,看著這些學生還算靠譜,便沒有驅趕,等到最后一支煙花燃盡,才有人說道:“哎哎哎,這里不讓放煙花……”
“曉得啦爺叔,馬上就走。”馮蒼應了一聲,把地上的紙筒收起,先跑了。
沈墨同盧清說道:“我感覺,馮蒼好像外向了很多。”
“兜里有鈔票了呀!”盧清還想喊馮蒼出去一起吃個烤山芋什么的,結果他最先跑了。
“走,去外面看看,補充點能量再去上自習。”
“順便去書店看看,有沒有新的聽力磁帶。”
兩個人商量著往外面去了,買了烤山芋回來;沈墨還是很希望能有個賣奶茶的。
他給自己的暖瓶沖了咖啡,帶去了自習室。
小小的收音機轉動著,沈墨和盧清每人一只耳機,用心做聽力。
做完之后,兩個人立刻對答案。
“果然還是要有人比才肯上心。”盧清的聽力還是沒比過沈墨,但沒有之前那么糾結了,畢竟沈墨是能很早就進行現場翻譯的人。
“要是出國只看英語成績就好了。”
“那你的物理不是白學了?”盧清喝了一杯咖啡,拿出其他的書:“加油吧,這個學期總不好再輸給于虹了。”
元宵節結束,大家最后的樂趣隨著煙花綻放在空中,社會立刻從過年的模式切換到了工作模式。
楊星這個年過得有些心不在焉,家里老婆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但他吃到一半立刻回了房間接著進行創作。
孩子們還不理解,但老婆已經習以為常。
過了元宵節,楊星趕到了震旦,關于沈墨的部分有了比較完整的篇幅,他要給讓沈墨先過目。
他問了好幾個人才找到沈墨,一個安靜的自習室里面,沈墨還在認真看書。
“楊老師,您怎么來了?”
“小沈同學,出來說話吧。”自習室很安靜,楊星不想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
沈墨把書抱著,出了教室:“那還是去上次的小石桌子吧。”
天氣還是比較冷,但好在有太陽,在戶外曬曬太陽比較享受。
到了石桌子那邊坐下,沈墨的眼睛稍微瞇了瞇,外面的陽光還是很刺眼的。
楊星從提包里拿出寫好的稿子,放在石桌子上:“小沈同學,你先過目,有哪里不合適的,我再改。”
沈墨拿起稿子,一目十行,快速瀏覽。
楊星不愧是吃文學這碗飯的,在塑造沈墨這個形象的時候,進行了一些二次加工;他并不知道沈墨被帶回滬海之后的生活,但文字中的表達卻很準確。
“楊老師,是不是回滬海的滇南小土豆都和我過得差不多?”
楊星嘆道:“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不是!有的人明明是住在自己家,卻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你算比較幸運的,總算有個沒結婚的二叔照看。”
要是沒有二叔,沈墨的日子會同這些人一樣。
“關于你的將來,你看看我寫得還可以吧?”
楊星只寫到沈墨拿到了公費留學名額,多的沒有寫;寫到這里便足以激勵其他滇南回來的小土豆了,再往后寫,會讓他們有疏離感。
“蠻好的,楊老師,我沒有意見。”
沈墨把稿子還給了楊星,楊星放了心。
“我帶著夏天的報紙,走訪了很多家庭,讓他們看到你的成績。”楊星點了一支香煙,慢慢地抽著:“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受到了鼓舞,上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有所上升……年紀較大的孩子……哎……定型了……但總算還有家長知道莫欺少年窮,對他們的態度好了一些……”
國家不也一直在說么,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民間同樣有句俗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這些滇南回來的小土豆會走上社會的各個崗位,誰又能說他們不會成為某個行業的翹楚呢?
楊星很后悔,他為什么沒有在沈墨中考的時候就想起來創作這本書?三年的時間很寶貴,可以讓更多的家庭受到感染。
楊星又很慶幸,慶幸他沒有再拖下去。
“我專門過來和你說一說這個事情,再過幾個月,我會去找出版社的編輯,快的話明年,慢的話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