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壬寅孟秋,赤地千里。自芒種至處暑,天樞失度,祝融司權。河床綻裂如龜甲占文,稻禾焦卷若燔柴余燼。沈湛秋蜷居西山草堂,葛衣盡透,蕉扇生煙。檐下熱浪扭曲作飛天姿,案頭《云笈七簽》翻至“攝伏魔精”章,汗?jié)n氤氳竟成墨梅冷艷。
是夜,攜竹榻臥槐陰。忽見東南迸現流火,若萬鴉焚翅掠空。俄而熱風卷地,畢剝聲自山麓驟起——野火如赤龍吐信,噬向草堂。湛秋倉皇披衣,唯負青布書囊遁走。回眸處,二十年藏書化沖霄烈焰,紙灰翻飛似玄蝶赴劫。
【卷二】
湛秋本崇禎壬午舉人,甲申國變后棄儒冠,隱西山廿載。常慕靖節(jié)先生“采菊東籬”之趣,今歲竟見菊圃成焦土。踉蹌至江畔,月下寒波泛赤,恍若血淚凝胭。忽聞蘆荻深處欸乃聲破,一葉扁舟載霜鬢叟,呼曰:“三日內此間當化焦火地獄,先生速渡!”
舟至中流,老叟指江北群岫:“惟無名峰古寺可避此劫。”遞來斑竹筒,觸手生寒。湛秋細觀,筒身烙梵文“吽”字,裂隙間滲松脂香,如千年淚痕。
【卷三】
披榛莽三晝夜,終見奇峰接云。此山竟存蓊郁氣,古木交柯成碧穹。石碴道旁碑刻“迢迢路”,落款“憨山大師”。行至山腰,曦光穿林,照見巖壁“山日無盡”四字,筆力沉雄如魯公泣血。湛秋暗驚:此非禪林,實乃古德涅槃道場。
及抵山門,額匾“棲云禪院”墨色斑駁若蛇蛻。階前老僧掃葉,抬頭竟現重瞳!奉上竹筒,老僧撫掌笑:“四十年前與令尊觀星,言壬寅秋有火劫。今竹筒猶在,故人已渺。”湛秋方知此了塵禪師,乃父親方外至交。
【卷四】
禪院西廂藏經閣,推窗見大江如練。了塵指江心沙洲:“此高士磯,非獨周處斬蛟處,實為陸羽煮茶故址。”又啟經櫥,異香撲鼻:“此中貯比丘尼曇曜血書《華嚴》八十卷,隋末亂世,以舌血代墨,每至‘如來現相品’則現蓮華光。”
湛秋自此晝抄經卷,夜觀星象。某夕禪師指北辰:“紫微垣帝星晦暗,九璜失序。”湛秋默然,憶甲申年藏身胭脂井三日,井外哭嚎猶在耳畔。
【卷五】
九月霜降,江面初凝琉璃甲。湛秋于經櫥暗格得焦尾琴殘譜,題《碧天秋思》,注“嵇康絕響”。是夜撫琴松月下,至“孤鴻號外野”句,忽聞笛聲穿云和鳴。了塵拄杖而來:“此山魈聞雅音現形,昔年弘一法師亦曾點化。”
次日見崖畔紫竹數竿,節(jié)生太極紋。禪師斫竹制簫,試音時江面躍起金鱗龍魚,額間白點若梵字“卍”,魚尾擊水成六銖錢紋。
【卷六】
重陽日,黑衣客叩門。面覆青銅饕餮紋具,聲若破甕:“奉平西王令,請高士出山。”湛秋驚覺吳三桂竟知蹤跡。了塵忽擲念珠,擊面具鏗然:“施主額間煞氣,非紅塵客。”黑衣人獰笑褪具——青面無七竅,額生赤目!禪師急誦《楞嚴咒》,妖物化黑煙遁。
湛秋汗透重衣:“此故國因果耶?”了塵嘆:“非關興替,乃康熙二年鄭氏戰(zhàn)船沉此,萬千怨靈附兵器作祟。”
【卷七】
冬至前夜,湛秋突發(fā)瘧疾。譫妄中見金陵故都:秦淮畫舫化白骨舟,夫子廟碑滲血如淚。了塵以艾灸百會穴,痛極時見金甲神人持降魔杵碎幻象。醒時禪師重瞳滲血,方知耗三十年功力相救。
養(yǎng)病間湛秋始讀血經。某夜燭光搖曳,經頁浮起朱色梵文,誦之則滿室生優(yōu)曇花香。了塵曰:“此尼乃謝道韞轉世,亂軍中護經殉道,血滲貝葉處皆化金剛種子。”
【卷八】
臘月江封,漁童破冰得青銅劍。銘“永歷”二字,鞘嵌七寶黯淡。了塵囑:“此南明烈皇殉國物,當沉江心潭。”夜攜劍至江心,鑿冰時忽聞水下鐘鼓鳴。冰洞浮起白玉棺,內臥女冠容顏如生,掌捧血書《心經》。
湛秋悟此乃長平公主。清軍破城時投井未死,出家為道。棺中帛書載:“癸未年,帝賜劍言:‘朱家氣數盡,惟江秋瑟瑟可棲魂’。”
【卷九】
守棺第七夜,江面現千盞綠燈。了塵取紫竹簫吹《安魂曲》,綠燈聚作九級浮屠。此時玉棺化七彩流光,繞劍三匝沒入江底。俄聞天際梵唱,云間現比丘尼虛影,合十而逝。
湛秋慟哭:“國殤何日解?”了塵指江月:“待山日迢迢照盡劫灰,自有天曉。”
【卷十】
除夕,白鶴銜遼東松子至。了塵炒松時忽道:“‘瑟瑟’本波斯語,謂碧玉。江秋瑟瑟非蕭瑟意,乃言劫火中不滅精魂。”夜雪撲窗,湛秋見經櫥暗格放光。啟之得父手札:“壬午年與了塵觀星,算廿載后吾兒避火劫。禪院有紫檀匣待啟。”
【十一】
元日破曉,佛座下得紫檀匣。貯半璧刻“高士”篆文,附血書:“璧合之日,比丘示現。”了塵驚曰:“此弘忍大師傳法信物。”正月十五,游方僧踏雪至,出示半璧恰合。了塵忽向二僧叩拜:“五祖分身應世,老衲使命畢矣。”言竟跌坐而化,身涌檀香三日。
【十二】
湛秋葬禪師于古柏下,得舍利七粒。游方僧曰:“我即曇曜尼轉世,今日完因果。”指江心:“當年沉經處,今當重見。”至江岸,僧擲舍利入水。俄頃江心凸起沙洲,現隋代經幢,幢頂寶瓶金函放光。啟之得梵本《華嚴》,夾頁謝道韞蠅頭楷書:“國可破,魂不可屈;身可滅,法不可絕。”
【十三】
湛秋忽悟“江秋瑟瑟”真諦:非言肅殺,實喻碧血丹心。臨別游方僧贈偈:“山日迢迢照比丘,江秋瑟瑟棲高士。千年劫火煉心燈,照破河山萬古愁。”
歸途見江東新綠萌發(fā),方知夜來喜雨。回望無名峰,霞光中隱現雙僧影,共撫焦尾琴,曲調恰是《碧天秋思》。
【卷末記】
湛秋后結廬江畔,以紫竹簫譜《江秋曲》。霧晨常現海市:藏書閣巍峨,了塵與父對弈,長平公主與謝道韞共賞《華嚴》。漁人聞簫多泣下,云音中見金陵舊月、薊門風雪。
今無名峰頂猶存石碑,鐫“壬寅孟秋,江東大熱”。樵人傳言,月圓夜聞經誦與琴簫合鳴,疑是高士比丘,猶說無盡山色、依舊秋聲。然江心時現七彩光,漁者謂乃長平公主玉棺反射星輝,照見永歷劍銘如生鐵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