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過去,這天一早,蕭啟桓就已經收拾完畢,讓小順子遞了的牌子,準備去御書房求見陛下。
如果說原來各皇子都是等蕭云璟主動召見,蕭啟桓算是第一位主動求見的皇子了!
這一個多月來,蕭啟桓也適應了古代的生活。
大晟王朝五日一朝會,說白了就是有雙休的。
除非有重大事情,才會在周末上朝,平時這個時間就是各官員休沐或者處理各自政務的時間。
蕭啟桓就是知道這一點,不然他估計就要等早朝結束,中午時間才能去面圣!
很快御書房那邊就有了答復,蕭啟桓見到來的人,笑道:“這不是李公公嘛!”
“父皇那邊怎么說,可有要事不便打擾?”
李公公,就是之前帶著武英殿所有下人回來復命的皇上貼身大太監,李忠李公公。
這一月多來,四皇子可謂是京城的風云人物。
所有人對他的褒貶不一。
要知道,哪怕之前的四皇子,有紈绔之名,但是這事上不了臺面,加上四皇子也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最多就是大家私下的笑談罷了。
可是自從蕭啟桓接管賑災事宜后,那之前本來無所謂的私事,一下子就成為了一些“清流”官員的攻訐對象。
覺得讓蕭啟桓這樣一位紈绔不堪的皇子接管賑災事宜,簡直是置江南道一帶的百姓性命于不顧!
甚至不少官員不斷上書,要皇上收回成命。
內容大概都是,“四皇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成為賑災主辦官后,連京城都沒有邁出一步,如何處理賑災事宜!”
“請皇上收回成命,不然半月之后,江西水患的災民要么餓殍遍野,要么成為流民沖擊其他省道!”
“到時候恐怕會危及大晟王朝的統治!”
“……”
說來說去,大概內容都是蕭啟桓成為主辦官,是置大晟百姓于不顧。
還有一些官員甚至讓戶部站出來說句話啊!
讓人詫異的是,這種明顯戶部作為協辦人員,上面有這么一個領導,此刻應該怨聲載道!
他們“幫”戶部說話,雖然有一定的私心在里面,有一定的政斗在里面,但也確實幫戶部說話!
這種情況下,戶部不應該也跳出來和他們一起嗎?
有時候,政斗就是要學會借勢,把一些人同化為自己陣營之人。
但結果就是戶部竟然出奇的一句話都不說,沉默不已。
一些人甚至因此內心一咯噔,懷疑戶部是不是知道什么消息,知道皇上要力保蕭啟桓,所以才一聲不吭,任勞任怨!
實際上,戶部內心也憋著一股壞呢!
作為主要執行人,他們哪里不知道賑災工作進行的如何。
就像他們每日朝會上匯報的那樣,“賑災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災民得到安置,災區正在重建!”
別的官員以為這都是他們報喜不報憂的結果。
匯報工作本就是這樣,如果整體還在掌控之中,自然都會說一切安好,順利進行。
但這在別人看來,不過是戶部正常運作的結果,和蕭啟桓又有什么關系。
因此,戶部不配合,他們也依舊繼續攻訐,畢竟他們后面都有一些皇子或者皇子母家授意。
對于戶部而言,現在他們跳的越歡,后面就越慘。
政敵不說,哪怕中立官員又如何,別人吃虧,就是他們享福。
而隨著時間推移,賑災工作的細節,也慢慢傳回了京城,到現在,朝會上已經沒有人在拿賑災說事。
或者說,一些官員甚至因此戰戰兢兢!
賑災工作竟然真的安穩進行,沒有出現任何亂子。
并且最關鍵的是,與過往不同,這次戶部竟然沒有匯報任何關于國庫因賑災而出現一些空虛的情況。
難道說,這次賑災,真的像下面人傳的那樣,都是商人自發配合國家賑災??
此事還未完全結束,可是已經有不少人在復盤賑災工作了!
因此,蕭啟桓也變得越發神秘起來!
這不,與當初來到武英殿時的李公公不同,那時他只是表面恭敬,內心實則根本沒有把蕭啟桓放在心上。
不是說他不尊敬蕭啟桓,而是對比起其他皇子來說,四皇子真的上不了臺面。
但是這一個多月來,作為皇上的貼身太監,他已經多次在御書房內聽到蕭云璟對于蕭啟桓所做所謂的驚嘆。
明明蕭啟桓三點一線,要么在武英殿,要么去鎮國公府,甚至期間還拜訪了一下其母家護國公府,但根本沒有離開京城一趟。
說實話,這種負責人,李忠都懷疑蕭云璟會搖頭,會生氣,會覺得爛泥扶不上墻。
畢竟當初無論大皇子與二皇子,在接到任務后,也是馬不停蹄的離開京城,快速處理各項事務。
期間有做得好的,會得到蕭云璟的稱贊,做的不好的也會被蕭云璟點評,還需要再提升一番。
可是最終李總在御書房內,從來沒有聽到蕭云璟對于蕭啟桓的任何不滿。
反而還在不少事情上露出一絲震驚,甚至恍然大悟的神態。
甚至在最近的朝會上,蕭云璟坐在龍椅上,處理各個官員匯報上來的奏折的方式與態度,都有了些許變化。
估計整個大晟王朝,只有戶部尚書與兩位侍郎知道皇上的變化出在哪里。
未來,蕭啟桓執政之時,別人會覺得蕭啟桓像先皇,但只有他們知道,實際上是先皇學的蕭啟桓!!
正因為蕭云璟的態度變化,他們這些貼身太監最會察言觀色。
李忠此刻聽到蕭啟桓的話語,卻是趕緊低頭恭敬道:“皇帝陛下上午本來準備接見兩位大臣!”
“但是一看到四皇子的遞牌,說要覲見,立馬就推了事宜!”
“四皇子啊,可是深受陛下的器重!”
“請殿下隨老奴,前往御書房!”
蕭啟桓點頭,把手中的事宜放下,和李公公離開,一路上遇到的武英殿下人,無論是宮女還是太監,都是恭敬彎腰點頭。
這一個多月來,他們見到了太多官員,都是如李公公這樣恭敬的來,恭敬的離去!
連帶著,對于四皇子殿下,他們也越發尊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