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的廚房,在這個質樸的年代里,已然蛻變為一方別具匠心的“美食工坊“。紅薯蜜糕的甜頭尚在唇齒留香,沈一諾已將目光投向了咸香可口的雜糧干糧。
粗糲的玉米面難成佳品,她便添入細膩的黃豆粉增香提味,再撒上脆嫩的蘿卜干與清香的野蔥末,最后以豬油與鹽巧妙調和。她舍棄了傳統蒸制,轉而用平底鍋文火慢烤,誓要賦予干糧酥脆耐久的全新生命。
探索之路,總與挫折相伴。焦糊、軟韌、滋味不均——每一次失敗都是新的試煉。蘿卜干與野蔥的配比,更是在數十次調整中,才尋得那份咸淡相宜、本味盡顯的完美平衡。
當第一爐金黃酥脆、香氣四溢的“五香雜糧餅“終于問世時,連素來挑剔的沈紅梅都忍不住雙眼發亮。
“這香氣......真勾人!“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那誘人的餅子。
沈一諾掰開一塊遞過去,餅身應聲而裂,露出細膩的內里。入口的瞬間,玉米的淳樸與豆粉的醇厚在舌尖共舞,蘿卜干與野蔥的點綴恰到好處,越嚼越是滿口生香。
“成了!“沈一諾心潮澎湃。這不僅是新品的突破,更是對有限食材的無限可能的精彩詮釋。
彈幕如潮水涌動:
“主播真是點石成金!“
“這雜糧餅放在當下也是養生佳品“
“隔著時空都聞到香味了“
“工人們的福音來了!“
新品既成,市場試煉隨之展開。沈一諾步步為營,制定了穩妥的試水之策。
她讓沈建國再赴農機廠時,帶上精心準備的新品作為贈禮,并附上誠意滿滿的品鑒意見表,虛心求教。
與此同時,公社集市上也悄然出現了新品的身影。甜軟的蜜糕俘獲了婦孺的心,咸香的雜糧餅則成為腳夫車夫們途中充饑的佳選。
雖銷量有限,但熱烈的反響已讓合作社信心倍增。
不久,農機廠傳來佳音。雜糧餅以其獨特風味與便攜特質,贏得了“最適合夜班工人“的美譽,工會更直接表達了長期合作的意向!
“我們真的做到了!“王金花緊握著反饋單,雙手顫抖,喜極而泣。雙線發展的宏圖,終于照進現實。
沈一諾立即調配人手,在確保福糕品質的前提下,開辟了新品生產線。她深知,品質是立足之本,尤其是在這關鍵的發展時期。
然而,成功的喜悅尚未散去,暗處的危機已悄然逼近。
這日沈紅梅從集市歸來,怒氣沖沖地擲下竹籃:“可恨!竟有人仿制我們的紅薯糕,還低價售賣!“
“可知是何人所為?“沈一諾鎮定相詢。
“面生得很,口音也不是本地的。“沈紅梅憤憤不平,“品相粗劣,卻仗著便宜搶生意!“
風波接踵而至。翌日,沈建國帶回了更壞的消息:馬老三四處散布謠言,詆毀合作社以次充好,更以低價誘惑農戶轉投其門下。
彈幕群情激憤:
“無恥之徒!“
“這是要趕盡殺絕啊!“
“主播定要討回公道!“
謠言如野火蔓延,原本談妥的農戶開始動搖,連工會也來電詢問真相。
王金花憂心如焚:“樹大招風,果不其然!“
面對重重危機,沈一諾反而愈發沉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既出招,我們接著便是!“
她從容布下四步棋:
以正視聽:帶著優質原料當眾展示,用事實粉碎謠言;
以質取勝:凸顯產品獨特工藝,以品質贏得口碑;
穩固根基:親訪農戶,以誠意與利益重建信任;
借力打力:請老支書出面,以集體名譽反擊詆毀。
四管齊下,風波漸息。工會選擇信任,農戶重拾信心,劣質仿品也因口味不佳而無人問津。
然沈一諾心知,這僅是暴風雨的前奏。原料供應仍是懸頂之劍,馬老三之流絕不會善罷甘休。
望著合作社里忙碌的景象,她深知必須盡快建立穩固的原料渠道。目光不由再次投向村尾——那個總能給予她啟發的所在。
或許,是時候用眼前的利益,去換取更長遠的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