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上的風波,被陸北辰無形的手悄然撫平。然而,沈一諾與她的合作社還來不及喘息,便發現腳下的路已然轉向——從求生存的掙扎,踏入了謀發展的崎嶇小徑。
“社隊企業”這四個字,如同一枚裹著糖衣的禁果,懸在沈家眾人的眼前。王金花的熱情最為熾烈,她仿佛已看見合作社掛著鮮亮的紅牌子、名正言順大干一場的景象,日日催促著老支書與沈一諾去公社、跑縣里,務必將這名分早日拿下。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卻骨感。當沈一諾與老支書真正開始叩響“社隊企業”的大門時,才發覺其中關隘重重。
公社的李干事聽明來意,慢悠悠地呷了口茶,語調拖得老長:“社隊企業?想法是好的。不過嘛……”他指尖輕點桌面,逐一數來,“固定的場地、像樣的設備,這地皮得先批下來吧?生產規模、資金證明,得達到標準吧?產品銷路,得清晰穩定吧?最后,還得縣里社隊企業局點頭、立項……”
這一連串的要求,如同冬日里的一盆冰水,將兩人的滿腔熱忱澆得透心涼。沈一諾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在這個時代,想要“名正言順”地做成一件事,竟有如此之高的門檻。
她試圖爭取:“李干事,我們合作社底子雖薄,但農機廠的訂單穩定,周邊市場也初步打開了。場地和資金,我們正在努力解決……”
李干事不置可否地“嗯”了一聲,推過一疊表格:“先把這些填了吧。情況說明、資金證明、社員名單、產品目錄……備齊了交上來,公社先初審。”
望著那厚厚一沓、條目繁多的表格,沈一諾感到一陣眩暈。許多陌生的術語,她需反復詢問才能略懂一二。
彈幕也隨之躁動:
“天爺,這手續也太繁瑣了!”
“時代的印記啊,辦件事得磨破幾雙鞋。”
“主播穩住,就當是創業公司的注冊流程!”
“奶奶要是知道這么麻煩,怕是要打退堂鼓嘍。”
回到村里,沈一諾未敢氣餒,立刻投身于浩繁的“填表工程”。她召集家中所有識字的人——主力是她與沈紅梅,沈建國與李秀娟則從旁協助。“生產經營場所”一欄便讓他們犯了難,“注冊資金”更是讓王金花緊捂錢盒,諱莫如深。
短短幾張表格,竟耗費了整整三日,反復修改求證,才勉強成形。而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王金花見孫女眼布血絲,心疼不已,萌生退意:“一諾,要不……算了吧?眼下這般,不也挺好?”
“奶,不能算。”沈一諾揉著酸脹的太陽穴,語氣卻斬釘截鐵,“這名分是合作社的‘護身符’,有了它,咱們才能挺直腰桿,不懼風雨!再難,也得闖過去!”
此刻,她驀然想起陸北辰紙條上“靜觀其變”四字。或許,他早已預見此番艱難。他不插手,正是要她親自蹚過這條河,走過這座橋。
彈幕紛紛為之動容:
“主播目光長遠,格局打開了!”
“這是要從游擊隊轉向正規軍啊。”
“奶奶:護身符好是好,就是太費孫女了……”
“經此一役,主播對現實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名分”之路尚未打通,生產環節又亮起紅燈。
隨著紅薯蜜糕與雜糧餅銷路大開,原料需求激增。沈建國獨力難支,收購的紅薯、玉米品質參差,直接影響產品口感。李秀娟的質檢亦力不從心,曾有一批雜糧餅因火候微瑕遭老客戶退回,雖損失不大,卻敲響了質量的警鐘。
內部管理、質量控制、原料保障……諸多曾被高速發展掩蓋的問題,逐一浮出水面。合作社粗放的管理模式,已難承發展之重。
沈一諾深知,苦修“外功”爭取名分固然重要,但苦練“內功”更是當務之急。否則,即便金榜題名,也恐因根基不穩而傾覆。
她果斷對合作社進行了一場“刮骨療毒”式的調整:
· 成立采購小組:由沈建國牽頭,配以兩名細心可靠的社員,專司原料收購、檢驗與運輸,并建立初步的供應商檔案與品質標準。
· 設立質檢崗位:由李秀娟任總質檢,并從優秀社員中提拔副手,嚴格執行產品抽檢,建立質量追溯制度。
· 優化生產流程:將福糕、蜜糕、雜糧餅的生產線適度分離,固定人員與工序,提升專業化程度。
· 開辦識字夜校:由她與沈紅梅牽頭,利用晚間教社員識字、算術——她明白,團隊素質的提升,是長遠發展的基石。
改革總會伴隨陣痛,些許抱怨與不適在所難免。但在沈一諾的堅持與解釋下,新規終被逐步推行。合作社的灶火再度熊熊燃燒,卻在更規范、更有序的軌道上運行。
沈一諾本人,則化身奔波的使者,穿梭于公社、縣府與合作社之間。她懷揣材料,一次次叩響職能部門的大門,賠著笑臉,耐心陳情。她學會了察言觀色,也學會了在規則的縫隙中,為合作社爭取最大空間。
她不再僅是那個依靠“祖奶奶”福蔭與些許聰慧在鄉間摸索的少女。她的視野被現實強行拓寬,她的意志在一次次的挫折與堅持中,淬煉得愈發堅韌。
她知道,距離那塊象征認可的牌子,前路尚遠。但她更深信,每跨越一道關卡,合作社的根基便牢固一分,而她,也離真正掌控自己命運的目標,更近一步。
那位始終靜立幕后、如遠山般深沉的陸北辰,則既是她心底的依靠,亦是她永恒的敬畏與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