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研發中心的誕生
海市建筑節能集團的新總部大樓頂層,玻璃幕墻映照著晨曦。路知曉站在會議室門口,手里攥著一份標著“絕密“的文件,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今天,公司將宣布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核心戰略——從工程承包商向高技術服務型企業轉型。
“路總監,人都到齊了。“助理輕聲提醒。
他深吸一口氣,推門而入。橢圓形會議桌前,司馬經行坐在首位,兩側是集團的技術骨干、市場高管,還有幾位陌生面孔——來自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教授,他們的眼鏡片后閃爍著學術人特有的專注目光。
“各位,2011年是我們第三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司馬經行的聲音沉穩有力,一如十年前路知曉初入公司時那般令人信服,“過去十年,我們靠工程承包站穩腳跟,但未來,我們要靠技術研發掌握話語權。“
投影儀亮起,PPT翻到核心目標:
研發提升型五年計劃(2011-2015)
核心目標:強化技術研發能力,向高技術服務型企業轉型。
關鍵舉措:
1. 成立建筑節能技術研究院,攻關BEMS(建筑能源管理系統)。
2. 聯合高校申報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3. 切入醫院、數據中心等高能耗建筑市場。
4. 打造行業標桿案例,爭取國家級示范項目。
路知曉的目光落在“研究院院長“一欄——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小陸。“司馬經行看向他,目光中充滿期許,“從今天起,你負責研究院的籌建。你懂技術,也懂市場,這個位置非你莫屬。“
路知曉心跳加速。十年前,他還是個剛畢業的毛頭小子,如今卻要帶領團隊攻關國家級課題。他想起了那些在工地熬夜的日子,想起了在醫院改造項目中積累的經驗,想起了在德國考察時見識的先進技術。
“好。“他只說了一個字,但眼神堅定。
2012年·冬·BEMS的突破
研究院成立半年,路知曉的團隊幾乎住在了實驗室。BEMS系統是智能建筑的核心,相當于建筑的“大腦“,但國內技術尚不成熟,他們必須從底層算法開始突破。
“路總,能耗預測模型還是誤差太大。“工程師皺著眉頭遞上測試報告,“在極端天氣條件下,偏差率達到15%。“
路知曉盯著屏幕上的數據曲線,那些起伏的線條仿佛在嘲笑他們的無能。突然,他想到在醫院改造項目時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同樣的空調系統,在白班和夜班的能耗模式完全不同。
“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建筑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他猛地站起身,“同樣的辦公樓,國企和互聯網公司的能耗曲線能一樣嗎?政府機關和科研院所的使用習慣能相同嗎?“
團隊一愣,隨即恍然大悟。傳統的BEMS只關注設備能耗,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變量——人。
“重新建模!“路知曉拍板,“加入人員流動、辦公習慣、甚至季節性的工作安排變量!“
接下來的三個月,團隊走訪了二十多棟不同類型的建筑,收集了上萬組數據。某個凌晨三點,當最新的算法模型終于將預測誤差控制在5%以內時,實驗室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消息傳到司馬經行耳中,他罕見地露出了笑容:“小陸,你們做到了。“
2013年·夏·產學研的碰撞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關鍵技術“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路知曉帶隊與同濟大學合作申報。
但高校教授和企業的思維差異很快顯現。
“理論模型必須嚴謹,實驗數據至少要跑一年!“同濟大學的李教授扶了扶眼鏡,語氣不容置疑。
“市場等不了那么久。“路知曉寸步不讓,“技術再完美,如果不能落地,也只是紙上談兵。我們需要在半年內拿出可實施的方案。“
爭論持續到深夜,會議室里彌漫著咖啡和硝煙混合的味道。最終,路曉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我們小步快跑,迭代優化。先做出可落地的初級方案投入市場,同時繼續完善理論體系。“
這個“產研結合“的模式后來被證明極其有效。2013年底,他們的“低成本快速改造工法“成功應用于上海一棟老商業樓,節能效率提升40%,成為行業標桿案例。而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在一年后通過驗收,獲得了學界的高度評價。
2014年·秋·高能耗市場的破局
“醫院和數據中心,是未來五年節能服務的藍海。“路知曉在戰略會上提出這一判斷時,遭到了部分高管的質疑。
“這兩個領域技術門檻太高了,我們現有的經驗可能不夠。“
但路知曉堅持己見。在考察某三甲醫院時,院長聽完他們的方案,直接質疑:“我們的核磁共振設備對溫濕度的要求是±0.5℃,你們的系統能保證零差錯嗎?“
路知曉沒有急著回答,而是帶著團隊在醫院蹲點一周。他們記錄了每一臺精密設備的運行數據,觀察醫護人員的操作習慣,甚至測量了不同時段的人流密度。
最終,他們設計出“雙回路溫控系統“——主系統保障穩定運行,備用系統實時監測,一旦主系統異常,0.5秒內無縫切換。這個創新方案不僅打動了醫院領導,后來還被阿里巴巴的數據中心采用,為公司在高能耗建筑領域打開了局面。
2015年·冬·從執行者到引領者
2015年末,北京人民大會堂。
“海市建筑節能集團'低碳建筑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路知曉站在領獎臺上,捧著沉甸甸的證書,恍惚間想起2002年那個夏天,他第一次走進那棟六層小樓時的忐忑。那時的他,還是一個需要前輩指引的年輕人;如今,他已成為技術研發的掌舵者。
鎂光燈閃爍,他看到了臺下司馬經行欣慰的笑容。這十三年,他從一個執行者成長為引領者,從“做事“到“定方向“,從“接項目賺錢“到“靠技術立足“。
慶功宴上,司馬經行舉杯:“小陸,下一個五年,你來帶隊。“
路知曉微笑,目光堅定:“好。“
這一刻,他真正完成了從破繭到成蝶的蛻變。
正所謂:《破繭,從執行者到引領者》
十年礪劍終成鋒,破繭方知天地寬。
昔日跟隨司馬策,今朝自立青云端。
BEMS攻堅破舊律,產學研合創新壇。
獲獎非為功名計,愿引行業越重巒。
注: 這首詩完整展現了路知曉從執行者到引領者的蛻變歷程:
· 首聯以“礪劍“喻技術積累,“破繭“指角色轉變
· 頷聯通過“跟隨“與“自立“的對比,凸顯成長軌跡
· 頸聯點出BEMS技術突破和產學研合作兩大里程碑
· 尾聯表明獲獎不是終點,而是引領行業新起點
全詩押寒韻,寓意事業發展的廣闊前景,同時暗合“十年寒窗“的積累精神。詩中“破繭““引行業“等意象,精準捕捉了主人公從技術執行者到行業引領者的身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