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啥不愿意的,他早就到了年齡,長松長平都有人問了,這幾年年景不好,他自己也不大想找,你奶和你大娘才沒催。
咱家男丁多,能干活,尤其是食堂解散了之后,去年剛收完地,就有人上門要跟長林過日子了,村里沒有這么大還沒結婚的,過了年他都21了,也實在不能再拖,現在都有風言風語了。
這老大媳婦兒,總要好好看看的?!?/p>
光占了一個輩分,實際比長林還小四歲的許永澤,說起這個話題,老氣橫秋的,許知桃笑得不行,
“小叔,你這話說的,可真像個長輩?!?/p>
兩個人出來的早,又沒走遠,回到家也才上午九點左右,為了今天的相看,畢竟是許家小輩第一個,是件大事,上了早工回來,全家都請假了。
他們到家的時候,媒人帶著女方也剛進來,媒人,女方三個長輩,一個姐姐,六個人,加上許家這二十來口人,本來很寬敞的堂屋,頓時就有些擁擠。
老太太皺皺眉頭,
“行了行了,小輩的都出去,大人的事,你們別在這搗亂了,去,都出去玩兒去?!?/p>
說是出去玩,實際上一出門,長松長青長生長山,都不約而同的往窗戶下面一貓,長順長明有樣學樣,幾個小崽子以為在玩游戲,也蹦跶著去湊熱鬧。
結果,立馬就被人發現了,這次出聲的是老爺子,
“老七!”
許永澤不像長山幾個嘻嘻哈哈哈的愛玩鬧,小崽子們都怕他,他一出聲,瞬間就跑沒影兒了。
~~~~~~~~
有媒人在中間,氣氛還算不錯。
雖然不是一個村的,但是都在一個公社,而且農村嘛,東村的嫁了西村,南村娶了北村的,看著八竿子打不著的,其實七拐八拐的都是親戚。
許家的人丁興旺在附近也是出了名的,長林的情況在這兒擺著,上過學,身體壯,能干活,家里兄弟多,唯一能稱得上是短處的,可能就是年齡了,這兩年也不是沒有人暗戳戳的猜測他是不是有啥毛病,才不著急張羅結婚。
但是眼見為實嘛。
相看的兩個人都頂著一張猴屁股臉,頭也不敢抬,媒人打趣,
“看看,看看,這不就是緣分到了嗎?”
女方的名字很常見,王紅梅,十七歲,梳著一條大辮子,發尾系著鮮紅的發繩,皮膚白皙,大眼睛,整個兒一小家碧玉,據說也上到小學畢業,就許知桃來看,這個長相,這個條件,放在縣城,也是很出挑的。
她還挺高興,甚至美滋滋的開始憧憬新媳婦兒進門的事了,娶媳婦兒,咋也得擺幾桌吧?
這事沒想到,不光長相出挑,性格也是出挑。
沒一會兒,躲在柴房跟幾個小崽子藏貓貓的許知桃,居然很意外的聽到了人家母女倆的交談,
“這也沒有說的那么好啊,你看看,屋里黢黑,到處都是土,衣服都補成啥樣了,我看著還不如咱們家呢,就這,讓媒人說的我還以為是青磚大瓦房呢。
媽,你舍得我嫁到這樣的人家?”
“你傻啊,住啥樣不行?
你看他家多少個男丁,底下那些半大孩子也都起來了,那可都是勞動力,你想想,這么多滿工分,你還怕吃不飽飯嗎?
再說他家還有兩個當兵的,以后這都是人脈,你是不是傻?”
“可是,媽,你看看,”
她指著墻角的廁所,墻邊的雞窩,柴房,臉上都是嫌棄,
“你看看啊,哪哪兒都那么埋汰,家里就是這樣,嫁人了還是這樣,那我結婚還有啥意思???”
“你這孩子,媽給你找的,那都是挑的條件好的,你說說你到底想找個啥樣的啊?”
“媽,”
王紅梅的聲音突然扭捏,
“我覺得,建軍哥就很好?!?/p>
“閉嘴,胡說啥呢,那是你姐夫,你想讓人戳你脊梁骨嗎?”
“哎呀媽,建軍哥本來也不喜歡我姐,都是你們父母定的,你看我姐那樣子,建軍哥喜歡她才怪。
既然你說這家多好多好,那就干脆給我姐好了,我就要嫁建軍哥。
哼!”
許知桃一個激靈,最后這一聲哼,就感覺,渾身都麻了。
做陪襯的那個姐姐,長什么樣來著?
哦,也是長頭發,厚劉海,低著頭不說話,臉色好像還有些暗黃。
像不像倒是沒看出來,但是相差這么多,這是親姐妹?
游戲結束,慢吞吞的回到前院,女方已經匆匆離開,不過看著老太太和大娘的臉色,還算正常。
現在只是相看,還沒相處,也沒定下來,她想了想,還是先不要多嘴,只是暗戳戳的跟許永澤提了一嘴。
過了兩天,是河東公社的大集,上次的大集,她沒去成,這次特意早早的就起來了,先每日例行公事的去跟張招娣打招呼,混個臉熟。
還有大半個月秋收,地里的活計也沒有什么,實際是莊稼都到了成熟期,就是澆水,現階段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正逢集,村里干脆就放了一天假,很多村民家都面臨斷糧,都準備拿著自家不用的東西,或者攢的雞蛋,或者是自己編的笤帚,筐子之類的,去換點兒糧食呢。
這一路,人還不少。
公社沒有縣城遠,但是也要大半個小時,許家幾個媳婦兒跟村民們說說笑笑的,男丁就去了長山和許永澤。
許永澤是要看有沒有合適的東西能往空間里添,長山是跟著湊熱鬧的。
村里人和許家媳婦兒們一到了就自己找地方占了位置,把自己要換的東西擺了出來。
長林好事將近,大房是想換兩個新的搪瓷臉盆,如果運氣好,再換點兒棉花,做兩床新被褥,這些東西在供銷社都是需要票的。
這些就沒有必要跟孩子說了,一到這兒,馮翠蓮就把許知桃趕走了,
“別跟我們在這杵著,去里邊玩去,”
說著還塞給她五毛錢,
“去玩吧,看見啥想吃的就買,跟著他們,別走散了就行。”
這種大集,許知桃是第一次來,其實就在公社小學的操場上,地方不是特別大,但是真的是人不少,東西也不算少,村民自己動手編的笤帚,筐,簸箕,笸籮,席子,這都是常見的。
鍋碗瓢盆,勺子筷子,陶罐,平日用到的小農具,木匠做的小玩意兒,臉盆,木桶,柜子,桌椅板凳。
有的擺了幾塊整齊的布,做好的布鞋,褂子。
許知桃甚至還看到了一個筐里擠了幾只小狗崽,一看就是剛出生沒多久的。
再往里,雞,雞蛋,野雞,切割好的野豬肉,還有一些自家種的青菜,山上摘的野果子,野菜,土豆,辣椒,豆角,西紅柿倒是不少,稀罕的還有幾個西瓜,不過看得出來,都是挑的品相好的拿出來的。
有個攤子還擺了一小堆花生,一個滿臉皺紋的老爺子,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看見他們停下來,趕緊的就問,
“要花生嗎,兩分錢一斤,這都是好花生,生吃都是香的,都是孩兒他姥姥從山東給郵過來的?!?/p>
那孩子眼巴巴的看著花生,很明顯的想吃,長山不理解就問了,
“叔,這咋不給孩子吃呢?”
老爺子也沒瞞著,
“嗨,這玩意兒好是好,不頂餓啊,咱這還是糧食實在,我就尋思著給孩兒多換點兒糧食,孩子小,不吃花生行,不吃糧食不行啊?!?/p>
“咕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