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初歇的午后,消毒水的氣味里混著潮濕的霉味。病房窗臺邊,五歲的小遠用臟兮兮的手背狠狠抹了把臉,睫毛上還掛著未干的淚珠。他吸了吸鼻子,突然跪坐在塑料小凳上,膝蓋處磨破的棉布褲子沾著走廊里的泥漬。
“爺爺,我真的想好了!“ 他的聲音帶著哭腔后的沙啞,卻像小火苗般明亮。床頭柜上擺著他用輸液管和瓶蓋做的小風車,此刻正隨著穿堂風吱呀轉動,“我做的星星燈可漂亮了!上周美術課,莉莉用三塊橡皮跟我換了一個。要是每天做十個,一個賣五塊錢...“ 孩子掰著凍得通紅的手指,指甲縫里還嵌著做手工時殘留的膠水。
白發蒼蒼的陳老爺子摘下金絲眼鏡,鏡片后的目光逐漸變得專注。小遠突然從褪色的書包里掏出皺巴巴的作業本,歪歪扭扭的字跡間畫滿火柴人:“發傳單也能賺錢!“ 他興奮地指著某一頁,“我算過了,校門口奶茶店發一小時傳單給二十塊。放學后能發兩個小時,這樣就能給媽媽買藥...“
說到這,孩子的聲音突然低下去。他盯著地板上的瓷磚縫,那里有只螞蟻正艱難地拖著面包屑:“不過賣玩具好像更賺錢。“ 他突然抬頭,眼睛亮得驚人,“小賣鋪五塊錢的奧特曼,醫院門口能賣十塊!但...“ 小男孩的眉頭擰成小疙瘩,肉乎乎的手掌在空中比劃著,“今天只看到三個人買。要是能像超市那樣堆成小山,是不是就能賣得快些?“
陳老爺子的手指在扶手上輕輕叩擊,這是他思考時的習慣。他想起自己四十歲才在商學院學到的供需理論,此刻竟從一個孩子嘴里以最質樸的方式說出。小遠突然翻出半塊發霉的橡皮擦,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寫著:“批發價?薄利多銷?“ 每個字都寫得用力,劃破了紙張。
“爺爺,“ 孩子突然湊近,身上帶著廉價肥皂的清香,“如果把玩具和手工打包成禮盒,再送個小風車,是不是會有人買?就像上次你給我買的巧克力,盒子好看我就特別想要。“ 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完全沒注意到老爺子已經摘下眼鏡,用顫抖的手擦拭眼角。
窗外的梧桐葉上,水珠正順著葉脈緩緩滑落。蘇老爺子望著眼前這個穿著開線毛衣的孩子,突然想起自己年輕時徹夜研究的復利模型。此刻,同樣的商業智慧正從一個五歲孩童的童言童語中迸發,帶著最純粹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