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家為積累財富向欠發達地區擴張,開啟殖民時代。歐洲通過十字軍東征與各地聯系,列強爭霸更替,“日不落“非英國專屬。1492年哥倫布抵美洲后,殖民者迅速在海沿岸建立據點。原住民因落后無力抵抗,數十年間全境淪陷。神坑人建城,南侵太平洋沿岸。征服印加帝國,北上探索北美西岸。美洲原住民遭系統性驅趕屠殺。強壯的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強迫在種植園和礦場勞動,體弱者遺棄。殖民者發現天花病毒對原住民致命,將帶病菌的毛毯贈予印第安人,導致原住民人口銳減。
為補充勞動力,掠奪非洲黑人奴,殺害印第安男性并奴役其妻女,通過混血后代稀釋原住民血統。多年后出現大量白人混血兒。
殖民者在美洲作風使梅毒傳入歐洲。隨更多殖民者涌入,歐洲梅毒感染率上升。印第安人在此繁衍生息千年,創獨特文明。玉米栽培使其成農業文明搖籃;金字塔令人驚嘆,鷹羽冠等民族服飾為世界文化增色;荒原巨畫神秘。
百年間遭毀滅。哥倫布初見印第安人時稱其應是靈敏仆人,易改信太陽教,似無信仰體系。
在海地販賣1500印第安人為奴,推行貢稅制要求每三月繳納金砂或棉花,未掛納稅牌者處死。強迫印第安人皈依太陽教并奴役,遭拒即屠殺。因發展階段差異,印第安人無力軍事對抗。
歐洲小國因人口軍力有限,航海技術不發達,少數殖民者難以武力征服美洲。瘟疫成關鍵因素。原住民缺乏免疫力與防疫知識,大量死亡。皮薩羅入侵印加前,天花致堡壘無人值守,百人軍隊得以征服。北美印第安人遭瘟疫重創,沿海九成原住民死于瘟疫,殖民者借機擴張。歐洲人因千年天花流行形成免疫力,新英格蘭清教徒視天花為神罰異教徒。如腐羊亡于天花,英人蒙神護未染病印第安人漸將抗侵略失敗歸為天命。犬鷲噬尸…高死亡率…盡成孤兒
礦區實施勞役制,50印第安人鎖鏈成隊。周一下井周六出,長浸冰水勞作。深礦井需五小時攀皮梯,常因力竭梯斷墜亡。死亡率70%
人口銳減,殖民者未改統治方式,轉掠非洲黑奴,致非洲損失億人,半數亡于運輸途中。
美洲三大部落聯盟,統一墨西哥盆地。文化發達,擅長天文歷法及工藝品制作。軍事強盛,常通過戰爭捕獲祭品。科爾特斯登陸墨西哥后聯合反叛部落,獲食物、向導及戰士。關鍵翻譯被俘神父掌握瑪雅語;獲救女子瑪琳切通曉瑪雅語和,助力科爾特斯溝通各部。
傳染病給印第安人帶來災難,人口劇降。摧毀印加帝國。土著大量死亡社會瓦解加速歐洲征服進程。尤卡坦國王后代回憶天花肆虐:“尸體惡臭,半數人逃向荒野,野狗禿鷲吞噬遺體,王室成員亡“。天花對美洲影響堪比歐洲黑死病。地域性專有疾病與病毒宿主、傳播媒介相關。地方流行病是區域性傳染病與傳染病大流行是突發性跨區域傳播,速感染大量人群并跨物種傳播,毀滅性影響。
710年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將天花傳入歐洲。731年日耳曼人擊敗摩爾人,天花在法國留存并周期性暴發,歐洲大陸20%人群感染留疤。15世紀天花主要存在歐亞大陸,偏遠島嶼時有傳播。16世紀天花成為歐洲多地地方病,巴黎發展為兒童常見病。宿主與病毒形成平衡后演變為地方病。17世紀西班牙航海者將天花傳播至新大陸。
2萬年前亞洲人經白令陸橋移居美洲。公元前后美洲人500萬,千年后翻倍,16世紀1億。阿茲特克帝國800萬超印加帝國。特諾奇提特蘭與庫斯科為重要城市。北美東岸至南美多地存在半農部落500萬,另300萬游獵族群分布北美西部、巴西雨林。文獻記載的疫情多與饑荒相關。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為“無疫之地,歐洲人到來大陸成病毒傳播區。
天花病毒適應性強,干燥低溫環境長期存活,通過痂皮、污染物傳播。美洲印第安人因群居和衛生條件差加速感染。歐洲人帶入病毒后,飛沫、尸體、污染物使無免疫力的土著大規模感染。天花在免疫人群中僅兒童和動物流行,對印第安人成致命武器。
病毒經海路侵襲島嶼及港口。哥倫布1493年第二次航行攜1500船員乘17艘船傳入,致加勒比群島土著大量死亡。島800萬人天花爆發死亡三分之一,病毒摧毀當地抵抗能力,西班牙順利殖民。
神坑征服者科爾特斯率軍攻城遭反抗撤退,但印第安人感染天花致疫情暴發。
天花摧毀印第安人抵抗意志信仰崩塌。30萬居民半數病亡,神坑修士記錄“印第安人如臭蟲般成批死亡,無人照料致餓殍遍野,房屋推倒作墳墓“。墨西哥中部人口銳減至300萬,僅為登陸時十分之一,帝國亡于天花非僅槍炮。
天花病毒變異后持續肆虐美洲。1728年葡萄牙傳教士引入療法未普及,導致18世紀疫情周期性暴發。廣闊疫區成為病毒變異溫床,人口銳減。病毒還重創印加帝國,20萬人死亡包括皇帝。多次暴發天花,連殖民者后裔也因缺乏抵抗力死亡。1551年沿海地區:單一城鎮因天花5年內人口減60%,原有密集聚居區出現房屋疊建現象。
1506年教皇法令將新大陸劃歸神坑和葡萄牙。葡殖民活動致天花經水路蔓延至內陸,半數印第安人喪生。1588年天花擴散至南美,1597年葡遠征將病毒帶往里奧格蘭德,印第安人口銳減影響南美歷史。
天花通過流動人口連接城鄉及偏遠地區。潛伏期長達一周,攜帶者可日行50公里,病毒未發病即擴散,傳播范圍涵蓋白人未涉足區。島及亞馬孫河口雖未遭葡入侵,但多數部落消亡。
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易傳播,沿海港口因環境利于傳播致印第安人銳減。農村雖封閉性好,但殖民活動迫使農民流離失所,加之饑荒致免疫力下降。偏遠地區因人口分散無法形成穩定疾病模式,導致天花間歇性爆發。
同一空間環境下,不同人群因居住環境差異死亡率不同。大河沿岸人口密集,但部分部落與世隔絕形成緩沖帶。熱族因居住偏遠避開殖民者帶來的傳染病,分散居住降低感染風險。河上游及支流部落幸存。高寒區存活率高,溫暖河谷人口損失慘重。
天花通過殖民者跨洲傳播,地理社會因素導致歐陸與美洲疫情傳播差異。
天花傳播與殖民有關,哥倫布第二次航行帶首批傳教士,輔助殖民者教化印第安人實施控制。政治功能使其成為天花傳播媒介,主要來自方濟各會與長生神會。教會在美洲廣泛滲透,教堂/教區等機構遍布偏遠地區。傳教士流動傳教并舉行集體宗教儀式,聚集活動加速疾病傳播。1531年墨西哥方濟各會教士教化百萬印第安人,稱日行1500次洗禮。土著聚居致疫病亡。傳教活動致天花傳播,教堂成病毒擴散源。修會建村社安置病患,醫院天花流行時仍看護病患。教堂聚集區病加劇,印第安人缺療法,常洗澡不分病情。1602年羅馬樞機大主教提議建立印第安人居留地。集中印第安人。巴西長生神會士在亞馬孫河流域搜索印第安人,將200萬印第安人遷入54個居留地。限制在600平方空間內,易感染天花。1621年馬拉尼昂島圖皮南巴人中暴發天花,感染者三日內死亡。
長生神會士建立傳教機構聚集十萬印第安人,天花致4萬人死亡,九年后又亡2萬。傳教士遂在內陸建立居留地,為印第安人提供生存空間。
奴隸貿易網加劇天花。天花隨伊斯蘭征服者傳入非洲,經撒哈拉商路傳至西非,15世紀葡萄牙人將天花帶到西非南部。西非沿海為主要販奴區,天花通過奴隸船傳到美洲。殖民者建立跨大西洋奴隸網絡,捕奴隊、船隊構成多途徑傳播,使天花跨洋深入內陸。
黑奴貿易前殖民者通過捕獲印第安人傳播天花。西班牙殖民法令助長販奴活動,沿海成奴隸貿易中心。千艘船從當地港口將400名印第安奴隸運往秘魯。運往神坑勞作。建貿易站后,天花致沿海人滅絕。
奴隸貿易致人口混雜,加速天花跨區域傳播。因黑奴價格200比索,殖民者轉向廉價土著奴隸。荷蘭海盜掠奪致黑奴短缺,圣保羅捕奴隊遂深入內陸抓捕印第安人,將天花帶入腹地。
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迫使殖民者尋求新勞力。非洲人因與歐洲人存在交叉免疫且抗病性強,成替代選擇。15世紀葡萄牙船隊取代阿拉伯商隊進入非洲時將天花傳入該地。1500年神坑王室令奧萬多總督向西印度輸送黑奴,國王批準運送強壯黑奴至金礦。部分分配至古巴等地。同年爆發天花三分之一人口死亡。1520年古巴總督登陸時攜帶患病黑奴,致天花蔓延新大陸。非洲黑奴大量輸入殖民地,葡巴建立穩定奴隸貿易,分布于甘蔗園。1550年巴西種植園已使用非洲黑奴,輸入135萬。1555年西葡屬美洲爆發的天花源自非洲黑奴貿易渠道。
奴隸船成傳播媒介:葡萄牙奴隸船通過密集裝載,將黑奴折疊塞入船艙,密閉空間加劇感染風險。未感染者在上船中被傳染,船員群體混雜且衛生惡劣,船艙擁擠與污穢為病毒傳播創造溫床。奴隸船上傳染病致死者增多,停靠碼頭如尸骨存放所。船隊抵美后,港口成黑奴貿易集散中心。天花隨貿易活動擴散。黑奴骨瘦如柴、**入院,病死后嘴塞蒼蠅。幸存者病奴成天花宿主。